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22500000007

第7章 自由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7)

在人类历史迈向共产主义的过程中,共产主义本身也具有阶段性,其第一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各种异化的反正阶段,是人性的归位和自我肯定阶段,也是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必要的过渡阶段。为将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时期除了应用历史的辩证法,“经过异化消灭异化,经过阶级斗争消灭阶级斗争,经过无产阶级专政消灭一切形式的国家权力”〔84〕以外,还需要做的工作有:(1)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主观条件,即人的现代化。国内外学者对人的现代化标准各有异同,概括起来人的现代化应该包括:现代化的思想道德观念,科学文化知识,合理行为方式和良好身心素质。人的现代化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准备和关键所在。(2)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客观条件,即社会的现代化。虽然真正的共产主义还是一种未来,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还没有完全、彻底实现,但是在社会主义时期,通过社会现代化的实现,则能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社会现代化是一种在科学技术发展带动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逐步摆脱传统社会模式,走向更加合理的社会发展过程。它包括: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民主政治的普遍确立,社会结构的合理有序,价值观念的继承创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积极实践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和主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追求和最高目标。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因此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同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移的追求。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这方面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极大进步,使广大人民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有了许多切身感受和体验。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85〕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而且还取得了新的理论成果,充分显示出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中国共产党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践目标。

1、党的思想路线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指南。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以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为指南,不断实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进步与完善。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党的思想建设中的创造性应用,它集中表现为党怎样对待革命理论及怎样用理论指导实践。以正确的思想路线为基础才能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形成全党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高度一致,所有这些又都是党领导人民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政治、组织保证。经过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不歇努力,把党的思想路线具体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种概括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丰富和深化的过程。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将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坚持了从物质到意识,客观到主观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当时中国的实际状况和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摆脱被压迫被奴役的处境,中国共产党首先提出和解决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从而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人民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政治基础和人格基础。马克思说:“自由确实是人所固有的东西……”〔86〕但是在人类长期的发展中,它却不属于人自身,只有在革命实践中,才能使这种“所固有的东西”回到人的现实生活中来。所以毛泽东同志说:“自由是人民争来的,不是什么人恩赐的。”〔87〕中国人民解放与中华民族独立的过程,进一步证明了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自由的实现方式也不是统一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民族性和地域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将党的思想路线又发展、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显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体性思想,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认识论和主体性的统一。这一概括在强调“实事求是”重要性的同时,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影响,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提并论,充分发挥了人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巨大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在这一思想路线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切实澄清和解决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88〕从而在物质上极大地促进了人的自由与发展。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自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将党的思想路线再次发展、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强化了辩证法,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认识论、主体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认识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着时空的变化,实践的发展,认识也必须向前发展。恩格斯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89〕因此马克思主义不是终极真理,也拒绝把终极真理当作自己追求的目标,它永远都处在与时俱进的发展中。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目标和重要内容,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本质要求,又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充分利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条件。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准确概括,它们是内涵一致、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来讲,“解放思想”强调的是人的自由的能动性;“实事求是”强调的是人在追求自由过程中的客观性;“与时俱进”则强调的是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辩证性。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践中“与时俱进”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解放思想”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拓展和升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又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实践前提。由此可见,没有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思想路线,就没有中国人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践。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认识与实践的根本保证。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要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根本的物质保证。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最一般、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最活跃、最革命的决定性力量。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始终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发展进行的,不同的社会形态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不同的实践环境。既然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那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就成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首要任务。中国共产党以实现中国人民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己任,就必须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紧紧抓住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因素,审时度势,求真务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通过促进中国现实生产力的发展来实现社会财富增长,生活水平提高,三大差别缩小和自由时间增多,并最终达到中国人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的。总之,只有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也才能从物质上保证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根本的思想保证。文化即人化,是人的本质的外化,其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它是人所特有的,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标志,也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现实社会,不同的文化将引导人们拥有不同的自由信仰和精神追求。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所有的人类文化中,共产主义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最高形态,因为共产主义文化“毋宁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的生成,是人的本质对人说来的真正的实现,是人的本质作为本质对人说来的真正的实现,是人的本质作为某种实在的东西的实现。”〔90〕它将引导人类社会走向共产主义,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要立足于中国实际,着眼于世界前沿,准确把握当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未来文化的发展趋势,不断用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具有中国风格和气魄的社会主义文化引导全社会树立共同理想。通过不断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逐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总之,先进文化是引导社会进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保证。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根本的人格保证。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一切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人的活动。人是一切价值的出发点,也是一切价值的最终归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其根本宗旨,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并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归宿和最高标准。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也只有尊重和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不断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引导我国社会的进步,最终实现中国人民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从我国现时代来讲,对人的关怀和尊重应集中体现为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确立人民群众社会主人翁地位,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协调人民群众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这既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也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格保证。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能否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根本的人格保证,是一个关系到党的根本宗旨能否实现的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巩固的问题。

3、科学发展观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现时代,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指导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我们在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重大问题。该问题的实质是我们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变为现实,即究竟怎样真正落实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关于此,我们经过了许多探索和实践。例如,我们学过原苏联模式,匈牙利模式,南斯拉夫模式,走过单纯的经济增长道路和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等。这些发展模式在一时一地曾发挥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都为时不长,究其原因就在于它们都脱离了实际,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尤其是没有真正懂得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这样人不但没有真正获得自由,反而给人的自由加上了新的桎梏,社会发展也呈现出一种畸形。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观应运而生,这标志着我们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人的自由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可持续发展观注意到了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等基本事实,强调在满足当代人生存、发展的前提下,决不能对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构成危害。其基本观点有:人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注重实现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协调发展在空间维度上是整体发展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平等发展在时间维度上体现着现在与未来的统一。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准则是平等原则,它包括代内平等与代际平等两个方面,涵盖着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关系问题。可持续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也切实体现出了人对自由的认识和实践。尽管如此,可持续发展观也存在一些缺憾,它没有强调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特别是没有处理好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因而造成了人的自由度加大,但人对自由本身的认识和理解却不够,出现了“自由身”与“自由人”的错位。所以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长期性来看,可持续发展观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在这一背景下,科学发展观孕育而生。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的发展观,它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传统发展观的扬弃,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现实体现。

同类推荐
  • 体验式教学:让思政课活起来

    体验式教学:让思政课活起来

    本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总论、理论基础研究、问题体系建构、“问题解析式”教学、学生问题解答和拓展应用研究等六大部分,既涉及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更涉及教学模式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本书借鉴国内外兄弟院校的经验,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和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元明文献中的忽鲁谟斯

    元明文献中的忽鲁谟斯

    本书是由两位欧洲当代著名汉学家德国马尔堡菲利普斯大学汉学系廉亚明博士(Dr.Ralph Kauz)和慕尼黑大学东亚研究所葡萄鬼博士 (Dr.Rodrich Ptak)撰写的关于元明时代中国与波斯湾口主要国家之一伊朗政治、外交、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史的专著。作者以中国元、明两朝记载中国与“西洋”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关系的第一手文献,尤其是明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日志和航海图为基础,结合西方历代汉学家的研究成果,对这段重要的国际关系史进行了精辟的考证和诠释。
  • 能源博弈大战

    能源博弈大战

    以世界油气资源大势为背景,透过大国能源战略解读能源安全与能源外交博弈,针对科技进步下油气资源的延伸、替代能源的最新发展、各国对节能减排的共识、能源冲突解套以及国际合作中的求同存异、共谋多赢等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论述,提出了独到新颖的见解。
  • 大道与歧途

    大道与歧途

    五四至建国初期,是社会的大动荡、大转型时期,各色人等粉墨登场,其中,最值得一说的,是那些与历史、政治颇多纠葛的文人故事:陈独秀的频繁入狱与视死如归;瞿秋白参与矛盾《子夜》的创作;鲁迅与章太炎的师生之情;胡适与蒋介石的恩怨情仇;郭沫若、柳亚子与毛泽东的诗词唱和……王彬彬的文章,一向以文笔优美、观点犀利著称。他不人云亦云,而是重视大量史料的参照、考核和论证,以缜密的逻辑思维,呈现出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另一个侧面。作者饱含感情的文字,无论是批判、驳斥,还是赞赏、讴歌,都有理有据、爱憎分明,让人读后有所得,有所思。
  •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研究读本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研究读本

    《人类学笔记》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亦可称《克罗茨纳赫笔记》)、《巴黎笔记》等一样,是马克思“重要著作”之一。但长期以来,《人类学笔记》并没有得到与其它两个笔记相同的重视和关注,更缺乏文本-文献学研究范式的解读。本书是国内外第一本以文本-文献学研究范式、社会哲学理解模式全面解读《人类学笔记》的学术著作。本书将《人类学笔记》置于和谐社会建构理论的学术谱系之中,阐明了其相同的问题域和重要的现实价值。本书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文献摘编、历史考证、研究状况、当代解读。
热门推荐
  • 入骨相思知不知:醉倒在中国古代的情诗里

    入骨相思知不知:醉倒在中国古代的情诗里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以诗为食粮果腹,以诗为空气呼吸,以诗下酒,以诗会友,以诗传情,最后以诗殒命,以诗殉葬。作者以文字传递一种温柔的、唯美的、无际涯的细微知觉。深信:每个人内心的曲折宛转,如若不断,终会触及那些遥远的相同的灵魂深处。
  • 重生之我为大系统

    重生之我为大系统

    失去了身体,想过很多种可能,却万万没想到成为了系统,而宿主是个四体不勤的胖墩,想要获得身体,得到自由,遥遥无期。
  • 仙神奏

    仙神奏

    他,身世如迷,亦因此受尽屈辱折磨。灵仙峰,世人口中的神仙山,唯有征服方能继续梦想。两名俗界少年,历尽百般磨难终入传说之地,自此踏上搅动修界风云之路。试看他们如何震慑天下,撼动苍宇!
  • 星际修仙旅

    星际修仙旅

    她是修真界万年一遇的修真天才,能在百年内轻轻松松毫无阻碍便修至大乘,她是无比幸运的。然而......当忽然却不意外的飞升雷劫降临,她本该顺顺利利飞升仙界的幸运人生——出现意外了!!!当那个所谓的、莫名其妙的“情敌”出现在她面前开始,我们幸运地天才兰浅大小姐终于在她幸运的人生中体会到了“倒霉催的”这个词!当本命神器法宝救主遇上空间裂缝坠入时空飘荡;当重获新生却变成个家境困难资质低下性格怯懦废材女;当再次进入神器法宝空间......谁可以告诉她那个在她亲亲宝贝灵泉里泡澡的男人是谁!!!她真的很怀疑,难道是她上辈子把她的幸运全都给预支光了吗!!?“所以你的意思是舍不得你的灵泉,就把我的给泡了吗!?”
  • 十八岁的那一年

    十八岁的那一年

    我无意之间,听家里人提起,在我刚出生的那一天,竟然发生了那样子的事情!难怪,我18岁之后,会变成这个样子……
  • 学生与她的狗

    学生与她的狗

    学生与她的狗。狗被称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但,能否驯服它,那就要看你了。
  • 笑对风雨

    笑对风雨

    在都市丛林中的工作生活对人生选择的磨练与因果之间必然冲突引发的剧情。一群普通不同阶层人物命运碰撞,激发出来的冲突与行为结果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的故事,牵引出跌宕起伏的际遇改变,而在改变当中又在种种因果关系里头牵绊,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勇气和怯弱的斗争。
  • 蛮荒王妃:空间农女强悍逆袭

    蛮荒王妃:空间农女强悍逆袭

    穿越农家,父母双亡,爷奶年迈,兄弟姐妹弱小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只,房屋破旧,几亩薄田,食不果腹,连炼养了五六年的空间也还在慢热中。薛千雾怒了,姐前世好歹是特工,更有家族团结互助,智慧太爷爷一枚一路保驾护航,且看她种田经商,发家致富得不要太简单。那个腹黑俊美的王爷,敢娶蛮荒农女否?还要不收通房不纳妾哦,亲可许你嫁妆良田千顷,黄金千万两......
  • 逍遥神义

    逍遥神义

    创神西去,几百万年了,留下一个混乱的大陆。大陆未来又是怎样的一个局面呢?幸运地宠儿又何时诞生呢?伟大的创神为何会西去呢?是真实,还是虚假呢?阴谋,阴谋,阴谋:混乱,混乱,混乱:不断,不断,不断。且看主人公——鲜鲜魁如何逍逍遥在这混乱大陆!为情,为爱,为自己,随欲本心,逍遥一世!热血沸腾,我之逍遥欲擎天!
  • 拉封丹寓言(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二辑)

    拉封丹寓言(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二辑)

    拉封丹的寓言诗虽然大都取材千古代希腊、罗马和印度的寓言以及中世纪和17世纪的民间故事,但是它成功地塑造了贵族、教士、法官、商人、医生和农民等的典型形象,涉及各个阶层和行业,描绘了人类的各种思想和情欲,因此是一面生动地反映17世纪法国社会生活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