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道教的嬗变
宋元时期是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北宋的道教基本沿袭了隋唐以来的旧传统;而南宋时期以道法为主的旧道教日趋衰落,而以炼养内丹为主的新道派相继产生;元朝时期,由于丘处机受到元太祖的礼遇,故全真道极盛。
①教主道君皇帝
宋朝初年,道教十分盛行,皇帝也信奉道教,企图利用道教来神化自己,管治天下,因此,宋朝皇帝对道教的态度之好甚至超过了唐玄宗,尤其是北宋第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对道教格外地关心。1115年左右,宋徽宗召见道士林灵素,林灵素为迎合徽宗,故意编造说,天分九霄,而神霄最高,神霄玉清府之主是上帝长子,是长生大帝君,而宋徽宗便是长生大帝下凡;另外,天上众多的仙官下凡协助帝君治理国家,林灵素也是其中之一;宋徽宗的爱妃是仙女九华玉真安妃的化身。宋徽宗听后,对道教迷信至极,赐林灵素为金门羽客,自己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于是道教又成了国教。宋徽宗大力推行道教,在全国各地建立道观,为道士设立道场官职,建立道教学校等。更有甚者,1119年,宋徽宗断然废佛,将佛教的一切名称全部抹掉,而换以道教的称号。后来,靖康之难后,宋徽宗被金人掳走,成为阶下囚,他仍是穿着紫道袍,头戴逍遥巾,一副道士的打扮。
②陈抟老祖
陈抟是五代宋初著名道士,字图南,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今安徽亳县)人。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成功,便隐居山水。陈抟学识渊博,著述颇丰,例如《高阳集》、《指玄篇》等,但多已亡佚。陈抟的主要贡献是他的易学新理论、新思路,陈抟易学的特点是从宇宙变化的角度解读易经,而不是从人伦秩序的角度。他的这一思路对宋代理学、道教影响重大。后来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等无不受其影响,陈抟是易学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在道教史上,陈抟是开宗的一代大师,当时宋代著名的道教学者多是陈抟的弟子,所以后世尊他为“陈抟老祖”。
③全真道
全真道初创于金,因其始祖王重阳自题所居为“全真庵”而得。王重阳,原名中孚,字允卿,号重阳。王重阳早年习儒学、骑射。后在终南山出家修道,弟子有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全真道虽由王重阳创立,但是将其发扬光大者却是丘处机。丘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山东栖霞人。19岁入道,20岁拜王重阳为师。1219年,元太祖成吉思汗遣使臣刘仲禄召请丘处机西上。丘处机审时度时,率领18名弟子从莱州出发,行程万余里,来到西域大雪山谒见元太祖。丘处机以“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劝告元太祖,受到元太祖礼遇,并奉命管理全真教。后到北京,住在白云观,开创传戒制度。后元统治者命丘处机掌管天下道教,免除道院和道士的一切赋税。这样,全真教得以迅速发展。在发展中,因不断侵占佛教寺院,引起僧人不满。在1258年的僧道辩论和1281年的再次辩论中,道士均以失败而告终,逐渐衰落。明朝建立后,全真教受到冷遇,代之而起的是正一教。
3.其他宗教
①也里可温教
也里可温教是指元朝刚兴起时西域流行的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和刚刚传入的天主教方济各会。元人当时称它们为十字教,蒙语是也里可温。
1260年,马可·波罗来华,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召见,忽必烈请马可·波罗带信给罗马教皇,正式提出请教皇派传教士来华的请求。1289年,意大利传教士孟高维诺来华,受到元成宗礼遇,并获准在中国传教,由此开始了他的传教事业。至1328年,天主教信徒在中国已达3万人。
②伊斯兰教
元朝是中国伊斯兰教盛行的时期。伊斯兰教徒人数迅速增加,社会地位也大为提高。这些人与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长期通婚,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伊斯兰教徒在元朝时被称为“木速蛮”、“答夫蛮”。在中央设立回教法官,负责教内法律的执行。在元朝时,伊斯兰教已经从沿海外国小教发展成为政府系记的合法大教,与佛教、道教、儒教、基督教并列。当时著名的清真寺主要有泉州清净寺、广州怀圣寺、杭州真教寺、昆明礼拜寺等。
元代由于蒙古的西征和中西方交通的发展,有大批犹太人来华,分布于开封、大都等地区。犹太教也有所发展。犹太教在元朝时称“术忽”、“王吾”。在杭州还建有犹太人教堂,但是,宋元时期,人们常把回族与犹太人混淆,往往把犹太教佛堂称作清真寺。
明清时期的宗教
1.佛教的持续衰落
明清时期,官方的正统思想是理学,统治者不再像南北朝、隋唐时期那样崇佛丁,但是佛教的麻痹作用仍然可以为统治者利用。因此,明清统治者仍采取利用佛教的政策。
朱元璋画像①朱元璋的佛教政策
明太祖朱元璋早年曾出家为僧,因此,对佛教有双重情感,对佛教内部种种弊端深有认识,僧侣队伍的庞大不仅是政府和人民的沉重负担,而且也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所以,明太祖对佛教采取“紧缩”政策,对度牒制度进行改革,度牒改为三年免费发放一次,进行最严格的考试。并清点全国寺观,仅允许各州府保留大寺观一处,并令僧官严格监督。另一方面又对佛教进行褒扬。他一生所写的颂扬佛教的文章等多达36篇。
②杨文会
明清时期,居士佛教兴起,其代表人物便是杨文会。杨文会,字仁山,生于1837年,死于1911年,是著名的佛教居士。他的居士佛学强调信解佛法,但是一般起居生活都和平常人一样。杨文会成为中国近代佛学复兴的关键人物。
2.道教的衰微
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府一方面对道教加以利用,但另一方面,对道教的限制也越来越严,道教势力日渐衰微。
①武当派
武当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在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下诏定武当山为名山,并大规模营造宫观。同时道教武当派形成。武当派的创始人是张三丰,他是元末明初人,精通经书,明初入武当山。明太祖、成祖曾派人寻访他而没有成功,自此,张三丰声名鹊起。武当派主要供奉的神是“真武大帝”,也叫“玄天上帝”。玄武,其外形似龟蛇合体,是道教尊奉的北方之神和水火之神。武当派在修炼方法上强调修炼内丹。武当派在民间有很高的威望,以张三丰的名义传承的“武当内家拳”也流传至今。
②道教文化的扩散
明清时期,道教则有向民间发展的趋势,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影响上。明代的《西游记》,就描写了孙悟空得道成仙而又被降服,并随玄奘西行求经。小说中按照道教的观念,描写了天上、人间、幽冥三界的种种形象。《西游记》既有佛教系统和取经的故事,也有以玉皇大帝等为代表的道教情节。另一著名小说《封神演义》也深受道教思想影响,其中塑造了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等道教形象。即使是在《红楼梦》中也渗透着道教思想,如其中形影相随的一僧一道两人及其作的《好了歌》,都体现着小说的主题。专门以道教为题材的小说中较著名的是《绿野仙踪》,是了解道教的必读之书。
3.基督教的再传入
明清之际,随着欧洲列强殖民海外的发展,西方传教士输出宗教的热情再次高涨,使基督教于明朝再度传人我国,并在我国逐渐传播开来。
①利玛窦
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相当困难,直到利玛窦的传教才使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走向高潮。利玛窦是明末传教士中的代表人物,他有胆识,善于交际,在中国儒士中结交了一批好友,然后他还送给官吏自鸣钟、三棱镜、日晷仪等,以取得他们的欢心,于是得以在南京等地建立了住院,正式传教。1598年,利玛窦费尽周折,得以进入北京,并把自鸣钟、铁弦琴等物献给明神宗,获得在北京居留的默许。此后,基督教徒人数迅速增加,很快达到2000人之众,其中包括被后代称为中国天主教“三柱石”的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
②南京教案
南京教案发生于明万历年间,是基督教与中华文明的首次交锋。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南京礼部侍郎沈连续三次上疏,以“崇正学”、“默异端”、“严华夷”为号召,力主排教。但是沈前两次上疏未获准,于是他串联方从哲、魏忠贤等人,先斩后奏,于1616年11月31日发兵包围南京教堂,逮捕王半肃神甫,加上此前已逮捕的谢务禄、钟鸣礼和13位天主教徒,及后来又逮捕的数名教徒,共计24人。这便是南京教案,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教案之始。南京教案不久,全国各地都出现了排教浪潮,明神宗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十二月十八日下令封闭天主教堂,放逐外国教士。传教事业又一次遭受打击。直到三年后,叶向高做了宰相,沈被革职,教案才平息下去。南京教案暴露了中国文化上的排外和封建主义的自大和无知。
③历法案
明末,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编了一本《崇祯历书》。在清初顺治帝时,汤若望将该书以《西洋新法历书》为名出版,引起吴照炫、杨光先的不满,遭到他们的攻击,但因顺治帝宠信传教士而没有受到重视。及康熙幼年继位,鳌拜独揽朝政,杨光先再次弹劾,并捏造了传教三条罪状,其一便是历法荒谬。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汤若望、刘类思、南怀仁、安文恩等传教士被拘审。1665年,汤若望病死,其副手南怀仁仍被囚于北京。1668年,康熙帝亲政,发现杨光先之错误甚多。于是让南怀仁和杨光先测验日影和星象,结果南怀仁测得准确无误,杨光先则一窍不通。于是,康熙帝下令恢复时宪历,归还天主教堂房屋,恢复汤若望“通微教师”的封号。汤若望的《西洋新法历书》又以《新法真书》为名重新刊行。1692年3月22日,康熙发布准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敕令。
4.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
明清时期,伊斯兰教在我国广泛传播,并形成“大分散,小集中,西北地区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
①“十大回回保国”
明朝是朱元璋在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建立的,在明朝初期,有众多的回族人物为明朝一统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民间有“十大回回保国”的说法,虽然现在无法弄清其姓名,但是可知的为明朝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主要有:常遇春、沐英、赛哈督、丁德兴、海原善、铁铉、回谦、陈大策、蓝玉、海瑞、黑春、马自强、马世龙等。他们在明朝十分有威望和势力,出于对这些将领和功臣的怀崇和对归附穆斯林的关心,明朝初年的几位皇帝对伊斯兰教,对修建、保护伊斯兰教活动场所比较支持。永乐三年所刻立的洪武圣旨碑、永乐五年成祖保护伊斯兰教《敕谕》等文献即是明证。
②十个民族和两大系统
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并具有明显的中国形式,这种形式是通过十个民族的形成和两大系统的定型来体现的,这也是中国伊斯兰教完善成型的重要标志。十大民族是指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兹别克族、撒拉族、保安族、塔塔尔等民族。在这些民族形成中伊斯兰教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又分为两个大的系统,即回族等族(回、撒拉、保安)和维族等族(维吾尔、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吉克、柯尔克孜、塔塔尔)。
③清真寺林立
明清时期是中国伊斯兰教建筑发展的高潮期。建筑也分为两大体系,即回族地区和维族地区的清真建筑。回族地区的清真建筑基本上是有伊斯兰教特征的中国传统建筑,维族地区的清真寺建筑则较多地保留了阿拉伯形式,装饰具有鲜明的维吾尔等族艺术风格。中国现存的著名清真寺大多是明清创建或重建于明清时期的,主要有:北京的东四清真寺、锦什坊街清真寺,河北承德的清真寺,泉州清净寺,甘肃兰州桥门街清真寺,新疆喀什艾提卡尔清真寺,宁夏同心大寺、永宁纳家户清真寺,青海西宁东关寺,西藏拉萨的清真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