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实事求是的发展观,它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科学发展观用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点,准确地分析、抓住了我国现阶段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正如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91〕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没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是难以想象的。同样,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没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它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而不是一个片面的、畸形的、单一的发展过程。科学发展观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当作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来看待,强调在自由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全面地兼顾到系统内各个子系统和每一个要素的均衡发展。它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文、生态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结果,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全面推进的结果,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技能素质全面提高的结果。只有在社会各个系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在人的各项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协调发展的发展观,它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严谨而周密的实践思路。正是因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在认识和追求自由的实践中,必须要密切注意和充分考虑到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相联系的各种内外因素。不但要使社会各个子系统的发展与人自身的各种素质的提高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而且还要使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最终形成人、自然、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这种良性互动关系包括:发展动力与发展速度的有机协调;发展数量与发展质量的有机协调;发展效益与发展机会的有机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有机协调;个体利益、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的有机协调。总之,人对自由的追求决不是盲目的、狭隘的,它必须要有严谨而周密的协调发展的实践思路。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它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蓝本和评价体系。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历来把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当作自己的理想目标。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存在的真实证明,也是人的尊严的实际体现。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在各项实际工作中必须全面贯彻的重要原则。在认识和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把社会发展目标放在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上;就是要努力提高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始终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就是要切实维护人的各种权益,在想问题、订计划、做决策以及推进、落实各项工作时,始终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衡量、评价成败、得失的标准体系。
4、和谐社会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积极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不失时机的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思想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和谐的优秀特征,又发展了现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构建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的现实表现,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对和谐社会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这种关系,可以做如下分析:
和谐社会是社会生产力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的结果。这是和谐社会提出、实现的物质前提。和谐社会不可能只通过人为的想像就可以提出和实现,它需要有一定坚实且丰富的社会物质基础。经济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稳定、高速、协调的经济发展整个社会必将失去其应有的物质支撑。所以在社会生产力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社会必然要走一条以人为本、和谐共生、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92〕,给人提供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物质基础。
和谐社会是对社会基本矛盾解决方式的新探索。社会主义不可能消灭矛盾,只能不断得更好地认识矛盾,解决矛盾。从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到邓小平同志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再到江泽民同志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认识、解决方式的积极探索。同样和谐社会也不可能不存在矛盾,相比较过去而言它的矛盾更多、更复杂。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承认矛盾的存在,特别是在利益多元化的今天,要通过不断加强物质利益的满足、政治体制的改革、社会公平的实现、腐败现象的治理等方式来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从而使人有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和谐氛围。
和谐社会是当代人共同追求的社会理想。当今,自由、民主、公平、正义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它们也是构成了和谐社会的四大社会理念。其中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存在基础,正义是和谐社会的运行起点,民主是和谐社会的发展机制,自由是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这些社会和谐观念,是我国改革开发以来人们面对全球化和文明冲突浪潮不断反思的结果,也是人们主体意识、社会意识、自觉人格、价值判断不断提升的结果,它们共同构成了和谐社会的内在品质,并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共同的社会和谐理念。
和谐社会奉行四位一体的建设模式。社会发展不仅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还应包括社会本身的发展。因此,社会建设应由过去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建设模式转变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各子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这种社会建设模式,有利于人们从分割状态下的三重人“合三为一”成完整人,即由单纯的依靠政治体制改革而培养起来的民主人、单纯的依靠市场经济建立而培养起来的经济人,单纯的依靠精神文明建设而培养起来的道德人,通过四位一体的社会建设模式最终变成综合素质高、个人能力强的自由人。所以社会建设模式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转变,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社会运行机制。
和谐社会通过提升社会认同稳定社会秩序。人是具体的现实的,人对利益的追求无可厚非,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存亡的关键。正因如此,市场经济必然会存在个人财产的不等。但是社会主义不应该因个人财产的不等引起极大的社会矛盾,这就需要通过构建和谐社会对社会利益的分配、占有进行重新布局。这一举措的前提就是大力提升社会认同。在理论上,一个社会社会认同越高,社会秩序就越稳定,社会也因此越能够给每个个体提供平等的选择机会。不仅如此,通过提升社会认同,要让人们认识到和谐社会合理性的存在,并给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一种人生归属感。在实践中,要真正提升社会认同除了进行自由、民主、公平、正义的社会改革和建设之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设也极为重要,它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关系,防止社会矛盾,化解社会冲突,从而促进社会认同的形成与提高。总之,和谐社会通过提升社会认同稳定社会秩序,使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有了良好的社会实现环境。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理论内涵
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当中一种特殊的物质存在形态。她的运动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是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不断求得解放的进步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人类实践就是从“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93〕的必然王国解放出来,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王国。
一、共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王国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社会形态和最美好的前景。恩格斯对此有这样的描述:“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生存斗争将停止了。于是,人才在一定意义上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的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却受到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自己的社会行为的规律,这些直到现在都如同异己的、统治着人们的自然规律一样而与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应用起来,因而将服从他们的统治。人们自己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那么这样的一个美好前景,究竟使人达到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哪?恩格斯接着说:“只有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有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在主要的方面和日益增长的程度上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94〕既然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王国是人类社会的追求目标和必然归宿,那么我们就应该对自由有一种科学的全面的理解,这样我们才会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有科学的革命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在论述自由与必然的过程中,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联系,因而它关于自由的观点有其深刻的内涵。具体讲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包括这样三个层面:一是生产解放;二是社会解放;三是思想解放。自由的这三层含义既有它们各自确定的内在界定,又有它们统一的外在表现。只所以如此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因为它既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又有其严密的逻辑推理。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将整个物质世界划分为三个部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当她产生以后,她便给自然界赋予了社会意义,所以马克思说:“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 〔95〕思维虽然是一种主观形式,但它的基础是客观物质,是人同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自身实践过程中的产物,它对人类认识自然,认识人类社会本身以及改造整个客观世界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得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当然,这种统一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其中人类一方面要不断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另一方面还要不断认识和发挥人的潜在能力,而这两者逐渐结合与统一的过程就是人类社会逐渐实现其自身解放与自由的过程。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和使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图改造世界,批判不合理的人类生存状况,实践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所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功能来讲,我们可以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划分为彼此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的生产解放、社会解放和思想解放这样三个层面。这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理论基础和逻辑推理之一。此外,恩格斯还说:“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97〕这就是说自由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只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思想的解放,人类才有自由。而生产解放,社会解放,思想解放它们又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其中生产解放是社会解放、思想解放的物质前提和基础;社会解放是生产解放、思想解放的有力保障;思想解放则是生产解放、社会解放的精神动力和支持,如取消这三者中的任何一个,都会导致不能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精神实质。这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理论基础和逻辑推理之二。
二、生产解放的含义及其实现
自然界是天然财富的生成和集散地,它的存在与进化为完整的物质世界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能。在此基础上,历史唯物主义又告诉我们,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只有劳动,猿才能变成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形成人的各种社会组织。没有物质资料生产劳动,就要失去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是有这样一种因果关系,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人及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高低,它从人、人类社会诞生起就开始进行,并将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这种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过程是人与自然相互改造与被改造的过程,是一种自然人化过程和人化自然过程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