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数年百战,但见诸贼据高临险,坐待我师,只至日暮,乘我精气冲出;或于收兵错杂,乘而追之。又能用乘锐气,盛以初锋。又其盔上饰以金银牛角之状,五色长丝,类如神鬼,以骇士气。多执明镜,善磨刀枪,日中闪闪,以夺士目。故我兵持久,便为所怯。”戚继光的这番话说得还是比较到位的,他是用中国的外行军人对付日本的职业军人,他对士兵加以道德义务的劝说:“你们当兵之日,虽刮风下雨,袖手高坐,也少不得你一日三分。分毫银两都是官府征派你地方百姓交纳来的。你在家哪个不是耕种的百姓?你思量在家种田时交纳的苦楚艰难,即当思想今日食银容易。又不用你耕种担作,养了一年,不过望你一二阵杀胜。你不肯杀贼保障他,养你何用?就是军法漏网,天也假手于人杀你!”
纪律是胜利的保证,戚继光的次子就因为违犯军法而被毫不犹豫地处死,恰恰是这种不近人情造就了坚强的部队。这种队伍却注定要同朝廷军备的衰落产生矛盾,一扫苟且拖沓的办事作风何其难?戚继光只是脚踏实地,以兵精械利拒敌于国门之外,戚家军攻坚、解围、迎战、追击,从未被倭寇击溃,其卓越的指挥才能是胜利的决定因素。因此,他被任命为福建总兵。但环境基本上不能让他制定整体的战略方针,他只能以雷霆万钧之力突击对方,多次胜利使威名远播,证明他还算看清并适应了当时的政治和军事的形势。
戚继光之最为倒霉,大抵因为受到张居正的牵连,以至于不能够得到万历的原谅,为腐败的明廷所害。张居正人阁之初即重整军备,他采用私人函件授意亲信上书的方式左右朝廷,和戚继光为难的文官,都被张居正不动声色地迁调。张居正也警告戚继光不要居功自傲,“北人积愤于南兵久矣”,“多方罗致,务在挫辱之”,“务从谦抑,毋自启海”。张居正的关照使戚继光感恩戴德,他用重金购买称为“千金姬”的美女奉进恩人,让他的弟弟“馈送”礼物,礼物的贵重有史记载。“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人”,这个评价还比较准确。张居正死后,他即失去了重要地位,其精神已经极度郁闷,清算张居正达到最高潮之时,万历干脆把他革职了。
被朝廷斥退以后,妻子随之遗弃了他,他的结局极度凄凉。他的成功在于善于调和各种矛盾,失败在于他本身就充满矛盾,他的不幸是因为打破了文官所渴望的平衡,代价是在贫病交迫之中死去。
泪洒不平,进士将军的英雄梦
为人慷慨的他年少时就富有胆略,他最大的军事才能就是镇静,这位高超的军事将领让宁远长期傲视辽东。他的很多具体建议都极有远见,只是在晚明王朝,腐败和愚昧让他感到苦不堪言。“东江千古英雄梦,泪洒黄龙半不平。”
袁崇焕大概天生就适合做将军,为人慷慨的他年少时富有胆略,有志于处理边疆事务。但他不是莽夫,在万历年间高中进士,似乎能说明很多问题。他的能力引起了御史侯恂的注意,及时地举荐他做兵部职方司主事,这是他施展才华的真正开始。不久,王化贞将军大败而归,晚明政权因此惊慌失措,满天谣言使得京城人心惶惶。袁崇焕只身骑马到山海关考察军情,向上司报告了他的调查结果:“只要有兵马粮饷,一人足以守住山海关。”
袁崇焕遂被擢升为兵备佥事,在辽东经略王在晋手下办事,他建议王在晋在宁远筑城驻守,理由是山海关涉及外围屏障,如果作为防守重地,将失去必要的后路,而宁远为抵制进攻建立了一片巩固的根据地。后来,大学士孙承宗替代了王在晋,他支持袁崇焕的判断,袁崇焕也便开始在宁远筑城,这位进士将军明确规定了城墙规格:城墙高三丈三尺,城雉再高六尺,城墙城雉广三丈。此后,明朝的边防力量得到明显增强,防线还向北推进几百里,逐渐收复了部分失地。
袁崇焕因此连升三级。时值大宦官“九千岁”魏忠贤专权,孙承宗丝毫没有讨好这位仅次于皇上的巨宦的意思,魏忠贤觉得让他久立军功不是好事,遂派亲信高第取而代之。无所专长的高第不愿意驻守宁远,命令袁崇焕立即撤退,袁崇焕对其不加理睬,高第无可奈何,只好将锦州等地的兵马撤到山海关,宁远几乎成为伫立在旷野寒风中的孤城。诸如此类的腐败给了后金努尔哈赤最好的机会,亲自率大军进攻宁远,高第则幸灾乐祸地坐看袁崇焕及宁远的覆亡。
袁崇焕没有丝毫怯意,他凭借一万名守兵和这座孤城同后金展开了宁远大战。努尔哈赤派人来劝降:“我以30万人来攻,此城破之必矣。”袁崇焕义正词严回道:“义当死守,岂有降理130万兵对我来说还少了点儿。”他最大的军事才能就是镇静,披盔带甲和战士们同抗敌军,终于迫使对方撤退而去。胜利的他颇有大将风度,派人致信努尔哈赤:“老将纵横数十年,无有不胜,今败于小可之手,恐怕是天意啊!”回赠马匹的努尔哈赤也以礼待之:“以期再战。”直至努尔哈赤去世,宁远城仍然傲视辽东,即位的皇太极转而攻打朝鲜。袁崇焕与之展开和谈:双方都需要调整军备。皇太极在这段调整时间里使得朝鲜投降,袁崇焕也得以练兵马修城池。皇太极看得非常清楚,再不加紧攻打,似乎难以攻破,于是“以战求和”。袁崇焕的态度是迎战,他的迎战充满力量,皇太极进攻连连失败,不得不撤回沈阳。但是袁崇焕却没有得到重赏,因为“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都没有让魏忠贤得到具体的快乐。崇祯皇帝即位之后,袁崇焕也得到赏识,还提出很多具体建议: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崇祯觉得有理,赐给他一柄上方宝剑。但这时的宁远已经发生兵变,因为中央财政困难,兵士粮饷一直空缺,袁崇焕建议崇祯把皇宫里的钱拿出来一部分,崇祯听后非常愤怒。此后,袁崇焕用尚方宝剑斩杀了魏忠贤的干儿子、贪污不法甚至与皇太极相约“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的皮岛守将毛文龙,崇祯觉得在这种关键时期诛杀边疆守将的动机不纯,某种不信任的感觉逐渐笼罩了这位亡明之君。
袁崇焕的作战计划被频频打破,不愿看到守城遭破的他被崇祯理解为打算篡位,战乱时期的汉奸开始挑起谣言,说清兵是袁崇焕引来的,老百姓根本分不清真假,纷纷朝袁崇焕的士兵头上扔石头,这样的境遇苦不堪言。皇太极把握军机,利用“离间计”的策略使得崇祯皇帝将袁崇焕逮捕入狱,罪名是通敌谋反。朝野一时震惊,好在他的部属奋力抵御皇太极的进攻,晚明王朝才不至于立即溃亡。
在朝野短暂的安宁中,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温体仁伪造证据,证明袁崇焕图谋不轨。令敌人恐慌的这位将领遭到凌迟之刑。当时的北京菜市口万头攒动,据说吃到袁崇焕的肉,就能证明自己是真正的炎黄子孙,还能治疗胆怯的毛病。这位守城大将的肉价格很高,一钱银子一片。三天后,袁崇焕在绝望中闭上了眼睛。这时的崇祯大概还没有看到,袁崇焕提出的很多建议极有远见,只是在晚明王朝,腐败和愚昧让他感到苦不堪言。当崇祯真正或者仍然没有看明白事情真相的15年后,晚明大势已去。
书生的“无用”与“有用”
他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在书海任意畅游纵横,并在实践上以这种习惯伴随终生。“百无一用是书生”,“无用”的“书生”在封建体制中不完整,这是其纵横所遇到的最大困难。落差迫使他们以健康的思维对待周遭环境,这样还可以安全自保。
“百无一用是书生”,说的大概是精神对物质的作用有时还不够直接,书生、才子总是让人感觉“只说不练”。其实“说”也是“练”,语言具有社会功能,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清代大才子纪晓岚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两排伶牙俐齿,屡屡让和坤狼狈不堪,出尽洋相,吃尽了苦头,还不能把他给怎么样。在书海里纵横的他还能在皇帝面前插科打诨,甚至让乾隆乖乖认错,实在难能可贵。上述的场景是历史剧的戏说,应该不会是历史原貌。
因为等级森严的封建清王朝不是民主、自由且其乐融融的和睦大家庭,乾隆在晚年把很多文人的脑袋搬了家。比如说沈德潜极受乾隆赏识,不断得到提拔,但在沈德潜死后,乾隆发现沈氏“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的咏牡丹诗,又听说沈氏曾透露为自己代笔作诗,便勃然大怒而骂其“卑污无耻”,令开棺戮尸仆其墓碑。纪氏也好不到哪里去,在乾隆下江南时,他稍稍透露江南财产已经枯竭。就遭到乾隆的大声呵斥,话说得露骨之极,让自负的他通体透凉:“看你文学上有点才华,才给你个官儿当当,也就是当娼妓养罢了。怎么敢议论国家大事?”
但是纪晓岚敢于在语言之中纵横也是历史真实,比如和问他历代的清官有多少,纪晓岚说如凤毛麟角。和珅又问那贪官如何?纪晓岚说如黄河之沙,仅寥寥数语将腐败揭露无遗。又如一个老太监在冬天看见他穿着皮衣,手执一把扇子,遂打算拿个对联来嘲讽嘲讽他:小翰林,穿冬装,执夏扇,一部春秋可读否?他听老太监是南方口音,便对道: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吗?字句工整,真妙不可言。其实容貌端正天资聪颖的他自幼便禀赋异常。据其《槐西杂志》中的详细描述:“余四五岁时,夜中能见物,与昼无异。七八岁后渐昏阍,十岁后遂全无睹。或夜半睡醒,偶然能见,片刻则如故,十六七岁后以至今,则一两年或一见,如电光石火,弹指即过。盖嗜饭日增,则神明日减耳。”
他的启蒙老师精读经史而工于诗词,在教授对联课上时常教诲他:“世间绝没有不能够属对的事物,只要认真思考,总能找得到对得上。”这已经透彻说明语言纵横的真意了,语言纵横对应的是实践纵横的习惯,甚至还可能伴随终生。
置身宦海的他也遇到很多事,比如说当左都御史时,员外郎海升的妻子死于非命,其弟状告海升将其姐殴打致死,海升说其妻自缢而亡。海升是军机大臣阿桂的亲戚,审理官员都有意包庇,上告者却不依不饶,以至于皇上特派他开棺验尸。这就很让人头疼。阿桂与和珅两人长期明争暗斗,告状者得到和珅的暗中支持。目的非常明确,与和坤积怨很深的纪晓岚见死尸并无缢死的痕迹,让大家说意见。很多人硬说脖子上面有伤痕,他便说自己是短视眼,有没有伤痕看不太清,既然大家都这么说了,应该没有问题,遂与验尸官签名具奏:“公同检验,伤痕实系缢死。”上告者仍然不服,说办案官员有意回护。乾隆也对案情有怀疑,又派人去复验。结果是纸里的火炭包不住了,由于纪晓岚言语巧妙,乾隆有意开脱:“朕派出之纪昀,本系无用腐儒,原不是具数,况且他于刑名等件素非谙悉,且目系短视,于检验时未能详悉阅看,即以刑部堂官随同附和,其咎尚有可原,著交部议严加论处。”看看,书生的角色就是这样,在封建体制中不是完整的人。
同很多封建书生一样,这个文化官员编书多著书少,他的最大的文化成果是编纂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此举大概用了大半生的经历,而《阅微草堂笔记》也别有味道,似乎很可以同《聊斋志异》媲美。这种“追录旧闻”的方式和内容得到鲁迅先生的认可:“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孤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
对于纵横艺术来说,语言和行动总是互为依托的,特别是后者往往是前者可能自由发挥的基础。这种基础逐渐减弱时,前者的力量只具有含蓄的味道,具体到封建社会所难以承受的这位书生身上,我们能够看到其追求和社会认可程度的落差。但也恰恰是这种落差让他找到了自我的纵横方式,从而以健康的思维对待周遭环境,这样才可以安全自保。在这个意义上,文化的力量总是在看不见的时候发生巨大的作用,能看得见的往往只是似乎置身雾中的文化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