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今天人们所说的尽孝,只是说能够向父母提供衣食生活之物。如果是这样,那和养狗养马差不多。如果向父母尽孝却又不尊敬他们,那又如何与养狗养马区别对待呢?”
《论语》中有许多话虽然写在几千年前,但今天人们看起来仍然是回味悠长,意韵深远。孔子与子游的这番对话对许多现代家庭而言,具有相当的警醒作用。
对于尽孝而言,为父母提供基本的经济保障,以使父母衣食无忧,这是很必要的。但是真正做到这一点也并不容易。中国历史上的无数次战乱、动荡曾经导致老百姓衣不蔽体,流离失所,甚至易子而食,在基本生存都成问题的前提下,哪里还谈得上奉养老人呢?当然也有孝心迫切,乃至采取非常手段的。
唐代一个官员在审理一起盗窃案的时候,罪犯供认因自身能力有限,又年关将近,只好偷点东西,以表孝心,那位官员深受感动,就把这名罪犯放了。即使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就业困难而导致物质贫乏,进而难以奉养老人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由此也可见成人立业、尽心行孝并不容易。
那么尽孝是否就是向父母提供衣食呢?当然不是。当年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社会上就曾经流行过这种观点,孔子对此很不满,并由此说了以上这段发人深省的话。孔子以为如果尽孝只是向父母提供一些衣食,仅保证他们不挨饿受冻的话,那么这种赡养与养牛养马、养猫养狗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由此看出,孔子所说的尽孝并并不是仅仅要满足父母衣食等物质方面的需求,还要有一颗切实“恭敬”的心。孝顺父母,最基本的在于衣食,而最重要的则在于恭敬之心。二者的区别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曾子父子两代人的不同行孝做法中获得启示。
曾子的父亲是曾晳,父子二人皆是孔子的弟子。曾晳年纪大了,曾子便奉养他,每顿饭都是有酒有肉。将要撤桌时,曾子一定会询问父亲剩下的饭菜如何处理。如果父亲问是否还有剩余的酒肉,则曾子一定回答说“有”,以免父亲失望。由此可见,曾子侍奉父亲是尽心又尽力。
古人把孝敬父母归纳为尊亲、弗辱、能养三个层次。《礼记》上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不过轮到曾子的儿子曾元来侍奉曾子的时候,情形又有了变化。曾元侍奉曾子也是每餐必定提供酒肉,不过曾元不再询问曾子每餐剩余的东西如何处理。曾子问是否有剩余酒肉时,曾元则不理会老父感受如何而直接回答说“没有”。其目的在于留下以后慢慢享用。由此可见,曾元侍奉父亲仅仅是满足衣食方面的需求,却不真正具有恭敬关爱之心。
从孔子的角度来看,曾元的做法算不上是尽孝。从这个意义上讲,单纯的物质、金钱是买不来真正孝心的。
现代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愈来愈崇尚金钱与物质,有些人甚至以为它们无所不能。殊不知,金钱和物质是换不来一个人的亲情与孝心的。孝不仅仅是形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是一种爱的心情。
曾有一则公益广告将此意抒发得淋漓尽致:一位年迈的母亲在中秋佳节之时满心欢喜,精心准备了饭菜,最终却只等来了儿女们的电话,顿时神情落寞。充裕的物质生活只是表面的形式,老人甘愿每天粗茶淡饭,只要儿女能够常回家陪伴,这让人不由得想起多年前的一首歌——《常回家看看》,怕是所有父母的心声吧。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汉)桓宽
曾读过一则故事:
儿子回乡办完父亲的丧事,要母亲随他进城,母亲执意不肯离开清静的乡下,说过不惯都市的生活。儿子没有勉强母亲,说好以后每个月寄300元生活费。这个村子十分偏僻,邮递员一个月才来一两次。近年来村子里外出打工的人多了,因此邮递员在村里出现的日子便是留守老人的节日。每次邮递员一进村就被一群大妈、大婶和老奶奶围住,争先恐后地问有没有自家的信件,然后又三五人聚在一起或传递自己的喜悦或分享他人的快乐。这天,邮递员交给母亲一张汇款单,母亲脸上洋溢着喜悦,说是儿子寄来的。这张3600元的高额汇款单在大妈大婶们手里传来传去,每个人都是一脸的羡慕。
过了几个月,儿子收到了母亲的来信,只短短几句,说他不该把一年的生活费一次寄回来,明年寄钱一定要按月寄,一月寄一次。很快一年就过去了,儿子由于工作缠身,回老家看望母亲的想法不能实现,本想按照母亲的嘱咐每月寄一次生活费,又担心忙忘了误事,便又到邮局一次性给母亲汇去3600元。
几天后,儿子收到一张3300元的汇款单,是母亲汇来的。儿子百思不得其解之际收到了母亲的来信,母亲又一次在信中嘱咐说,要寄就按月给她寄,否则她一分也不要,反正自己的钱够花了。儿子对母亲的固执十分不理解,但还是按她的叮嘱做了。后来,他无意间遇到了一个来城市打工的老乡,顺便问起了母亲的近况。老乡说,你母亲虽然一个人生活,但很快乐,尤其是邮递员进村的日子,你母亲像过节一样欢天喜地。收到你的汇款,她要高兴好几天哩。儿子听着听着已泪流满面,他此刻才明白,母亲坚持要他每个月给她寄一次钱,就是为了一年能享受12次快乐。母亲的心不在钱上,而在儿子身上。
孔子的大弟子子路是个有孝心的人。有一天他想到已去世的父母,感慨地说:“我真伤心,父母在世时因太贫困了,没有好的东西供养他们;父母去世时,丧礼办得也简单。”孔子劝解地说:“你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你用大豆做食品,将白水当饮料,侍奉父母双亲,虽说是清苦些,但能尽量让他们高兴快乐,就算尽到你的孝道了。”
孝不仅仅在于提供父母衣食,更重要的是出自内心的“爱”和“敬”,空巢老人缺的绝不仅仅是钱,他们更希望得到女子的关心。
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
——《动报亲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