登陆注册
7374100000002

第2章 绘画篇(1)

从顾恺之到吴道子

墓室壁画与帛画

现代历史学家钱穆(1895—1990年)曾经专其著作《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见1994年商务印书馆修订本)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中国艺术,书法以外便推画——中国绘画发达甚早,但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汉(公元前206—公元220)时代的绘事大体还以壁画和石刻为主,应用于宫殿庙宇陵墓。魏(220—265年)、晋(265—420年)时代,绘事大兴,用纸和绢作画之风开始盛行。这一论断旨在说明,中国古代绘画最早是服务于贵族和宗教活动的,经魏晋南北朝(220—589年)至隋(581—618年)、唐(618—907年),才逐步兼容平民化的需求。

秦、汉时代或更早在地面上的绘画,大多已随建筑物的损毁而消失了。相形之下,留存于墓穴里的壁画不易损坏;而给美术史家带来更大惊喜的,是作为随葬品埋于地下的“帛画”的发现。于是,墓室的发掘成了中国早期绘画重见天日的最主要来源。1949年发掘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墓穴的《龙凤人物图》,是现存最早的中国画之一,其出土的地点位于战国时期文化发达的楚国的中心,创作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该画的载体,是一种古称“帛”的织物,故后人称其为“帛画”。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非衣”从《龙凤人物图》的发现及其描绘的内容看,作为随葬品是当时绘画的一项重要功能,“绘画艺术”尚未走向自觉。帛画与墓室中常见的另一种随葬物陶俑一样,属于巫术用具。对《龙凤人物图》的画面可以有两种解读:其中的“人物”可能是一名“巫女”,正在为死者祈祷;但画中的妇女也可能是死者,即墓主本人。在这个女性形象的上方有龙、凤,这些是古人幻想的、象征“瑞”、“祥”含义的动物形象。龙、凤引导“升天”,正如基督教绘画中的“天使”,将逝者亡灵引向天国。

另一幅为画界津津乐道的经典帛画是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约绘于公元前165年,呈“T”形。考古学家称之为“非衣”,因为它的形状像一件上衣,但并不能穿着。该画以“灵魂升天”为主题,由上而下,描绘了天上、人间、地下的景物,现实和幻想交织在一起。画的中段,即所谓人间部分,呈现的是墓主,据考证为一名叫“利仓”的贵族的妻子生前的生活片段。她身着华丽的锦衣,从体形和拄杖的姿态看已上了年纪,前有仆人跪迎,后有侍女跟随,在大厅中缓步而行。在这部分下方描绘了主人缺席的盛宴:有铺锦缎的食案、鼎、壶、钫等体现贵族身份的餐具和重叠的耳杯等酒具,在场的人不在饮食,而作拱手致敬的姿势,以对主人离席气氛的烘托象征与死者的告别,并祝福死者的灵魂早日升天。汉代人信奉“羽化升仙”,即人死后灵魂升华,成为神仙。画上的天庭,通过日、月、星辰体现,日中有金乌,月中有蟾蜍、玉兔,还有沐浴月光的扶桑树,在天体空隙中穿梭飞腾的应龙。月下一名女子,显然是解脱了尘俗生活的墓主,又回到了年轻和富有活力的状态,身姿矫健地驾御飞龙,在天庭里翱翔,可谓极尽浪漫想象之能事。可以看出,汉代人在自然天体与上述动物之间产生了一种奇异的联想,也因而创造出象征物。这幅富丽而缜密的汉代帛画,继承了我们在《龙凤人物图》中认识的战国时期的绘画传统。

帛画中墓室主人的肖像,必定是作为陪葬物的、尤其作为葬仪用物的“非衣”的主体内容,而且所有的此类人物肖像都是侧面的。也许古代画家认为通过侧面更能表现一个人的特征,从面部到身形都是如此。汉画比战国帛画复杂,后者追求的基本上仍是单纯的象征图式,前者在保留这种象征意图的同时,还试图对天上、人间、地府等景观作具体的呈现。利用“非衣”的特殊形式,汉代画家将“天上”、“人间”、“地下”按上、中、下布局,纳入竖长形构图中,其中的局部,如“人间”的前后关系,也纳入类似的构图:过去在下,未来在上,供观者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阅读。汉代帛画在技法上的进展十分明显,画家用墨线勾形,用色彩平涂或渲染,尤其在敷彩方面,发明了朱砂、石绿、石青、白垩等矿物质颜料,以致历经两千余年而色泽犹新。

顾恺之最浪漫的画卷

汉代朝廷豢养宫廷画工,称之为“尚方画工”;不能进入宫廷的民间画工,作画于各州、县厅堂、墓室。汉代皇帝“创置密阁,以聚图画”,旨在以绘画“表功颂德”,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即大清朝。汉朝皇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画工的任务之一,就是提供宫女们的画像,皇帝按照所画“召幸之”。许多宫女都向画工行贿,希望将自己描绘得更美些。一则民间传说流传甚广:有一位汉代著名的宫廷画工叫毛延寿,他在给宫女画像时,遇见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美人之一王昭君,王昭君未向毛延寿行贿,以至皇帝不仅没有召见她,还将她作为礼物送给前来请求和亲的匈奴的单于。王昭君临行前,皇帝才亲睹其面,发觉王昭君原来“貌为后宫第一”,十分悔恨,追查责任,宫廷画工毛延寿难辞其咎,遂弃用他(也有一种说法是将他处以死刑)。

从这件事看,汉代时,绘画充其量仍只是个谋生的职业,画工的社会地位相当卑贱,即便进了宫廷被封为“尚方画工”,仍仅充当一种御用工具,身份并未因此得到更大的提升。到了魏晋南北朝,社会文化发生着巨变,其中两个现象最值得关注:一是佛教及其艺术形式的传人;二是文人士大夫阶层异常活跃。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混乱、分裂、动荡的时期,也是佛教在中国迅速传播、发展、进入鼎盛阶段的时期。大量佛教石窟的开凿、大批寺庙的建立,使绘画的功能得到极大的扩展和发扬,画工也多了一项新“业务”。政局的动荡使得当时更多的文人选择全身避祸,他们钟情于将佛教原理与清谈玄学合一,作为避世生活的精神寄托。在这个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千古流名的文人,比如,嵇康(224—263年),能诗会画,擅长音乐和棋术;被后世尊称为“书圣”的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以绘画著名、同时也是文人的画家有曹不兴、曹仲达、戴逵、顾恺之、陆探微等人,他们的真迹大多未能留存下来。而为后人津津乐道的顾恺之在当时的画坛已享有极高的声誉,其画作是他同时代以及后世画家崇敬、摹仿的对象,以致今天的人们可以通过唐代画家的摹本,大致了解顾恺之作品的面貌。

顾恺之(346—407年),江苏无锡人。传说他为人“痴黠各半”,“好谐谑”,“好矜夸”,却又“率直通脱”,正体现了魏晋风度。他出生高贵,曾做过无须承担责任的官员,实际上只是在位高权重者的门下充当“清客”。早年的顾恺之并不耻于与画工为伍,似乎从开始便超脱政治抱负,将人生意义寄托于绘事,二十岁左右已承担佛教寺庙的壁画,成为远近闻名的丹青高手。顾恺之的画迹,见诸唐、宋两朝的官方记载中,但留存至今的仅有四幅,全部为后人摹本,即便如此,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绘画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现存顾恺之的画作,以《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最为著名。

《女史箴图》是顾恺之根据西晋文人张华(232—300年)撰写的《女史箴》创作的,这是一部标榜儒家伦理思想的文章,通过抨击西晋惠帝朝(290—306年)贾后南风的不检点行为,劝诫有身份的贵妇遵守“妇德”。顾恺之参照《女史箴》的故事情节,为皇帝、皇后、贵妃等人物的描绘提供叙事场景和舞台。唐摹《女史箴图》现存九段,每段均题写《女史箴》原文,绘画技法古朴,笔墨秀润,以如诗的语言,展开故事情节,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描述其精神状态和人格。《女史箴图》现有传世摹本两件,一件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传为唐代的摹本;另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为宋代摹本。

《洛神赋图》取材自魏文帝(220—226年在位)之弟曹植(192—232年)的同名爱情诗《洛神赋》。顾恺之通过这幅图卷将诗人之思转换为可感触的视觉形式:洛水之滨,处于惊疑、恍惚中的曹植与洛神遥遥相对,可望而不可及,清风微拂,河水泛流,从人物衣袖襟带到山水衬景,莫不生动谐调,将空如梦、凌波信步的洛神描绘得娴雅脱俗,对其他细节的描绘,如惊鸿游龙、云霞映月,奇禽异兽,车船马乘,亦结合想像与现实,将神人世界融成一片,充满浪漫诗情。整个画面传达出无限缠绵与哀伤的情调。

我们从上述帛画中,已初步认识了中国早期绘画艺术以墨线勾勒为主要造型手段、赋之以色彩充填、晕染的样式。顾恺之的绘画,既是对战国以降绘画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早期中国绘画形式的总结。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论述顾恺之的画:“紧劲连绵,循环超息,调格逸易,风趋电疾。”犹如王羲之的书法,出自画家之手的线条除了表现相关的人物和景物,其自身也拥有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韵律,体现出形式的完美性。顾恺之对仕女、山峦和射猎场面的描绘,似乎完全因袭汉代帛画、画像砖(汉代流行的以阳线或阴线镌刻于砖、石上的绘画,多出土于四川、河南)的概念化表现方法,这一点并不是说顾恺之缺乏创造力,而表明程式化的表现方法在那个时期已经受到推崇。但此种表现方法,加之山石树木的描绘,限于单线勾勒,画出的人与物比例有失严谨,魏晋时期的山水画也因此呈现着尚嫌稚拙的普遍面貌。作为一代宗师,顾恺之对其所处时代绘画中的优秀元素加以提炼和总结,其作品也因此成为难以企及的典范,引后世画家竞相摹画。从隋、唐两代最重要的画家展子虔、吴道子的画迹上,都可以找到顾恺之画风的影响。

“传神”论

中国绘画到汉朝末年,才有知识分子参与,至魏晋时代,文人从事绘画,几乎与画工平分秋色,并因此有了绘画理论。顾恺之不仅是中国绘画自觉的体现者、其所处时代绘画技法的集大成者,而且是最早的画论撰述者。顾恺之的画论现存三篇:《论画》、《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在这些著作中,顾恺之首先提出绘画的目的在于“传神”的理论,画之优劣最终亦取决于传神与否。《论画》云:

神属冥芒,居然有得一之想。

美丽之形,尺寸之制,阴阳之数,纤妙之迹,世所并贵。神仪在心,而手称其目者,玄赏则不待喻。

尽管魏晋时期谈玄之风盛行,但顾恺之首先是一位朴素的艺术家。在他的诠释下,绘画传神是目的,仍须通过模仿自然,即“写形”而实现。因此要潜心研究“美丽之形”、“尺寸之制”、“阴阳之数”、“纤妙之迹”,做到“以形写神”,通过绘画描绘万物,得“神”韵之一二,乃是上天给予的一种奖赏。顾恺之在此表达了重视人的“尊卑贵贱之形”,而不是外表和一些琐碎的外物的思想,他强调画家要抓住人的精神状态、气质和风度,并通过对人的眼神的捕捉体察其思维修养等,从而表现对人之本质的揭示与传达。《论画》还提出“骨法”、“置陈布势”等论点。“骨法”即以人的骨骼特征比喻人的内在精神的显现,将其运用于绘画用笔的评价中;“置陈布势”强调绘画对题材内容的剪裁布置。

六朝(220—589年)是奠定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基石的时期,也是绘画批评活跃的时期。顾恺之的“传神”论是当时最著名的绘画思想,为当时另一位活跃的画家谢赫(479—502年)在其著作《古画品录》中总结的绘画“六法”论提供了理论基础。所谓“六法”,即“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其中,“传神”论是核心。受其影响,一代画家无不把“传神”作为人物写真的至上标准,人物画似乎有了正确的道路,接下来,山水画、花鸟画也都提出“传神”的标准。

存世最早的山水画——《游春图》

隋代的绘画风格承前启后,具有张彦远所概括的“细密精致而臻丽”的特点。来自各地,集中于京城的画家,大多擅长宗教题材和描写贵族生活。对于作为人物活动环境的山水,由于重视了比例,较好地表现出“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空间效果,山水画成为了独立的绘画品种。

展子虔(550—604年),历北齐、北周入隋,在隋朝时曾入朝任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展子虔的绘画,画史评价“描法甚细,随以色晕”,显然继承了顾恺之的画法,《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中犹若春蚕吐丝的纤细描法,在展子虔的《游春图》中演化出明丽、壮阔的风景画面。在展子虔的时代,山水画尚未成为独立的画种,与顾恺之一样,展子虔也是一位全面的画家,但他对描绘自然景物表现出更大的偏爱。《宣和画谱》说他画山水“远近之势尤功,故咫尺有千里之趣”,说明他在画中善于利用空间感表现自然山水的壮美。展子虔被认为是一位继往开来的画家,他一方面继承了魏晋时代的技法,一方面预演了新的画风,尤其是他的山水画,对唐、宋绘画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元代书画评论家汤(生卒年不详),甚至评价他“可为唐画之祖”。

《游春图》经历代皇室和收藏名家的珍藏辗转保存下来,是展子虔仅存的作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卷轴画,也是中国存世最早的一幅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真迹有宋徽宗(1082—1135年)赵佶手书画题“展子虔游春图”,画面左上方有清朝乾隆皇帝的题跋,并钤有多方皇室和收藏名家的印章。该画用青绿重着色法画贵族春游的情景,用笔细劲有力,设色秾丽鲜明。人马体小若豆,但刻画一丝不苟。此画已脱离了以山水为人物画背景的地位,独立成幅,反映了中国早期独立山水画的面貌。

《游春图》以描绘贵族游春情景为主要表现内容。春意盎然的郊野,春光和煦,山形耸峙,水波浩淼,万木复苏,祥云涌动。堤岸逶迤地向远方延伸,翠岫葱茏,远景中有拱桥庭榭,风雅之士策马、散步或泛舟,纷纷涌向山间水湄,在湖光山色中纵游。画面采用俯视法取景,将远景、近景一同向中景聚拢,使各种景物完整地统一在一个画面中,并呈现出纵深感。整体上以大对角线构图,青山与坡岸对峙、开阖,春水自右下向左上流动,变化有法,激活了潜藏于天地间的生命力,带来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画中的山峦树石皆空勾无皴,仅以色渲染,用笔甚细且极富变化。在色彩的使用上,因为要强调春山春树的青绿,故而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风格,即为后人称道的“青绿法”。此法由于画面效果金碧辉煌,经后世发展,又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金碧山水”。

同类推荐
  • 不闲居集

    不闲居集

    《不闲居集》洋洋近百篇,洒洒30余万字,记下了韦君琳在艺术领域求知、求进、求成、求精的步履和心得,记下了他对那些他所崇敬的前辈长者和同气相求的朋友们的艺术道路、生活剪影、多彩人生或艺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 华语电影的全球传播与形象建构

    华语电影的全球传播与形象建构

    新世纪以来,影像、资本与文化的跨界流动构成了华语电影最为显著的存在生态。本书立足华语电影跨地域传播与形象建构这一主题,围绕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跨界传播与理论建构、合拍片、全球视野与产业实践等分支,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在场观察与理论思考,希冀探索华语电影未来发展新图景。
  • 甲骨、牙角器、偶像鉴赏及收藏

    甲骨、牙角器、偶像鉴赏及收藏

    所涉及的鉴赏及收藏内容包括碑贴、鼻烟壶、古代茶具、古兵器、乐器、古代瓷器、古代家具、古代酒具、古代书画、玉器、古金银器、古钱币、古青铜器、古铜镜、古砚、银币、古董、钟表、古化石、画像石画像砖、甲骨、牙角器、偶像、连环画、名石、扇页、石雕、唐三彩、陶器、陶俑、铜鼓、图书、古代瓦当、文房四宝、印章、玺印、古今邮品 纸币、票券、珠宝、竹刻、木雕、漆器、紫砂等,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各种知识。图书内容翔实,通俗易懂,是广大古玩鉴赏及收藏爱好者的最佳入门书籍。
  • 鞋靴设计效果图技法

    鞋靴设计效果图技法

    本书为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简要介绍了鞋靴效果图的各种技法,全书分为七章,重点介绍了鞋靴效果图与素描、鞋靴效果图与色彩、脚部形体结构、鞋靴效果图基础表现技法等。陈念慧所著的《鞋靴设计效果图技法(第2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不同表现风格的优秀效果图作品,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表达需求和爱好对其学习、借鉴。本书为全彩印刷。
  •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刘旭编著的《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为丛书之一,生动介绍了先秦、秦汉时代的戏曲,宋金杂剧、宋元南戏、恢弘元曲、明代戏曲、清代戏曲等曲艺艺术。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 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热门推荐
  • 尸王老公太强势

    尸王老公太强势

    她,前世被挚爱和闺蜜所害,死前,她曾发誓,不再爱上任何人,不再相信任何人。然,死后,她穿越在一个10岁女孩身上,却发现,这个小女孩也是重生之人。记忆力,在这个女孩15岁那年,会有一场丧尸危机,这位女孩本身就是死在这场危机中。理清记忆后,她发誓,这一世,不再为谁而活,可是当她进入中学时代后,她认识了她,从此以后她们成为最要好的闺蜜。危机里,她遇到他,一路上,一起虐渣男,揍女配,撕白莲,不曾想,他却是丧尸王,而当她准备离开她时,她才知道,冰封已久的心早已为他慢慢复苏……
  • 都市田园空间

    都市田园空间

    一次失败的相亲,像是风吹过天台,留下一个大头娃娃……失手打破大头娃娃,田大力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在人流拥挤的城市里拥有一片都市田园。一个来到大城市的农村小子因为得到一个神秘空间而混的风生水起,开店铺,兴狗场,回馈家乡。顺便利用空间繁殖珍惜生物赚钱,拯救濒危动物,培育新品种。这是一个穷小子努力奋斗,抓住机遇,走上成功道路的故事。
  • 雪魁

    雪魁

    万年雪域,绝世一国,三年灭族,百年之谜。四季轮回的中原,永不见天日的西界,终日白昼的东极天,火龙丛生的南疆,雪落无痕的雪域。他,是这世间唯一幸存的雪国遗孤。他从百年后灭亡的雪域醒来,雪停,风云起,一切都是命运。
  • 你就是自己的公司

    你就是自己的公司

    本书从工作、思想、责任、竞争力、品牌、客户资源、财务等方面告诉我们,公司经营的这几个要素正是人生规划发展的几个关键点,只有这些方面做到位了,公司的经营才正常,人生的发展才更有前景。
  • 辰的私人日记

    辰的私人日记

    雪下,时间已远去,令人激荡的时光还保存在时间殿堂里待缘人发掘(?神秘?)
  • 异世者战线

    异世者战线

    耿元旭站在街上,不禁回头,惊讶于自己所看到的,夹杂在这个混乱世界中的不同。坐在路边长椅上的积木人偶甩动着手中的拐杖,一头硕大的棕色熊像人一般行走穿梭在街道间,天空飞过了一个穿黑衣服的尖耳朵小人。也许这是幻觉。因为生活在这样一个平淡无奇的世界中,过于无聊而产生了点错误的感受吧。他没想到世界会在他看到这些异样后发生改变,变成一个不再“无聊”的世界。当其他世界涌入这个世界,形成交汇之后,最终,以远海市为中心,形成了一条异界者与人类的“战线”,而他的命运,也在此改变。
  • 终极一班之冷天

    终极一班之冷天

    冷天:穿越人士和大东一起成长,因为是现代人士所以很崇拜大东,战斗指数12000和雷克斯并列k.02,一向把兄弟看得比自己重要,为了义气和大东送刘备回银时空却遇到时震而回到10年后金时空的故事,终极2并没看完不知道剧情的冷天应该怎么帮助大东呢?终极一班之冷天QQ群:193135312欢迎各位终极迷。欢迎提出意见
  • 小萌与小白

    小萌与小白

    小萌跟随着一只白色的乌鸦,开启了一段不平凡的旅程。。。。
  • 秦末我为王

    秦末我为王

    秦末乱世,战乱不断,一个孤儿历尽千难,成为传世王者!
  • 快穿之女配的逆袭路

    快穿之女配的逆袭路

    苏湄是一个恶毒女配专业户,从影三年来就没有饰演过一个正面角色,形象之恶毒深入人心,结局之凄惨大快人心,网络上的黑粉已经为她设计了250种死法,也许是民怨太深的原因,苏湄终于在万众期待之下被掉下来的悬挂式摄像机砸到了头,于是她悲催地发现,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穿越到了不把她写死就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党的剧本当中……其实这是一个女配踹倒女神,推到男神的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