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8月3日,江西进贤县航运公司的两艘载重均为20吨的船只,也在老爷庙处先后神奇地葬身湖底。同一天中,同在此处遭此厄运的还有另外12条船只。
1985年,在此沉没的船舶有20多条。
1988年,据都昌县航监站负责人透露,又有上10条船只在此水域消失。
1945年4月16日,侵华日军一艘2000多吨的运输船“神户丸”,装满了在我国掠夺的金银财宝和古玩等顺长江入海回日本,谁知船行驶到鄱阳湖老爷庙水域就无声无息地下沉了,船上的200多人没有一人生还。驻九江的日本海军派出了一支优秀的潜水队伍来到老爷庙,这里水深最深才30多米,谁知潜水员下水后,有去无归,只一人得返。他脱下潜水服后,面色苍白,说不出一句话来,接着就精神失常了。
这块神秘莫测的水域下面到底隐藏着什么?
有人说是水生动物在兴风作浪。老爷庙水域方圆100多平方公里,无形之中成了湖中动物的天然保护区,帆船行至老爷庙水域,艄公燃放爆竹,其声音即为信号,把鸡鸭等供品抛入水中,湖中的动物前来争抢食物。如果说有奇特巨大的水生动物掀翻船只倒也有可能,但是船只沉入水中,为何踪影全无呢?
也有人说是狭管形成的大风和龙卷风造成了沉船事故。老爷庙水域是鄱阳湖乃至江西省的一个少有的大风区,最大风力达16级,风速可达每小时200公里,全年平均两天就有一天属大风日,也就是说每两天就有一天风力达到六级。而庐山则是制造大风的“罪魁祸首”,果真是庐山惹的祸吗?
有人说是水流形成的旋涡。据说老爷庙水域的水文情况相当复杂。吉山、松门山两岛横立于鄱阳湖中,把老爷庙水域与南湖大湖体隔开,赣江北支修河从吉山西面流入老爷庙水域,而赣江中支、南支的抚河、晓河、信江汇入鄱阳湖南湖后,从松门山东面注入老爷庙水域,几股强大的水流在老爷庙水域交汇。而且据说老爷庙水下有一条大坝一样的东西,更增强了旋涡的力量。同时有人怀疑水下有巨大的溶洞,是溶洞吞噬了船只。据说老爷庙到湖口一带地下均为石灰岩,其岩性钙质多、易溶,有形成地下大型溶洞群及地下暗河的自然条件。真的是这样的吗?
所有的猜测都只能是猜测,无法定论。正当人们疑惑不解的时候,一起意外事件又引起了人们的注意。20世纪70年代中期,有人在黄昏时目睹鄱阳湖西部地区的天空中有一块圆盘状的发光体在游动,长达八九分钟之久。于是有人猜测,是“飞碟”降临了老爷庙水域,因为飞碟在湖底幽灵般的活动,导致沉船不断。问题似乎变得越来越令人难以捉摸。然而,“魔三角”之谜究竟是什么?湖水底下到底有没有鬼蜮?这个谜团至今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
◎三笑的故事
三笑的故事是庐山最经典的故事,这个三笑不是某个美女的三笑,而是佛家、道家和儒家三个智者的一次经典的聚会,这三个人的故事成为了庐山的经典传说。那么,这是怎样神奇的三个人呢?
佛家的智者是慧远,庐山得以闻名天下,是与慧远和东林寺密不可分的。公元381年,慧远奉师父道安之命,沿襄阳、荆州东下,来到庐山宣扬佛法,他当时是47岁。慧远在江州刺史桓伊的帮助下,在庐山创建了东林寺,从此,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净土宗”便在长江中游的庐山落脚了。慧远在此住了三十余年,直到离开人世。慧远创建的东林寺,汉唐时成为中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唐代高僧鉴真曾至此,将东林教义携入日本,至今日本东林教仍以慧远为始祖。慧远在东林寺结有白莲社,网罗中外“息心贞信”之士123人,其中名声特别大的有18人,号称“社中十八高贤”。慧远以白莲社为基地,用其毕生精力倡导净土宗,因白莲社之故,净土宗又叫莲宗。在三十余年的岁月中,慧远讲学不辍,到晚年仍执经登座,僧徒无不肃然起敬。庐山锦绣谷、石门涧等处都留有他的讲经台,而他创建的东林寺也成为了庐山寺院的鼻祖。
据说慧远专心修行,“影不出山,迹不入俗”。大师散步沉思,或送客远行,从不越过寺前的虎溪。寺后有一只聪明的老虎,会以吼叫警示。有一天,中国隐逸诗之宗陶渊明和简寂观著名道士陆静修相携来访,三人在寺内品茗晤谈甚欢,不觉日暮,该是送客之时了。三位好友边走边聊,不知不觉走过了虎溪桥,后山的老虎发出了警告的吼声,三人抚掌大笑,慧远大师合十躬送。
道家的智者叫陆静修,出生于公元406年,他对江南天师道组织进行整顿并与神仙道教融合,建立了完善的道教斋醮仪式,成为南朝道教的一代宗师。他首先创立了在道教史上有深远影响的道教典籍的分类方法,也就是将道书分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太玄、太平、太清、正一)七大部类。三洞四辅不仅是一种道书分类法,同时也包含着区分道经品级高低和排列道士阶次的意思。比如修太清法仅能成仙,修灵宝者可以成真,修上清者可以成圣。陆静修在庐山简寂观内住了七年,静心颐神,撰写道教理论。
儒家的智者是陶渊明,他是真正的庐山人,公元405年,他辞去了彭泽县令,开始了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他就是那个“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有琴却无弦的人。据说他时常到庐山东林寺拜访慧远大师,有时与道士陆静修相携造访慧远。
有学者论证,“虎溪三笑”并非史实,因为三位智者活动的时间不吻合,没有确凿证据说明他们见过面。但是慧远圆寂于公元417年,陶渊明逝世于公元427年,他们二人是同一时代之人,都住在庐山,二人见面交友是可能的。而陆静修出生于公元405年,逝世于公元477年,活了七十二岁。所以陆静修与慧远和陶渊明交友的说法就太牵强了,但是这个故事是儒、释、道亲和的象征。
佛教传入中国后,这一出世求西方极乐世界的文化与中国本土的儒家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文化,以及求超世做逍遥之游的道家文化发生了猛烈的碰撞,如何融合儒、释、道成为当时中国一流文人长期苦苦思索和探求的重大课题。
慧远潜心佛典,追求熔铸儒、释、道为一体,说:“虽曰道殊,所归一也。”慧远24岁时第一次登坛讲《般若经》,佛理深奥,听众难解。慧远就以老庄道家之学的名词、概念加以疏理,闻者释然。这种解释佛教经典的方法后来被称为“格义”,广泛地应用于佛经的翻译和讲经论法的过程中,成为佛教中国化的奠基石。“三笑”的故事说明慧远一生致力的融合儒、释、道“百途而同归”的努力已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这个传说,经唐宋文人绘图作文,大肆渲染,成为庐山最著名的传说。连李白也对这个“三笑”的故事无限向往,在《别东林寺僧》一诗中就写道:“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在东林寺内,有宋朝大画家石恪画的《三笑图》,苏东坡撰《三笑图书后》,黄庭坚则写有《三笑图赞》,这些合成了著名的《三笑碑》;在虎溪上有“三笑亭”、“三笑堂”等等。在“三笑堂”两侧抱柱上,有一巨型颂联,令人玩味:“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三笑的故事是儒、释、道三教在中国和谐共处的一个美妙故事,不管它是真实发生的还是杜撰的,它都成为庐山经典文化的一部分了。
“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重大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关的文化景观。”世界是这样评价庐山的。1996年,庐山被评定为“世界文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