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31400000015

第15章 生活与信仰同在(2)

孩提时代,不知道信仰是什么。稍大一点,知道了国外许多人主要信奉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而我国一少部分人信奉佛教和道教,也有一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所以就把信仰与宗教混为一谈。再大一些,我认识到了信仰并不等同于宗教,它是我们灵魂深处的指路明灯,让我们的理想更能接近现实,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奋进。如果说理想是一轮明月,让我们看到前进的方向,那么信仰就是我们前进的路,只要我们走在这条路上心中就是快乐的。现在我终于理解信仰是一个人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和持有。有了信仰,我们才能不断完善自我;有了信仰,我们才能增强自身幸福感;有了信仰,我们才能实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我的信仰是做最好的自己。它听起来没有那么伟大,说出来也没有那么冠冕堂皇,但是它是我做人的原则,也是我处事的态度。

这个世界从来都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是空空而来,只是世人总是找些理由和借口来允许自己的平庸。平凡可贵,平庸不可耻,因为我们都不是圣人,俗世红尘,没有谁比谁来得尊贵,即使活得再平凡的人心中都会有一种精神上的信仰,一种生命中的坚持,这就是人们行动做事的原则。

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完全全相同的人。我们的生命也是没有重复的,世界上只有一个自己,我们何不去做最好的自己而非要在乎别人的看法呢?在学校生活中,有很多人会只顾竞争,一味羡慕学习好的人,总想成为像那些人一样优秀的人,但谁又真正努力想过: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

当今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人人都渴望成功,于是就有了人们对成功之路的不断探索。过去不等于未来,过去成功了,并不代表未来还会成功;过去失败了,也不代表未来还会失败。因为过去的成功或失败只能代表过去,未来是由现在决定的,现在你做什么、选择什么,就决定了你未来是什么。因此,成功学研究者说过“这个世界上不会有永远成功的人,也没有永远失败的人”。

永远做最好的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既是我的目标,也是我的信仰。我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尽可能的完美,既然选择了,就不会放弃,努力去做。要想比别人得到的更多,首先要比别人付出的更多,这就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心态平和,坚持不懈。

因此,有了信仰就要坚守信仰,只有坚守心中信仰的人,才更能接近于成功。漫步在岁月的河流中,我们要的不是随波逐流的心态和思想,只有让信仰萦绕心中,才能渐行渐远,收获一抹阳光。

6.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2013级外国语学院/姚星宇

信仰究竟是什么?信,是相信;仰,是敬畏。信仰的建立并不是一个突然的过程,而应当是在人经历生活洗礼并对自身有足够了解后,提炼升华内心的结果。大部分信仰的建立都是一个长期并且在不断修正的过程。因此,两个人之间的信仰可能相似,但绝无可能相同。不同的人内心对信仰有不同的理解,由此构建出不一样的信仰。

信仰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我们行为准则的最高大纲。在人生这条漫长的路上,纷繁的抉择让人极易迷失自我。而信仰就像是一直悬挂在我们头顶的一颗星星,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小时候懵懵懂懂的我,在逐渐成长过程中,不断接受父母老师的教诲,聆听书中作者表达的思想,努力形成自我的观念,也一直试图寻找那个可以让自己笃行终身的准则,直到学校一次考试的作文题映入我的眼帘: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那时的我正处在初中三年的低谷时期,愈来愈近的中考,状态的低迷、巨大的压力让我变成了一个火药桶,成天不停地抱怨,身边一切在我看来都是那样的不如意。尽管当时已经觉察到自身的不妥,但苦于找不到挣脱这种情形的办法,就感觉仿佛离光明只隔了一层膜,直到这句话如一根尖刺,穿透挡在我面前的迷茫,让我恍然大悟。不如意的根源其实都应在我自己身上寻找答案。我开始以这句话为准则去面对生活,因为我觉得,这样做也许会逐渐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就这样,信仰的种子开始生根。

转眼进入高中,我对“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理解不断在加深,并随着生活中的不断应用,这种精神在融入并改变我原先的观念。世界是由千千万万人组成的世界,我只是其中的一分子,所以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能顺着我的心意去实现,我一定会遇到各种烦恼。付出也许会有回报,但也会有竹篮打水的结局。这时候我要做的绝不是将原因归结于外在环境或是他人身上,而应该首先学会冷静,将自己因失败而产生的浮躁沮丧的心沉淀下来,仔细反思整件事的全部过程,将其一点点拆散成一个个细节,再重新组装还原真实。正如有一句古话叫“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意思是仁者的行为类似于射箭,射箭前要先端正自己的姿态,若射不中,也不能怨恨胜出自己的人,而应反思自我。信仰的种子开始发芽了。

高二的时候,我面临着学业水平测试(历史、政治、生物、地理)的考验。由于高一时历史是我的强项,所以当老师要求我们应该对四册书的概念进行系统性梳理时我一直不以为然,也没有进行大量习题训练。我觉得凭我的水平并不需要这些烦琐的准备。尽管接下来几次考试成绩依旧很高,但在第一次模拟考的时候却栽了大跟头,我第一次发现我对很多题目竟然有了陌生感。这是怎么了?

我开始拷问自己。我又习惯性地想到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行有不得,不得……突然我意识到了,行有不得,固然要反求诸己,但假如有得呢?的确,我在一直以来的历史考试中保持优秀,这种表象逐渐削减了我对自身认知的敏锐度。我历史学科底子厚并不能顶替后来的学习,一时的优势下如果不能清晰地意识到潜在的危机,那么,总有一天现实一定会给我一个公平而难忘的教训。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在我的理解中开始褪去了表面含义,更深层次的含义开始被我挖掘出来。表面上看它只是对“不得”提出了一个底线的要求,但隐藏在其后的更是对“有得”的要求。即便春风得意,取得暂时性的成果,也要保持警醒,不能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假如等到现实泼冷水的时候,那就悔之晚矣。任何事物的发生一定有其合理性,失败有失败的原因,成功也一定有成功的理由!即便事情已有圆满的结局,我认为我也必须认真分析出自己为何可以成功,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圆满,这样以后发生类似情况时,我就可以继续保持那些增加成功筹码的因素。当然,也有一些潜在的错误会被一时的光鲜所掩盖,如果它们不能被及时发现并解决,就会一点点累积,直到那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理性地认清自身,保持警醒与敏感,反省自身就显得极为重要。在经历了对自己整个历史科目学习过程的回顾反思后,我对“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又有了深层次的理解,更对其增添了一种敬畏感,信仰已成为满是绿叶的大树。

现在,我已经成为一名大学生。最初的确有种迷茫的感觉,新奇的事物令我眼花缭乱。总觉得每天很忙,可又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随着生活规划的建立与良好学习习惯的逐步养成,我的生活开始步入正轨。我意识到,反求诸己同样也发生在每一天,每一刻。

行有不得只是一个引子,最终我该做到的是使反省成为一种习惯。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相信对它的解读我会一直延续下去……

7.我信故我在

2013级外国语学院/陈筱

大千世界,纷纭万物,人海茫茫。形形色色的人们奔波在各自的道路上,或穿插于大街小巷和十字路口,或重复着三点一线的简单枯燥,也许疲累,也许厌倦,但脚步不会停止,社会仍在运转。

因为人人都有执着坚守的生命意义——信仰。执念相信,无上仰止,也许就是信仰的表意。它会因你我他的不同而变化万千,但毋庸置疑,一个真正活着的人,必是有信仰的人。因为信仰,所以我们存在,信仰铸就了生存的信念与坚持。

《法苑珠林》卷九四中说,“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人生在世,大到生老病死、婚丧聚散,小到吃穿住行、悲欢离合,一言一行,一颦一笑,虽说不是人人都能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

的境界,不是人人都有天人合一、物我混同的超脱,但我们至少是自主决断,自主行动。也许错综复杂的社会网束缚了你,也许客观条件限制了你,让你不能按照心意做事,但在你心中是有一杆秤,是有一台天平的,称出一切表象背后的真实,品评你的作为是否问心无愧,你的生活是否称心如意。如此,只要心中有数,哪怕现实所限,哪怕暂时无力改变,也会坦然并坚强地迈动步伐,走向心中怀想的也注定会到达的地方。这就是信仰的指引。

诚然,信仰确有不同的外化。有些信仰是庄严肃穆而神圣的。千百年来,宗教凝结了千千万万人的信仰,其实倒不如说是千千万万人的信仰汇成并壮大了宗教。信徒们向心中的圣灵传达虔诚与忠信,几经世事打磨,岁月积淀,让鸿蒙中的思想萌动铺成浩瀚无际的思维海洋。我们都听闻穆斯林的严谨参拜,基督教徒的例行礼拜,佛教徒的诵经参悟……但我们也许并不能理解通往布达拉宫的蜿蜒道路上一步一拜的朝圣者,不能理解唱着赞美诗流着泪的虔诚者,不能理解听晨钟暮鼓整日静坐参禅的通透者。在泪光里目光中,在歌声里吟诵声中,流露出至真至诚的崇敬与钟爱,散发出无声无形的力量。

我们不能排除王亲贵族们利用宗教集权敛财,有些信徒终成愚忠而无法自拔,但凡事都有两面,客观来说,我们也不能否认,在人类跋涉的漫漫征途中,这些对宗教的信仰一次次地点亮信徒们的心灯,照亮他们前方的路。

那么,对于不信教的人来说,是不是就没有信仰?当然不是的。

由于中国大多数人不信教,所以坊间早有一种批评:中国人没有信仰。这很荒唐。不是只有皈依宗教才是有信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个体,都有不同的背景环境与个性特点,所以会有不同的选择。若无信仰,那么中华民族不会繁衍生息五千余年,不会在衰落受欺时奋起反抗,不会从一蹶不振到世界强国,也不会如此坚定地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没有毫无理由的坚定,没有单纯蛮干的努力,没有不计后果的付出,真正能在低处站起并最终崛起的国家、民族,必然是有坚定的信仰的。

若要追根寻底,探索中国人的信仰究竟是什么。有人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因为它是民族精神的支柱;有人说是儒学,因为儒教已经渗进了中国人的血脉……其实这些都有,但都不能全面涵盖中国人的信仰。应该把这一切的一切都汇聚起来。这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的融汇。我们有五十六个民族,我们有五千年的绵延,有唯一未被中断的古老文化,我们有十三亿多的人口……一切的一切,铸就了中国人多元化的信仰。很多时候统一是好事,但是时间空间的跨度,历史现实的交汇,注定了多元才是兴旺复兴、生生不息的关键。

对于不同的个体,你可以得到若干个对于“你的信仰是什么”

的回答。但请相信,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清楚明晰地说出自己真正的信仰,也许你已经明了,也许你正在探寻。但我们要相信,中华儿女心中,都燃着信仰之火,光焰不熄。

因为拥有信仰,所以拥有有价值的生活。我们的信仰,就是我们自己。人,不一定能通天地之意;但人,一定能明自我之心。

心学中说,人是天地之灵明,那么信仰就是人的灵魂。我信故我在,心灯点亮未来。

8.自强不息

2011级劳动人事学院/李亚男

信仰,是指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的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英文叫belief。说到信仰,不同的人当然会有不同的理解,基督教徒们会理所当然地想到上帝,想到基督,想到一切与神相关的东西;而佛教徒们则会虔诚地叩拜菩提下坐化的释迦牟尼。这是文化差异与社会、时代不同的必然,生活环境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人,也造就了不同的思想,但信仰二字与文化并不冲突,它还有可能凭借着共同的归属感,将不同的人联系到一起。

在人们的精神生命中,信仰担当的是主导者的角色,它有很多层次。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而理想与信念也是相存相依的。就理想而言,我希望能努力下去,一步一步地过好大学的四年,不荒废青春,同时在各种活动中磨炼自己,让心灵成长起来,看更多的书,了解更多的事,多向别人学习,开阔眼界,拓宽胸襟,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就信仰来说,尽管它似乎没有清晰地出现过,但总是在冥冥中摆正了我的脚步,适时出现,让我看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怎么做。我的信仰就是:勤勤恳恳地耕耘,不离不弃地坚持,只要付出,总会有所收获;而谦虚的接纳,广博的学习,亦能使人受益匪浅。我一直苦于找不到正确的词语来形容它们,而如今发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两个词,恰好是对心中信仰完美的概括。它们真正表达出了我一直坚信的、做好每一件事必须坚持的原则。世上没有白吃的午餐,想要有所获得,就必须付出代价,努力、挣扎、痛苦是实现抱负必经的途径。

然而,信仰也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我们会发现,在克服困难一步步向前走的过程中,一句话、一个念头在我们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从偶尔的出现到每当我们犹豫不决的时候就会想起它,这时你的信仰就慢慢成形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认为信仰也同样如此。刚开始我对此也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但当我慢慢回想至今走过的路,我发现我的信仰就是在每一次面对困难,面对挑战时慢慢明晰起来的。然后它在我还未觉察之时渐渐与我融为一体,以至于每当艰难的时刻我就会想起它。这需要我们反思自己的过去,对它进行总结和归纳。

同时,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财富的堆积、权力的膨胀、名声的显赫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内心的满足。外在的追求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心的空虚,只有心灵的满足才能带来内心的平和。信仰就是这样,当你真正确定了它时,你就不再迷茫和害怕了,你有了底气,有了冲劲,知道该往哪走了。某些欲望、某些诱惑是需要一种超乎理性的力量来克服的,信仰就是一个。至少对于我来说,我凭借着它抵挡了很多外界的诱惑。

同类推荐
  • 大学生GE阅读(第3辑)

    大学生GE阅读(第3辑)

    本书是大学“大学生GE阅读”第3辑,书中具体收录了《20世纪西方美学的四个问题》、《人性新说:不要忘记我们是人》、《论苏轼的文学创作与禅宗之关系》、《“自由立兹”的周德伟》、《短语评点51则:中国古典诗词的另类品题》等文章。
  • 中国·电视观众节纪实

    中国·电视观众节纪实

    在这本书里,讲述的是一个电视节庆活动,展示的是一群电视人组织创办的大众娱乐活动。我们汇编它,是因为这里记录了浙江广电集团举办中国电视观众节的生动历程和精彩瞬间以及他们对于推动和创新大众文化的全新认知和不懈追求。我们的电视,自诞生之日起就是被仰视的。它集国家政治、现代技术和精英文化于一体,登高远播,凌空独步,传入千家万户,引来万人空巷。作为一种新型文化,它的影响面、渗透力和关注度是以往任何媒体所无法企及的。在相当一个时期,我们置身于这种居高临下的精英文化之中,执着辛劳且乐此不疲,沉醉其间而陶然自得。
  • 中国文学大作(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中国文学大作(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本文主要从中国古代文学精品和中国现代文学精品两大分类阐述中国文学大作。
  • 性张力下的中国人

    性张力下的中国人

    与古人相比,我们今天在性问题上所面对的局面、所感到的困惑、甚至所见到的表现等等,实际上没有太大的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性问题,长期存在着看起来是对立的两极:一极是重生殖、重子嗣、多妻和重人欲的;另一极则是礼教,在宋代以后它成为在理论上必须严格遵守的社会规范,而且越来越带上明显的禁欲色彩。在上述两极的同时作用下,就产生了性张力。性张力问题说到底是社会在性方面如何进行制约、平衡的问题。问题是一个所有社会都共同面临的问题。本书不仅仅将关注焦点集中在古代中国人身上;同时也扩展、联系到现世的中国社会的种种性现象,从“性张力”这一角度重新审视中国人的性生活。
热门推荐
  • 创世亡天启录

    创世亡天启录

    其实,一开始叫我看这本书,我是拒绝的。不能你叫我看,我就去看。咣一下,你们看了是这个样子,内容会比这个更好。
  • 虚界神道

    虚界神道

    他本是神皇之子,却因神族古老预言“将来必为国祸”,而不得流放到人间。而当他知道自己身世,一心想要回到神族的他,历经磨难,无意间获得阳煞之力,因此让他徘徊与正邪之间。神族国脉最终会为他动摇吗?
  • 小故事大道理:十年畅销(全集珍藏版)

    小故事大道理:十年畅销(全集珍藏版)

    本书包括五卷:心灵对话、幸福之门、生命巡礼、成功有约、人生小语。
  • 天衍吟龙诀

    天衍吟龙诀

    若老天定要这样安排,那我偏要逆天而行;若这路始终如此艰难,那我偏要迎难而上;你若离去,天涯海角我也要寻到你!或许此生本就不凡,那就唯有用手中利剑斩尽这仇恨的羁绊,破碎这无尽的虚空......
  • 首席离婚律师:BOSS很任性

    首席离婚律师:BOSS很任性

    简介无能,请看正文:她是兼职的离婚律师,自诩愿望是世界和平,人人都离婚,大家一起来单身。他似笑非笑地看着面前这个小女人,“哦?不结婚?”呃呃呃,作为一位已婚妇女,她的确是不应该打着单身主义者的名号骗钱。但是,怎奈囊中羞涩,迫不得已为之。这位大叔求别戳穿。被称之为大叔的严原爵笑了,二话不说,直接横抱起小女人,往车里走去。呜呜,我的单子......某女人还不死心,试图挣脱怀抱。只是,力量悬殊,简七终于后悔了,早知道小时候多吃一点。顺便看了看某大叔的脸色,还好,只是有点阴沉,回家应该不会太狠吧......应该吧。总而言之,这就是一个老来得妻的大叔宠老婆的故事。
  • 孤道行天下

    孤道行天下

    鼎光境,位于不可测宇宙混沌之内。天圆地方,其日为神,其月为仙,天地仿若无穷无尽,不可触其边缘。境内灵光充盈,只要心性坚忍,天资不凡,再辅以机缘,人兽草木皆可成仙。梁非凡,都市小白领,闲时颇喜研读道藏,心性淡雅。然为救邻家小娘子,肉身亡,其魂被异力摄入鼎光境,附于境内一懦弱儿郎体中。至此,梁氏为境内唯一道人。
  • 桃花床

    桃花床

    【作者简介】李本深,国家一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桃花尖》、《疯狂的月亮》,中篇小说集《西部寓言》、《昨夜琴声昨夜人》等多部。【作品简介】骚动迷乱的情欲,捕风捉影的爱情,深陷困境的婚姻,眼花缭乱的俗世生活,精神追求的疲惫与无奈。让他动情的,不是他的妻子,不是他的情人,居然是一个从山里出来闯荡的小妹,但她后来却如彗星般从这世界上消逝了。不甘沉沦的他,自我放逐,离开喧嚣的都市,心怀着缥缈如幻的“哈纳斯”之梦,踏上了流浪的途程。然而,他的“哈纳斯”之梦不过是个幻想中的灵界,一个永远无法回归的古巢。这是一部俗世生活的浮世绘,这是一部充满幻灭感的作品。人们或可从主人公身上找到自己熟悉的某种精神密码。
  • 猫武士松鸦羽的迷茫

    猫武士松鸦羽的迷茫

    故事发生在猫族打完黑森林,正在湖区调养,达到了猫族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而没有意识的一次毁灭性灾难悄悄靠近。外传主角松鸦羽在灾难中被突袭遇难,醒来时发现自己并不在星族,他在哪?《松鸦羽的迷茫》带你揭晓族群一系列震惊的秘密!版权声明:为契合《猫武士》原作剧情,本文可能引用部分版权文字如角色名字或段落。
  • 慕慕若子

    慕慕若子

    李若子自高一遇见慕悠远开始,从校园到社会,从曾经到如今,一步一步,是他教会自己,爱自己,也爱别人。愿你生命中终有那么一个人出现,抚平你所有的不安和伤痛,带给你幸福和温暖。他改变你,也为你改变。
  • 机器人的复仇

    机器人的复仇

    公元前四四二二年,在戮界发生了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巨神峰大科学家维克托研究出了当时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把它命名为——布里茨。故事还要从公元前四四四四年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