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两代三十九年间,政局稳定,经济得到显著的发展,历来被看作安定繁荣的盛世的典型,史称“文景之治”。
从社会政治文化进步的总历程看,文景时代的成就,使秦以来的历史风格由急烈渐而宽柔,由迷暗转现开明。而以经济尺度来衡量,这一时期可以看到的突出进步,是社会迅速走向富足。
汉初历经长期战乱所导致的民生凋弊的形势,经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代的努力,终于转变为经济的富足繁盛。于是“文景之治”的成功,美誉流于千载,成为历代治国守成的典范。
在汉文帝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之后,汉景帝二年(前155),又把秦时十七岁傅籍,即正式成为征发徭役对象的制度改为二十岁傅籍,而著于汉律的傅籍年龄则是二十三岁。汉景帝中元元年(前149),诏令诸侯王丧葬,包括开掘墓圹、修治墓冢及送葬等事,征用民役不得超过三百人。
在这种政策的作用下,经济得到自然发展的良好条件。
《史记·平准书》写道:“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乗字牝者摈而不得聚会。”这一段关于当时经济形势的分析,比较形象比较具体地反映了国家经济实力的充备和民间经济生活的富足:从汉初经历文景时代至于汉武帝即位之初七十年间,国家没有经历严重的政治动乱,又没有遭遇严重的水旱灾荒,于是民间人给家足,城乡的大小粮仓也都得以充满,而朝廷的财政也历年有所盈余。京师的钱财累积至于千百万,以致钱贯朽坏而不可清校。国家粮仓太仓的存粮年年堆积,陈陈相因,至于满溢而堆积于露天,导致腐败不可食用。民间大小民户都风行养马,阡陌之间驰游成群。人们竞相逞示富有,骑乘母马的人,甚至没有资格参与乡间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