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声整体特点
1.相声的基本特点
相声是在旧社会里产生,在新社会里成长的艺术形式。相声虽然有着很久远的历史根源,但是我们可以明确证明的历史却非常短。在解放前,由于各种原因,相声的历史没有受到重视,记载十分稀少。此外,艺人的社会地位和文化水平也是有局限性的,只靠师承关系,口耳相传,难免道听途说,出现些许差错。因此,有关相声艺术形成、发展方面的史料稀少且杂乱,真假难辨,而且又常常隐藏在许多典籍中间。如果要从冗杂的史料里把那些有价值的材料筛选出来,并且进一步探索相声艺术的历史根源,那么,我们就必须了解相声艺术的基本特点。
首先,相声是语言表述出来的艺术,属于“以词叙事”的说唱艺术,而有别于“以身代事”,进入角色的戏剧艺术这种表演方式缩短了舞台上下的距离,将演员和观众密切联系起来。演员可以跟观众直接交流沟通,并且在观众的配合之下默契地进行演出,从而达到预定的艺术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相声表演是演员和观众一起的集体抒情。从观众的角度来说,他们不再是站在演员的对面或旁边,消极、客观地欣赏舞台演出,尽管他们并不登台,但是他们也是身临其境地跟演员一起创造艺术形象。这就是不同于戏剧艺术的“现身中之说法”的相声艺术的“说法中之现身”。我国人民的欣赏习惯可以从现身艺术“说”的特点反映出来。早在先秦,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和笑话就在我国百姓中间流传着。这些故事和笑话随着“俳优”进入城市和宫廷,并逐渐发展为早期的说唱艺术。根据记载,隋代就有了萌芽中的“说话”艺术,唐代“俗讲”有了相当的发展,到宋代,“说话”进入了鼎盛时期,成为“瓦舍”技艺的一个重要门类。可见,“说话”艺术根植于群众的土壤之中,跟人民有着紧密的联系。我国人民百姓对舞台和观众之间那种感情的隔阂和思想的距离不是十分习惯,这也许就是我国戏剧艺术的形成晚于西欧及其他国家的原因之一。后来崛起的戏剧艺术,也保留了说唱艺术的痕迹和影响。特别是丑角一类的演员,即使进入角色,也时常跳出跳进,经常跟观众直接交流感情。这也是宋元杂剧和传奇兴起以后,说唱艺术并没有被戏剧艺术取代,反而在明清以来大为兴盛的原因。从总的历史发展进程来分析,不是戏剧艺术滋生了说唱艺术,而是说唱艺术哺育了戏剧艺术,因此,在追溯相声历史源头的时候,就大可不必避讳与戏剧史“争夺”和“瓜分”材料的嫌疑。
其次,相声的灵魂是“笑”。相声以笑为主要手段来刻画人物,揭露矛盾,评价生活。如果没有笑,尽管也可以形成其他的艺术形式,但是无法构成相声和喜剧艺术。也就是说,相声艺术擅长幽默讽刺。它反映出来的生活不是真实平淡的,而是夸张的,甚至是有些变形的。我国有着悠久的幽默讽刺的传统,我们可以追溯到周秦的“优戏”和“优谏”。最好的事例就是《史记·滑稽列传》记载的优旃劝谏秦二世的故事。优旃采用的是“顺其所好,攻其所蔽”的招数,生动地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机智和勇敢。讽刺艺术是阶级压迫的产物。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人民没有政治民主和言论自由,常常采取迂回曲折的方法和统治阶级进行斗争。讽刺艺术像被压在巨石下的一棵野草,它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就要经过弯曲的变形。讽刺的笑决不是轻佻和肤浅的表现,而是愤怒和正义的迸发。我国劳动人民一直都是开朗乐观的,总是喜欢用笑为武器鞭策和嘲讽统治阶级,否定蔑视一切丑类。与此同时,他们通过笑对自身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和匡正,将统治阶级强加的污泥浊水清洗和荡涤干净。另外,他们还通过畅快的大笑或会心的玩笑来表现自身的聪明才智和生活信念。他们在小说、戏剧、故事、笑话特别是说唱艺术里极为鲜明地表达着自己的美学观念和艺术情趣。我国人民很喜欢喜剧艺术,因此,也产生了乐观的生活态度,即使在非常野蛮残暴的统治下,也从没有动摇过生活的信念;即使在极其黑暗的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也从未低下过高贵的头。其实,我国民间戏剧里严格意义的悲剧并不很多,它们经常和喜剧结合在一起,在戏剧艺术兴起以后,人们并不仅仅满足于欣赏喜剧而已,还希望有一种更惬意、更直接、更酣畅的表达情感的方式,这也是近代相声应运而生的原因之一。可以说,作家文艺是由我国的民间文艺发展而来的,我国的民间文艺所具有的喜剧风格更是不可忽视的艺术传统。
2.相声的语言特色
谈完相声的基本特点,下面我们来看看相声的语言特点。
(1)通俗易懂
通俗易懂其实是所有曲艺语言中共同的特点,要求句子简洁精炼,避免冗长多余的附加成分,反映出口语化的特色。但是,这一特点对于相声来说,可以加上“更加”两字。不论对口相声还是单口相声,都采取聊天、话家常的表现形式。相声一定要求口语化,才能给人亲切感和幽默感。单口相声在相声语言口语化这一特色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2)朴实含蓄
相声语言的朴实含蓄,并非真的就是朴实含蓄,其实它追求的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平淡中显神奇。通常意义的朴实含蓄其实是皮厚的“包袱”,内涵因为较为深邃,因此需要我们曲折地表现出来,曲径通幽,渐入佳境,讲究余音、回味。
(3)生动明快
形象化是语言生动的精髓之所在,语言一定不能抽象笼统。不论表现事物还是刻画人物,精心地对所使用的词语进行选择并且注重细节的描写,通过准确的语言表现出来,是十分重要的。语言的生动与否与细节的精巧程度密切相关。语言明快,就是干净利落,常常运用适当夸张的手法。但因非常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则会让人有明快犀利的感觉,这就体现了语言运用的技巧和魅力。
(4)灵活多样
相声语言灵活多样有着多方面的表现,我们可以运用同音谐音、同义近义、语义对立、一词多义等汉语语言现象,还可以运用方言、土语、外国话以及其他曲艺形式和文学形式语言等等。例如对比引入土语与普通话,利用二者之间的差异,抓哏取笑。这种艺术手法是有典型意义的。
(二)相声观念与社会心理
相声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多种曲艺类型的兴起,近年来相声的发展并不好,主要表现在好相声并不是很多,粗俗乏味的相声又层出不穷,因此,人们开始对相声艺术的命运表示担忧。一种艺术形式只有当它的产品不断被生产又不断被消费,并且需要人们不断从事有关它的创作活动和接受活动,才能保持它旺盛的生命力。而相声的生产与消费,客观上取决于由经济、政治、文化变迁带来的社会心理、社会需求的变化,主观上取决于相声艺术群体在观念上、方法上对这种变化的适应。我们试图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探讨一下相声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命运。
1.相声的发展与相声观念的变革
相声是旧社会市井阶层的产物。在旧社会,相声艺人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他们只是给别人带来笑声的一种买卖玩艺儿,这也是当时大多数相声艺人的相声观念,也是社会上人们对相声的一般看法。相声艺人从他们被压迫被剥削的阶级地位出发,继承自古以来我国优良的现实主义战斗传统,在创作和表演中能够有力地将旧社会的黑暗暴露和指责出来,并将摆脱贫困、屈辱生活的渴望表现出来。这样产生的许多传统相声的优秀作品,成为我国民间艺术的一笔宝贵财富。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引下,相声有了很大的发展。建国初期,被大多数人所公认的相声观念显然受到了当时简单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某种影响,还不能全面地反映相声的本质与功能,是既有相对的真理性,也有历史的局限性的。
关于相声观念的一场大辩论发生在1962年11月底、12月初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于北京召开的第一次相声座谈会上。这次座谈会的中心议题是相声艺术的特长和如何繁荣相声创作。这次座谈会的参加人员就相声观念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也引起相声界对相声观念的重视。
1980年5月,中国曲艺家协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相声座谈会,即相声创作座谈会。这次相声座谈会对相声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好相声依旧贫乏,表演品位格调不高的现象还是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社会反应不是很好,多有批评之声,使许多相声工作者陷入了迷惘与思索。但是,造成这种困难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相声工作者应该多从相声艺术工作者本身找一找主观原因。
2.社会心态相声对相声类型化的突破
社会心态相声的兴起,也进一步证实了老舍先生的话,那就是随着相声艺术的发展,是会随时增加相声的新内容、新种类的。社会心态相声的产生是相声艺术发展的结果,是相声艺术对社会想象的一种反应。同时,也是相声工作者思考与探索出来的。社会心态相声的兴起就是对相声类型化的突破。
3.社会心态描述是相声重要的艺术手段
社会心态相声是对社会心态的描述,而社会心态的描述则是相声重要的艺术手段。歌颂与讽刺都是艺术家表现思想情感的方式。艺术家喜爱某种事物或现象,写出歌颂它的作品,同时还可以表露出对所喜爱的事物或现象反面的憎恨与厌恶,写出讽刺它的作品。讽刺实际上是从属于暴露的。相声作为笑的艺术,用于暴露的手段有讽刺、幽默、滑稽(狭义的)、戏谑、诙谐、俏皮、机智、嘲弄、诮骂等多种手段。这些用词互相之间在概念上大多是交叉关系,有的是从属关系,因此,它们在理论上、应用上往往会分不清楚显得凌乱。这里幽默、滑稽、诙谐、俏皮、机智等不仅用于对事物的暴露与否定,也用于对事物的歌颂与肯定。而讽刺与幽默,是笑的艺术中品位最高的两种。
相声艺术历来就是百花齐放、五花八门的。如果非要让它拘于歌颂与讽刺这两种形式,那就束缚了它的手脚,使它发挥不出本来的效果与功能,传统相声按喜剧的风格、手段来分,可以有讽刺的、幽默的、滑稽的、戏谑的、嘲弄的等等,以及诸种杂用的,但五花八门的相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十分重视社会心态描述。可以说,社会心态描述是各种相声共同的重要艺术手段。因此,侧重社会心态描述的相声不便与各种相声作比较。在传统相声遗产中确实保留下来一些侧重社会心态描述的相声作品和作品片断,它们中的许多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与民俗价值。近年发展起来的社会心态相声即因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相声这种艺术传统,并借助现代文学艺术心理描写的一些观念与手法,正在形成自己的艺术特点与艺术格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4.社会角色意识与相声的典型化
相声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会角色(相声演员也是一种社会角色)来生动地反映社会心理的某个侧面及其背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相声也可以说是一种灵活地演示社会角色和角色关系的艺术。
用灵活的形式演示社会角色和角色关系,是相声这门艺术区别于其他表演艺术的一个特点,也是相声作品区别于一般文学作品的一个特点。相声将人们在人生舞台上的角色扮演加以艺术化,灵活生动地搬上了艺术舞台。相声的任务就是要把社会上各式各样的角色扮演、角色转换、角色期望、角色冲突、角色实现,由演员用言语和形体动作形象地描述与模拟出来,再向社会反射回去,以此达到教育、认识和审美的目的。相声演员在演出中扮演社会角色是双重的。他既要实现相声演员这一角色,又要演示出作品内容所规定的各种社会角色。不管是演员以第一人称演示规定角色,还是以第三人称描述规定角色,他都要在听众的观看下,随时自然准确地完成自身角色与各种规定角色的转换,因此他必须具有一种随机应变的社会角色意识。
相声艺术的社会角色意识与典型化方法,根植于人们从孩子时期进行游戏时就开始的长期积累起来的心理生活体验。相声得以存在与发展的优势其实是相声能把人们已有的某种心理生活体验活生生地再现出来。这一点,也是人们喜欢相声的潜在原因。
5.正确把握相声的社会心理导向
随着社会需求与社会心理的变化,在探讨了社会心态相声的产生及相声作为多样性统一体的特性之后,理应寻求更为科学更为实际更为宽泛的相声观念。
当代相声的追求就不应狭隘地局限于歌颂与讽刺两种,而应像当代文学、当代戏剧、当代音乐、当代影视等一样,坚持社会主义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全面发挥自己拥有的教育、认识、审美各种艺术功能。提倡相声最大程度地关注积极的社会心理现象。现在正在发展的社会心态相声,较多注意描述消极的社会心理现象,而较少注意描述积极的社会心理现象。正确地对消极社会心理进行剖析,引起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警觉,化消极为积极,是完全必要的。而描述积极的社会心理趋向,也是极其可贵的。
我们坚信相声这门古老的民族艺术,经过重新认识、重新变革,一定能够使它按照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