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论语·子罕》
达巷这个地方有人说,伟大的孔子,他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弟子们说,这叫我抓住哪一点?作哪一种专家好呢?我去当骑马驾车的专家好?还是当军事射箭的专家好?我还是学驾驶吧!
前些日子,某大学召开辩论会,就学生发展是作“专才”好还是“通才”好展开辩论。双方旁征博引,论述精彩,引得在场的同学们掌声不断。最后校长总结说,不管是“专才”也好,“通才”也好,都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人才。
目前,现代社会如出现“一专多能”型人才实际上更利于发展的局面。所谓“一专多能人才”,是指具有一二门专业知识而又是知识广博、基础扎实的人才,这种人才,在就业、创业上,拥有更多的优势。美国曾对1311位科学家的论文、成果、晋级等方面作了5年调查,发现多是以“博学专才”取胜的。
在《论语·为政篇》里,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不器”的话。孔子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为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样样懂。“不器”就是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一个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通。所以“君子不器”放在《论语·为政》篇中。
专才和通才,犹如品牌专卖店和百货商店,各有相对的优势。是成为“通才”,还是“专才”,是由你的天赋、爱好、性格和环境决定的,你应当根据自身条件来选择自己的成才道路。不论走哪一条道,只要用心,都能获得事业成功。孔子的话曾经引发了后人的广泛争论。这里牵涉到博与专的问题,这个问题仔细考究起来并不那么简单。实际上,博与专不是可以如此清楚地割裂开而让人选择的,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后,一方面是分工越来越细,因而越需要专门的人才;另一方面是专业人才越来越需要有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够“专”得起来。所以,一方面的确如孔子所说:不要像一个器皿一样,只能派一种用场,装酱油就装酱油,装醋就装醋。或者如孔子在这里听到达巷人的话后风趣而幽默地所说的那样,驾车就驾车,射箭就射箭。而是除了驾车,还要去学电脑,学英语,如此等等,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而多才多艺的人。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哪一方面的专长,或者说没有一技之长,在今天的社会里也是寸步难行。弄不好,就会成为人们所挖苦的“样样懂,门门瘟”,恐怕连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都找不到,那就只有失业了。
相传有一种鼯鼠,具有五种本领,但会飞而飞不过屋顶,会攀而不能攀顶,会游而不能渡河,会挖穴而不能掩身,会走而不能比人快。这种本领有什么了不起?
所以,更为理想的追求实际上不是“博学而无所成名”,而是要既博学又要有所成名,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专多能”型人才。“由博返约”,精修一门,一专多能,才是人生的真谛。
成语“梧鼠技穷”,语出《荀子·劝学》,战国时学者荀卿在他的这篇名作中,劝导人们要努力学习。他在谈到要求专一精深、切忌自满于一知半解的一段中,道:“……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梧鼠通鼯鼠,虽有五样技能,实际却一样也不行。比喻似乎什么都懂一点,而又什么都不高明,就叫“梧鼠之技”、“梧鼠五技”。一切学科都应该知道一些,但有些学科应该知道其中的一切。正如鲁迅所指出:“读书‘浏览’是重要的,但光‘浏览’不行,那会成为‘杂耍’,是不会有成就的。应该在‘浏览’的基础上,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增长的一门或几门。”
在这方面,列宁、竺可桢是个极好的范例。
列宁从小就有广泛的读书兴趣和爱好,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有研究。但当他投身革命以后,便在博学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社会科学。由于列宁的刻苦学习和钻研,积极参加革命实践,终于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的治学方法就是在主攻气象学的同时,跨越多门学科。他喜欢涉猎古代文化宝库,博览经、史、子、集,以及古人的游记、笔记、方志、日记、诗词等等,从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探寻气象史的线索。正因为他有广泛的兴趣、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想象,所以他能取得独创性的成就,在83岁时还发表了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博得了国内外气象界的高度评价。像这样的人物,古今中外,数不胜数。
列宁、竺可桢等人的成功证明:世界上卓有贡献的巨人,大多是遵循一定的专业目标,博收兼蓄,才会有重大突破的。所以,成长为一专多能的人才,是人生的必由之路,也只有一专多能的人才,才能更受命运的青睐,才能更接近成功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