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以为,所谓信仰,在外在表现为信念的力量,在内在则体现为自我救赎自我反思的能力,而其本质,并非在单纯的宗教或者各类夸张宣称,而是在于真理。
世界上的各色宗教,宗教中的各色门派,或者更自大一些宣称自己没有信仰甚至自己就是信仰的人们,我并不想刻薄地批判或者以一己之言指指点点,只是想说,无论对信仰做什么样的解说,无非是在寻找真理,因为真理是不变的,真理是唯一的,这样的特性成就了真理不可动摇的价值。
真理成了人类如此长久以来的最高追求和永久的追寻,单单是想到它的不变性与永久性就令人心驰神往,人们有了追求真理的需求,从而顺理成章地就有了信仰,而信仰带给我们的力量与修养,又更好地帮助我们走在寻求真理的路上。
我们都是走在路上的人,借助信仰,寻找真理。
10.信仰是行动之母
2011级国际关系学院/陈婧嫣
《圣经》上说: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今天的信仰,乃是明天的事实。主耶稣说:“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种,就可以对这座山说:你从这边挪到那边。它必挪去,并且你们没有一件不能做的事了。”又说:“自信的人,凡事都能。”
总而言之,人生应有信仰,从而确立自己事业的目标,决定自己的志行。只有这样,做起事来,才会全神贯注,并最终有所成就。
当然,我不信仰基督教。
人生信仰不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神灵赐予的,它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人的世界观的根本体现和反映。世界上凡理智健全的人,都会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人生信仰。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信仰的形成也同其他思想意识的形成一样具有阶段性,也就是说,人生信仰的形成不是一种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高度统一。
一个有志向、有理想的人,都应该拥有正确的信仰,没有信仰的人生是混沌的。有了信仰,在面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挫折和遭遇时,才会更理智更有信心,而不至于彷徨失措。人生信仰是力量的源泉,能焕发出强大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在心理学上叫内驱动力。
一个人信仰越坚定,越高尚,他内心激发的驱动力就越强大、越持久。信仰作为个体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对个体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对个人的人生定位和成功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信仰的人会为自己的信仰,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目标上,其知识能力、内心世界都会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推动人的发展。它能使人感到有所寄托、有所期望、有所依赖。无论是正确的人生信仰,还是错误的人生信仰,都能成为人生的精神支柱。但是,不同形态的信仰对个体的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科学崇高的信仰对个人具有导向、激励和凝聚作用;非科学的信仰则会阻碍个人主体性的发挥,局限人的思路,毒害人的思想。人们应当依据某种信仰是否理智、是否现实、是否崇高、是否健全等标准进行信仰选择。
我信仰的是自由。有了自由,就有了轻松的人生态度;追求自由,就是追求心灵的释放与超然,不会为世俗所累。
信仰是行动之母,个人的信仰怎样,他的行动就会怎样。信仰可以左右人生,它对于人生与事业的关系,人格的修养与定型,都有决定性的影响。比如,一个信佛的人会用佛教的规范来约束自己,使个人的人格不断完善。历史上一些伟人,无一不是由于他们具有崇高的信仰,因而能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他们辉煌的成就。此外,史上有许多重要的发明,也无一不是由信仰启发的。无论何事,绝不是先有知识,后有信仰;而是用信仰去弥补知识的不足,信仰实为知识的前驱,它不是真理的代替,但信仰是达到真理的途径。假设没有信仰,许多真理与发明到今天一定还在探索之中。
11.信仰——促人以善
2011级理学院/徐小为
信仰,顾名思义,所信奉的,所敬仰的。往小处说,是对一种精神的追求、渴望;往大处说,是世界观的浓缩与精华。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一个人必须有信仰。
无论是信奉慈悲为怀的佛祖,还是宽容的上帝、先知安拉,虽然在我国颇有争议,但至少都教导信徒们与人为善,给人带去一定的心灵慰藉与道德的约束。或者是对科学的唯物辩证的信仰,可以让人把握世界普遍规律,站在更高角度洞察社会。或许单纯相信好人有好报,恶行终会自食恶果,也可约束人们的行为。
总之,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那些人便是无法无天,无所畏惧,伤天害理之事便为所欲为。因此,每个人都该拥有一个“善良”、“美丽”的信仰。
说起我的信仰,既普通又特别。作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对党的信仰是必不可少的。回想起入党时的心情,真的是想也许入了党对自己的约束就更严格,而更能为人民做些事。小时候有当国家主席的愿望,长大了就将其转化为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希望自己的人生不仅让自己过得快活,尽管历史记不住我,但我想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更多人带来快乐。
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生,我相信付出终会有回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仅仅是小时候大人教给我的经验,现在,更成了我的信条。所以,我努力充实自己,锻炼自己,为今后实现自己的理想打下基础。
作为一名女生,我最单纯的信仰是能有一个完整美满的家,自己的亲人、朋友健健康康、快快乐乐,那么自己也便是幸福的。
但我也会时常感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信仰既然在那里,就不会放弃努力,虽然那么说有时觉得有些空泛,但这些确实应该是一名大学生该有的态度。
有信仰,就该去追求,到达自己心里的理想境界。
12.不为燎原,只为取暖
2011级财政金融学院/江汇
曾经看到席慕蓉的一首诗。诗中写道:“我相信,满树的花朵,只源于冰雪中的一粒种子。”在经历了高考、考上了大学、培植了梦想、收获了希望后,我发现,原来信仰便是那即使经历寒冬也孕育着力量的生命之芽。
信仰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人生若是被赋予了信仰的火焰,生活前进得如此豪迈。
曾经的我对信仰的概念一无所知,茫然又无知地认为老师们的期盼、同伴们的信仰和我一样,都是为一个纯粹的梦想拼搏。然而当我走过高考,来到这青葱而充满活力的大学校园时,我终于发现从未被束缚过的思想竟是如此自由,会衍生出许许多多对人生、对世界不同的信仰。大千世界,也总有一些信仰不为世人所知。但是只要有自己的信仰,就算世界依旧苍凉,我也会用这信仰的火光照亮前行的路。不为燎原,只想取暖。
现在,我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我开始思考:“人是为什么而活?
我们又是用什么支撑自己努力奋发的?”最初的梦想还在心里,路在脚下,还要继续扬帆起航。
我是信仰道路上的后来者、初学者,但已经踏上了这条信仰之路,并因此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
当下社会,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诚信缺失、道德失准事件也接连出现,人们对此忧心忡忡:“中国社会是否进入一个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的状态?人心浮躁,功利至上,社会诚信差是否表明社会正处在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的精神危机中呢?我们该往何处去寻求建立信仰?”
信仰,原本是每个人的选择。但是,信仰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繁荣与稳定有着根本性的作用。面对当今社会,我们常常感叹“信仰缺失”、“信心危机”与“信任危机”。与其说是信仰危机,不如说中国社会出现的是信仰迷茫,部分人将追求幸福与利益最大化画为等号,却忽视了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同时,受中西文化冲突交融影响最深最广的当代大学生,也开始出现种种心理问题,尤其是信仰方面,部分大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与希望,出现了信仰危机,精神滑坡。金钱意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让部分大学生在自私唯我中逐渐迷失理性和前进的方向。
当代大学生出现上述信仰危机不是偶然的,它既与转型期的社会环境、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有关,也与高校的教育体制、教育管理有关,还与大学生的自身因素有关。
因此,大学应该树立一种可以引导学生做什么人、指引他们选择什么路、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的理想信念。
只有我们身体力行、志存高远,方能成就梦想,为青春铸就一座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13.内心的力量
2013级新闻学院/高飞燕
提起信仰,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什么是信仰?在看过许多资料后,我理解信仰是一种精神寄托,是一种全心全意的相信、敬仰。
这样的想法会让人生活有期盼,心灵有依靠,这就是我对信仰的看法。
记得小时候,我的小学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办学团体,无疑我也因此接受了很多有关佛教的信息。向老师说早安时,必须要双掌合十,这习惯到我升入中学后才渐渐改掉。印象中,我有接受过“佛学课”的教育。透过课堂,我知道释迦牟尼佛的由来、轮回的概念等等。记得当时,每当遇到困难,我就会不断求神明的保佑。当问题解决后,总觉得是神明发挥了作用,是神明暗中帮助了我。所以,在意识和行为上,我曾以为自己的信仰是佛教,因为它是与我生活中有紧密联系的宗教。
直至后来,在小四的时候,我被转到一所信奉天主教的学校,脱离了原先属于佛教的圈子,又接受了天主教方面的洗礼。每天早上所做的不再是合十礼,变成了默念“圣母玛丽亚……阿门”,手势也变成了在胸口画十字架的动作。有一段时间,总觉得自己成了叛徒,曾经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是属于哪一派的人。就这样,过了小学阶段,表面上是信奉天主教,但实际上遇到问题时,我会祈求释迦牟尼佛和圣母的帮助,总觉得合二人之力,力量会更强大,会更有效地助我渡过难关。
后来,升入中学后,这是一所没有宗教信仰的学校。我慢慢变成无信仰的人。因为人长大了,觉得相信神明并不科学,没有实际的作用。我开始反思信仰对自身的作用,我认为信仰在某种程度上可给予人一种力量,让人无所畏惧、更勇敢地去做事。另一方面,信仰亦是支撑道德生活的基石,决定着人类道德实践的范围、层次和方式。
过往的生活经历,让我觉得“求人不如求己”,权且称之为信奉吧。而信奉只是一种潜意识,是一种内在的支撑力量。现在的我有一种信念支持自己,那就是致力把每件事做好。但是我也希望多了解不同的宗教和思想,它们背后所承载的信息和文化也不同,我渴望能多了解,以拓宽我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14.别丢了信仰
2011级财政金融学院/王寅晓
有矛盾的地方,就有信仰。曾经有人告诉我,她信仰广袤无垠的天空与大地。我想这也许是她在水泥隔挡的狭窄世界中待久了的缘故吧。那些信仰真理的人,大概是因为他们在虚假的时空中活了太久。信仰光明的人,源于对黑暗的深恶痛绝;信仰正义的人,大多目睹了无数不公。
对于我,一个倡导精神自由、反对有形或无形约束的人来说,信仰的当然就是自由,然而却又很难真正达到自由的彼岸。因为人们追求的自由,大多是已经舍弃了其真正含义的敷衍品。许多人忘记了诗意的栖居,习惯去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即使他们可能在狱中过完余生,这也是他们出卖自由换取物质的结果。于是,他们没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真正很小的圈子里,每天观望着一群为利益而争夺、纠结的人,自己也置身其中而乐此不疲。人为鸟儿制作笼子,然后玩耍并怜悯它们,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只是在稍微大一点的笼子里蜗居着。
生活的空间狭窄是其次的,而心灵的不自由才是我们难以摆脱束缚的真正原因。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个体,总是不由自主地在自我设定的一个小小的关系网中倒腾,如同被漩涡卷入混浊的水中,很难把自己的目光和思想射向遥远的地平线。
在变幻的生命里,如果一个人的内心足够强大,井且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内心图景,可不可以认为这也算一种孤独的精神宗教呢?于是,在我们这个时代里,无论人们的内心是否强大到能够坚守不移,像孤独的守望者那样,在信仰的稻田里,心无旁骛地站立着、沉思着,最终留下人们对他们忠于孤独的赞扬。我向往这样的境界。
记得在不远的过去,在火热的革命斗争和生产劳动中,人们拥有同一个信仰——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人们为守护同一个信仰而奋斗着,舍生忘死,那般信仰,犹如缀满鲜血的梅花,感染着一个民族。然后,不知道在哪一个转折点上,我们貌似将这种精神舍弃了。
于是,问题出现了。今天的中国人到底还有没有信仰?当我们向神佛求财求名,当我们对道观和经文敬而远之,当我们对祖国的热爱已经淡到可以扔掉国籍,当我们执着于物质和迷离无义的关系脉络,我们还能记住传承的、留下的、深藏的、启示的那些东西吗?
即使你告诉我你有,然而你又如何能以一种不息的姿态,将它化作今天践行的动力呢?
中国的近邻,朝鲜、日本或是韩国,那里的人民依旧有能让自己为之献出生命的信仰和精神力量;今天的欧美,那里有极其虔诚的修女和牧师,一辈子甘愿守着自己的一块田地、一栋淳朴的房屋,唱着向往的歌谣。即便是中东,那里的人们虽然有战争,然而百姓却可以为了祈求和平和友好日夜跪拜着。但对于今日的某些国人来说,如果说还有什么主流和坚定不移的信仰存在于心的话,可能就是对财富、权力的信仰了吧。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啊,竟然让物质主宰了精神。
“中国啊,您的钥匙丢了。”这是我曾经读过的一首诗的题目。
现在,我发现似乎可以把它放在当下中国诸多方面。譬如说,中国,您的传统丢了;中国,您的智慧丢了;再譬如说,中国,您的信仰丢了!
中国,别丢了信仰。
15.读懂自己
2013级新闻学院/姜思宇
信仰是什么?
书本上说,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它包括对虚幻世界、不切实际的观念、荒谬的理论的盲目相信和狂热崇拜;也包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以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思想见解或理论主张的坚信不疑、身体力行。这种定义未免过于概念化和抽象化。在我的理解中,拥有信仰即遵从自己所认为的最权威最正确的人或事物,信仰是激励人坚定向目标前行的根本动因,无论这前行的目的地是绝顶还是深渊。
有人说,信仰是一种精神寄托,是精神层面的自我安慰与解放。
然而,信仰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此。不少人的信奉是因为要逃避一些东西:贪污的人会祈求神灵的宽恕,生活坎坷的人相信自己是遇到了天定的劫数,经商的供奉关二爷以期望自己能财源广进,富甲一方的人向寺院捐香火钱以积功德……凡此种种,可以被称为精神的寄托,却不能将其命名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