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分配是自由、平等的最终体现。经济关注的是利益,经济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利益关系,经济利益中的不同分配方式反映着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不同关系。因此,经济活动主体是否真正自由、平等最终体现在经济利益是否合理分配上。那么,如何赋予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分配以合理形式,已现实的摆在了世人面前。其实这一问题除了与公平的社会环境,公正的经济运行过程有关以外,还与所有关系和交换关系有关。所有关系就是经济活动主体在经济全球化中享有的各种必要所有权,特别是对经济成果的所有权。如以某种合法方式取得的占有权,买卖权和使用权等。这些权利的拥有是经济活动主体拥有自由的物质体现。交换关系就是指在经济全球化中各经济活动主体由于不能自给自足,而建立起的等价交换。通过这种等价交换,一是证明经济活动主体的所有权的拥有,即自由的真实存在;二是证明“自己是价值相等的人”〔6〕,即他们之间存在着平等关系。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更进一步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合理分配社会财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关于此,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7〕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是发展生产力;二是实现共同富裕。通过这两项任务的完成,最终实现中国人在经济上的自由、平等。
综上所述,自由、平等与经济有着密切联系,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更是离不开自由、平等的倡导与公平、公正、合理的社会经济环境、经济运行规则、经济分配方式的实现。
六 自由与文化
自由是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文化是社会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由与文化之间究竟有何种关系?这一问题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人们投入了更多的关注。这是因为自由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文化又是一个社会活的灵魂,目标与灵魂之间的关系是人认识自身、社会以及自身与社会关系的核心。所以研究自由与文化的关系及其发展非常必要。
§§§第一节 自由的文化构成
从哲学角度来讲,自由是主体的自由,即人的自由,客体没有自由可言,因此,哲学将自由纳入到社会领域来研究。从社会角度来讲,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宰,人具有意识和意志力,而自由就是人的意志表现和本质追求。而人的意志表现和本质追求又必须要有一种载体和表现形式,这就是文化。关于文化,到目前为止人们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从广义讲,文化与文明同义,都代表一种总体性的存在,是人与物的结合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从狭义讲,文化是指仅与社会意识形态有关的事物。无论怎样,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享有者,文化中渗透着人的意志和追求。正因为如此,自由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这种联系,我们首先可以从自由的文化构成这一方面来加以分析。
一、文化是人追求自由的重要基础
文化哲学的代表人物兰德曼(Michael Landmann)、卡西尔(Enst Cassirer)等人认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也铸造了人本身。“人不可能逃避他自己的成就,而只能接受他自己的生活方式。”〔1〕文化是人的本质体现,人要用文化来体现他不同于万物的独特之处。人创造了文化,人又离不开文化,文化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不可缺少的要素。所以文化是人的本质的重要体现。不仅如此,文化更是人追求自由的重要基础。这是因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拥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包括经验),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并形成一定的文化信息和准则。这样人的实践才有可能表现为自觉的、主动的和有理性的,也只有这样才能谈得上人的自由问题。
当今人们已对文化在人的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确和看重,它是衡量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和内容。为此,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互相交融,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2〕由此得出,人要追求自由,必须先要发展文化,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自由之理想。
二、文化是自由发展的重要标志
随着文化的发展,人开始认识世界,控制世界和改造世界,在各个领域逐渐表现人的意志,实现人的自由。其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人的一种“物欲”。这一点在现实社会,特别是在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中往往表现为文化的单面性,即只表现出文化的物质性一面。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说:“发达工业社会面临理想物质化的可能性。该社会能力正渐进地缩小理想化王国——在这个王国里,人的状况曾被描述、理想化并指示出来。高等文化变成了物质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在这一转变中失去了大部分真理。”〔3〕另一方面则更是人的自由意志的表达和实践。恩格斯说:“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4〕人类文化越发展,人类就越自由,文化是自由发展的重要标志。人的自由意志表现、传达、支配将随着文化本身的发展而展开和扩大,并最终体现人的尊严和追求。总之,人始终都是文化的主人而不是文化所创造的物质的奴隶。
拿我国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是全方位的,但文化现代化尤其重要。因为只有文化现代化,才有牢固的社会精神基础。这个根基就来自于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和对人的解放——自由的追求。当然这种文化现代化的推进,在我国当前还具有一定的困难,这是因为“中国人既是中国现代化的动力,同时自身又存在着中国现代化的阻力,中国人首先必须摆脱陈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才能实现自身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5〕说到底中国人需要在文化观念中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不同文化加以借鉴、吸收与整合,形成一种全新的,既富有民族特点,又具有现代意识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进入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那么中国人所梦寐以求的小康社会、自由人生将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展开和实现。这也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发展思路。
三、社会文化水平决定自由个性实现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的自由个性的实现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及其全部理论的最高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却依赖于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其中特别依赖于社会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的高低,以及认识成果的拥有量大小。恩格斯说:“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的应用自然规律。”〔6〕人从自然界解脱获得解放是如此,人从社会历史中解脱获得解放也是如此。如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的认识能力和水平越来越高,人驾驭自然,驾驭社会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这样人的自由也越来越充分。
文化的基本任务是塑造人,但是在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包括认识人自身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两对冲突:宗教与科学的冲突,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我们知道宗教以一种特殊的形式进入了文化范畴,它虽然也倡导自由,但是这种自由是通过一定的“道德规则”实现的,而这种“道德规则”本身是唯心主义的终极神圣法律的体现。所以宗教中,在这种“道德规则”指导下的自由是一种虚幻的、不真实的自由。而科学则不同,它是人们在实践中对必然性认识的结果。应用这种认识结果人可以得到真实的自由(当然,客观地讲也是有限的)。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自由,它们在现实社会中经常发生摩擦和碰撞,这需要我们应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加以认真研究、鉴别和选择。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是文化的相当独立性所造成的一对冲突,对此我们决不能简单的用保守与先进加以认识和区分。传统文化不一定就是保守的,现代文化也不一定就是先进的,它们对自由的获得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当我们用传统文化或现代文化寻求自由时,必须要做出客观的、理性的判断,而不能只凭对“传统”、“现代”一般词义的理解,进行主观臆测。
§§§第二节 文化的自由需要
上面我们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自由与文化的关系,下面再从自由的角度,从文化的自由需要这一方面来分析二者的关系。
一、自由环境是文化发展的需要
就文化发展来讲,它需要扬弃,即批评、继承和创新,这是文化的内在辩证法,也是文化的活的生命力。从外部讲,无论是什么文化发展都需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自由的外部环境和空间。当文化有了这个环境和空间之后,才能谈得上扬弃和发展。从内部讲,自由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因为它能够为文化不断提供创造性和斗争性。纵观人类历史可以看到在一个崇尚自由的社会里,可以创造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呈现进步与繁荣的文化,这时真理才有可能真正被揭示出来。如欧洲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时期就是其中典型一例。
“文化之树长青”,文化要不断与时俱进,努力开拓创新;要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脉搏。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文化的自由环境,即一个自由、宽松、和谐,崇尚科学、尊重知识的文化的自由环境,否则文化的发展就是惘然,文化也只能腐朽、消亡,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少,外国有,中国也有。与此同时,自由产生创新,创新带动文化,创新是文化的生命和灵魂,是文化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文化的创新必然也包含着文化的继承与吸收,以及合乎规律的自我改造。这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个问题,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辩证的否定说明了这一道理。正因为如此,列宁在谈到无产阶级文化时说:“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7〕总之,今天我们在实现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主要内容的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就是必须要通过建立文化的自由环境来实现。
二、自由追求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文化是自由的外在表现,自由是文化的内在动力。而自由又是人的内在本质属性,其本身就有一种创造或创新的要求,这种要求一旦达到一定程度必然要表现出来,这是任何人、任何事都无法克制和阻碍的。这种表现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就是文化,它能够深刻反映人的自由个性,包括情感、意志、愿望和需求等。由此可见,文化创新从根本上讲来自于人对自由的追求,是人自身解放的一种表现。反之,如果文化处于封闭、落后、缺乏创新的状态,必然意味着文化的腐朽和死亡,也必然意味着它失去了其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自由。
在文化与自由的表现与动力的关系中,有两种倾向需引起我们高度关注:一是自由主义的无能。德国著名学者卡尔·施密特(Carl Schmit)“反复强调,自由主义是懦弱而且不愿意面对现实的。”〔8〕这就使得文化呈现出虚弱状态。如它缺乏责任、怯懦,逃避现实而空于幻想。施密特把由于自由主义的无能而导致的文化虚弱状态贬作表达田园牧歌式情绪的自恋式的追求。不仅如此,文化虚弱状态对自由本身也是一种抹杀。二是文化的异化。文化的异化实际上是人性异化的一种表现。它使得人缺乏创造性,无尊严,无自由,把一切包括文化都等同于物,使它们屈从于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和享受主义。这种文化的异化倾向最终有可能促使人的自我的丧失,自我意识的丧失,主体地位的丧失和自由目标的丧失。所以弗洛姆(Erich Fromm)在《健全的社会》一书中指出:“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在19世纪,无人性意味着残忍;在20世纪则意味着精神分裂般的自我异化。过去的危险是人成为奴隶,将来的危险是人可能成为机器人。”〔9〕
三、个性解放带来文化的丰富性
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个性解放是其中一重要内容和体现。所谓个性就是个人的独特性、唯一性,它包括个人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个人的欲望和冲动。莱布尼茨认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既然如此,世界上就更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也就是说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的生活、工作、思想都是别人无法替代的。个性是多样的,它需要以各种方式加以表现。如果这些方面都得以实现,同时又不给社会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的情况下,就可以认为个性得到了充分解放。
关于个性解放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做了十分生动的描述,他们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整个生产,因而使我们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评,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评者。”〔10〕如此这般,人们在个性解放中,在不同的实践过程中,就会创造出不同的文化。如果否定个性解放,也就否定了自由,同时也就意味着在文化领域内用一元化代替多元化,用传统扼杀创新,这样,文化最终也只能走向灭亡。所以要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合理,是否进步,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在这一社会中个性解放的程度如何,以及由此而引出的文化丰富程度又如何。
§§§第三节 自由文化的发展模式
文化要能得到自由发展,形成一种自由文化,需要有科学的发展模式。我们知道自由的发展目标是最终实现自由个性,那么这一目标也应该成为文化的发展目标。当然,自由文化的建立与发展在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尽相同,就我国来讲,随着改革开发、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势在必行,其转型方向就是“改革群体本位的文化模式,建立个体本位的文化体系。”〔11〕也就是要建立一个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的文化。具体讲自由文化的发展模式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