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吴起为士兵吸吮毒疮这件事,人们是有过一点异议的。一本挺著名的杂志上就曾发表一文,认为吴某人此举“实为以善行而买人心”。
这既深刻,也使人心惊。因为如此分析,世上就没有几件事是不具谋术性质的单纯善事了。如吃饭不单为填饱肚子,目的也是使生命延以时日;过年的时候过去放鞭炮也不是人们觉得“噼里啪啦”的声音好听,而是为了驱逐恶魔,同时也为增添喜庆气氛,统治者施仁政为的是自己的统
治长治久安。可以说,这世界没有多少不具有目的的事情,就是植物这样生长而不那样生长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
实际而言,不论怎样说,吴起为兵卒吸吮毒疮也是善行,比对百姓的疾苦不闻不问的上司要好得多。问题倒是,吴起的这种善举能保持多久。
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看,吴氏的“吮疽”举动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战国,其实就是各国互相争斗,混战不止。春秋时的一百多个诸侯国到那个阶段见于文献的约有十几个了,最为强大的只有秦、楚、齐、魏、赵、韩、燕七国。这期间大小战争不知经过了多少次,更无法统计死了多少人。以秦国为例,自公元前 331 年到公元前 225 年周初亡,所屠杀或掳去的六国民众达 139.8 万人(据周谷城《中国通史》)。这样的社会环境,一方面使人产生人生无常之感,贱视生命,另一方面人心向背比任何时候都要敏感和重要。把吴起的“吮疽”之举放到这个大背景下,我们既可以看到吴起这位政治家超越常人之处,也可以品味出急迫形势对领导者的要求,又可以见出士卒受了关心之后“战不旋踵”的表现。这一切都可为吴起的举动做注脚,因为从根本上说他是受益者。
不过,我们转换一下视角,最直接的受益者还是士兵。《史记》说:“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试想,如果吴起这样的将帅多起来,下层群众不是要活得好些吗?进一步说,战争时代结束步入和平年代,吴起们仍能这样和群众打成一片的话,群众不是很幸运吗?怕就怕非常年代过去之后,吴起们不再关心、爱护士兵,任其生死,任其苦熬,或为自己一时的快乐任意驱使他们。出现这种情况相当可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时,大夫文种为其治国,勾践也十分尊重他的意见。灭了强吴,雪了国耻之后,却疑其作乱,将其赐死,这正应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那句话,呈现出只可共苦不可同甘的市侩嘴脸。吴起死时还是战国时期,不会改变他的政策,
但真的社会太平了,纷乱的日子过去了,他是否也会有所改变?
有一类人看待形势目光很短浅,只把亡国破家之类看成是非常时期。这时,他们十分看重民心,但和平以后甚或形势稍有好转就会不自觉地轻视民众。宋朝时金人犯边,上面便多次下诏求取直言,以明得失。
形势稍微缓解就暗地阻止群众的意见,人们讥之为“城门闭,言路开;城门开,言路闭”,言路开闭与形势可笑地联系在一起。吴起是不是也这样势利,因为他去世得早,我们无从知晓,当然也就不便乱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