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是汉高祖刘邦和薄氏所生子,公元前179年,以代王身份入主长安,成为西汉王朝的皇帝。刘恒由藩王地位上升为汉帝,具有地方行政经验和比较了解底层社会情状的知识基础,又能够谦虚谨慎,克己勤政,他开创了比较清和,比较明朗新的政治风景。司马迁在《史记·孝文本纪》最后以“太史公曰”形式发表的历史总结中,以孔子善人治国“胜残去杀”的话赞美汉文帝,又感叹道:“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呜呼,岂不仁哉!”
《汉书·刑法志》也有相关的论说:“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善人为国百年,可以胜残去杀矣。’言圣王承衰拨乱而起,被民以德教,变而化之,必世然后仁道成焉;至于善人,不入于室,然犹百年胜残去杀矣。此为国者之程序也。”司马迁以为汉文帝“胜残去杀”,堪称“善人”“治国”。班固的评论,所谓“拨乱”,所谓“德教”“仁道”,所谓“为国者之程序”,也表达了对这种政治风格的肯定和赞美。
刘恒做皇帝,并不是刘邦的选择。刘恒是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下,通过特殊的政治程序成为最高执政者的。
所谓诸吕之乱的平定,其实是朝廷老臣和诸侯王势力合作的结果。
《史记·吕太后本纪》说,“诸吕用事擅权,欲为乱,畏高帝故大臣绛、灌等,未敢发。”朱虚侯刘章得知相关情报,私下告知兄长齐哀王刘襄,“欲令发兵西,诛诸吕而立。朱虚侯欲从中与大臣为应。”希望刘襄发兵西进,诛杀诸吕,自立为帝。刘章愿意在朝中与大臣作为内应。齐王刘襄准备发兵,齐相召平不听。八月丙午这一天,刘襄准备派人杀死召平,召先举兵围刘襄,刘襄于是杀掉齐相召平,以计谋联合了琅邪国的部队,向西进发。刘襄向各诸侯王发布文告,分析当时形势说:“今高后崩,而帝春秋富,未能治天下,固恃大臣诸侯。”谴责“诸吕又擅自尊官,聚兵严威,劫列侯忠臣,矫制以令天下”,以为“宗庙所以危”,宣告:“寡人率兵入诛不当为王者。”
相国吕产等派遣老将颖阴侯灌婴率军迎击齐军。灌婴行至荥阳,内心分析形势,以为诸吕以权势控制了关中,企图危刘氏而自立,如果我破齐还报,则助长了吕氏的政治野心,于是止军不进,屯驻荥阳,派使节与齐王和其他诸侯联络,相约待吕氏发动变乱时合力诛灭。齐王得到这样的政治信号,退兵到齐国的西界,等待时机。长安方面,周勃以非常手段入北军,取得指挥权,朱虛侯刘章杀吕产。吕氏家族都被诛灭。
可见,所谓吕氏之乱的平定,是“大臣诸侯”合力完成的。然而后来从“诸侯”中选定最高权力者,却是由“大臣”们决定的。
诸吕势力被清除后,大臣们私下商议,以为少帝并不是汉惠帝的后嗣,只是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后宫,令孝惠子之,立以为后”,现在诸吕已灭,然而小皇帝是吕氏所立,等他长大成人,我们都会遭到报复。不如选择诸侯王最贤良的立以为帝。
有人说,齐悼惠王是高帝长子,今齐王是其嫡子,作为高帝的嫡长孙,可以立为帝。
大臣们都说,吕氏正是以外家恶而几乎危害宗庙,伤及功臣。今齐王母家驷氏,而驷钧,恶人也,如果立齐王,必然是又一个吕氏。
又有人提议立淮南王,也因为年少,母家又恶,遭到否决。
随后代王刘恒被确定为适当的人选。大臣们说:“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于天下,便。”以为刘恒是刘邦的儿子,素称“仁孝宽厚”,太后薄氏家风“谨良”,迎立为帝,最为适宜。
于是派人前往代国召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