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氏如此义形于色,如此痛恨朝代更迭,后来如何又做了李渊的皇后?隋帝受禅即位,大局已定,群雄一一剪灭,四海臣服。在这种情形下,窦氏一个窈窕弱女又能如何?窦氏又到了出阁的年龄,求婚者络绎不绝,窦毅便说:“此女有奇相,见识不凡,何可妄与人?”遂在屏风间画两只孔雀,让求婚者每人射两箭,射中孔雀眼睛的方可成婚。求婚者被一一淘汰,达数十人之多,最后轮到唐高祖李渊,两箭竟各中一目!于是,英雄配美人,窦氏便自认是命,甘心嫁给了李渊。
当时,元贞太后羸老有疾,但却天性严厉,诸姒娣都很敬畏,没人敢去侍疾。窦氏侍奉太后,独慎谨尽孝,时或盈月不释衣履。窦氏做得尽善尽美,宫中上下人等无不钦佩。窦氏还工于篇章规诫,文有雅体,还善于书法,模仿李渊的字迹几可乱真,人不能辨别。
窦氏的政治见识在嫁给李渊以后,又得验证和发挥。当时,李渊在炀帝手下,爱畜善马。窦氏见到以后,便对李渊说:“上性乐此,盍以献?徒留之速罪,无益也。”李渊不听。不久,李渊果然坐谴。“帝(李渊)后见隋政乱,多妄诛殛,乃为安计,数奏鹰犬异驹。炀帝果喜,擢位将军。”李渊经历这些以后,便流着泪对诸子说:“早用而毋言,得此久矣!”
窦氏替李渊生有四个儿子:长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元霸,四子无吉。窦氏生前没有封为皇后,因为李渊还一直在炀帝的手下。大业年间,她便撒手尘世,死于涿郡,年仅源缘岁。李渊燔得有天下以后,诏窦氏所葬的园地为寿安陵,谥穆。后袝献陵,尊为太穆皇后。
窦氏在生下的四个儿子中,最宠爱的是次子李世民。李世民生下就有二龙之符,呼称“后于诸子中爱视最笃”。二龙之符的帝象也许是史臣的牵强,但窦氏对李世民爱视最笃恐怕符合事实。因为,李世民玄武门兵变,杀死长兄建成和四弟元吉以后,逼父皇李渊禅位,做了大唐的第二任皇帝。有一次,李世民路过庆善宫,睹物思人,想起了母亲窦氏,便“览观梗欷,顾侍臣曰:腾生于此,今母后永违,育我之德不可报!因号恸,左右皆流涕”。李世民乃享后于正殿。又一日,李世民幸九成宫,梦中看见了母亲,和活着时一样。梦醒以后,李世民潸然泪下。第二天,李世民诏有司大发仓粮,赈济贫瘠,以报窦氏之德。上元中,谥窦氏太穆神皇后。由此可见他们母子情深。
长孙皇后力倡俭约
李世民的皇后是洛阳人长孙氏,是魏拓跋氏的后裔。长孙氏的先人曾任宗室长,因号长孙,此后便为姓。其高祖长孙樨为大丞相、冯翊王。曾祖长孙裕为平原公。祖父长孙兕为左将军。父亲长孙晟字秀,博涉书史,鸷晓兵,为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氏可谓官宦世家。
长孙氏喜好读书,尤爱图传,引古往今来的善恶以自鉴,矜尚礼法。长孙晟的哥哥长孙炽是周时的通道馆学士,听说窦氏曾劝抚突厥女,心中感叹,常对长孙晟说:“此明睿人,必有奇子,不可以不图婚。”于是,长孙晟将女儿嫁给了李世民。
据史书说,长孙氏有吉人异象,“后归宁,舅高士廉妾见大马二丈立后舍外,惧,占之,遇坤之泰。卜者曰:坤顺承天,载物无疆;马、地类也;之泰,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又以辅相天地之宜。繇协归妹,妇人事也。女外尊位,履中而居顺,后妃象也。时隐太子釁阋已构,后内尽孝事高祖,谨承诸妃,消释嫌猜。及帝授甲宫中,后亲尉勉,士皆感奋。寻为皇太子妃,俄为皇后”。
长孙氏天性俭约,日用器服取给则止。她喜欢读书,不论寒暑佳节也不少废。在后宫中与李世民会谈,从不过问朝廷政务。即便李世民问她,她也拒不回答,辞谢说“牝鸡司晨,家之穷也,可乎?”再问,就干脆不答。后宫中有人坐罪,长孙氏“必助帝怒请绳沼,俟意解,徐为开治,终不令有冤”。长孙氏还心胸开阔,不与宫人争宠。下嫔生豫章公主不幸夭折,她视如亲人,多方抚慰。即便媵侍宫女患病,她也常常辍所御饮药资之。宫中上下都怀感其仁。
长孙氏的父亲是长孙晟,母亲是隋扬州刺史高敬德女。长孙氏的哥哥长孙无忌,与太宗李世民是布衣之交,以佐命为元功,可以自由出入卧内,李世民拟引以辅政。长孙氏知道以后,坚决不同意。乘间告诉李世民:“委托体紫宫,尊贵已极,不愿私亲更据权于朝。汉之吕、霍,可以为戒。”李世民不听,坚持委长孙无忌为尚书仆射。“后密谕令牢让,帝不获已,乃听。后喜见颜间。”
长孙氏的异母兄弟长孙安业,为人无行。曾父丧,竟逐长孙氏和长孙无忌还外家。长孙氏立为皇后,不计前嫌,长孙安业擢位将军。后来,长孙安业与李孝常等谋反,获罪将诛。长孙皇后叩头谢罪说:“安业罪死无赦。然向遇妾不以慈善知之;今论如法,人必谓妾释憾于兄,无乃为帝累乎!”于是减罪流放越巂。太子承乾乳媪请增东宫什器,长孙氏说:“太子患无德与名,器何请为?”
贞观八年,长孙氏从太宗李世民游幸九成宫,染疾危辍。这时,适闻柴绍等宫中急变。李世民披甲而起,长孙氏也舆疾以从。宫司上前谏止,长孙氏回答说:“上震惊,吾可自安?”病势趋重。太子承乾奏请大赦,讯度道人,祓塞灾会。长孙氏说:“死生有命,非人力所支。若修福可延,吾不为恶;使善无效,我尚何求?且赦令,国中大事,佛、老异方教耳,皆上所不为,岂宜以吾乱天下法?”太子不敢以此进奏,转而告知大臣房玄龄。房玄龄转奏太宗,太宗嗟叹称美。群臣又奏请大赦,以替皇后去灾。太宗准许。长孙氏力争不可。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病情加重,奄奄一息,与太宗诀别,说道:“玄龄久事陛下,预奇计秘谋,非大故,愿勿置也。妾家以恩津进,无德而禄,易以取祸,无属枢柄,以外戚奉朝请足矣!妾生无益于时,死不可以厚葬,愿因山为垅,无起坟,无用棺椁,器以瓦木,约费选终,是妾不见忘也。”长孙氏生前不参与朝政,临终前却顾念重臣,关心政务,还请求太宗纳忠容谏,勿受谗言,省游畋作役,说只有如此,她才能死而无恨。这年六月,长孙氏崩于立政殿,时年猿远岁。
长孙皇后留给后世并为历代所称道的,是她采古代妇人事迹著成的《女则》十篇,并论斥汉代马后不能检抑外家,使与政事,戒车马之侈,从而成祸。书中开本源,恤来事,多所忠戒。长孙氏生前告戒宫人,说写此书“吾以自检,故书无条理,勿令至尊见之”。到长孙氏过世,宫司奉书以闻。太宗为之哀恸,示近臣说,“后此书可用垂后,我岂不通天命而割情乎!顾内失吾良佐,哀不可已已!”谥文德,葬昭陵,因九峻山,以成后志。太宗亲自著表序始末,揭于陵左。上元中,益谥文德圣皇后。
韦皇后祸乱后宫
武则天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哲、四子李旦、幼女太平公主。武后对四个儿子一点儿也不喜爱,而对幼女娇爱得无以复加。什么原因?原因很简单,是天性似与不似。太子李弘天性仁厚,心肠太软。次子、三子宽厚有余,威猛不足。四子更是近于怯弱。而太平公主则不同,不仅相貌像她,果敢识断也远远超出几个哥哥,因此武后爱这太平公主,只恨她是一个女身。
太子李弘失爱于武则天后,于上元二年五月,猝死于合壁宫。六月,立雍王李贤为太子。李贤虽作《黄台瓜辞》想感悟武后,但还是不为武后所容,由废为庶人继而逼令自杀。三子雍州牧英王李哲旋被立为太子。
李哲原名李显,是高宗李治的第七个儿子。两岁时封周王。圆员岁时徙封英王,授雍州牧,改名李哲。圆源岁即被武后立为太子。李哲在东宫时,选京兆万年人韦氏为妃。韦氏之前,李哲封英王时已聘京兆长安人赵氏为妃。赵氏门第显贵,父亲赵环,母高祖常乐公主。可惜武后不喜欢赵氏,以至将赵氏幽囚内侍省,其父赵环也自定州刺史、驸马都尉贬谪括州。“妃(赵氏)既囚,扃键牢谨,日给饲料。卫者候其突烟数日不出,披户视之,死腐矣。”赵氏死得真是惨不忍睹。
韦氏比起赵氏来说,出自寒门,命运要好得多。赵氏幽囚至死,韦氏得宠。韦氏很有见地,时常提醒宽和恭谨的李哲,要谨慎小心,居安思危,恭敬地侍候太后及其周围的亲信。三年后,高宗李治死,太子李哲灵前即位,武则天为皇太后,总揽朝政。这年李哲已是圆愿岁。韦氏立为皇后。
李哲做了皇帝,想改变被武后所制的朝局,有所作为。他想委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为侍中。中书令裴炎固争。李哲急愤之下,言语失了分寸,说:“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此话当然很快就转奏武后。于是,李哲即位不到一个月,如韦皇后曾说过的“后能立你,亦能废你”,果然被废,授庐陵王,先徙均州,后又徙于房州。
李哲骤然间由皇帝被废,不免神思恍惚。他老记着坐废的那一幕:乾元殿首官毕集,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领虎贲千人入宫,排列于大殿两侧,中书侍郎刘袆之宣读太后敕书,废皇上为庐陵王。李哲莫明其妙,叩问武后:“我何罪?”武后回答说:“汝欲以天下与韦玄贞,何得无罪!”
李哲幽于别宫,身边只有韦氏相陪。韦氏温言暖语,宽慰李哲,李哲稍好一些。三个月后,李哲被放逐房州(今湖北房县)。李哲一家只好收拾行装,向房州进发。房州地处武当山,偏僻贫瘠,一切十分闭塞。房州太守又接到令谕,供给只是日常所需,主要是监视他们的日常行动。
李哲过惯了优裕的生活,哪里受得了这个?整日愁眉不展,唉声叹气。韦氏每每加以劝解,用女人的温情给予宽慰。不久,徐敬业以匡复庐陵王为号召,集十万雄兵,在扬州起事。房州便大为惊慌起来。州太守派重兵看守,日夜监视,朝廷急使也时时驰至。
李哲忧心如焚,每有急使驰至,总是面无血色,浑身颤抖,以为死期已到,便要自杀。韦氏则一旁劝解:“祸福何常,早晚等死耳,无遽!”徐敬业反兵平定,李哲一家这才无事。韦氏为防不测,便亲自照料李哲的饮食起居,不让他人插手。李哲很感激,韦氏已替他生下了一子三女,孩子们还年幼,而此时韦氏又有了身孕,这里里外外,都靠她一人操持,李哲没法保持沉默,于是,李哲对天发誓:“一朝见天日,不相制。”就是说,李哲一旦重登帝位,重见天日,韦氏便可以为所欲为。李哲夫妇就这样身处危境,相亲相爱,在房州生活了整整十四年。
圣历元年三月,在狄仁杰的力请下,武则天托言李哲有疾,派使将他们一家召回神州(京都)。太子李旦是李哲之弟,此时,处世淡泊的李旦见哥哥回来,便请求武后,请将太子位还给李哲,武后同意。李哲再次立为太子,长子李重润封邵王,以皇太孙开府置官,韦氏也再次封为太子妃。
当时的朝局韦氏看得很明白,在武后的周围,生杀予夺、控制朝政的主要有四个人:一个是太平公主,得欢宠于武后,为所欲为;次为武后的亲侄武承嗣、武三思,尤其是武三思,英伟美貌,巧言令色,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很得武后的欢心;再次为武后御前的心腹女官兰台令史上官婉儿,文才秀伟,掌理朝中诏令文书。在这之外,便是武后的求欢男宠,个个都能恃宠进言。于是,韦氏一次次忠告李哲,小心处事,对这些武后周围的宠臣爱女,要恭敬相待。
李哲于是谦恭礼让,与这些人物亲近起来。精明过人的武三思自然巴不得与太子拉笼,这样对自己不论是现在还是日后,都是一份保障,李哲、武三思两家因此来往甚密,进而常常一同内室欢宴,家眷不避。这时,李哲夫妇刚过四十,武三思也是这个年龄。武三思仪表堂堂,极善言辞,很快得到了韦氏的欢心。盛年的韦氏精力旺盛,欲火正炽,正是如狼似虎的年龄,两人自自然然开始了偷情寻欢,进而如漆似胶,相见恨晚。
韦氏也是精明过人的女人。她知道二武在武太后面前举足轻重,她便想到以连姻来巩固李哲的太子地位。于是,经过安排和武后的允准,长女永泰公主嫁武承嗣的儿子武延基,幼女年方十八岁的安乐公主嫁给武三思的儿子高阳王武崇训。武后一直担心死后李氏宗室会铲灭武氏,这场连姻,使李、武为至亲,当然是再好也不过了。李重润是李哲、韦氏的独子,封为邵王,长得仪容秀伟,天性谦恭,他和妹婿武延基很要好,年龄相似,趣味相投。两人年轻气盛,血气方刚,时不时爱议论朝政,尤其是对于出入宫禁的二张,极为看不顺眼,扬言要将二张杀死。张易之得报以后,马上哭着奏报武后,武后少不了二张的淫乐,哪里能容忍这个?便不问究竟是非,也不管李重润是不是太子的独子,下令将李重润、武延基连同武延基的妻子永泰公主立予扑杀。李哲无可奈何,身为太子,只能眼瞅着自己的儿子、女儿被乱棍杖杀。武承嗣也别无他法,终日只是郁郁寡欢,最后一病不起,撒手西去。
武则天愿园岁了,齿发尽落,还是不减淫欲,离不了张氏兄弟。二张恃宠卖官鬻爵,为所欲为。宰相张柬之和直臣桓彦范、敬辉、袁恕己、崔玄暐等密谋易主,立太子李哲,诛杀二张。先有韦安石、唐休璟密奏太子:“二张恃宠不臣,必将为乱。”接着,二张奉旨侍疾。崔玄暐奏请以太子入侍汤药,禁宫不许异姓人出入。武后不予理睬。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日,宰相张柬之、天官侍郎崔玄暐、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相王司马袁恕已联络羽林将军李多祚、右羽林将军杨元琰、羽林将军李湛、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发动宫廷政变,杀死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武后让位,拥太子李哲为帝。当时,武后闻变惊起,问道:“乱者谁邪?”宰相张柬之答:“二张谋反,臣等奉太子令诛之,恐有漏泄,故不敢以闻。称兵宫禁,罪当万死!”太后见太子李哲:“乃汝邪?小于既诛,可还东宫。”桓彦范立即进奏说:“太子安得更归?昔天皇以爱子托陛下,群臣不忘太宗天皇之德。愿陛下传位太子。”这样,李哲入主帝位。十个月后,武后逝世。
李哲即位,韦氏立为皇后。荐武三思任司空,位同三品。唐休璟为仆射,张柬之、敬晖、桓彦范、袁恕己、崔玄暐五大功臣加官进爵。张柬之等力荐诛灭诸武,尤其要诛杀武三思。但韦后与武三思奸通,说动李哲,予以重用。武三思乘机又荐举与已私通的兰台令吏上官婉儿。李哲被上官婉儿所动,又爱其文才,便留用她,进而封为昭容,纳入嫔妃行列。
武三思渐渐得势,武氏之势复振。张柬之等五人数请诛杀武氏,李哲不理。武三思遂与韦后进谗李哲,离间五人。李哲慵弱,一味骄纵韦后,竟罢五人政事,封为王,离开京帅。武三思进而控制朝政,令百官复武后旧政,不附者斥罢,为五王所逐者复职。次年,杀五王,武三思权倾朝野。
当时,天下由后宫几位女性支配:韦皇后、太平公主、安乐公主、长宁公主、宜城公主、新平公主、定安公主、成安公主、上官婉儿。太平公主是武后的女儿,其他几位公主都是李哲的女儿,还有永寿公主早死,永泰公主被武后所杀。韦皇后有李哲当年的誓言作保,能够支配中宗李哲。她处处学习武后,中宗临朝听政,她也垂帘于帝后,参与政事。太平公主是中宗的妹妹,在武后时骄纵淫恣成性,中宗也是惟喏听从。安乐公主最小,也最得宠,所需所要无一不满足。才女上官婉儿封授昭仪,列入嫔御,朝夕陪侍皇帝左右,对朝政极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