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说的这个周爱兰,1992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草原系。她被分配到通渭,搞农业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工作,这也是一个常年下乡在田间地头和农民打交道的工作。没两年,一个年轻的女大学生由于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和劳动,脸和双手看起来与农民无异。她热爱自己的工作,但实在不甘心。如果说她嫁给如今和她同样搞马铃薯脱毒种薯工作的丈夫杨新俊,是她关键处走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离开基层岗位到定西,从县到当时的地区;如果习惯地被认为这是人往高处走,那么,她到定西,并没有找到一个舒适的岗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掌握马铃薯脱毒种薯技术的人还不多,她选择到省农科院等科技部门的定西技术推广站,先在那里学先进的马铃薯脱毒技术。1999年,定西旱作农业科研中心筹建马铃薯脱毒组培室,她成为其主任,一跃成为技术带头人。说起来这也是一个辛苦而操心的工作,尽管孩子还小,要当好母亲,又要干好工作,而她却在自己家里也自制消毒箱等,干起脱毒育苗的工作。
她的丈夫杨新俊说,那时候家里的厨房是组培室,客厅是接种室,卧室成了培养室。
技术已经成熟,哪怕失败,也当是新的实验,单位的岗位是特定的,蠢蠢欲动的心,总是按捺不住要自己再做点什么。
杨新俊说,实话说,单位分了一套房子要交4万元钱,两个本科生的工资加起来一年也就一万来元,都是贫寒人家出身的孩子,也有压力。
育在家里的苗长大了,要干大点,就嫌地方小了。从楼房搬到租来的平房。杨新俊说,那一年共搬了3次家。苗长大了,租20多亩地,育成原原种。东北、河北、河南、内蒙古、新疆有人要。
卖出去。
农业科技,在她家有了小加工厂。
一旦关键的一步决定了,就要坚定信心干下去。周爱兰比丈夫杨新俊的信心更坚定,也更经得起劳累,也有了大硕果。
定西市政府在建成定西最大的农业园区时,就鼓励科技人员创办实体,周爱兰家庭小加工厂的成功,自然让她有更大的决心。把自己的小加工厂干成大企业,她大胆地走出这关键的一步。
万事开头难。小工厂的收入,加上她多方奔走的筹措,有了100万资金,她成立了“定西市爱兰薯业有限责任公司”,这是全市第一家由农业科技人员创办的民营科技企业。
虽然已经料到了,也有准备,一开张,就更加显出资金紧张,人才缺乏。
为争取第一笔贷款,她体会到了做企业的艰辛。由于企业本身实力小,银行当时对马铃薯脱毒技术及其产业化认识不够,虽然政府出面协调,银行不说不放贷款,但一直拖着迟迟不办理。那半年,她几乎天天到银行“上班”,没少说好话,没少赔笑脸,回到家却委屈得掩面而哭,且哭了好几次。最后终于说服了银行,贷款50万元,虽然说少了点,却能解燃眉之急。
人才更缺,当地想挖也挖不到几个,也对她的实力和未来有怀疑;她就挑选看上去机灵,有可造潜力的乡里孩子或农民工,手把手地教,反复培训。
最顾虑的是销路。
为了拿到“上好佳”的订单,她只身押了两车公司生产的专用马铃薯品种“大西洋”到上海,由于厂家都是上一年签订单,一般再很难签到订单。接待她的副总看她为难,但看她这个朴实的一点商人味没有的女同志,从2000公里的地方坐车两天两夜送货到上海的确不容易,就答应先看看货。因“上好佳”原味薯片对原料要求高,且有规范的检验方式,不够标准很难过关的。但她送的马铃薯完全符合炸原味,也是厂家最喜欢的,她从此拿到了“上好佳”常年供应合同。说实在的,这并不是她运气好,之前,她一厢情愿地就想培育出最好的原味炸薯片。在此之前的销售竞争上,供厂家参考的优势什么也没有,她只能是拿出最好的。她成为“上好佳”优质原料供应商,同时经“上好佳”介绍,他们许多供应商的种薯也由她供应。
如今,她坐在自己宽敞的办公室,客商络绎不绝,这是她努力七年的回报。
七年间,她的公司引进繁育8个专用型马铃薯新品种,生产专用型马铃薯脱毒苗4000万株,生产原原种6000万粒,生产原种1.5万吨,一线种15万吨,累计推广马铃薯良种面积120万亩。也就是说,她已经和当地的农户有120万亩的订单种植。她的基地安置下岗职工和农民工300多人,其中90%是妇女,支付工资已达210万元,年培训农民3600人次以上,极大地支持了当地马铃薯产业健康迅速的发展。
现在呢?
她的丈夫杨新俊说,现在他在盖房子;爱兰抓品种,抓生产,管销售。所说的盖房子,是说正搞基建,公司在扩大规模,公司年年在扩大规模。
经过七年,注册100万的公司,已有资产总额2517万元,其中固定资产637万元。仅说这房子,两个本科生的技术干部原来掏不起4万元的福利房房款,而今盖起好几百万的房子,真叫家大业大了。
立足当地资源优势,自主创新,放眼外部大市场,以领先的科技为先导,创一流名优产品、建一流名优企业,采用“订单农业”模式,走“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路子,建立各级种薯、商品薯生产基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出贡献。
这就是周爱兰和丈夫杨新俊要走的路,越走越宽敞的路。如果拿出公司和她们多年内被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各行业部门给予的荣誉证书、各种认证证书、各种称号,那会罗列一大串的。那一大串的,正是他们走过留在身后的脚印,她们还在走,还在路上,还一定会走得更远,更远。
从省农科院王一航,到市马铃薯种薯推广站的蒲育林,再到民营企业家周爱兰,他们第一个搞优良品种,第二个搞优良品种的推广,第三个直接将优良种薯品种企业化生产,这正代表定西以至于我国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的三个层面。能够企业化生产,说明搞种薯有经济效益,且潜力很大;又有基础科研,说明还需要政府投入。加大政府科研投入、加快企业化生产,二者对马铃薯生产缺一不可,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整个定西市及各县区,现在有不同级别的推广站,更有无数像周爱兰一样的农业科技能手,搞种薯的企业化生产。
这里讲一个小插曲。
在定西市和一位朋友小聚餐,偶遇他的一位在公安上的朋友。饭桌旁,公安上的朋友,大谈定西的洋芋经;我已关注定西的这个产业四年多,听他讲脱毒种薯过程技术,也没有觉得什么新鲜,可他话锋一转,说他也搞过种薯。我不明白,他怎么搞过种薯,工作变动了?我问他,他笑一笑,说是做生意。我以为他业余贩一点种薯,殊不知他亲自搞过脱毒繁育。为什么要做种薯繁育,他直言不讳,为赚钱。原来他是医学院毕业,在公安局搞刑侦,做法医。脱毒繁育,关键在灭菌,营造一个种苗,原原种生长的无菌环境,学过医学的他做到这一点并不难,而且用他因陋就简的自创模式,也生产出了合格的种薯,在定西种薯还很稀缺的那两年,他就在自己家搞成功了,还赚了一笔钱。
如今定西洋芋生长的田间地头,有很多都是种薯基地,这些由不同科技推广部门科技企业与农户已成订单的种薯生产,一方面保证了农户收益,且高于商品薯种植收入,另一方面,为定西广大农户,也为全国洋芋生产基地、特种薯需求商家,源源不断提供优良的各取所需的种薯。
今天,定西马铃薯微笑曲线的这一头已经有力地翘起来了。
撬起定西
给我一个支点
我能撬动地球
———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名言
定西马铃薯产业微笑曲线的另一头:深加工。
定西洋芋自然生产阶段,全市各地也有一些小作坊、小加工厂,以生产当地需要的粉条、粉丝等,也有一些外销,但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品牌。
定西在发展马铃薯产业开始,就有三大目标的豪言壮语:第一,将定西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基地。现在已三分天下有其一,安定区就区域集中种植面积,已是全国最大。第二,将定西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种薯基地。四年前我去采访时,定西已成立了甘肃省马铃薯工程技术中心,科技水平处于国内一流,脱毒微型种薯总量估计占全国的70%。但现在听说山东要建一家投资20亿脱毒种薯企业,这使本不太有钱的定西人有些汗颜,但目前,定西脱毒种薯技术和产量仍在全国前列。第三大目标是,将定西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深加工基地。
定西洋芋卖得最好,卖到了全国各地,也卖到了东南亚,但马铃薯产业最大的动力还是工业深加工。
先看一家最早之一的到定西搞深加工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