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99800000006

第6章 相声传承(1)

(一)相声名家

第一代相声演员:张三禄。

第二代相声演员:朱绍文(穷不怕)、阿彦涛、沈春和等。

第三代相声演员:恩绪、徐长福等。

第四代相声演员:(“相声八德”)裕德隆、刘德智、李德祥、李德钖(万人迷)、张德泉(张麻子)、周德山(周蛤蟆)、马德禄、焦德海等。

(二)相声流派

无论是学术、文化还是艺术,大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通常我们依照其不同的特征、表象进行归类,形成不同的派系。作为文学、美学、表演学的综合体现的语言艺术——相声,从产生发展至今,离不开几代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同时出现了一些杰出的相声演员,而这些相声大师通过对舞台实践的长期接触,对相声这门艺术领悟过人,通过发掘相声的传统精髓,结合个人气质、修为,进入了艺术创作领域的自我空间,从而开创了属于自己风格的相声园地,在表演中受到听众的好评,并逐步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其代表作品的流传,使其艺术影响深入人心,形成了相声流派。下面通过介绍几个具有表性的相声流派,来拜读大师,品味经典。

1.侯(宝林)派

(1)侯宝林介绍侯宝林(1917年11月29日-1993年2月4日),生于天津,满族,中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幼年家境贫寒,4岁被舅舅送入北京地安门外侯家,12岁开始学京剧,拜师阎泽甫,立了近乎卖身契的字据:“投河溺井,死走逃亡,与师傅无干,如中途不学,要赔偿损失(饭钱)。”少年的侯宝林饱尝底层平民的艰辛生活。在阎家学了两年,学会了二三十出戏。生、旦、净、末、丑,什么都学,并无固定的行当,为后来相声的“唱”打下了基础。后来改学相声,开蒙老师是常葆臣,后又拜朱阔泉为师。起初,在天桥、鼓楼、西单商场“撂地”演出,俗称“平地茶园”,有所谓“刮风一半,下雨全无”,即刮起风来观众走掉一半;下起雨来,就一个不剩了。与许许多多旧社会的民间艺人一样,以此挣钱谋生,养家糊口,侯宝林就是在这样的痛苦熬煎中成长起来的。

经过几年艰苦奋斗,侯宝林的相声终于成为“什样杂耍”(当时的曲艺演出叫做“什样杂耍”,每场十四个节目)中攒底的“大轴儿”(谁的艺术水平高、名气大,谁就往后排。倒数第二叫做“压轴儿”,最后一场叫做“大轴儿”)。1939年他在天桥的新民茶社首次登台演出。抗日战争期间,开始与郭启儒搭档,在京津一带演出,艺术日臻成熟,声名大震。同时,他一改当时相声粗俗的风气,以高雅的情趣、质朴的格调、正派的台风赢得了广泛赞誉。当时演“大轴儿”的多是色艺双绝的女艺人,相声顶多是“压轴儿”;侯宝林起初排在第六,经过五年的奋斗,终于由第六后推到“大轴儿”,开创了相声演“大轴儿”的时代,并从此再未改变过。新中国成立后,侯宝林更焕发了艺术青春,很快就成为妇孺皆知、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大师。他参加了相声改进小组,立志相声改革,一面对一些传统相声进行修改、加工,一面又创作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相声,如《婚姻与迷信》等。

1955年,侯宝林参加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先后担任演员、艺术指导。1980年以后,曾出访日本,并赴美国演出。1979年息影舞台,从事相声的研究和教学活动,出版了《侯宝林相声选》、《侯宝林自传》(上)、《侯宝林谈相声》,并与汪景寿、薛宝琨、李万鹏合著《曲艺概论》、《相声溯源》、《相声艺术论集》等理论著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又恢复了演出活动,但因年事渐高,只演出《猜字》等少数相声段子,无法反映侯派相声的风貌。

1993年2月4日,侯宝林不幸与世长辞。他是人民的艺术家,毕生都以“把笑声和欢乐带给人民”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也因此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与喜爱。

(2)侯宝林对相声的贡献

1961年3月25日,老舍发表题为《健康的笑声》一文,提到相声的艺术流派和侯派相声艺术。为相声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的大师侯宝林,除创作和表演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相声名段以外,还对相声和曲艺的源流、规律和艺术进行了理论研究。同时,侯宝林号称语言艺术大师,语言运用功力深厚,富有特色。他的相声语言句式短小,句型多变,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运用自如,善于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深沉的意蕴,也是凝练、含蓄的重要表现。侯宝林善于模仿,他的相声,语言清晰,动作自然,神态洒脱,寓庄于谐,化雅为俗,艺术魅力独特。他不重故事情节,聊天式的杂谈特别多,自指性十分突出,说的似乎是亲身经历,真情实感,听起来恍如身临其境,格外生动、亲切。侯宝林被尊为相声界具有开创性的一代宗师,并被誉为语言大师。他注重相声的知识性、趣味性和评论性,对相声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一言以蔽之,创新正是侯派相声的最大亮色。永不停息的革新精神贯穿着他的全部艺术活动。当年,以“唱”为特色的侯派相声闯入相声舞台,曾经受到非议,打入非驴非马的“另册”。侯宝林却不为所动,坚持创新,从立足、发展到最后成功,终以革新家的形象载入相声史册。他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国粹的改编整理。通过改编和整理传统相声,使之成为令人百听不厌的艺术珍品。凡经侯宝林改编、整理的传统相声,经历舞台实践,都能以崭新的风貌赢得观众的喜爱。例如,脍炙人口的相声《关公战秦琼》,本来是《笑海》第一集里的一则笑话。

第二,对相声艺术的创新。这里既有表演方式的创新,也有相声作品的创作。由于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侯宝林的新相声创作大体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在别人作品基础上精工细作,二是与别人合作出新。如名段《夜行记》属于前一种情况。原作是郎德沣执笔的集体创作,因其在公共交通管理部门工作,有着切身体验,原作生活气息浓郁,只是艺术上略显粗糙。经侯宝林加工,艺术上大为增色。

第三,对相声表演体系的净化。侯宝林杜绝了旧时的相声表演中呈现出来诸如“荤”和“贫”等显而易见的弊端,保留了其完整的独具特色的体系,摒弃丑恶庸俗,坚持净化、美化,建立起新的表演体系。

2.马(三立)派(1)马三立介绍

马三立(1914—2003年),原名马桂福,回族,生于北京,祖籍甘肃省永昌县。少年时代就读于天津汇文中学,是旧时代少有的识文断字的相声艺人,为后来发展“文哏”相声打下了基础。他出身于曲艺世家,祖父马诚方是评书艺人,外祖父恩培(恩绪)是相声艺人。父亲马德禄、哥哥马桂元都是著名的相声艺人,母亲恩萃卿曾演唱过京韵大鼓。马三立从小受到艺术熏陶,先师从其父马德禄,15岁拜“相声八德”的周德山为师,技艺大见精进,先后与耿宝林、刘奎珍、侯一尘、张庆森搭档,享名京津及东北等地。20世纪50年代参加天津市曲艺团,曾任副团长。

(2)马三立对相声的贡献

马三立在相声史上的贡献卓著,主要体现为对相声艺术优良传统的全面继承。作为第五代相声艺人,马三立在当代相声界辈分最高,资历最老,艺术追求上达到炉火纯青,风格独具。其作为相声艺术家的成就,集中表现在他那特色独具的舞台表演上。马三立酷爱相声艺术,技艺精益求精,即使在遭受坎坷之时和臻于炉火纯青之后,也不肯稍有松懈。陈笑暇《马老永葆赤子心》一文中曾介绍说:“马三立是个严于律己的人,他深知‘业精于勤荒于嬉’。回团后,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每晚都考虑着曲艺工作,想到很晚才入眠。睡醒一觉后就躺在床上假寐,默想着今天应该做什么。嘴里叨叨念念地背词儿,怕吵醒老伴,还是把老伴吵醒了。”

众所周知,马三立相声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为台风亲切、口风随和、题材平常、语言平实、结构简单却隽永幽默。作为相声艺术的重要流派,马(三立)派相声具有哪些艺术风格特色呢?

第一,自指性强,富于变化。马三立的“垫话”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大都是自指性的聊天儿,显得自然、亲切。然而,如果每段相声都是一个模式,就显得单调乏味,于是在自指性的聊天儿基础上不断有所变化。

第二,善于夸张,富于想象。当年表演相声《买猴儿》,马三立就以喜剧式的夸张惊服了听众。的确,善于夸张是马派相声的又一艺术特色。《文心雕龙》指出:“夸而有节,饰而不诬。”相声“包袱”讲究出乎意料之外,在乎情理之中,已成为曲艺界的口头禅了。问题在于,这“节”和“情理”究竟如何理解和掌握。

第三,内紧外松,亲切自然。举凡炉火纯青、造诣高深的艺术家,立于舞台之上,都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松弛感。马三立演相声也是这样,轻声细语,娓娓道来,天机自露,水到渠成,时而带来会心的幽默,时而激起惊雷似的笑声。著名影星谢添在《略谈马三立相声表演的艺术特点》一文中说:“马三立同志的表演,不主张大喊大叫而工于‘蔫逗’,这正是他含蓄之处。” 3.常(宝堃)派(1)常宝堃介绍

常宝堃(1921年4月—1951年4月),满族,生于张家口,原籍北京。自幼随父亲——著名相声艺人常连安“撂地”作艺,先是表演戏法,后来“说口”。当时的常宝堃不到10岁,童声清亮,口齿伶俐,抓哏逗趣,聪慧机敏,深得人们的喜爱,遂以张家口名产“蘑菇”称之,于是“小蘑菇”就成了他的艺名。1930年,9岁的常宝堃拜著名相声艺人张寿臣为师,刻苦学艺。其弟常宝华《回忆我的大哥常宝堃》一文中回忆道:“有人夸他是‘天才’、‘神童’,其实根本不是,这我最清楚。追忆他勤奋学习、苦练业务的情景,历历如在昨日。那时他整天忙碌着赶场演出,时间很紧。每天一大早起来便冲着墙背诵贯口活,练吐词咬字,睡觉前叨咕着台词,走路也想着台词。他在电车上背词,不知有多少次坐过了站。有时候,吃着饭停下来,凝神思索着,筷子掉在桌子上还不知道。妈妈理解地说:‘宝堃,先吃饭,别背词了!’由于过度的劳累,又不懂科学的发声方法,他的声音渐渐沙哑了。有一次,我亲眼看见他吐口白沫带有血迹,我喊着:‘血!’他若无其事地笑着跟我说:‘话过千言不损自伤嘛!干咱这行,要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啊!’ ”这就是一代大师的求艺之旅。1934年,常宝堃仅13岁,即已享誉京津一带。从1936年起,与著名相声艺人赵佩茹搭档互相切磋,轮流捧逗,艺业猛进,很受观众追捧。1941年,受上海张冶儿话剧团的启示,与魔术家陈亚南等组织“兄弟剧团”,任团长并演出相声和笑剧。前场表演曲艺,最后以全体演员参加的笑剧压台。所演笑剧剧目主要有《前台与后台》《一碗饭》《孝子》等。

常宝堃是具有气节和风骨的爱国艺人,他编演《牙粉袋儿》等节目,讽刺日本侵略者的压榨,反映人民心声,多次遭受监禁和毒打。常宝堃天资聪颖,博闻强识,而又虚怀若谷,严于律己。他的这种非常可贵的自我批评精神至今仍有启迪作用。1951年4月23日,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光荣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终年30岁。

(2)常宝堃对相声的贡献

常氏家族在中国相声发展史上书写了重要的篇章。20世纪40年代,常连安带领子弟及众多相声艺人在北京西单创立了启明茶社,汇集了当年最优秀的一批相声演员,为相声行业引入了经营理念,使相声从街头撂地发展到室内剧场形式,并逐步走进广播、电影、唱片、文明戏等领域。常氏第二代的“小蘑菇”常宝堃是常氏家族中的杰出代表人物,其对相声艺术的贡献在中国相声界可谓留下了浓墨重彩。

陈笑暇曾经这样概括常宝堃的艺术风格:“在长期艺术实践中,他形成了热情、欢快、明朗、机智的表演风格,使用语言通俗晓畅,生动活泼,能随着不同内容灵活地变化语气、声调,惟妙惟肖地模拟出各阶层不同年龄、性格的人物,富有形象感染力。其表情动作既夸张又有实感,深入浅出,悦目动容,能使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的观众较容易地接受其表述内容,行话所谓‘皮薄’。”

常宝堃多才多艺。他有一把扇子,上面写着一百多段相声的名字,主要曲目有《卖估衣》《四省话》《闹公堂》《打桥票》《批三国》《改良数来宝》等,都是他会演的,足见活路之宽。他捧、逗皆精,“说”“学”“逗”“唱”俱佳。他与赵佩茹搭档,轮流捧、逗,他的表演落落大方,挥洒自如。不是跟观众聊天儿,就是跟捧哏的说笑,玩笑味浓,“现挂”特别多。

常宝堃会演话剧,当时,他年纪轻,长得清秀,刻画人物是他之所长。尤其是模拟女性的动作、表情、语言,都非常到位。常氏语言清新活泼,雅俗共赏。有时喜欢使用俗语、俏皮话。此外,他的相声里还经常使用典故。

4.苏(文茂)派

(1)苏文茂介绍

苏文茂(1929—),满族,生于北京。幼年家境贫寒,12岁时曾在天津久春堂药店学徒。那时候他酷爱常宝堃的相声。学徒期满后每月的收入很少,为了养家糊口,几经辗转,苏文茂终于结识了常宝堃。1943年,14岁的苏文茂拜著名艺人常宝堃为师,为相声艺术打下坚实的功底。后到北京西单商场启明茶社,有机会结识了相声名家赵霭如、白全福、王长友、王世臣、常宝霖、常宝霆、常宝华、赵春田等并与之同台献艺;又曾与黄鹤来、康立本、刘宝瑞、常宝华、全长保、朱相臣、马志存等搭档演出,得以吸取各家之长,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以“文哏”见长,文而不温,含蓄隽永,是我国相声界“文哏”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将相声“文哏”艺术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被人誉为“文哏”大师。

20世纪60年代以来,苏文茂一直致力于整理传统相声,流传了很多名段。如他与朱相臣、纪希一起整理的传统相声《论捧逗》反响强烈,其苏派相声的艺术魅力在我国相声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2)苏文茂对相声的贡献

苏文茂及其苏派相声在我国相声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同时代的相声大师中,苏文茂作为苏派代表之首,放射着自己独特的光芒。

“苏文茂的表演风格可以‘文而不温’几个字概括。‘文’当然是一种含蓄隽永的美学意蕴,在舞台风度上指的是‘文静’,在语言使用上指的是‘文采’,在艺术表现上则是指细腻而婉约,在性格塑造上指的是深刻而蕴藉。”这是薛宝琨《中国的相声》对苏文茂相声的艺术评价。

苏文茂为传统相声作出的重大贡献也在于其善于推陈出新。特别是与朱相臣、纪希等人合作整理的《论捧逗》,成为多年来久演不衰的精品名段。这是一段“子母哏”的相声,经苏文茂的改编整理后,整段相声焕然一新,精于思想艺术层面,细于语言表达层面,都做到了推陈出新。特别是夸张的运用尤为精彩。苏文茂的拿手节目有三类:第一类是传统的“文哏”相声,如《论捧逗》《文章会》《批三国》;其二是传统的“柳活儿”,如《汾河湾》《捉放曹》《全德报》;第三类是新相声,如《大办喜事》《美名远扬》《高贵的女人》《满载而归》《新商标》《废品翻身记》《新局长到来之后》等。

5.马(季)派(1)马季介绍

马季(1934—2006年),原名马树槐,祖籍天津宝坻,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少年时代家境贫寒,曾在上海宏德织造厂学徒。20世纪50年代初年到北京市海淀区新华书店工作,1956年调入中国广播说唱团,曾任团长、中国广播艺术团艺术顾问。

同类推荐
  • 女娲的遗珍:琉璃

    女娲的遗珍:琉璃

    本书介绍了琉璃的起源、发展、制造、鉴赏、辨伪等知识及相关的琉璃文化。同时配以270幅精美的图片。
  • 教你学习曲艺

    教你学习曲艺

    分3章:演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各类演讲妙语译析、有关演讲的名言集锦。
  • 书房文玩把玩艺术

    书房文玩把玩艺术

    书房文玩,是书房用具的一个统称,也就是行内常说的“文房”。提起文房,大多数人第一个想起的通常都是所谓“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其实,书房文玩的范围已经远远超越了这个范畴,其种类之繁多、材质之多样、造型之别致、情趣之迥异,如果真要一一加以列举,可谓是蔚为壮观。在本书中,读者不仅能够了解到书房文玩收藏的相关知识,而且能够体味到这些具体器物背后所蕴藏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 明清床榻

    明清床榻

    本书图文并茂,不仅介绍了床榻造型的演变轨迹,还对明清床榻所承载的文化含量和历史信息进行了开创性的系统研究。
  • 湖北黄梅戏剧目研究

    湖北黄梅戏剧目研究

    本书为湖北黄梅戏剧目研究小结,书中涵括了1984到2011年流传于湖北的黄梅戏剧目。
热门推荐
  • 重生女总裁

    重生女总裁

    本书是继千金名媛是个杀手的续写,她叫子歆妍一个遭遇男友背叛的女孩,选择重生复仇,在复仇的路上她选择放弃,选择放弃的同时选择了被伤害,曾经好朋友因仇恨设计,神秘绑架,黑道的追杀,剧组道具枪里射出真子弹,一切一切始料未及的伤害,她还是选择原谅。遇到他是生命的起点,当她再一次选择相信爱,却也害怕被伤害。她闪躲,她逃避,但避而不及被爱神之箭射中了,最终她还是选择爱,错乱的命运再一次泛起涟漪----胡俊宇在经历车祸后成功整容,从新回到演艺圈,演艺事业如火如荼,他却一直在寻找那个曾经不顾一切就她的女孩,他和她彼此倾心,却因为种种问题----
  • EXO之葬了那段记忆

    EXO之葬了那段记忆

    千千万万个轮回,不明不白的缘分,他们终究还是会走到一起吗?【HE/ALL白】
  • 陌上云暮迟迟归

    陌上云暮迟迟归

    安以陌是名副其实的狗仔队,如果她再调查不出当红天后的神秘男朋友是谁,她就可以直接滚出报社了。被主编逼得快跳楼的以陌,却发现,天后的神秘男友是她当年甩了的初恋情人!她是该出卖前男友发布这条新闻,还是装成不知道躲得他远远的?可惜,云暮寒显然没打算善罢甘休,他不会放过这个6年前将他伤害的女人。他不要她好过,6年前他就发誓,要让她付出代价!可是她身边,已经有了一个不好对付的男人——陆韶迟!面对昔日恋人的咄咄相逼,以陌该不该说出当年分手的秘密?真相一步步被揭开,他们的感情又该去何从?
  • 南乔一梦蝉洛

    南乔一梦蝉洛

    东汉末年,桥慕苏逃婚来到中原地区,无意卷入乱世纷争的她却见到传说中“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蔡琰、貂蝉、甄洛,并将真正的她们呈现在历史之上。尽看人生大起大落,遍尝世间悲欢离合,是否就意味着能够掌控一段满意的生活?胡笳十八,昭姬三嫁;白门覆雪,貂蝉闭月;洛水之畔,宓妃惊现;摇摇乱世,若水不回。
  • 嫁人不难 幸福不远

    嫁人不难 幸福不远

    剩下并不可怕,离婚也不可怕,不懂得“婚商”才是真的可怕。淑鸿所著的《嫁人不难,幸福不远》是一本教女人如何掌握婚姻和恋爱智慧的书,是女人定制老公、打造幸福婚姻的范本。
  • 冥神司

    冥神司

    陈司南是一个令人捉摸不透的少年,整个人透出一股子高深莫测的气质。他有一个秘密,十七年来从没对任何人说过,这个秘密是——他好像不是人,因为他活了好久了。某一天,当自称来自冥界的使者来到他面前后,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得不从阴暗的猫深巷走出来,不得不开始一段不得已的生活。陈司南,十七岁,冥界第四十九任冥王继承人,人鬼所生,三界不容。
  • 中美人权之争

    中美人权之争

    本书以研究中美人权斗争的历史轨迹为先导,论述了中美人权斗争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分析了中美人权斗争的实质、斗争的根源等。
  • A Far Country

    A Far Countr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末世之丧尸制造系统

    末世之丧尸制造系统

    在末世中,别人的目标就是好好活着,而舒默的目标则是——带着创造系统拯救世界。
  • 火影忍者之谦源传

    火影忍者之谦源传

    (集体の位面穿越)当谦源来到忍者世界,他成了鸣人和佐助的第一个朋友,也遇到了同命运的影小队。一步接着一步,憎恨慢慢加深,而谦源也慢慢堕入了黑暗,他和鸣人、佐助绝交后加入了晓,在生命中出现了被称为零尾二狼神的神秘生物,在做过许多事情后,谦源替他们捕捉了尾兽人柱力、并打算与大蛇丸合作摧毁木叶,乃至整个忍者世界……通过神界宙神及四大神王,他们身上的秘密也被逐渐解开……当拥有六勾玉轮回眼的宇志波佐助和拥有九勾玉轮回写轮眼的谦源与第七代目漩涡鸣人共同对抗拥有‘掌握生死之眼’的大筒木宥芷……回到现实世界的影小队本以为可以过得高枕无忧,却没想到危险还没有结束……(开始剧情有些拖但我会认真对待接下来的每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