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告诉我,为什么?”——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的梦想
为什么?这个世界上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其实,这个世界就是由无数个“为什么”组成的。如果所有的“为什么”都找到了答案,那么,科学将会走入一个怎样奇妙的境界啊!
孩子们都是喜欢发现,喜欢怀疑,也喜欢提问的。好奇心,仿佛也成了孩子的专利,而成年人,大都慢慢融入了现有的社会,把目光和注意力都转到了平平常常的生活琐屑中去了。只有孩子,怀着不为人知的梦想和疑问。
等一个孩子告别了童年,恐怕,也就要向“为什么”说再见了。
不过,托马斯·爱迪生是个例外。他的一生,都活在“告诉我,为什么”的梦想之中。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是位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翻开人类历史,可以发现,在科学技术史上有过种种发明或发现的人很多,但是像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有那么多发明,而且以84岁漫长的一生,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地为发明奉献生命的,可说极少。正因为这样,围绕着这位天才发明家,热心的人们便对他进行有点儿传奇色彩的描述。更有甚者,竭力想在他的过去历史中也“发明”点什么新东西出来。
18世纪是理性时代,19世纪是科学时代,20世纪是科学在人类物质的、智力的、感情的、美学的和生活的所有方面进行彻底变革性的干预的时代。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出生于科学时代。他诞生于1847年2月11日。爱迪生的一生与美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交织在一起。这是美利坚合众国及欧洲技术力量高速发展的时期,蓬勃发展的美国经济需要广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进一步发展生产力,而爱迪生则是这个科学时代的伟大发明家。有人这样评论美国这位最伟大的发明家:“虽然爱迪生没有发明历史,但他的发明却为历史锦上添花。”
爱迪生诞生的地方,是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米兰小市镇。父亲塞缪尔·爱迪生(Samuel
Edison),在伊利湖畔的维恩那城经营旅馆生意,母亲南希是一位苏格兰裔的加拿大教师。他们婚后不久定居在美国俄亥俄州的米兰。
两人前有过7个孩子。爱迪生是排行第七,也是他母亲所生的最后一个儿子。按照祖先长者的名字,爱迪生取名为托马斯,由于他父亲与阿尔瓦布雷德利船长私交甚好,便又借了这位船长的名叫阿尔瓦。爱迪生的全名叫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周围的人都叫他阿尔瓦,他的母亲喜欢叫他阿尔。
小阿尔在米兰的轶事传说很多。有人说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首先,小家伙出世以后几乎从来不哭,总是笑。灰色的眼睛,亮晶晶的,看起来很聪明,不过头显得特别大,身体很孱弱,看上去弱不禁风。他常对一些物体感兴趣,然后试图用手去抓。他的嘴和眼睛活动起来,就像成年人考虑问题时一样。他从来不停止他已决定做的事情。他一学会走路,就无须人的帮助。
“阿尔比一般孩子更为好奇,并且有一种将别人告诉他的事情付诸实验的本能,以及两倍于他人的精力和创造精神。”就人们的记忆所及,他学说话好像就是为了问问题似的。他提出的一些问题虽然不重要,但不容易回答。由于他问的问题太多,他家的大多数成员甚至都不想回答。但是,他的母亲总是试图帮助他。一次他问父亲:“为什么刮风?”父亲回答:“阿尔,我不知道。”阿尔又问:“你为什么不知道?”
他不但好奇爱问,而且什么事都想亲自试一试。有一次,到了吃饭的时候,仍不见爱迪生回来,父母亲很焦急,四下寻找,直到傍晚才在场院边的草棚里发现了他。父亲见他一动不动地趴在放了好些鸡蛋的草堆里,就非常奇怪地问:“你这是干什么?”小爱迪生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在孵小鸡呀!”原来,他看到母鸡会孵小鸡,觉得很奇怪,总想自己也试一试。
由于阿尔对许多事情感兴趣,他经常碰到危险。他4岁那年,想看看篱笆上野蜂窝里有什么奥秘,就用一根树枝去捅,脸被野蜂蜇得红肿,几乎连眼睛都睁不开了。
阿尔经常到温切斯特的碾坊去玩。一天,他到温切斯特的碾坊,看见温切斯特正在用一个气球做一种飞行装置试验,这个试验使阿尔入了迷。他想,要是人的肚子里充满了气,一定会升上天,那该多美啊!几天以后,他把几个化学制品放在一起,叫他父亲的一个佣工奥茨吃化学制品后飞行。奥茨吃了阿尔配制的化学制品后几乎昏厥过去。
这次事件不仅使阿尔的父母感到头痛,同时也震惊了附近孩子的父母,他们纷纷警告自己的小孩说:“不要和阿尔玩!”
爱观察,爱想问题,爱追根求源是他向新奇的大千世界求知的钥匙。
像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爱迪生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但是,他又到底“不普通”在哪里呢?孩子们都喜欢做各种各样五彩斑斓的梦,但是,爱迪生一辈子只做了一个梦,就是想知道一切的自然奥秘,想知道所有“为什么”的答案。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爱迪生不停地问,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梦想着,也不停地为人类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发明。
2.“拯救人类的灵魂”——文学家鲁迅的梦想
这是鲁迅先生的遗嘱——
我只想到过写遗嘱,以为我倘曾贵为宫保,富有千万,儿子和女婿及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写好遗嘱了,现在却谁也不提起。但是,我也留下一张罢。当时好像很想定了一些,都是写给亲属的,其中有的是:
1.不是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2.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3.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4.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
5.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6.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7.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此外自然还有,现在忘记了。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鲁迅,是中国人的声音。那个年代,只有鲁迅的声音能够让黑暗震颤,让苦难之中生出希望的花。他已经成了一个标志,把中国人最执著勇敢,无畏无悔的气度挥洒得淋漓尽致。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受过良好的教育,1902年去日本留学,本来想学习先进的医术,来把科学打进自己的祖国,医治国人衰弱的病体,改变生活状态的年轻的周树人,在仙台的这次经历,彻彻底底地改变了他的人生理念,也改变了他的道路与方向。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放映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后来,鲁迅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鲁迅的梦想变了。拯救的使命虽然没有变,但是“拯救”的方式却发生了变化。什么才是重要的?什么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站起来做自己的主人的关键?什么才能够从根本上让衰弱的民族一天天地成长起来?
除了拯救人类的灵魂,别无他法。
1926年8月,鲁迅因为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如果用生命的长短,著作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作家,实在是一个肤浅的标准。鲁迅,实在是很难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尺度来衡量他给中国文学、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带来的影响。拯救国人,拯救中国,是鲁迅先生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他的一生都沉寂在唤醒国人、强大中国的梦想之中。鲁迅的梦想一点点变成了所有中国人的梦想,在那个屈辱的年代中,闪烁着人性的勇敢之光。梦的延伸,是一个鲁迅营造的新天地。
3.“将美撒遍人间”——画家陈逸飞的梦想
生活在美的世界中,调美的颜料,铺陈美的画布,描摹美的轮廓。
画家陈逸飞就是为了“美”而生活的人。
1983年,哈默画廊的主人哈默博士在向世人推介陈逸飞时,撰文指出:“他的画是接近诗的,因为他只是在指示而非肯定。”1984年,美国《艺术新闻》杂志将陈逸飞定名为“一个浪漫的写实主义者,作品流露强烈的怀旧气息,弥漫其中的沉静与静寂氛围尤其动人”。
陈逸飞是中国油画家在拍卖会上最出风头的一位,一幅《山地风》就以286万人民币拍出在世华人油画的最高价。他是第一个赴美国留学发展的当代中国画家,美国的哈默画廊早在1983年即在纽约为他举办首次个人画展;他更是第一个与拥有目前世界20多位最著名绘画大师的玛博洛画廊签约的亚洲画家,玛博洛为他举办了全球性个人汇展,斥巨资从世界16个地区的收藏家手中代得他从14岁至今各种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作品。1991年,他的油画《浔阳遗韵》在香港拍卖会上以1305000港元成交,创中国当代画家作品最高拍卖价。陈逸飞这个名字无论是对中国普通百姓还是海外,都已是耳熟能详。
生活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必须让美从遥远的冰冷的画布上走下来。
陈逸飞可以为了美做许多事。
陈逸飞创办的逸飞集团是汇集服饰、影视、网络、环境艺术等多种文化经营的集团企业,它把文化和美学的观念注入到经营之中,得到社会的认可。1997年,上海逸飞服饰有限公司成立,陈逸飞以其独特的艺术修养品位,创立了layefe女装等多个品牌,layefe女装主要面向都市白领,以时尚职业装为主。layefe系列服饰以优雅、内敛、时尚为特色,设计感十足,每一款服装都体现出别样的情怀。产品面市以来,因其面料纯正、款式别致,深受消费者青睐。
在泰康路210弄,画家陈逸飞利用原轻工业食品机械厂的一部分建筑为自己打造了一片私人工作室,租下的四五处厂房和仓库分别用做他的陶艺、摄影、雕塑、画室和展示厅。
在纽约生活时,SOHO区是陈逸飞最常去的地方之一,在旧仓库和厂房里建工作室,自己不过是有样学样而已。
在上海滩一条平常的小弄堂里,两三米宽的小马路凹凸不平,路边是陈旧的高墙、米面店、只有两把椅子的小发廊,处处透着市井生活的随意。
这片建筑原是日本人建造的机械零件工厂,解放后又变成了食品机械厂。1999年陈逸飞租下时它是个兼作仓库用的木工房,后来被他打造成弥漫着30年代气息的私人场所。这里的空间不大,最高的地方却有7米。靠里的地方搭出一个小二层,上层摆了几张小圆桌,下层是一间带壁炉的会客室。房间里摆满了主人从各处寻访而来的旧物。
“街道、房东、还有周围的邻居,当他们看到原来破败不堪的房子被我改造这么漂亮,都很惊异。”陈逸飞说,“我觉得这就是大视觉,并且已经起了作用。另外,因为我的关系,这条小弄堂经常会有记者扛着摄像机、照相机来采访,也经常会有一些外国朋友来。看到这些,街道里的人也觉得应该把周围的环境搞好,至少也要把马路打扫干净,不能在外人面前丢脸。”最近在陈逸飞旁边,又有一些艺术家租了房子准备建工作室。受这种趋势的影响,当地街道办事处已有把这里改建为文化街的想法。“我相信在这里面,我个人也是起到作用的。”
画家其实并不是在创造美,而是发现美,是把发现的美传达给观众。好的画家应该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眼光不能只局限于一块小小的画布,所做的工作,都是历史的一部分。文化是一场接力赛,你所应该做的,就是在自己奔跑的这一段里,尽量跑得快一点好一点。但不要太想着自己将在历史中占有多少分量。历史是属于一代人,而不是一个人的。历史越厚文化越厚,你在其中占的地位就越小。这也就是陈逸飞在绘画之外,还要去拍电影的原因。
从《海上旧梦》到《人约黄昏》,电影胶片演绎着陈逸飞美的概念、美的定义、美的感动。一个又一个画面在街头巷尾的电影院里交织穿梭,一点点渗透,一点点渲染。
电影本来是另一种艺术,艺术与艺术之间,总还是有各自的疆域,分水岭依旧是清清楚楚的。但是陈逸飞并不这样想,“美”是没有界限的,在美的世界里,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不用解释的。陈逸飞对美的执著,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如果没有人去发现美、传播美,如果缺少信赖美的声音和行动,那么,画作、音乐,一切以美为依托的艺术,又哪里有生命可言呢?
生活被陈逸飞点染出一片流动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