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楼拜以冷峻的笔触,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它几乎没有评判地叙述了一个女人的可爱和可气、梦想和痴狂。故事顺水而下,由自然到必然。而福楼拜又是狠毒的,如老子所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他不肯网开一面,死亡依然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力量。小说的最后,爱玛服毒身亡。那个可怜而深爱她的丈夫固执地为爱玛布置奢侈的葬礼,满足她生前任何怪癖或虚荣的念头。她的全部——无以投递的悲痛和苦闷,苟且偷欢的爱情和欲望,美妙绝伦却又虚无缥缈的憧憬和绝望——也全部如泡沫一样销声匿迹了。
爱玛是一个失足的女人,但不是坏女人,是她不切实际的梦幻追求无可挽回地将她推向了深渊。百无聊赖的生活,灵魂的苦闷,对爱情的渴求,决定了她落入风月老手之手。与其说她爱上风月老手,不如说是爱情的幻梦把她推向他的怀抱。她凭借自己的想象,以为爱情犹如来自九霄云外的狂飙,盼着雷鸣电闪席卷她的整个意志。她按照自己幻想的模式投入爱恋,狂热得让情人看不上眼,新鲜一过就抛弃了她。就这样,她不思悔改,依然被幻想牵着走,仍然按照小说模式设计自己的生活,为了体验她认为的理当经历的爱情而爱莱昂,甚至当她“在通奸中发现了婚姻的平淡无奇”,也对莱昂腻味了,但她仍然像钟情女子一样继续给莱昂写情书,但是在她眼前浮现的竟然是另外一个理想男子的模糊幻影。她就是这样在幻想中生活,受着幻影的欺骗,不知不觉犯下许多过失。她追求细腻的感情、丰富的精神生活,结果却是耽于物欲和淫乐。爱玛的悲剧,是浪漫主义幻想和现实生活发生冲突的必然后果。她虚荣、不切实际,她的行为为人不齿。与其说她是失足女性,不如说是一个在现实生活里自己为自己掘墓的虚幻浪漫主义者。
在客观上,福楼拜描写了爱玛的悲剧命运,以一种清晰完美的形式揭示了梦幻的虚无、牺牲的幻美、爱情的潦倒以及愚蠢的胜利;但主观上,他又对爱玛充满了无限的同情,爱玛的狂热、激情、献身的特质都是对现实世界中一切以利益为准则的轻蔑和无视。爱玛以其桀骜不驯和放荡的姿态演绎了一个女人对于激情的绝对信仰。爱玛比活人更生动,她像真理和生命一样的永恒。
同包法利夫人一样,也许每个女人对于自己的爱人都曾有过一个藏在心中的梦想,那个伴着玫瑰花香的白马王子的形象也许永远都不会磨灭,所以爱玛只是天底下所有女人内心的一种浓缩、一种投射、一种寄托。她无论什么时代都不应该属于一个另类。虚荣啊,无论女人经历多少的轮回转世也都烙于她们身上的胎记;欲望啊,只要身心成熟的女人,永远都在煎熬着她内心的意志。书中写道,当爱玛身负重债走投无路时,求助于镇上的公证人,公证人赤裸裸地表示想要她的肉体,爱玛一阵颤抖,但却十分坚定地说:“我不出卖身体。”一个每晚都因没有情人而欲火难熬,一个为了自己的淫欲负债累累,一个只为纵欲狂欢的女人却能说出这样的言语,你能说她真的堕落了吗?爱和欲从来都不曾也永远都不会分开,柏拉图式的爱情只有圣人才能遵循,一个女人如此执著地同时为了爱和欲毁灭了自己,人们也只能为她感到悲哀了!
15.我的成长与战争共呼吸——安妮·弗兰克《安妮日记》
“我对谁都不曾做到推心置腹,无所不言,但我希望在这里能对你如此,我也希望你能够成为我获得慰藉与支持的一个泉源。”
“1942年10月9日,我们的许多犹太朋友成群地被带走,盖世太保用运送牲畜的卡车把他们运送到威斯特伯克集中营,我们相信他们中的大部分将会被杀害……”
“我们都活着,可是我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活着、为什么要活着;我们都寻找幸福;我们都过着不同却又相同的生活。我们三人都在良好的家庭里成长,我们有机会受教育,以期有点出息。基于很多理由,我们有希望获得很大的幸福,但是……我们必须靠自己的能力去争取。专走容易的路,是争取不到的。争取幸福,意思就是要行得正,努力工作,而不是投机和偷懒。偷懒看起来可能很吸引人,但只有工作能给人‘真正’的满足。”
安妮·弗兰克,一个不满十六岁的少女,死于德国人的集中营,她的微笑已成为“人性的代表”,她流传下来的《安妮日记》更成为“二战以来影响世界的百部书”之一。它不仅是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更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独白。
安妮是个嘴角上扬、金色头发、最大的愿望做一名记者和作家的犹太少女,家庭原居住在德国的法兰克福,“纳粹”兴起后避难迁至荷兰阿姆斯特丹。1942年6月12日,当她十三岁生日时,收到一个日记本当生日礼物,遂开始写日记。同年7月6日,由于压迫犹太人的风声紧急,他们家在她父亲公司的“密室”里躲藏。1944年8月4日,因遭检举而被逮捕,除她父亲奥托得免大劫外,其余人均遭不幸。安妮和她的姐姐玛各大约在1945年3月初死于集中营,尸骨难觅。战后,朋友将劫余的《安妮日记》交付其父,不仅成为战争的见证品,更完成了小女孩的愿望。
日记主要记录了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记录了她在20世纪最黑暗的日子里努力不使希望破灭的心路历程,用一个天使的笔触描绘了一段肮脏的历史。它不仅写到避难时期生活的困窘,还多次描写阿姆斯特丹被轰炸所造成的恐惧,不断谴责种族歧视,而藏匿中的日常生活又充满了恐怖。这样的真实记录在平凡中打动着人心,见证着战争与迫害,它用朴实流畅的语言,深深地揪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
在密室中度日如年,生活枯燥乏味,安妮在日记中却表达了自己的天真与快乐。“纳粹”可以剥夺她生存的权利,可永远也不能剥夺这位十三岁少女梦想的权利。她不时在日记中回忆与小伙伴们一起上学和玩耍的情景,她看着自己的照片在日记中写道:“这是我的照片,我希望我永远是这么漂亮,我会有机会去好莱坞的。”而她又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
她从十三岁长到十五岁,正从“无性”变成“有性”,她的性意识开始在形成,充满了不安、疑惑、急躁与盼望。和她们同时在“密室”避难躲藏的另一犹太少男彼得,于是就成了帮助她渡过这个难关的人。安妮的性的觉醒与成长是一个痛苦的过程。1944年1月6日的日记,写她对自己身体那种冲动的欲望——想吻女同学,她要求女同学贾奎琳和她彼此抚摸胸部。同年3月24日的日记则谈性器官。这是从“无性”到“有性”的蒙昧转移。在转移的过程中,她的心情不安,觉得孤独,和家里每个人都不对劲,尤其是她的母亲,还有她的姐姐。但从1944年元旦起,她将自己的反省提高到了社会的层次,开始思考男女平等及自己以后的期望等问题了,一个女孩的倾诉与反省,让我们共同见证了她的成长。
没有别人看到的日记是自我批评的一种基本凭借,在日记中安妮留下了极好的自我批评,这样的自我批评仍然值得现代人引为借鉴。《安妮日记》告诉我们的,是一个成长期的少女如何面对战争、种族迫害、自我成长与定位,以及男女角色等问题。阅读《安妮日记》时我们不仅能净化罪恶与创伤,看到我们想象不到的战争痛苦,更能在战争的反思下看到个体生命如何顽强而快乐的生活态度。在生活中,为自己写一份日记,它将成为心灵惟一可以自由生长飞翔的地方,它将见证你的成长与觉醒,给你心灵以寄托,在反省与困惑中完成我们的成长。
16.沉重的枷锁——张爱玲《金锁记》
“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这些年了,她跟他捉迷藏似的,只是近不了身,原来还有今天!可不是,这半辈子已经完了——花一般的年纪已经过去了。人生就是这样的错综复杂,不讲理。”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主人公曹七巧本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女子,“得众人垂青”,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那她为什么会肯嫁呢?理由简单得几近赤裸:钱!不要再过“穷日子”了!人活着,必须有各种欲望的支撑,对她而言,所有的欲望都不如金钱重要,确切地说,她只有唯一的金钱欲。
曹七巧是用自己的一生幸福换来了姜家的部分家财的,于是在她的眼中,钱有着突出的地位,仿佛葛朗台眼中的金子一般,所以当提到分家产的时候,她能够不顾任何长幼辈分和亲戚朋友的关系,死争着让三少爷还清属于她的一部分家产。要知道:三少爷是她曾经喜欢过的男人,她要下嫁给姜家,主要目的也只不过为了多看他几眼。可是最终她的幻想破灭了,她的人格也已经被金钱扭曲了。她变得完全自私化、残忍化、个人化、自我中心化了,或许更甚一点说她已经是“非人”了。
爱情和金钱相较之下,是可以舍弃不要的。而人往往又是贪婪的,有了钱之后,爱情的地位自然又上升了,七巧开始幻想和小叔季泽的“爱情”。那到底算不算爱情呢?也许那只是她想得到她丈夫所没能给她的一切的欲望的膨胀而已。
为了钱,曹七巧能够不顾自己真正的爱情而躲避三爷;为了钱,曹七巧能够猜疑任何人,包括她的哥哥和侄子;为了钱,曹七巧亲手毁掉了她儿子和女儿的幸福;为了钱,曹七巧能够想尽一切办法与家人勾心斗角,唾沫四溅;为了钱,曹七巧将自己人性中所有恶的因素暴露无遗,没有一点儿人的尊严,没有一点儿人性的质朴,完全就像小说中的一句话一样:“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是黄金让她完全堕落腐化,完全丧失人性,完全以黄金为尺度衡量任何事情,包括本不应该用金钱衡量的东西——爱情、友情、亲情!
如果这是七巧给自己上的枷锁,那么她给自己亲人上的枷锁则更为沉重了!首先是她的女儿长安,只是和自己的表哥走得近了点,就被七巧告诫说:“天下的男人都是一样混账。你自己要晓得当心,谁不想你的钱?”而后又被迫裹脚,当时长安才只有十三岁而已,精神和肉体同样地遭受着摧残;好不容易地争取到了上学的机会,长安原以为脱离了七巧那鬼域般的世界,谁知又被强行地拉回了。为什么一个母亲会如此地对待亲生女儿呢?只能说她的心灵已经扭曲得不成“人样”了,七巧嫉妒女儿,潜意识中强烈地嫉妒着,她要她的女儿“活得像她”,而不是像人……
当嫉妒急速膨胀后,就渲染到每个人的身上了,包括她的儿媳芝寿。完全因为一场婚姻的契机,芝寿闯入了七巧的世界,成为了一种威胁,却不自知。芝寿不知道她婆婆如此百般刁难其实是因为她正在抢走她婆婆身边惟一的男人——七巧的儿子。而更可悲的是芝寿从未真正地得到过她丈夫的心,她就像断线的风筝在空中绝望地飞,任何一阵风、一段枯枝都能带给她彻底的毁灭……而七巧生命中剩下的惟一的男人——她的儿子,是个典型的封建恶少,是最不可信任的,七巧却将自己用一生换来的金钱都“无偿奉献”给他了。
“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这怕是最好的解释了——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应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惘。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只是轻描淡写,便呵成一片苍凉的气氛。
《金锁记》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女人戏”,是最深刻的一出悲剧。这悲剧是人的悲剧,尤其是女人的悲剧。悲剧的延续性贯穿小说的全篇,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暗示。七巧、长安、芝寿都是悲剧,各自的悲剧有其来龙去脉,剧情不尽相同,悲哀和怨愤都是一样的,而悲剧又是延续不止的。身为女人,不可不知张爱玲,不可不读张爱玲。当我们“借助古老的记忆”重新解读张爱玲的作品时,我们的灵魂会被深深地震撼,心灵会受到撞击,我们无法不惊叹于她的才华,她的那颗“冷酷”的心,她留下的那些深远的启迪和融古会今的历史旧影。
17.青春恋爱物语——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我要做的仅有一件事,那就是对任何事物都不想得过于深刻,对任何事物都保持一定距离……但不管我怎么努力忘却,仍有一团恍若薄雾状的东西残留不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雾团状的东西开始以清楚而简洁的轮廓呈现出来。”
这是一部动人心弦的、平缓舒雅的、略带感伤的、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
在无数人吟唱“青春期”这种悲伤的调子里,村上春树的声音是最为凄婉悲哀的,正如那片森林,静谧而黑暗,只是无声地吞没一切。《挪威的森林》这本高居日本畅销书榜首、突破四百万部销量的青春经典,第一次让孤独感伤的青春变得让如此多的人共同慰藉。
这是一部年轻人的小说,成长经历年轻阶段的热情坦率,直抵人性根蒂:成长的苦闷、无奈、恐惧、好奇,令人感动共鸣。正如作者所说,“有些人会喜欢这部小说,有些人不喜欢”,但我们肯定,热爱生命、对生命敏感的人一定喜欢,年轻的和曾经不想成长而已成长的人不会错过。
小说开卷,三十八岁的渡边在飞机客舱里听到Beatles乐队的曲子《挪威的森林》时,一下子陷入往事,无法自已。即使历经十八年的沧桑,二十岁时的风景依然鲜明如昨。渡边仍可真切地记起那片草地,仍然记得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那时空气里弥漫着青春的芬芳气息。
二十岁的渡边是一个身驱动作随俗,而心思念头则显得空灵的大学生,身处学潮浮躁时代,却只在爱情上坚守,说话方式特别的男生。上寄宿学校,与三两个知交一起消磨时光,日子缓缓地流淌,没有新鲜,也没有意外。木月是他最好的朋友,害怕偿还成长的艰辛,以自杀的方式解脱,十七岁的生命戛然停顿。而木月自杀的一年后,渡边同木月生前的女朋友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
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美丽晶莹的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直子身上有着一丝丝初美——一个穿深蓝色衣服带金耳环优雅而忧郁的女子的影子。两人只是日复一日地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的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直子二十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晚间两人虽同处一室,但渡边约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远等待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