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由于陈玉栋的特立独行,何静开始默默地关注他,并暗暗地喜欢上了他。当何静把爱的信息传递给陈玉栋时,毫无思想准备的陈玉栋像看着一个陌生人一样盯着何静看了半天,竟然说出了一句有史以来最荒唐的一句话:“咱班那么多高个子男生,你怎么?”意思是说,你怎么不去爱那些高个子的,怎么会来找我?何静一听笑了起来,她没想到看似高傲的陈玉栋居然有着这么深的自卑。她真诚地笑了笑,说:“在我心目中,你比他们高得多。”陈玉栋不解。何静继续说:“你爱学习,在我看来,知识可以让一个人变得高大。”陈玉栋仍然觉得这一切太不真实,又说了一句和恋爱中人极不相称的话:“我家庭条件不好,农村的,这你知道吧?”何静坚定地说:“我不需要知道这些,一个人的人品比这些更重要。”
这时,陈玉栋才想到仔细看看眼前这位同班同学。何静中等身材,胖乎乎的,眼睛大大的,皮肤很白净。陈玉栋心中忽然闪出了黎珩的影子,他下意识地看了看何静的眉梢,如果能看到一颗像黎珩那颗会跳舞的痣,他一定会很激动。但是,他的眼中很快晃过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他又看了看何静那双大眼睛,心想,这双眼睛如果再小一点该多好!黎珩的眼睛就是那样的,不是很大,却能牵动他的每一根神经!想到这里,饱读古典诗词的陈玉栋脑海中闪现出一首词,这首词,竟然和黎珩喜欢的那首词一样:
§§§第4节
《更漏子》
金雀钗,红粉面,
花里暂时相见。
知我意,感君怜,
此情须问天。
香作穗,蜡成泪,
还似两人心意。
珊枕腻,锦衾寒,
觉来更漏残。
这首词的原意和陈玉栋此刻的心境并无相似之处,甚至是大相径庭的。他只是喜欢上阕的最后一句:此情须问天。当他面临感情选择时,牵动他心的不是眼前充满深情地看着他的何静,而是黎珩。黎珩的音容笑貌,甚至黎珩的名字,像刀刻石凿一样印在他内心深处。然而,仅仅是印在了内心深处,他从未想过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即使说出来,黎珩也一定会拒绝的。这种想法像山谷间的回声,在他心头不断地回旋。忧郁、彷徨、矛盾、苦恼、无望等等,这一切的一切,说不清道不明,如果冥冥之中真的有天意安排,那么只有天知道他的心、他的情。
站在旁边的何静不知道陈玉栋为何突然沉默,她轻轻地拉起陈玉栋的手,从此以后,他们的手就牵在了一起。陈玉栋觉得,他的爱情来得很突然,很被动,他像给人牵着鼻子一样,一步一步被动地向前走。
大学毕业后,何静被分配在省城的一家事业单位工作,陈玉栋则继续深造,读研究生的第一年,两人就结了婚。何静的单身宿舍成了他们的新房。婚后,两人就过起了两地分居的生活,陈玉栋在京城读书,住学生宿舍,何静则长期独守新房。只有在节假日时,两人才能团圆。
陈玉栋读完博士参加工作后,赶上了国家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的好时候,何静因此被调到京城工作,户口也落在了京城。不久,又分得一套两居室的房子。但陈玉栋并不因此而满足,他觉得,他在一步步靠近自己的目标,虽然这个目标并不十分明确,但他知道,他的目标就是要继续进步,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在他心目中,最理想的成功就是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民众。而要想做到这些,比较直接的途径就是走上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至于具体做什么官,他心中并没有十分明确的目标。
黎珩婚后第二年,就让贺博兴高采烈地当上了爸爸。她生了一个男孩,起名贺拓新,取开拓创新之意。这让贺博和家人高兴了很长时间。张红霞不愿意过早生孩子,但她没有顶住来自张鹏飞家人的压力,在贺拓新过了一周岁生日后,她的女儿出生了,取名张丫,小名双双,暗含父母双双姓张之意。
不久,贺博在党校分了一套两居室的住房,张鹏飞在银行分了一套三居室的,两家距离不算太远,骑自行车大约需要10分钟。家里有了孩子,家务就多起来,两家人只有在周末时一起聚聚,做点好吃的,喝几杯酒,打打扑克。两个孩子一起玩玩具,玩游戏。两家人不分彼此,亲如一家。久而久之,周末的相聚成了一种生活习惯。谁家临时有事时,都会打电话通知对方,以免记挂。
这段时期,有一个高中同学,叫王立本。他的出现,给张红霞一家带来了一场近乎毁灭性的灾难。
高考落选后,王立本没有复读,没有选择继续高考的路子。在他看来,对个人发展或者说发财来说,高考不高考影响不大。实践证明,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不如下海做生意赚钱快。在黎珩他们毕业时,国家、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大学生的别称是时代骄子、国家栋梁。可是,事隔几年后,大学生变成了大学松,不再像以前那样被重视。有关大学生的负面新闻也越来越多,有说大学生素质不好的,有说大学生工作能力不强的,有说大学生眼高手低、中看不中用的。总之,说来说去都归结到一点,大学生不像以前那样受重视了。很多落选高中生不再走高考之路,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成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富裕起来的人。一股新的知识无用论思潮开始暗中涌动,高知识人群的收入明显低于从事简单劳动的人,出现了明显的收入倒挂现象。关于收入倒挂问题,社会上流传一种形象的说法:“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分配领域内的不平衡带来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分化,方兴未艾的市场经济像大海一样,吸引各路弄潮儿抓住机遇,各显其能,走上富裕之路的人越来越多。王立本受形势鼓舞,找张鹏飞做了一笔贷款,希望像别人一样,发一笔横财。
几年间,王立本利用第一笔贷款,做成了几笔生意,其间有赚有赔,但总起来还是赚了一些钱,这让王立本尝到了下海的甜头。为了实现理想中的发财梦,通过张鹏飞,王立本又做过三次短期贷款。这三次贷款,他都是如期还付的,看起来,他的信誉度还是挺高的。随着资金的积累,王立本的胃口越来越大,通过张鹏飞经手的贷款数额也越来越大,由开始时的三万五万增加到了十万二十万,最后一次贷款是三十万。
出乎预料的是,王立本做了三十万贷款后不久,亚洲的金融天空出现了一轮阴霾。这次阴霾,覆盖面极大,整个亚洲的天空都被它覆盖——史无前例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整个亚洲像汪洋中的一条船,飘飘荡荡,随时面临覆灭的危险。中国作为亚洲第一大国,像传说中的定海神针一样,发挥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但自身经济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王立本的发财梦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
§§§第5节
有一次,又到了周末,黎珩下班时买了好吃的,正准备下厨房时接到了张红霞电话,语气慌乱:“这星期我们不能过去了,家里出事了。”
黎珩接的电话,听到“出事”,吓得心里怦怦乱跳:“出什么事了?”
张红霞带着哭腔,说:“很麻烦,张鹏飞那儿的事。”
黎珩赶紧说:“你别着急啊,我们马上过去。”
张红霞家住在六楼,贺博和黎珩气喘吁吁地赶到时,张鹏飞正闷头抽烟,房间里烟雾缭绕,张红霞坐在沙发上发愣。看到黎珩两人时,张红霞忍不住哭了起来。黎珩在她旁边坐下,又着急又担心,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张红霞擦着眼泪,说:“是那贷款的事,和你们说过的。那个高中同学,坑死人了。”
黎珩说:“就那个王立本?做钢材生意的?张鹏飞给他担保,贷了30万,说是半年就还款的?”
张红霞说:“不是他还能有谁?前几天还说的好好的,说是马上就能还钱的,这两天忽然失踪了,找别人一打听才知道,他的生意赔了,谁都不知道他的下落。”
贺博说:“我第一眼就看那小子不地道,到底还是中了他的招。你们还记得不?那时我是怎么说的?我说,这样的忙不能帮,担保的事不是说着玩的。张鹏飞爱面子,还是把这事揽下来了……”
黎珩看了贺博一眼,意思不让他再说下去,两人心里正在后悔,说这样的话无疑是火上浇油。
他们知道30万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因为他们的月收入都在1000元左右,都刚刚成家,积蓄有限,是没有能力赔偿的。
张红霞说:“现在只有两条路,要么还钱,要么被单位开除。被开除还是轻的,搞不好还要蹲牢房。”
黎珩说:“咱都想想办法吧。”
贺博拿出了大将风度,显得很镇静,说:“我家定期活期全部加起来还不到4万,基本上是杯水车薪。你家的存款应该比我家略多一点,明天都取出来先还上。其余的,我们都各自想想办法?”
张鹏飞满脸羞愧,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听了贺博的话,他的鼻子一酸,极力控制才没有流下眼泪。他不知道该说什么,不停地叹着气。
黎珩接着说:“明天星期天,我们都回老家,向父母求助吧。如果还凑不齐,就各自借去,实在不行,把我哥的小金库也收过来!”
贺博看着张鹏飞,说:“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我们现在都还年轻,以后的路还长,谁也不知道会遇到点什么事。遇到事就想办法解决,别垂头丧气的。现在这事吧,我们只有还钱这一条路可走。千万不能被开除了,银行是难得的好单位,又是你的对口专业,虽然这个事对以后发展会有影响,但只要好好干还能弥补。人们都说,年轻是犯错的借口,好在还年轻,还有改正错误的时间和机会。你这工作和钱打交道多,以后吸取教训、小心谨慎就是了。至于蹲监狱,那是无论如何不能走到这一步的,我们就是把家卖了,也不能到那里面去。”
黎珩说:“就按他说的办吧,这是惟一的出路了。你们也别太着急,慢慢来,总能渡过难关的。”又悄悄对张红霞说:“他心里不好受,你多安慰他,别埋怨。事情已经发生了,埋怨也没用。”
张红霞的情绪平静下来,说:“高中毕业时,我对你说,苟富贵毋相忘。没想到都还没有富贵,却出了这档子事。”
黎珩说:“我们社会经验还少,有些事情是不能预料的。现在我们两家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把钱还上,以后的路长着呢,没准就不是苟富贵而是一定能富贵了。别垂头丧气了,也别难过了,车到山前自有路,我们这不是找到路了吗?硬着头皮走过去就是了。我等会儿回去就给爸妈联系,让他们先做准备,我明天回家拿。”
没想到张鹏飞憋了半天终于发言道:“不能连累你们,还连累父母,我一人做事一人当,我坐牢去,大不了出来再从头干!”
贺博苦笑,说:“你这样说,如果是气话就算了,要是真心话,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钱没有了还可以再挣回来,人要是关进去了,那就失去了挣钱机会。再说了,监狱也不是好蹲的,你进去了,张红霞和孩子算怎么说?让她俩怎么面对别人的议论?女儿长大时,别人问,你爸爸在哪里?她告诉人说,爸爸在监狱里,是个光荣的劳改人员?现在的人们喜欢用有色镜看待刑满释放的人,你将来出来时,到哪里工作?就是下海,也比平常人的困难大呀!这想法无论如何不能有。不多说了,我们按刚才说的,各自想办法吧。你俩别着急上火,慢慢来,会过去的。”
说了一些宽慰的话后,两人就回家想办法去了。张鹏飞、张红霞按贺博的“安排”,开始分头打电话。
进展还算顺利,两人的心情略微好了一些,张红霞说:“患难见真情,事到临头,真正帮我们的是谁?是父母、朋友。你平日的那些酒肉朋友呢?天天称兄道弟的,现在呢,一个帮忙的都没有。”
张鹏飞沉默不语。张红霞接着说:“今天要不是贺博,咱俩就乱了阵脚。别看他平时说话不多,到关键时候还真有大将风度,不慌不忙的,还那么仗义,能有这样的朋友,真好。”
张鹏飞点头同意,说道:“贺博是个难得的好男人,稳重,有头脑,有条理。”他又叹口气,说:“黎珩比你有福气。”
§§§ 第6节
张红霞白了他一眼,忍不住唠叨他几句:“还不都是你惹的祸?你早听我的能有这事?你就属于那种中看不中用的,长到三十了还没断奶,想法简单甚至幼稚,这毛病不改,以后还会吃亏,我还是没福气!”
此时,贺博和黎珩也在议论同一个话题。
黎珩说:“张鹏飞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别人都像他一样善良,讲义气,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就那王立本,看他那样子就不能和他打交道,整个人都是畏畏缩缩的,说起话来眼光飘飘忽忽,给人一种不安定的感觉。张鹏飞认不清人,以后不注意,说不定还会吃亏。”
贺博说:“刚才当他们面我没好说,怕他们难过。张鹏飞有点飘,上次他说让我们贷款买大房子,换大电视,还说我们的观念太陈旧,现在时兴贷款消费。我俩都一笑了之,其实,透过他这说法就能看出他的心态,对钱,对贷款,他的态度有些随便。他和我们不同,他是天天和钱打交道的,这种心态太危险了,如履薄冰,随时都有掉下去的危险,但愿他能吸取教训,以后别再走弯路。”
贺博停了一下,接着说:“其实我今天还真有个好消息,看他们痛不欲生的样子,我也没敢说。现在看来,我都没有心情说了,他俩那么痛苦,我们哪还有心情高兴?”
黎珩说:“我的心里也不好受,重重的,像压了一块砖。他们现在是遭遇到了不幸,我们作为他们的好朋友,肯定会尽力帮他们的。但最主要的是张鹏飞要吸取教训,以后才能少走弯路。我看他那秉性,还真的说不好,真替他们担心。好了,他们的事情总会有办法的,也许结局比我们想象的更乐观一些。再说了,这事也不是一时就能解决的,需要一点时间,总会过去的。你的好消息是什么?还是先说我的好消息,你压轴吧。”
贺博赶紧问是什么好消息。
黎珩说:“教师节前,报社副刊专门为老师们开了一个专栏,我为教师节写的一首诗歌和一首专门为朗诵爱好者写的诗歌,都发表啦!”
贺博听后,连声说道:“报纸在哪里?快让我看看。”贺博从黎珩手中接过报纸,看到了那两首诗,标题分别是《我骄傲,我是一个老师》和《黄河魂》。
看完后,贺博皱起了眉头。
黎珩问:“怎么皱起眉头来了?有什么问题吗?写得不好?”
贺博说:“你这诗歌写的这么好,这么大气,我忽然觉得不应该平视你,应该仰视你。咱俩都老夫老妻了,我还能被你,或者说是被你的诗歌深深打动,何况别人?这两首诗歌该不会引来情敌什么的吧?”
黎珩瞪了他一眼,说:“情敌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你赶紧练习剑法,准备决斗去吧!别乱说了,还是说说你的好消息吧。”
贺博的脸上挂着难以掩饰的幸福,说道:“今天校长找我谈话,看意思是想让我当教务处主任。”
黎珩道:“这就要做主任了?那我就是主任夫人了?”
贺博脸红,悄声说:“等着吧,我一定会让你过得越来越好,让你过上安逸、平静、幸福的生活,这是我的奋斗目标,是我的最高理想。”
黎珩知道,贺博不是甘居人下之人,男人有事业心总比瞎混时间好,所以,她对贺博的“急功近利”还是理解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