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山是地球的极高之地,不需要任何鉴别,它就在那儿,一眼就可以看到。
喜马拉雅山在9亿年前从古地中海冉冉升起,并在最近的300多万年间大幅度的隆起,成为地球之巅,它的崛起,改变了中国的冷热分布格局。
在古梵文中,喜马拉雅的意思是“雪的住所”。传说喜玛拉雅植根地狱,山体在人间,白色山顶直达天界,接近它就是一种幸福。它的美是无与伦比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这也是到达喜马拉雅山上的人都成了沉默的静坐者的原因。这里有格萨尔王为拯救苍生启用的我们这个星球的守护神剑,有让世界着迷的生死轮回的净土,也有保持着最纯朴、荒蛮而又美丽莫名的土地。
喜马拉雅山被慨叹为人类拥有的最后一块秘境,被认为是打开地球之门的金钥匙,可是喜马拉雅山也是有最多悬念的地方,珠峰到底是不是在变矮?金子般的盐井会消失吗?雪人真的存在?古格为什么突然消失在历史里?
喜马拉雅山一眼就可以看到,但是它却有我们最不了解的地方。它离天空最近,最神秘,最古老,也最难解。
◎珠峰真的变矮了吗
喜马拉雅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系,高峰林立,其中超过7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4座,世界的高峰在这里波澜壮阔地聚会。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雄壮山脉的主峰,也是地球上最高的山峰,藏语名称Chomolungma,意为“世界的圣母”;尼泊尔名称Sagarmatha,意为“海洋上面的极巅”;西方称为Everest。
从1849年至今,人们不断地求证着珠峰的高度,而每一次的测量结果都有不同:1849~1850年测得高度值是8840米;1880~1883年测得高度值是8882米;1946~1953年测得高度值是8847.6米;1966~1968年测得高度值是8848.98米;1975年测得高度值是8848.13米;1992年测得高度值是8846.27米;1998~1999年测得高度值是8848.82米;2004年测得高度值是8848.82米;2005年测得高度值是8844.43米。2005年的测量数据与2004年的测量数据有3.7米的差距,所以有人就提出来说,珠峰在逐年变矮,珠峰真的变矮了吗?
有人说,如果珠穆朗玛峰不长高,青藏高原就要坍塌。如果喜马拉雅每年以5.9毫米的速度上升着,就意味着珠穆朗玛峰会无休止地隆起,并达到难以想象的高度。但是珠峰的高度变化并不是持续增高的,恰恰相反,在1946年以后的历次测量中珠峰的高度是在不断降低的。
珠峰难道真的不再长高了?还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运动发生了变化?然而专家在研究中却发现,印度板块仍在向北推进,仍然是形成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强烈变形的主要动力来源,珠峰抬升的趋势没变。既然珠峰依然在缓慢长高,为什么还会失去3.7米的高度?
有人认为这是珠峰冰雪面变化造成的,珠峰峰顶终年积雪,积雪维持在三米左右,不定期的滑落,又不定期地得到补充。珠峰雪面下降的幅度并不平衡,并且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断消长。夏天雪面向下降,冬天大量降雪又使雪面增高,但雪面高度的总体趋势是下降的。全球气候变暖,加速了珠峰顶部的积雪由雪到冰转化的过程,而雪变成冰厚度是要减薄的,冰面降低也就引起了珠峰高度的降低。实际上,从1992年开始的珠峰顶部急剧降低时期正好对应于气候急剧变暖时期。所以他们主张要设法穿过顶部的冰雪层去测量岩石的顶部,这样才算珠峰真正的高度,而且也才会准确。
可是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冰雪也是一种岩石,只不过存在的时间短暂而已。藏族人相信凝固的冰和雪都是生命有情的储蓄,在南极,人们把冰崖当做一种海岸类型对待,在北极,有大块地下冰的土地也是陆地的一部分,所以冰雪也应该算作珠峰的高度。
有人说2005年的测量用了三角高程测量、光电测距、连续GPS观测,另外还采用了冰雪探测雷达,对珠峰峰顶近20平方米的范围进行了扫描,获得了肉眼看不见的珠峰峰顶的雪层、冰层、混合层一直到岩石面的准确数据。珠峰的高度变矮是因为2005年的测量非常准确,得出的是珠峰的真实高度,而之前的测量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得出的数据不一定准确,所以珠峰并没有变矮。
关于珠峰高度的论证必将继续,而珠峰的一点点细微变化也必将备受关注,更重要的是对于珠峰,人类的认识还有限,所以这些争论也会持续下去。
◎神秘的千年盐田
在喜马拉雅这块最淳朴、荒蛮而又美丽莫名的土地上,生活着古老神秘的藏族。盐井曾经是他们金子般的宝地,是藏族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神秘之地。
盐关系国计民生,屡屡成为战争甚至改朝换代的导火索。盐井在纳西族和藏族的历史上,是个围绕着盐而产生许多战事纠葛的神秘之地。相传在吐蕃统治前和统治时期,盐比金子还贵,因此争夺盐井的战争就很多。历史上,著名的格萨尔史诗中的《姜岭之战》,就是描述姜国(纳西)王与岭国之王格萨尔之间因争夺盐池而发生的战争,当地人传说,盐井就是姜岭两国发生战争的地方。
盐井在历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也是滇茶运往西藏的必经之路。盐井盐田已经存在了1500多年,盐井至今仍完整保留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老制盐术。盐民在澜沧江两岸上层层叠叠建起几千块盐田,每块盐田面积大约在6平方米~8平方米,每次灌满卤水,两三天就能在每块盐田上收获结晶盐十多公斤。盐井有200多户人家,其中有190多户人家都有盐田,年景好时最多可以产盐600吨左右。一种劳动能延续一千多年,而且据说还是如今世界上最苦的劳动,这背后有什么深藏的秘密吗?
有一位名叫厄内斯特·琼斯的心理学家,他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朋友。他阐释了“人为什么需要盐”,将盐跟性联系到了一起,他引用了阿比西尼亚人在迎宾时向客人馈赠一小块盐,并且让客人轻轻舔噬的习俗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他还认为盐与生育能力有关,因为海里面的鱼往往比陆地上的动物能生养。罗马人把沉浸在爱河中的人称为“在盐国之中”;比利牛斯山人的风俗中,新郎在去教堂时必须在衣服左边的口袋里放一块盐来防止阳痿;坚持奉行独身主义的埃及牧师必须在饮食中戒盐,因为盐会激发性欲……鉴于这些有关盐的风俗,琼斯得出结论:“有数个理由证明原始观念不仅认为盐与精子有关,而且与尿的成分也相同。”现代科学证明了琼斯结论的部分正确性——人体几乎每一个部分都含有盐分,一个成年男性体内含有250克盐,但是随着运动,人体的盐分也在不断地减少和消失,因此人们必须每天摄入盐来维持生命。
不难想象,在这远离大海也远离盐湖的地方,这些自流的卤水无疑就等于是金子。于是,人们就在这里架棚晒盐,并越聚越多。村寨出现了、农田出现了、马帮出现了、战争出现了、传教士出现了……
每年3月到6月,澜沧江两岸的桃花陆续开放。盐井女人开始晒盐,这一段时间,阳光充足,风大,而且是澜沧江的枯水期,所以盐水品质最好,出盐率也高,当地盐民把这一段时间出产的盐称为“桃花盐”。但是在盐井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采用同一处的卤水源,相同的加工器材和同样的加工技艺,在澜沧江两岸制成的盐却呈红、白两色,科学化验分析其所含成分也各不相同,这给盐井古盐田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白盐受到更多人的喜爱,但是红盐打出的酥油茶颜色红亮,口感更好,所以红盐受到藏民的喜爱。现在巴塘、理塘的人常常赶着马来此地驮盐,一队队骡马穿街而过,至今,当地人和周围地区的人皆喜欢食用这里的盐。人们也习惯用此盐喂养牲畜催膘。据说母畜吃了这种盐后,能大大增强牲口的繁殖冲动,延长发情期,从而增加牲口的繁殖数量。
盐井还是“茶马古道”上的要冲。盐井是商品集散地,周边18个地方的人都来此地做买卖。因此,盐井被远近的人看作是一个风水宝地。现在每天还有来自察瓦弄的大群马帮到此买货,每次来的马匹约100多匹。
盐井也是迄今在西藏唯一一个有天主教教堂和信徒的地方。盐井分为上下盐井,仅有一条沟相隔,但却存在不同的宗教文化。上盐井信仰天主教,下盐井信仰藏传佛教。盐井的两种宗教和平共处,有的一个家庭不同成员信仰不同宗教,除信仰外,生产生活一切相同。纳西族和藏族的本土文化、纳西族的东巴教、藏族的藏传佛教和19世纪传入的天主教文化,和谐地共存在这个横断山的峡谷古镇里。
据说1855年,两位法国传教士在此发展了几名信徒,随后买下了上盐井的大部分土地,建立了西藏唯一的一所天主教堂,收容了四方孤寡乞丐,分地建房,上盐井因此发展起来。天主教也由此成为该村的宗教信仰。盐井的天主教堂是与本土文化结合的产物,建筑形式为藏式,室内装饰也吸收了民间和佛教的某些样式,比如哈达、圣像唐卡等,但内容是天主教的。每年的圣诞节、复活节及每周一次的礼拜聚会,用藏语读《圣经》,用藏语咏唱赞美诗,不定时地忏悔。
盐井的历史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它的厚重与神秘是喜马拉雅的一部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也许透过盐井,可以看见喜马拉雅深藏的秘密。
◎雪人疑谜
“雪人”是对处于高寒地带的“野人”的一种通常称呼,高山里闲逛着一些长得很像人类的动物,当地人称它们为“讨厌的雪人”,它们在当地居民的记忆里至少存在有300年以上的历史,至今还被描绘得活灵活现,以致成百上千的科学家、探险家为之耗尽心力,苦苦探寻。
在中亚和东亚的雪山,这样的雪人被称为“夜帝”(或“耶泰”、“朱泰”等),意思为“怪物”。据看见过“夜帝”的山民讲,它们高1.5米~4.6米不等,头颅尖耸,红发披顶,周身长满灰黄色的毛,步履快捷。其硕大的双脚可以在不转身的情况下迅速调向180度,然后爬升和逃跑。传说中的“夜帝”生性羞怯,却“好色”:雄性“夜帝”遇见女人便会穷追不舍;反之,男人倘遇见雌性“夜帝”,也难逃厄运。
高加索山民揣测1920年初一连红军战士的神秘失踪事件,极有可能是雌性“夜帝”群体(它们有时是几十甚至上百个聚集成群)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