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金色黄昏》
郭健
一
彭守丁曾拥有一个完整的家。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他的妻子不幸病故,女儿早已远嫁广东,双目失明的他陡然间失去了依靠。他在当地政府的安排下住进了定南县鹅公乡敬老院,一住就是8个寒暑。
倘若没有后来的五保管理体制的探索改革,彭守丁也许会在乡镇敬老院与几个难兄难弟继续生活在一起,直到终其天年。
他的生活轨迹在2002年有了戏剧性的改变:
这年9月起,彭和其他乡镇养老的100多位五保老人住进定南县社会光荣院,享受到更高水准的五保服务,真正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幸福晚年生活。
一年后,彭在敬老院和小他一岁的叶来姣相爱,终成眷属,由此步入人生“第二春”。
以上只是一段真实故事的梗概。欲知事情原委还得从头说起。
二
为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农村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提供“吃、穿、住、医、葬(教)”五方面的生活帮助和物质照顾,是谓“农村五保救助”。
救助需要钱。钱从何来?也即五保供养经费以集体为主还是以公共财政保障为主(通俗说是政府包下来)?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水平有别,不同历史阶段的做法不尽相同。简言之,经济体制改革以前,五保供养以集体经济组织和群众负担为主,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帮助。经济体制改革以后,针对集体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化,国家加大了对五保对象的救助力度,财政拨款逐渐成为五保供养的重要乃至主要来源。
这个改革始于哪个具体年代,尚未见权威的论述。今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宣布:中国农村五保供养已完成了“由农民集体供养为主向公共财政保障为主的体制型转变”。他并披露2007年五保对象为5万人,其中集中供养124?2万人,标准为每人每年1953元。
定南是较早完成了五保供养体制型转变的县份之一。该县提供最新材料提到:“现在三院院民每月人均基本生活费标准达到200元”,也即每人每年2400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定南县社会敬老院被江西省民政厅授予“四星”级社会敬老院,成为全省首批“四星”级敬老院之一。
所以下大决心,花大功夫改革五保供养管理体制,源于定南的领导层清楚认识到除旧布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把时间退回到2001年。据统计,当时定南全县有农村五保供养人员803人,其中在家分散供养696人,在全县13个乡镇社会敬老院集中供养107人。乡镇敬老院供养人员少的只有六七人,最多也不过十余人。这些敬老院生活基础设施大都比较简陋,包括吃、穿、用、医在内的人均供养费不足50元。除配有一二名管理人员外,没有为院民提供饮食服务和生活护理人员,服务职责缺位。乡镇敬老院只提供了若干最基本的初级保障,故对广大五保对象并无多大吸引力。
解决乡镇敬老院的问题列入了定南县委、县政府执政为民办实事的重要议程。该县主要领导深入各乡镇调研,实地了解情况,并专门召开了县四套班子会议,商讨改革乡镇敬老院管理体制的举措。经过认真论证和充分准备,2002年8月作出决定:撤销13所乡镇敬老院,成立县级社会敬老院,并确定其为县民政局直接管理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同时成立县光荣院,将敬老院、福利院、光荣院三院集中合一,对全县五保人员实行集中供养。供养经费由县财政五保供养经费款项中划拨,同时多方筹集资金,大幅提高五保对象的供养标准。
此举成效如何?
9月中旬的一天,定南县民政局局长徐美清向前来采风的一批文化界人士介绍说:经过近几年的持续建设,定南县社会敬老院、社会福利院、社会光荣院“三院”得到很大改观,办院规模显著扩大,面貌焕然一新。“三院”现有院民住房6栋,院民食堂2栋,办公设施1栋,建筑面积达10000平方米,集中供养五保人员已达600多人。
集中供养有效整合了全县人力物力资源,显著提升了五保人员的生活质量。现在“三院”院民每月人均基本生活费标准达到200元,加上发放的社会捐赠的救济款物和过节慰问款物,免费治疗大小疾病,一年发放两套服装、鞋袜及其他生活用品,院民每人每月生活费用实际达到300元以上。院民食堂每周有菜谱,一日三餐荤素搭配,物质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五保人员的居住环境大为改观。院民人均的居室平均14平方米,平均两人有一卫生间。屋内光线充足,窗明几净,棉被、床单、蚊帐、牙刷、牙膏、衣橱、书桌等生活必需品一应俱全。院民楼内辟有电视室、娱乐活动室、健身室。户外有宽阔的草坪和门球场,沿公路一侧流过的中沙河清澈见底,林荫小道两旁花木繁茂,难怪参观者称此处为“花园式敬老院”。
许多鳏寡孤独老人都饱受过孤独的打击,而孤独正是摧残人身心健康的恶魔。研究发现,长期孤独的人在排除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其死亡率和癌症发病率比正常人高出两倍。定南县改革供养管理体制一个最突出的成效是:为五保老人们提供了一个情感交流的场所,大大减轻了老年人的孤独感。在这由600多成员组成的大家庭里,老人们由封闭的个体,融入到相对开放的大环境,一起生活、娱乐、学习、劳动,相互交流,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从而增强了对生活的信心,精神焕然一新。定南县委宣传部部长赖晓岚告知,集中供养以来,已有十几对五保老人结成伴侣。
三
单身老人(包括离婚和丧偶的老人)都很想再找伴侣,这一点已被许多社会学家的调查所证实。当然,坚定的独身主义者除外。
我提出希望采访一对伴侣。
敬老院院长凌言来引领我穿过小广场,来到依山而建的三层白色建筑物光荣院院民楼,走进一楼一位伤残军人之家。坐在竹椅上的老汉和他身旁的老妇同时欠身与我们握手,打过招呼。老汉双目失明,留小平头,着黑色T恤,右手夹着一支抽了半截的香烟。老妇头发斑白,一脸沧桑,两眼却炯炯有神,不停地扫视眼前的不速之客,始终一言不发。仔细端详一番,两人身高相差无几,都是瘦长脸,颇有几分夫妻相。
以下是我们的对话。
“贵姓?”
“彭守丁。彭德怀的彭,守则的守,一横一竖丁。”
“今年高寿?”
“六十二。”
“这位呢?”
“叶来姣,六十一,比我小一岁。”
“你的眼睛……”
“我是鹅公镇人,1965年到部队当义务兵。复员回乡后有一年参加救灾,双眼受了重伤,失治未愈,后来完全看不见了。——那时候医学还不那么发达。”
“你有孩子吗?”
“我老婆给我生了个女孩,七十年代拿了独生子女证,我还到南昌出席过计划生育表彰会。女儿长大嫁到广东去了,1993年老婆去世了,没了生活来源,1995年起我进了鹅公乡敬老院,2002年转到了现在的敬老院。”
“介绍一下她的情况,好吗?”
“她七岁时不慎溺水,捞上来人事不省。赤脚医生抢救时说,救活了可能耳聋。结果人得救了,落下聋哑病根。我们这里,聋哑女嫁人要吃亏,所以她一直未嫁。父母相继过世,1982年她被送到历市镇敬老院,直到2002年转到县社会敬老院。”
“你们什么时候好上的?”
“2002年来了后,她常帮我打饭,打开水,两人就慢慢产生了感情。”
陪同采访的定南县民政局副局长彭东晓插话说:他(彭)眼睛看不见,她(叶)看得见;她(叶)耳朵听不见,他(彭)听得见。他们相互帮助,已经六年多了。像他们这种情况还有好几对。
“你们什么时候搬到一起住?”
“2003年。”
“这么快呀,谁先提出来的?”
“周围一些老人看见我们来往密切,就说:你们感情这么好,干脆住在一起吧。她同意了,我当然也同意她。院长说,你们既然有情意,可以住在一起,不必拿什么证。”
凌院长接过话来说:“他们相互间有了感情,有结合的意愿,我们管理层开会研究后告诉他们:我们同意你们结成伴侣,给你们安排同住一间房,证(结婚证)就不必办了。他们选好日子,我们买点香烟糖果,请些人来开个茶话会,当众对他们勉励祝福一番。仪式虽简单,对当事人来说还是很有意义的。”
无证婚姻不受法律保护,他们结合后再分手经济纠纷如何解决?对我这一疑问,彭东晓副局长十分肯定地表示:没事。五保供养的对象是“三无”(即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瞻养、抚养义务人)人员。他们原有的房屋、自留地,一般入院前都交给村委会管理。他们在敬老院的所有费用,都由公共财政负担。五保老人结合或分手一般不会产生什么经济纠纷。
时代在发展,社会对某些现象更宽容,然而“未婚同居”还是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一种意见是:修改后的婚姻法既然确立不承认事实婚姻这一原则,同居应视为对人类文明的婚姻家庭制度的挑战,不是进步而是倒退。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是不是合适与是不是需要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老年人需要感情的滋养,这是肯定的,而且,无论是谁,追求幸福的时候,形式并不重要。还有折衷意见:搭伙、同居已成为社会现象,应给予宽容和理解,但不宜提倡。
定南同意或默认五保老人“结伴”而不“结婚”(正式办理结婚手续),在当地似乎并未产生负面影响。许多人认为,对五保老人这一特殊弱势群体,政府就给予特别的人文关怀。这些孤寡老人这么大年纪了,也没有什么牵扯,就想找个伴,有什么必要非领证不可?殊不知,智慧是被逼出来的。任何一种婚姻形式,无论是年轻人的“闪婚”还是老年人的“走婚”、“结伴”、“搭伙”,既然是现实的就有它的合理性。对这些孤寡老人更多的理解和宽容吧,他们的选择无可非议。
聊了快一个钟头,彭守丁点起第四支烟。
“你抽烟挺勤的。”“一天两包。”“什么牌子?”“庐山牌,两块五一包。”“抽烟花不少钱,够吗?”“一个月抽5条烟,要花120多元。我有个移动手机,月费几十块。政府每月发给我们伤残军人245元,花不完。朋友说,你要是钱不够用,我们支持。我说够了,不必。”
彭的卧室北面有门通向约四五平方米的卫生间,卫生间北面大玻璃窗外是坡度平缓的青山。双人床上挂着蚊帐,摆在卧室东北角。东墙前是一人高的衣橱。靠北墙双屉桌上的收音机,引出一串话题——
“爱听革命歌曲还是赣南采茶戏?”“随便,都可以。”“听不听新闻?”“每天都听。”“那我问你,中国在残奥会上夺得多少块金牌?”“89块。”即兴考试回答完全正确,我们几个不约而同地感叹道:“真不简单。”
谈到饮食、医疗情况,他说习惯吃米饭,也吃包子、馒头,主食管饱。菜是两菜一汤,天天有肉,平时还加餐,营养是足够的。他身体大的毛病没有,只是血压偏高,有药,不花钱,大病可以到赣州看。
说了半天,似乎冷落了一旁的老伴。彭说老伴真好。承包打水、打饭等任务外,经常手拉手陪着他散步。到远的地方,她推着轮椅送他去。今天中午,已商量好由老伴陪同他搭车回鹅公镇一趟,侄子回广东打工临走前约他见一面。
“日子究竟过得怎样?”我想要他来个概括。“肯定愉快!”不多一句一字,他回答得倒也干脆利落。
四
定南社会敬老院开办时工作人员定为14人。随着五保人员入院的增多,现增至22人。其中院长、副院长、会计、医保等四个岗位定为县财政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人员由县人事劳动部门调派。其他服务、护理人员向社会招聘。
对他们而言,“以人为本”落实到本职工作中,就是坚持做到“以老人为本”,实现“三到位”,即服务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不断提高服务和管理质量,使生活在这里的五保人员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各界和敬老院工作人员对他们的关爱之情。
凌言来在定南县敬老院工作进入第七个年头。这位建院元老级人物,此前是历市镇民政所所长,再往前是村支书、村长。上级所以委任他为敬老院一把手,主要考虑到他有从事基层工作的丰富经验,热爱、熟悉民政工作,也有他离家近(二、三华里),便于“公私兼顾”的因素。而实际上,因为家近,他经常早出晚归,节假日也“泡”在敬老院。甚至除夕之夜,他执意要和五保老人一道吃年夜饭,举杯祝福老人们健康长寿之后,才回去与家人团聚。
凌说,敬老院的工作平凡、琐碎,但责任重大,不可掉以轻心。为此,我们建立健全了《院民公约》、《院务管理制度》、《院长工作职责》、《工作人员工作职责》、《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事管人。工作人员工资每月800元以上,表现突出的有每月奖、年终奖,一个月安排4天假期,特殊情况可以请假,比乡镇敬老院的待遇大有改善。他们明确了服务工作的意义,都安心本职工作。
与彭守丁对谈时,他对上级领导大大表扬一番:“领导对我们很关心。徐(美清)局长经常来,分管副局长来得更多,凌院长是直接领导,天天跟我们在一起。电路、水管坏了,请人修要花钱,院长自己动手干。”听得出,这番大白话没有丝毫的讨好奉承的世俗气,我相信他道出的是一份真情、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