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窒息性毒物:硫化氢、一氧化碳。
(3)溶血性毒物:砷化氢、二硝基苯。
(4)神经性毒物:有机铅、有机磷。
(5)腐蚀性毒物:硫酸二甲酯、苯酚。
(6)刺激性毒物:氯、光气、二氧化硫。
(7)致热性毒物:氧化锌、氧化镉。
(8)致敏性毒物:对苯二胺、甲苯二异氰酸酯。
慢性中毒是由较小量的毒物,经常或反复侵入人体而引起的病变,常在从事有关生产数月,以至数年后才逐渐发生明显症状。长期在显著地超过毒物最高容许浓度的环境下操作,而又不注意防护措施者,容易产生慢性中毒。
慢性汞中毒的行业有氯碱行业、染料行业、化肥行业、涂料行业;慢性铅中毒的行业有氯碱行业、橡胶行业、涂料行业、化学试剂行业、塑料行业、石油机械行业。
12.职业中毒的预防措施
在新建、扩建、改建厂房,或采用新工艺、使用新原料前,应认真考虑预防职业病的问题,认真做好卫生设计工作,对已投产的厂房应从以下措施着手。
生产技术
(1)大搞技术革新、工艺改造。这是预防职业病的重要途径,从根本上改善劳动条件,控制和消除某些职业性毒害。例如:化工生产中的反应釜常因密闭性能不好,跑、冒、滴、漏现象严重,造成有害气体大量逸出。现在,颜料生产中,将液相反应改为固相反应,消除液态物蒸发所造成的毒害。又如,以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等。
(2)综合利用。开展废气、废水和废渣的综合利用,变“三废”为“三宝”,不仅可回收化工原料,而且大大减少毒物的危害。
增加通风排气设备,如制漆作业点的局部排气柜,将有毒气体局限化并及时排出;对少数高毒物质,必须采取严格密闭,隔离式操作,以避免或减少直接接触。
预防措施
(1)建立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网。由各级领导负责,有关方面大力协作,建立一个专业防治机构以及劳动保护专职人员组成的防护网,开展职业病的防治工作。
(2)建立空气中毒物浓度测定制度。定期测定,以提供改进预防措施的依据。
(3)建立工作前体检、定期体检制度。工作前体检在于防止患有某些疾病的人不适于该工作,如有明显肝病的人,不宜从事接触四氯化碳的工作;血液系统明显异常的人,不宜从事接触铅、苯工作等。定期体检目的在于早期发现毒物对人体的影响,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4)合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是预防职业中毒的一种辅助措施,个人防护用品包括:防护服、口罩、面具、袖套、眼镜等。
(5)在接触毒物过程中要振奋精神,改造环境,战胜毒害。平时要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一旦受到毒物侵害,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发起人体各部器官、组织的旺盛机能和抗病因素,易于战胜疾病,恢复健康。
13.电磁辐射伤害的主要表现
电磁辐射污染又称电子雾污染,高压线、变电站、电台、电视台、雷达站、电磁波发射塔和电子仪器、医疗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和微波炉、收音机、电视机以及手机等家用电器工作时,会产生各种不同频率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充斥空间,无色、无味、无形,可以穿透包括人体在内的任何物质,当电磁波辐射的强度超过人体或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就会对人体造成污染。
一些受到较强或较久电磁波辐射的人,已经有了病态表现,主要反映在:
(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表现为头痛,心悸,部分女性经期紊乱,心动过缓,心搏血量减少,窦性心律不齐,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乏力,免疫功能下降等;
(2)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容易激动,失眠;
(3)视觉系统的影响:使眼球晶体混浊,严重时造成白内障,是不可逆的器质性损害,影响视力;
(4)对生殖系统的影响:表现为性功能降低,男子精子质量降低,使孕妇发生自然流产和胎儿畸形等;
(5)长期处于高电磁辐射的环境中,会使血液、淋巴液和细胞原生质发生改变,影响人体的循环系统、免疫、激素分泌、生殖和代谢功能,严重的还会加速人体的癌细胞增殖,诱发癌症以及糖尿病、遗传性疾病等病症,对儿童甚至还可能诱发白血病;
(6)装有心脏起搏器的病人处于高电磁辐射的环境中,会影响心脏起搏器的正常使用。
有关研究表明,电磁波的致病效应随着磁场振动频率的增大而增大,频率超过10万赫兹以上,可对人体造成潜在威胁。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生活过久,电磁波的干扰,使人体组织内分子原有的电场发生变化,给组成脑细胞的各种生物分子以一定程度的破坏。产生过多的过氧化物等有害代谢物,甚至使脑细胞的DNA密码排列错乱,制造出一些非生理性的神经递质。人体如果长期暴露在超过安全标准的辐射剂量下,人体细胞就会被大面积杀伤或杀死。
14.电磁辐射伤害的预防办法
关于电磁污染标准的学界争论还在继续,但我们还需在各种电磁辐射环境中工作与生活,作为这世界上平凡而弱小生命的一员,人们又该如何预防并减轻电磁辐射对自身的伤害呢?
(1)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重视电磁辐射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多了解有关电磁辐射的常识,学会防范措施,加强安全防范。如:对配有应用手册的电器,应严格按指示规范操作,保持安全操作距离等。
(2)不要把家用电器摆放得过于集中,或经常一起使用,以免使自己暴露在超剂量辐射的危害之中。特别是电视、电脑、冰箱等电器更不宜集中摆放在卧室里。
(3)各种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移动电话等都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操作。如电视、电脑等电器需要较长时间使用时,应注意至少每1小时离开一次,采用眺望远方或闭上眼睛的方式,以减少眼睛的疲劳程度和所受辐射影响。
(4)当电器暂停使用时,最好不要让它们处于待机状态,因为此时可产生较微弱的电磁场,长时间也会产生辐射积累。
(5)对各种电器的使用,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如眼睛离电视荧光屏的距离,一般为荧光屏宽度的5倍左右;微波炉在开启之后要离开至少1米远,孕妇和小孩应尽量远离微波炉;手机在使用时,应尽量使头部与手机天线的距离远一些,最好使用分离耳机和话筒接听电话。
(6)消费者如果长期涉身于超剂量电磁辐射环境中,应注意采取以下自我保护措施:
居住、工作在高压线、变电站、电台、电视台、雷达站、电磁波发射塔附近的人员,佩带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经常使用电子仪器、医疗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人员,以及生活在现代电器自动化环境中的人群,特别是抵抗力较弱的孕妇、儿童、老人及病患者,有条件的应配备针对电磁辐射的屏蔽服,将电磁辐射最大限度地阻挡在身体之外。
电视、电脑等有显示屏的电器设备可安装电磁辐射保护屏,使用者还可佩戴防辐射眼镜,以防止屏幕辐射出的电磁波直接作用于人体。
手机接触瞬间释放的电磁辐射最大,为此最好在手机响过一两秒后或电话两次铃声间歇中再接听电话。
电视、电脑等电器的屏幕产生的辐射会导致人体皮肤干燥缺水,加速皮肤老化,严重的会导致皮肤癌,所以,在使用完上述电器后应及时洗脸。
多食用一些胡萝卜、豆芽、西红柿、油菜、海带、卷心菜、瘦肉、动物肝脏等富含维生素A、C和蛋白质的食物,以利于调节人体电磁场紊乱状态,加强肌体抵抗电磁辐射的能力。
15.引起化学灼伤的主要物质
什么是化学灼伤
凡是化学物质直接作用于身体,引起局部皮肤组织损伤,并通过受损的皮肤组织导致全身病理生理改变,甚至
伴有化学性中度的病理过程,成为化学灼伤。包括:
(1)体表化学灼伤;
(2)呼吸道化学灼伤;
(3)消化道化学灼伤;
(4)眼化学灼伤。
化学致伤情况分类
(1)单纯性化学灼伤,即仅化学性因素致伤者,包括:
一种或一种以上化学物质所致的化学灼伤;
以化学灼伤为主,合并一定程度的化学物质中毒。此类单纯性化学灼伤,多见于化工生产中物料的跑、冒、滴、漏,以及化学物质在运输、储存、装罐过程中所造成的溅染。
(2)复合性化学灼伤,即致伤因素中,化学性因素和物理性因素同时存在造成的复合性损伤。包括:
热力烧伤合并化学物质灼伤或中毒,机械性外伤合并化学灼伤或中毒。复合伤多发生在对带压力、带热化工设备进行安装、检修时或发生于化工生产中的爆炸性事故,或发生在消防队员在化工车间的灭火过程中。
引起化学灼伤的常见物质
(1)酸类,包括无机酸(硫酸、铬酸、硝酸等)和有机酸(醋酸、草酸等);
(2)碱类,包括无机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铵等)和有机碱(乙醇胺、甲基胺等);
(3)某些元素单质及其盐类,例如磷及磷盐、锑及锑盐、砷及砷盐等;
(4)有机物,直链有机化合物,如乙炔、乙醛、丙酮等,环状有机化合物,如氨基酚、高分子化合物等。
16.防治化学灼伤的措施
化学灼伤的特点
化学灼伤与热力烧伤有许多相同的改变,但化学灼伤又有化学致伤物所造成的特殊病理变化:
(1)皮肤组织接触强氧化剂或还原剂可导致组织蛋白变性、凝固,局部形成灼伤焦痂;
(2)脂肪组织不断溶解、破坏,损伤不断向深层扩展,组织再生极为困难;
(3)破坏组织的胶体状态和通透性,局部充血;
(4)破坏与麻痹皮肤神经末梢感受器,出现皮肤感觉麻木或痛觉过敏等;
(5)许多化学致伤物质可导致局部或全身性变态反应,如沥青灼伤后出现的“光敏现象”;
(6)破坏酶系统或产生毒性物质,如锌灼伤后产生的锌蛋白可能引起“金属铸造热”样反应。
化学灼伤的防治
轻、中度化学灼伤应防治休克,一般不需输液,可口服烧伤饮料,不伴颅脑损伤的伤员可给予镇静剂、止痛剂。局部进行创面清理,采取暴露疗法或包扎疗法,Ⅲ度创面自然脱痂或手术切痂植皮。
重度化学灼伤主要防止化学灼伤性休克,重视早期的血液动力学改变,维持电解质平衡和掌握液体需要量,休克期间应用利尿剂,对呼吸道灼伤诱发的灼伤性休克,气管切开,使用机械呼吸器,监测血气指标。
灼伤感染是灼伤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可采用综合治疗措施:保护创面清洁,调整液体量,早期切痂、植皮,增强机体抗感染免疫能力,合理应用抗生素防止并发症发生,重症患者送危重抢救病房监护治疗。
此外,可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必要时可给予完全胃肠道外营养支持治疗,对严重病例可进行同种类化学物质灼伤康复血清注射,可增强免疫能力,对大面积化学灼伤或呼吸道灼伤,给予高压氧舱治疗,可减少创面渗出,提高植皮成活率,使全身症状和呼吸系统症状获得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