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灯谜既然是文字游戏,当然也得遵循一定的规矩。灯谜有如下两项基本原则。
一、面底不相犯
这就是说,凡是在谜面上出现的文字,绝对不可以在谜底中重复出现。如果谜底中出现了谜面的字眼,灯谜术语叫作“相犯”,这是绝对不允许的。因为猜灯谜其实就是汉字捉迷藏游戏,面底一相犯,其趣味性就大打折扣,甚至荡然无存。所以,这是灯谜的大忌。对于这种面底相犯的灯谜,内行者准是猜不出的,因为他们不会将谜面上出现的字眼,放进谜底中去思索和考虑。但是,有许多初次接触灯谜的人,由于不清楚这项原则,往往见了谜面上文字,以为抓住了谜底的重要线索,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将谜面上的某个字眼进行组词扩句,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适得其反。猜了老半天,还没挨上边。
二、别解方成谜
什么是灯谜别解?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理清什么是灯谜领域的本义、别义、正解(直解)、狭义别解、广义别解等重要概念。
所谓本义,是指谜底或谜面有关字眼或文句的本来含义。所谓别义,是指与本义不同的含义。但要注意,这本义与别义虽然含义不相同,但它们却又都是共同属于有关字眼或文句本身所包含的固有含义。所谓正解(直解),是指按照本义进行的解释。同理,所谓别解,就是指按照别义进行的解释。换言之,别解就是指与谜底或谜面有关字眼或文句的本来含义(本义)不同的别种解释。
灯谜别解其实包含有广义别解与狭义别解两部分内容。广义别解是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在灯谜领域的表现方式。对灯谜创作而言,广义别解是成谜基本原则,或曰成谜总体指导思想。其核心内容是:灯谜底面不能以各自的本义进行直接扣合,否则,底面关系就会变成语文范畴的词语解释。也就是说,底面双方必须在至少有一方存在别解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互相扣合。
南朝梁文学批评家刘勰有言:“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意思是说,谜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谜面只能用寓意隐晦、迂回曲折的文字来影射或暗喻谜底,从而使猜者感到迷惑。这与灯谜底面不能以各自的本义进行直接扣合的广义别解理念,无疑是殊途同归、一脉相承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刘勰乃是提出广义别解理念的开山鼻祖,应非谬誉。
所谓狭义别解,则是指包括各种技法和手段在内的成谜具体方法。乍看成谜方法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但由于灯谜创作是建立在汉字义、形、音三要素多变性的基础上的,故高度概括起来,基本上可归纳为会意别解法、借代别解法、拆字别解法、象形别解法、象声别解法及拼音别解法等六大方法,而每个大法门又包含有许多小法门,从而也就使谜苑出现了万紫千红的迷人景象。
如果说,谜面、谜目(有时带有谜格)与谜底是灯谜的表面形式,那么,文字别解则是灯谜的实质内容。下面,我们从两个层面进一步介绍别解与灯谜的密切关系。
(一)别解与灯谜底面文字的关系
汉字是灯谜构成的基本材料,别解与灯谜底面文字的关系,其实就是指别解对灯谜语境中的关键字、关键词及整个文句的影响与作用。
1.别解与底面关键字的关系。指在灯谜语境中以某个或某些关键字作为别解对象,从而通过它们使底面至少有一方的含义发生根本性改变。
如: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四字常言),谜底:为国分忧。面句出自清代台湾著名诗人丘逢甲的《春愁》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谜底本义为“为国家分担忧愁”,但谜作者却将“分”字作为别解对象,即不取其“分担”之本义,而取其“分离”之别义,从而使谜底含义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变成“为祖国与台湾分离而忧愁”的意思,从而使面底含义相符,彼此吻合。
2.别解与底面关键词的关系。指在灯谜语境中以某些关键词作为别解对象,从而通过它们使底面至少有一方的含义发生根本性改变。如:木兰不用尚书郎(园艺名词二),谜底:花期,旧土。面句原出北朝民歌《木兰诗》,正是由于谜作者将谜底两个词进行别解处理,即将“花期”由本义“植物开花的时间”,别解为“花木兰期望”;将“旧土”由本义“已经栽种过花卉的泥土”,别解为“故土”;遂使整个谜底的含义变成“花木兰期望回到故乡”,从而道出她为何不想当尚书省侍郎的原因。
3.别解与谜底整个文句的关系。所谓别解与谜底整个文句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谜面本义语境与谜底别义语境的关系。有些谜底整个文句,表面看似乎没有什么字眼成为别解对象,其实,由于受到谜面与谜目的约束与限制,即由于谜面专指对象的变化,从而使谜底本义语境发生了改变,生成了另一种含义不同的别义语境。如:向雷锋同志学习(《红灯记》唱词),谜底:做人要做这样的人。谜底本义的“人”是专指像李玉和一样的地下工作者,如今则别指成雷锋,从而得出“做人要做雷锋这样的人”的别义。再如:一枕黄粱再现(成语),谜底:重温旧梦。谜底本义是比喻重新经历或回忆过去的事情。如今则由于面文的规定,从而产生出新的别义:重新做起唐传奇中卢生那个黄粱美梦。
(二)别解与灯谜底面形式的关系
别解与灯谜底面形式的关系,通常有如下三种方式。
1.谜面正解,谜底别解:也就是说,谜面原来的含义无需改变,但谜底须作别解处理,使其原来的含义有所改变。应当说,这是最传统正宗的别解方式。如: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四字金融用语),谜底:央行加息。面句为元代戏剧《西厢记》唱词,是崔莺莺对即将赴京赶考的张生的叮咛话。谜底原意是指中央人民银行决定增加储存利息。由于别解的作用,“央行加息”也就可以看成是:崔莺莺“央”求张生出“行”时,一定要留意多“加”休“息”。“央行加息”在这里竟成为崔莺莺叮咛话的另类简明注释。本谜作者的别解艺术手法运用得如此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绝!
2.谜面别解,谜底正解:即谜底文字含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谜面含义却因施行了别解处理而发生了改变。如:常熟方言(电视连续剧),谜底: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谜面原义是指江苏常熟地区使用的语言,但入谜后别解成为:对于经常来往的熟人方可与其说话。按此推理,反过来说,岂不就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了吗。顺便一提的是,类似这种“谜面别解,谜底正解”的情况,在灯谜中并不常见。
3.面底双别解:指谜面和谜底都不按文字本义而按其别义进行解释,然后,面底在别解基础上互为扣合。如“南京剩女”(五代七言诗句),谜底:宁无一个是男儿。谜底出自五代蜀国后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亡国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本义是说:堂堂十四万大军未开战就解下战甲,放下武器,难道就没有一个男人了吗?但是,如果将谜底中的“宁”别解为南京市的简称,那么,谜底便可产生出这样的别义:南京市没有一个男人。谜面“南京剩女”本义是指在南京生活,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的大龄未婚现代都市女性。但是,如果将谜面别解成“南京余下的都是女人”,那么,面底含义经过了各自别解处理之后,便可以吻合一致,相互扣合了。一般来说,使用面底双别解的灯谜比较难猜,因为面底均故布疑阵,暗藏机关,无疑增加了寻找破谜线索的难度,使谜底隐蔽得更深。
总而言之,别解是灯谜与生俱来的形影不离的附着体,是灯谜艺术魅力与趣味性的源泉,是灯谜的基本特征与灵魂。别解存在于灯谜制作过程的始终,就像每个人生来就有胎记一样,每一条真正的灯谜,无不打上别解的烙印。一条灯谜若丝毫没有别解,那只能使面底关系沦为语文范畴里的词语解释,无异于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灯谜正是依赖于自身这种别解性,才能使它与其他东西(包括与之同宗同源的民间谜语)区别开来,才能使它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清末民初灯谜大师张起南曾在他的经典谜著《橐园春灯话》中鞭辟入里地指出:“盖谜底决无用本义者,若用本义既不成为谜矣。”1978年上海谜家苏纳戈先生首先喊出“别解方成谜”这个言简意赅而又富有真知灼见的响亮口号,其后又得到了郑抒、郑百川、赵首成、江更生、陆滋源、汪永生等名家旗帜鲜明的响应和支持,从而使别解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广为流传。每个初学灯谜的人,都应当认识到:灯谜之树正是由于有别解的浇灌与施肥,方能根深叶茂,生机勃勃,万古长青。这是一条为无数灯谜实践检验和证明了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