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曾经有72位君王封禅泰山,泰山典藏的是帝王的气魄,为什么历代帝王要把封禅泰山作为自己人生的盛典?岱庙壁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故事?泰山扑朔迷离的无字碑到底埋藏着什么秘密?“泰山石敢当”有着怎样神奇的来历?
泰山典藏的是帝王的气魄。
泰山在山东省中部,山前面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故地——曲阜。泰山主峰海拔1524米,气势磅礴,拔地通天,所以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誉。泰山布局重点从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玉皇顶,形成“地府”、“人间”、“天堂”三重空间。从岱庙步步登高,渐入佳境,也就由“人间”进入了“天庭仙界”。
泰山如坐,坐着的姿态最是稳重。泰山的高贵在于五岳独尊的气势,传说天地万物之祖盘古氏死后,头部化做东岳泰山,从而,泰山成为五岳之首,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泰山,两千多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是社稷和政权的象征。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相传历史上曾有72位君主来到泰山巡狩祭祀。
泰山被尊为五岳之首不在于它的高度,在于泰山历史的厚重和神秘,泰山留下无数神秘而又神奇的传说,为什么历代帝王要把“封禅”泰山作为自己人生的盛典?泰山扑朔迷离的无字碑到底埋藏着什么秘密?岱庙的壁画有什么玄机?泰山石敢当有着怎样神奇的来历?
泰山是自然最隆重的馈赠,也是历史最厚重的馈赠。在泰山,每一块石头、每一座牌坊、每一棵树木,都隐藏着历史和人文的神秘气息。
◎“封禅”的玄机
“封禅”大典是泰山独有的古老礼仪,是构成泰山崇拜与信仰的重要内容。历代帝王尊崇泰山,把它当做江山永固的象征,把登泰山“封禅”作为自己人生的一个盛典,而这个盛典具有极其悠久的历史。
相传在秦以前就有多位君主来到泰山巡狩“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共有27次。帝王们为什么要“封禅”呢?封禅是什么样的活动呢?
唐朝的张守节是这样记录“封禅”的:在泰山上筑土为坛,报天之功,故曰“封”;在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根据这个解释,“封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分为“封”和“禅”两个部分来进行。“封”是增泰山之高以表示功归于天,“禅”就是增大地之厚以报答大地的福广深厚。那么为什么历代帝王选择在泰山“封禅”而不是其他名山?把比登基还更隆重的礼仪给了泰山,泰山有什么特别的吗?
泰山位于东方,属春,是青帝的化身。东方是万物孕育的地方,属春的泰山自然就是降吉赐福之地了。因此古人相信,泰山就是神仙的洞府,是神秘的仙境,是最尊贵的山。《汉书》记载: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这些记录表明在古人的意识里,在最尊贵最高的泰山上祭祀,是为了更接近神灵。
泰山是黄河下游的第一高山,描述泰山的时候,人们常用的一个词就是“得天独厚”。在古人的心目中,泰山通天达地,是苍龙和帝王出生腾飞之发祥地。古代地理家有“华山为虎,泰山为龙”的说法。泰山突兀而立于华北大平原东侧的齐鲁古国,东临浩渺无涯的大海,西有源远流长、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纵览东部沿海广大区域,泰山居高临下、凌驾于齐鲁丘群之上,真正成了茫茫原野上的“擎天一柱”。这样,古人们便有了泰山为天下之中心的感觉。泰山周围气候温润,土地肥沃,成为古人类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带及古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几千年来。这里一直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夏初,禹曾分九州,其中冀、豫、青、兖、徐五州均在此;战国七雄时,这里是六国之都,泰山成了东方文明的代表、伟大而庄重的象征。古人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说法。由此看来泰山是帝王们“封禅”的最佳选择,泰山也成为社稷和政权的象征。
传说中“封禅”的礼仪和祭祀的物品也都是神奇而特别的,像“金泥银绳”和“石泥金绳”、“封之印玺”、“玉牒文”等。泰山“封禅”是一种规模盛大的祭祀典礼,其隆重的程度超过了历朝历代帝王登基的仪式。任何一位皇帝都有登基即位的仪式,但并不是每位皇帝都可以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的。
“封禅”有崇拜与迷信的一面,也有社会政治功利性的一面。帝王自然都想上泰山“封禅”,但是,想“封禅”是一回事,能否“封禅”又是一回事,因为“封禅”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政绩。而且政绩不能有主观的夸张,必须得到客观认可,一代帝王只有在完成统一大业或四海升平之时才可以举行“封禅”大典。因为“封禅”大典是盛世的标志,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上泰山“封禅”,汉武帝结束汉建朝以来70年边患后上泰山“封禅”,唐高宗有“永徽之治”,唐玄宗有“开元之治”。一句话,有“成功”可以告上苍,有德政可宣扬百姓才可以“封禅”泰山。
那么,如此隆重又慎重的泰山“封禅”是谁的创意呢?
据说泰山“封禅”源于原始社会时期东夷人对自然山川的崇拜,是一种原始的祭天仪式。远古时期,帝王到泰山祭祀不叫“封禅”,而是叫“柴望”。“柴”就是堆上柴堆,把玉和牲畜放在柴上,点火燃烧。当时的人们认为,燃烧的烟可以抵达天庭,向天帝报告他们治理天下有功。“望”就是望祭山川。“柴”和“望”也是一对天,一对地,和“封禅”基本一致。将“柴望”改为封禅并且记入史册的是秦始皇。传说在秦始皇之前就有多位古代君王上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秦始皇以后又有12位帝王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秦始皇上泰山“封禅”除了向世人炫耀他统一六国的功勋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寻找长生不老药。他经过泰山,到蓬莱,寻找海上仙山,一直行至天尽头。
汉武帝这位盛世名君在成就空前伟业的同时,也把泰山“封禅”大典演绎得超乎寻常。他在位期间,一共举行了八次“封禅”,是“封禅”频率最高的帝王。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率群臣东巡,到达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之后,东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封禅”,在泰山上堆土为坛,在坛上祭祀天神,报答上苍的功绩;在泰山之前的梁父、社首、云云等小山上扫开一片净土,在净土上祭祀土神,报答后土的功绩。
皇帝皇后同时到泰山封禅的只有唐高宗和他的皇后武则天。公元665年,高宗和武后在泰山“封禅”,在泰山极顶,高宗完成了他的首献之后,皇后武则天便开始行她的亚献。
最后一个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的是宋真宗,真宗以后,“封禅”仪式逐渐被废除,以后的帝王到泰山就只是祭祀而不再“封禅”了。
有意思的是,清代的康熙皇帝到泰山祭祀的时候,写了一篇祭文,在满清政权与东岳泰山之间建立起一种自然紧密的联系。他沿着泰山古老的盘山道路拾级而上,登上极顶,亲手触摸了泰山的“无字碑”,然后又到了“孔子小天下处”。他在山顶住了一夜,欣赏月色,就是在泰山顶的月光下,他突然有了一个灵感:他认为泰山山脉的自然走向,是一直向黄海延伸的,经过大海,只是在海面上露出一些小岛,然后一直延伸到东北满洲的发源地——长白山,泰山是龙头,长白山是龙尾,于是一篇名字叫《泰山龙脉论》的祭文就诞生了。
泰山在历代帝王的“封禅”里,被逐渐提高到无与伦比的高度。独具一格的“封禅”活动得以贯穿中国历史一千多年,组成了千古独步的“封禅”文化。
◎岱庙壁画的秘密
泰安是依附于泰山的,泰安的存在是由于岱庙,岱庙又名东岳庙、泰岳庙、岱岳庙,俗称泰庙,是古代祭祀泰山的主要场所。据说来泰山不能不游览山下的岱庙,古老泰山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都集中在这座公园式的庙宇内了。
从岱庙开始,经岱宗坊、一天门、红门、中天门、升仙坊至南天门、是古代皇帝封禅泰山所走过的路,岱庙前,还有一座较小的庙宇,这就是“遥参亭”,是当年皇帝封禅泰山的起始点。当年帝王来泰山举行封禅祭典时,都要先在这里举行简单的参拜仪式,因此明朝之前,称此为“草参亭”。明代加以扩建时,改名为“遥参亭”。
岱庙大殿名天贶殿,建于宋代,殿内及四周回廊均有壁画。历代屡经废兴,回廊早已没有,大殿也经过多次改建,但是现规模仍然非常庞大。大殿神龛两旁及东西山墙有两幅巨大的壁画,高在一丈以上,每幅长在十丈以上,内容皆是东岳大帝巡行的故事。东部山墙上的壁画描写大帝从宫中出巡,名曰“启跸图”;西部山墙上的壁画描写大帝回宫,名曰“回銮图”。壁画的绘制年代始终是泰山的一个谜。
民国时期有人认为此壁画是唐代绘制的。胡君复所著《泰山指南》说:“岱庙壁画,闻作于唐。”但是他的说法受到著名学者梁启超的批驳:岱庙壁画,号称唐制,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就算是唐代在此画过壁画,现存的壁画也不知是经过后人涂抹过几次的了。
有人说此壁画是宋真宗封禅泰山以后,龙颜大悦,下旨要在泰山下修一座天贶殿,并在殿内墙上画一巨幅壁画,表现泰山神出巡的宏大场面。泰安县令接旨后,精心组织施工,大殿很快就建好了。可是,殿中的壁画却让他费尽了心机。当时,县令把附近有名的画师都找来了,让他们设计出草稿请皇上审定,结果反反复复送了五六次,真宗仍是不满意,并下旨道:“十天之内设计不出好的画样,就拿县令问罪。”后来县令的夫人出主意说:“皇帝不是嫌你们画得不够气派威风吗?皇上来封禅的时候你们都见过了,照着那场面画下来,皇上准满意。”一句话提醒了众画师,他们连夜赶制,第二天便把画稿送到了县令手中。县令呈给宋真宗,果然赢得了皇上的欢心。所以泰山神出行图实际上就是真宗皇帝的封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