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的是一个战争中的爱情故事,原本走在各自生活轨道上的两个人因为战争走到了一起。战争使日瓦戈医生所经历的虽然不比一个普通人更糟,也够悲苦的。他卷入旋涡之深之广,亲历亲见之血腥残杀、穷病饥饿、冰天雪地、断壁残垣、一片衰败,使他身心苦不堪言。他家破无以为家,革命之后妻子和岳丈都去了国外,身边并无亲人。情人娜娜也东躲西藏疲于奔命。他在落魄之时曾与房东的女儿同居,生儿育女,但并无爱情可言。女的来自底层,以献身像日瓦戈这样一个有着高贵血统的人为荣;日瓦戈整天百无聊赖,并不在乎她的存在,他心中另有所思。他也工作,但不被重视。私下行医,得到一点儿酬报或难得的食物。他也曾得到革命后身居高位的同父异母弟弟的关照。他与昔日的情人娜娜都在思念寻觅对方,但同时两个人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另一半,他们在战争中以护士和医生的身份相遇,他们虽不刻意向对方靠近,但命运却总是在撮合着他们的相遇。他们不想在意的,命运却颇为在意。
分别后,他们又意外地在一家图书馆里相遇了。日瓦戈没有立刻打扰沉浸在书中的娜娜,只是极力地掩饰自己激动的心情,等他在这种心情中平静下来时,他发现娜娜已经不在了。不过,通过她的借书单,日瓦格顺利地知道了她的住址。按照这个住址,日瓦戈在某一天找到了她。其实在图书馆娜娜已经发现了他,但因为不能确定他是否想见到自己,便没有主动上前问候对方。这次见面,使他们在一度自觉压抑的爱情面前,开始出现了松动。日瓦戈一直在用生命捍卫着妻子的尊严和荣誉,可现在他反过来要破坏这个尊严和荣誉。他决定停止和娜娜的约会。当他犹豫地说出时,娜娜若无其事地说,为了他,自己什么都可以。她没有意识到此刻自己的脸上已经泪流满面,泪水说明了她的内心:永远不给自己所爱的人带来痛苦,这是她一生的信仰。
娜娜这一形象,美丽、聪慧、善良,但命运却太不济。先是被旧官僚(也是娜娜母亲的情人)强占,后与同学热恋成婚,但也有了裂痕。一战时,丈夫借故离开了她上了前线。革命后丈夫威震一方。娜娜寻夫到了前方,寻夫不着,便做了护士。后来遇到了日瓦格医生,不久坠入爱河。娜娜受到各方面的压力:所谓旧情人(更确切地说是娜娜母亲的情人,一个律师,是害死日瓦戈父亲的凶手)一度成为远东共和国的司法部长,胁迫娜娜与之同行。她与日瓦戈医生的恋情也为革命政府所不许:日瓦戈医生也成了被追捕的革命对象,丈夫成了肃反对象,革命政府也追捕她。几个同时在生活道路上前进的人,他们前进的速度各不相同;不知在什么情况下,一个人的运气会超过另一个人的运气,在什么情况下一个人比另一个人长寿,这有些像人生竞技场上的相对性原则。战争让他们一次次地相遇又让他们一次次地分离,迫在眉睫的危险使他们分手之后,一个娶了马莲娜,一个再次嫁人,这显然都不是爱情。当天意安排他们最后一次奇迹般相逢时,日瓦戈已经是躺在棺木里冰冷的尸体了。
日瓦戈和娜娜这两个不可思议的恋人,因为对爱充满了敬畏而使他们的爱情维持了无瑕。他们都看重对方,因而都看重对方的爱;他们深爱着对方,也深爱着各自的伴侣。日瓦戈和娜娜的相爱是命中注定的,天意从一开始便把两个人的命运纠缠在一起。可是,天意给他们的快乐又太少了。
爱情的快乐让他们用一生来等候,可是他们没有抱怨,没有堕落,尤其是娜娜,女人在等待爱情的时候,要有耐心,而且要学会珍惜,在爱情中学会爱万物,学会宽容,学会原谅。理想也许真的离我们很远,可是记住,你一定要怀抱着理想的心态,即使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一切都以速度为衡量标准,连爱情都出现了“闪婚”,但这绝不是一种进步的标志。物质的发展是让我们更好地享受生活,而非糟蹋生活,是让我们更好体验自己的情感,而非拿自己的情感做游戏。
9.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要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为白昼的动人奇迹;第三天,我会投入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生活中去……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给无望带来希望。”
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面,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
“忘我就是快乐。我要把别人的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做我的太阳,别人的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做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做我的快乐。”这就是一位失去光明,又聋又哑的女人,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的人生,一个活了88年却在无光、无色、无声的世界里生活了87年的女人,她却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靠着一颗不屈不挠的心,克服了重重困难。
马克·吐温说: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仑·凯勒。可见海伦的一生影响了多少人。海伦只有19个月的光明和声音,然后在一次病中失去了一切,从此,她成了一个聋哑盲人,生活对她来说还没有开始,就残忍地剥去了她的光色世界。但是,这样一个残疾人,却做出了正常人都难以做到的事。“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给无望世界带来希望。”
本书由海伦·凯勒的《我的生活》《走出黑暗》《老师》三本书以及发表在美国《大西洋月刊》上的著名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编译而成,完整系统地介绍了海伦·凯勒丰富、生动、真实而伟大的一生,许多文字还是第一次与中国读者见面。
本书选编的书信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1887年到1890年之间的七封信。读者可以看到一个七岁的盲聋哑孩子,只学习了三个半月写出的第一封信,以及其后四年在思想和文字上的迅速发展,语文水平大大超过了没有生理缺陷、接受正常教育的同龄儿童。书中写道:
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是1887年3月3日,当时我才6岁零9个月。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叹万分。那天下午,我默默地站在走廊上。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要发生。因此,我安静地走到门口,站在台阶上等待着。下午的阳光穿透遮满阳台的金银花叶子,照射到我仰着的脸上。我的手指搓捻着花叶,抚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绽开的花朵。我不知道未来将有什么奇迹会发生,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你的心怦怦直跳,惟恐意外发生。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我觉得有脚步向我走来,以为是母亲,我立刻伸出双手。一个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第二天早晨,莎莉文老师带我到她的房间,拉起我的手,在手掌上慢慢地拼写“doll”这个词,这个举动让我对手指游戏产生了兴趣,并且模仿在她手上画。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时,我并不知道这就是在写字,甚至也不知道世界上有文字这种东西。我不过是依样画葫芦模仿莎莉文老师的动作而已。从此以后,以这种不求甚解的方式,我学会了拼写“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是在老师教了我几个星期以后,我才领悟到的。
第二部分是1891年到1901的十封信。海伦十岁的时候就热心为一个五岁盲聋孩子汤姆募捐,让他受教育,以后又为盲人举办福利茶会、为她家乡小镇筹办免费图书馆等等。很清楚,这时在海伦幼稚的心灵里,已经滋生起帮助他人、帮助困苦人的崇高思想的萌芽,意识到盲人接受教育的重要。这是她后来矢志不渝地献身盲人教育事业的思想基础。在安妮·莎莉文及其他老师的关爱下,在朋友的成全中,海伦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完成了哈佛大学学业,并以优秀的成绩获得了学士学位。她始终致力于残疾人事业,四处募捐用以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环境,并为他们创造教育的机会。她曾周游世界各地,为残疾人加油鼓劲,最终成为一名杰出的慈善家、演讲家、教育家。1964年,林登·B.约翰逊总统授予她总统自由奖章,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这样一个不同寻常的女人,传奇般的一生,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作为现代女人,在被事业、生活、家庭、爱情上的各种各样的不如意而阻挡的时候,当我们抱怨生活的不公的时候,让看看我们或许并不美丽但是至少明亮的眼睛,让我们用耳朵去倾听世间一切的声音,让我们用语言去表达我们的想法,那么,一切的不如意或许就会变得渺小而微不足道了吧,因为,至少,我们有健康的躯体!希望现代女人:坚强如海伦!乐观如海伦!
10.只有渺小的人物,没有渺小的爱情——西奥多·德莱塞《珍妮姑娘》
“珍妮姑娘在骨子里的那种无法抗拒,无论是她对于男人还是男人对于她,她的欲罢还休,生来的内敛气质,丰富的浪漫爱情因子在作祟,加上柔情似水的包容,母性的光辉,使得男人不得不爱,不得不被吸引。”
珍妮姑娘被称为“美国的姑娘”,一百年前这个性格温婉、坚强隐忍的姑娘带着她坎坷的人生经历和无奈的感情世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成为美国贫困家庭的代言人。德莱塞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多彩的背景,为读者展现了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以一部哀婉凄恻的情史、一曲悲天悯人的恸歌让人由衷地慨叹与深深地忧伤——为这大时代里渺小的人、渺小的爱情和渺小的人生。
珍妮是不幸的,出生在贫穷人家,食不果腹;但珍妮又是幸运的,她生就一副天生的美貌和善良的心肠,对父母及弟弟妹妹无私地奉献,她像一只蜜蜂终日辛勤劳作,却从不怨天尤人,默默忍受着充满悲苦的煎熬生活。
也许是上天怜悯,珍妮生命中出现两个爱她的男人,使她的生活在不同程度上发生转机。第一个是参议员白兰德,他爱上了这个温柔单纯的珍妮,给予了她诸多的帮助,然而就在打算要娶她的时候不幸病故身亡。那时的珍妮还小,还不懂爱情,她只感激他对她的好,对他的依赖多于喜欢。但仅仅因为一次过错,白兰德匆匆离世,却给珍妮留下了一个可爱的小生命。这令珍妮恐慌不已,并被信仰宗教的父亲赶出家门,几经周折,当父亲看到可爱的咿咿呀呀的小外孙女,才无可奈何地原谅了珍妮。
就在全家人又一次陷入生活窘境的时候,珍妮终于决定接受富商之子雷斯脱的建议,与之共同生活。她对家里人谎称他们已经结了婚,因为只有这样,倔强的父亲才会接受他们的施舍;而面对雷斯脱,珍妮隐瞒了她已有女儿这一事实,刚开始是因为她羞于启齿,可越到后来她就越难以开口解释了。雷斯脱深深地爱上了美丽温婉的珍妮,爱着她身上的一切美德,他给她以最舒适的生活,并给她的家人安排了最妥善的生活。为了她,他不惜与势利的家族作对,虽然心里一直拒绝着婚姻的束缚,但他认为总会有一天会娶她的。而珍妮也全心全意地、毫无保留地爱着,默默地等待他娶她的那一天,同时也为自己隐瞒了有女儿的事实而懊悔惭愧并惴惴不安。终于,母亲去世,弟弟妹妹们长大成人,各自离开家园,老父亲独自一人离家为人守夜,她不得不把五岁的女儿接到身边,悄悄找人抚养起来。然而,纸包不住火,雷斯脱知道了事情原委,他愤怒懊恼,他心仪的女人居然如此对他!可当珍妮收拾行装准备离开时,恰遇雷斯脱归来,为了爱,雷斯脱妥协了,他舍不得珍妮,他诚恳地挽留她,并渐渐接受了她的可爱的小女儿。
珍妮一直惦记着孤苦无依的老父亲,在征得雷斯脱的同意后,把老父亲接了过来,让他安享晚年,一直到病逝。
就在珍妮与雷斯脱幸福地生活了若干年后,雷斯脱不得不为了一笔丰厚的财产继承权而抛弃珍妮,这个决定是痛苦的,是让他懊悔余生的。这一段描写最感人,也最让人伤心,最让人感触多多。当珍妮知道雷斯脱会因自己而失去一笔巨额财产、失去事业后,她内心矛盾地挣扎过,她希望雷斯脱为了爱而选择她,但又不忍所爱的人从此意志消沉、郁郁寡欢,所以她违背心意断然离开。而雷斯脱在终于拥有了所得的那份财产后,却与一位一直仰慕他的富有的遗孀结了婚,从此,终于结束了他与珍妮长达数年的同居生活。
雷斯脱的新生活异常活跃,上流社会的交际往来使他无暇顾及太多,但他内心深处并不觉比以前快乐,相反的,常常隐隐不安。
珍妮经历了最初失去雷斯脱时那种肝肠寸断般的痛苦,又经历了小女儿匆匆病逝的过程,命运再一次无情地打击着这个善良悲苦的女子。
若干年后,雷斯脱病入膏肓,夫人远在澳洲。而他病重时最想见的却是珍妮。珍妮领养了两个孤儿一直过着深居简出、清静幽寂的生活。当她匆匆赶来医院陪伴雷斯脱,两个人互诉衷肠时,雷斯脱忏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忏悔给珍妮带来一生无法弥补的伤害。珍妮却说她从没有怨过他……
在爱情和人生的十字路口上,男人的爱和女人的爱常常有所不同,有人爱得那么自私,有人爱得那样执著,命运尤其让人跟着悲伤。也许作者的本意是让我们感叹之余对人生有所领悟,对金钱、权势、地位,还有爱情甚至亲情、人情世故都有所想有所思。女人要像珍妮一样善良、坚强,要像她一样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都要相信爱情。
11.黄叶铺满地,我们已不再年轻——路遥《平凡的世界》
“生活有着更广阔的意义,它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对于生活理想,应该像宗教徒对待宗教一样充满虔诚与热情。”
《平凡的世界》共三卷,被誉为“第一部全景式描写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长篇小说”。作者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社会洪流的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一幕幕激动人心的爱情故事催人泪下,一次次苦难中展现出的顽强、坚韧使人精神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