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58900000008

第8章 外交史上独特的马拉松会谈(1)

会谈一开始“中国抢了主动”

连续下了好几天的雨终于停了,美丽的维斯瓦河的水位都涨了上来,漫至岸边的草地上。这是1955年7月雨季中的一个难得的好晴天,阳光显得格外明媚,空气格外清新,树林和原野也显得更绿了。又逢星期天,华沙城的众多市民在天主教堂做过虔诚的礼拜以后,就纷纷到郊外的绿树丛中游玩和野餐去了。

驻华沙大使馆的中国外交官们,当然不会去教堂里做礼拜,却很愿意去郊游。

这天,当大家正围坐在一片小树林里谈笑用餐时,在城里使馆值班的机要秘书急匆匆赶来,送来了国内的一份急电。

王炳南大使立即接过电报,读过之后,心里不禁纳闷起来。

这是外交部发往伦敦给中国驻英代办处的一份电报。其内容是说,美国通过英国方面的斡旋,向中国建议举行中美大使级会谈。这个电报是加抄送驻华沙使馆的。为什么发往驻英国代办处的电报要加发到驻华沙使馆来呢?

旁边的同志议论纷纷。有人猜测说:关于美国事务的电报加发到华沙来,是不是周总理要让王大使去参加中美会谈?

王炳南却说:不会吧,我4月间刚出任驻波兰大使,至今才3个月;再说,去年日内瓦会议后,我再没有管过中美关系问题了。

几天后,疑团解开了。外交部来电正式通知王炳南担任中方首席代表,参加即将在日内瓦开始的中美大使级会谈。外交部为这场大使级会谈专门成立了一个中美会谈指导小组,负责研究会谈中的对策。小组由章汉夫任组长,副组长是乔冠华,秘书长是董越千,另外还有龚澎、浦山、王保流等。王炳南回忆说:“这次不像上一年日内瓦会议期间与美方会谈,当时有周总理及一个阵势雄壮的代表团在身边,事事有依赖。而现在要远离祖国在外独当一面,要善于随机应变,随时自己拿主意。我原来感到情况复杂、担子很重;但仔细一想,这个指导小组是在周总理直接领导下工作,小组是一个人才济济的智囊团。有大家做后盾,我就放心了。”

王炳南在其回忆录《中美会谈九年回顾》中说,由于周恩来总理对他的了解和信任,他才被指派去担负这样的重任。想到周围的同志们,又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感到有信心去打好这一仗。他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我是代表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政府、代表六亿站立起来的、不可战胜的中国人民去和美国会谈,它不愿意承认我们,却又不得不找我们,我内心升腾起一种无比的自豪感和强烈的自信心。”

他接到国内指示时离会谈日期已经没有几天了,他翻阅大量材料,根据国内的指示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并和其他同志一起研究了可能出现的问题。

没过几天,中美大使级会谈的消息由两国同时公布,整个世界为之震惊。

各国大报都将此消息作为头版头条或通栏大字标题的新闻,并且纷纷发表评价和预测,中共首席代表自然成了众多传媒关注的热点人物。王炳南个人的身世,与周恩来的关系,甚至他与原来的德国妻子王安娜的婚恋等,都被人品头论足。

王炳南先从华沙到瑞士首都伯尔尼,中国驻瑞士大使冯铉又陪他乘坐火车去日内瓦。抵达日内瓦那天,刚下火车,早已探听到中共首席代表到达消息而日内瓦万国宫老楼,为中美日内瓦会谈所在地。

守候在车站的各国记者,蜂拥而上,一下子就将王炳南和冯铉团团围住了。镁光灯频频闪亮,各种型号的麦克风都伸了过来。

早有准备的王炳南就向新闻界发表了一个简短的演说:

中国人民一向对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人民不想和美国打仗。

周总理在亚非会议中,早已经提到说中美应该用谈判方式来缓和目前的紧张情势。如果双方都有一样的诚意,我相信这次会谈,不仅是遣返侨民问题不难得到合理的解决,而且还能更进一步对缓和中美之间的紧张情势有所贡献。

王炳南跟随周恩来工作多年,即使在外事工作中,也深受周恩来言传身教的影响。在出使华沙之前,即1955年1月,他作为外交部办公厅主任,负责安排接待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访问北京。其间发生的一件小事,使他对周总理灵活而大度的外交风格有了深刻的印象。那是在一次宴请哈马舍尔德的宴会结束后,周总理亲自送哈马舍尔德出来,发现哈马舍尔德的一个保镖被冷落在外面,没有被请进去。

王炳南大使从华沙去日内瓦时在机场发表谈话。

周总理立即就问身旁的王炳南:“为什么不请进来?”

在场的礼宾司的同志答道:“这个保镖是美国人。”

周总理批评说:“是美国人怕什么?为什么不做美国人的工作?下次宴会一定要请他参加,我还要敬他一杯酒。”

后来就按周恩来的指示做了,这个普通的美国人为此非常感动。

在准备会谈时,周恩来决定在会谈开始前首先宣布释放在押的11名美国间谍,中国先迈出第一步,为中美会谈创造良好的开端,使中国在会谈中夺得主动。当时王炳南的想法是,不如先谈后放人;但他到达日内瓦后发现,这第一步是非常成功的。

在王炳南到达设在国联大厦的会场之前,在此采访的新华社记者告诉他,大厦的“记者之家”酒吧里早已喧闹开了!因为在会谈开始的前一天,即7月31日下午2时,周恩来在北京接见印度驻华大使赖嘉文,请大使先生转告尼赫鲁总理和梅农先生:中国政府准备采取行动,提前释放犯有罪行的11名美国飞行员。这个消息已经传到了日内瓦,在中美会谈前夕引起了一阵热浪。

对此,王炳南在回忆录中作了这样的记述:“原来,有些记者已经收听到我国政府将在第一次会谈中宣布释放11名美国间谍的消息。这个消息使新闻界因1955年8月1日,中美日内瓦会谈开始了!左二是中方首席代表王炳南,右二是美方首席代表约翰逊。

为中美会谈而激动起来的情绪更加高涨了。有个美国记者听了此消息,禁不住脱口说:“啊!中国又抢去了‘主动’!”

在旁边的一些外国记者不无嘲讽地对这位美国记者说:“美国何尝不可采取‘主动’,比如美国国务院紧跟着发表一个声明,宣布撤退保护蒋介石的第七舰队,对远东国家采取友好态度。这样不就把谈判的主动权抢过来了吗?!”

王炳南这才意识到,周恩来总理采取先宣布释放美国间谍的做法是成功的。

这使国际舆论很快就认识到中国对会谈是怀有诚意的,也是积极的,人们的感情很快就倾向于中国。

第一次会谈在8月1日下午举行,地点是以前国联理事会主席的办公室改成的小会议厅。中央放着一张很大的椭圆形议事桌,陈设简单,气氛庄严。

美方首席代表是王炳南去年的老对手、美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约翰逊,也不知是有意还是路上耽误了,约翰逊等人来迟了几分钟。镁光灯闪了一阵,记者退场,会谈开始了。

王炳南首先宣读了中国政府释放11名美国间谍的声明,约翰逊表示了谢意。由于中方主动宣布这一表示诚意的步骤,加上他们俩已经熟悉,两个敌对国家的第一次大使级会谈的气氛显得相当轻松愉快。

第一次会谈比较顺利。双方达成了会谈议程的协议:一、遣返双方侨民问题;二、双方有争执的其他实际问题。

次日(8月2日)举行了第二次会谈。第二次会谈进行了一个小时,双方就遣侨问题进行了谈判。双方都提出了一份遣侨名单。中方的这份名单中包括了钱学森的名字。王炳南还提出,我国授权印度作为第三国关照在美国的中国公民的利益。

约翰逊看了中方提出的名单后,就说:“王大使先生,您提供的仅是名单,没有证据表明旅居美国的中国人想回中国去。”

早有准备的王炳南就拿出了一封钱学森写的要求政府帮助其回国的亲笔信。

这封信是钱学森写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先生的,是他夹在一封给国内的家书中捎给陈先生的。

约翰逊看了钱学森的信,就说不出话来了。于是,约翰逊提出休会一天,以便他请示国务院。双方商定第三次会谈在8月4日举行。

20多年后的1979年中美两国实现了建交,晚年的王炳南飞越重洋,首次访问美国,受到了约翰逊老朋友一样的热情接待。约翰逊告诉他,在当年第一次会谈开始前,杜勒斯国务卿嘱咐其在会谈中要忍耐,要想办法维持住和北京钱学森写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的要求回国的亲笔信的这种联系,会谈不能破裂。杜勒斯还说,如果中美会谈能谈上三个月,他将很高兴。

谈判开始的时候是仲夏暑天,7月底他从华沙出发的时候,就只带了几件夏装。他以为,中美会谈即使再复杂,也不过是多开几天会而已,没想到,这竟然是一次马拉松式的会谈!直到1971年夏天结束大使级会谈、升级至周恩来与基辛格在北京会谈,前后经历了整整15年,他参加了其中的9年。

要回了钱学森,也是一个胜利

王炳南曾说他是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不信神鬼不信命。但据他过去在西安的朋友说,早在西安事变前,十七路军几个朋友曾经拉着他一起穿了便服去算命。那位在西安城里名气很大的算命老先生端详了他好一会儿,才说他傍山知虎性,高宽的额头可以跑马,上耳沿又高又大又冲是“龙提耳”,说他可以逢凶化吉,寿终正寝,称其父辈顶多是个地方官,而他将可至龙窝(京城)任京官。这个朋友对他说,你父亲是王宝珊,你给杨虎城当秘书,人家算得没错。

想不到50年代中美会谈时王炳南有一次真是“逢凶化吉”了。当时华沙与日内瓦之间没有直达飞机航班,他每次去日内瓦都必须提前一天先到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去换捷航班机,然后从布拉格经苏黎世换瑞士飞机去日内瓦。

有一天,他订了座位的一架从苏黎世起飞的捷克斯洛伐克大型飞机刚飞上天5分钟就爆炸了,机上有数国乘客,还有一批从拉丁美洲演出回国的中国演员。

真是鬼使神差,他因有事晚走了一天,才幸免于难。

他在中美会谈开始后不久,才意识到自己认为开几次会就能解决问题的想法是错误的。他意识到在中美两国相互敌视的大背景下,此种会谈将是十分艰难和旷日持久的。

双方仅就遣返侨民问题就反反复复地进行了多次会谈。约翰逊奉美国政府之命,固执地要坚守住美国对华政策的最根本一条原则: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因此,在会谈中涉及的一些具体问题上,美国政府总是要敏感地联想到是否会形成承认新中国的印象和结果、凡是涉及中国主权的问题,约翰逊就兜圈子。

例如,对王炳南在8月2日的第二次会谈中提出的授权印度作为第三国关照在美国的中国侨民利益的问题,约翰逊就奉命始终不同意。因为华盛顿当局认为,同意这种授权,就等于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居住在美的侨民负有合法的领事权利,就是承认中国是个主权国家,排除了台湾当局。这是美国政府无论如何都不能同意的。

单是这样一个问题,双方就经过了好几个回合的辩论。经过王炳南充分摆事实,讲道理,约翰逊理屈词穷,经请示杜勒斯国务卿后,最后被迫接受中方授权印度的意见,但又在“授权”二字上做起文章来。约翰逊毫无道理地提出,中国对印度大使馆的授权要严格限制在只调查那些真正想离开美国的中国公民;还说,不能使用“授权”两字,只能使用“邀请”两字,他认为这样就减少了中国的合法性和法律责任。对于美方在特定条件下所作的任意解释,中方钱学森夫妇携儿女搭乘克里夫兰总统号邮轮在回祖国途中。

当然是不能接受的。后来,双方同意改用“委托”这两个字。

这样,会谈进行了近十轮,却迟迟未能取得什么积极成果。到了当年8月底,会谈从每周举行三次减少到每周一次。用王炳南的话来说,“温度显然降低了”。连一直守在会场外等待突破消息的各国新闻记者们,都渐渐失去了热情和期望。

但双方首席代表都是老练的外交家,在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防线时,几乎始终是彬彬有礼的。

王炳南对会谈的情景作了这样的记述:

到这个时候,会谈实际上是程式化的。我和约翰逊轮流照本宣科。

当然有时也会出现你来我往的答辩,这就要靠反应灵敏,要看善不善于抓住对方谈话的漏洞了。约翰逊是一个老练的、知识面颇为广泛的职业外交家。也许他严格遵守了杜勒斯的嘱咐,在辩论中从不失礼,不用尖刻的语言进行还击。在最难受和尴尬时,他也不过就是红一红脸,多抽几支香烟。

我们也始终彬彬有礼。我们的立场是坚定的,态度是严肃的,但是言谈有理,举止沉着,保持着文明讲理的外交风格。

人们现在回顾这次会谈的时候,发现双方在会场内都坚守着自己的防线,而在会场外却进行着甚为友好的私人交往。周恩来指示王炳南要大胆地同对方进行私下接触;约翰逊也取得杜勒斯的同意,可以和中方代表进行个人交往。

在会谈僵持不下的时候,为了缓和气氛,双方就相互邀请吃饭。

外交无小事,有时连吃饭也需主管长官批准。在正式场合不便说的话,吃饭的时候气氛轻松随便,私下可以磋商,交换看法,摸摸底。王炳南说,“甚至还可能有点突破”。有一次是约翰逊需解决一个技术问题,经杜勒斯批准,他请王炳南吃饭。为了避开记者的视线,他在附近一个僻静的山上找了一处别墅,邀请王炳南悄悄地去共用晚餐,在饭桌上解决了这个技术问题。后来王炳南为了同样的需要,经请示周恩来总理同意后,也在同一地点请约翰逊进餐。王炳南回忆说:多年以后,周恩来还几次问起,人家请你吃饭,你有没有回请?还有一次,国内京剧团到日内瓦演出,王炳南特意邀请了约翰逊及其助手们来看戏。他们特别高兴,还一再叮嘱说:要保密,不要声张,千万不要让那些记者知道。

由于约翰逊是美国驻布拉格的大使,而王炳南去华沙需中途在布拉格换乘捷航飞机,两人经常同坐一架飞机,返程也一样。有时遇上气候不佳,飞机不能起飞,途中留在苏黎世过夜,两人又同住在一个酒店。旅途中,没有翻译在场,他俩不谈公事。王炳南凑合着能说一点英语,约翰逊也会几句中国话,两人便用这种夹杂英语汉语的语言随便聊天,显得很是轻松愉快。旁观者会以为这两人是一对异国好友,绝不会想到刚刚在谈判会场上他们还是坚守各自立场互不相让的对手。

同类推荐
  • 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

    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

    在不同的政治经济脉络中,对理想社会模式的追求各有不同。无论是我国所致力建构的和谐社会,还是西方孜孜以求的公民社会,健康的大众媒介都是重要的基石。
  • 红色的起点

    红色的起点

    不论你的政见如何,任何人都不能不承认这样的一个事实:八十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中国共产党不过只有五十多名党员。然而,如今它已是拥有六千七百多万党员的世界上党人员数最多的政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在中国内地每二十个人之中,就有一名共党员。中国共产党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正因为这样,中国共产党当初是怎么来的?这是一个众所关注的敏感话题。
  • 柏林墙

    柏林墙

    本书作者提供了柏林这座城市简要的发展历史,描述了冷战在柏林的表现,从东西方的对垒、前东西德的成立、柏林墙建造的前因后果,围绕柏林墙发生的种种事件,一直到冷战结束和柏林墙的倒塌,包括美国总统肯尼迪发表的关于“我是一个柏林人”的著名演讲等。
  • 和谐社会语境下的老龄问题研究

    和谐社会语境下的老龄问题研究

    “长者先幼者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1999年中国进入老龄社会以来,老龄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老龄化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话语。人口老龄化意味着什么?对城乡二元体制下的中国人有何影响?国家、政府、社会在养老责任中的职责分担如何?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老年人能否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我国在建设和谐社会,养老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如何得以解决?西方福利国家模式在中国行得通吗?如火如荼的社会工作教育如何本土化?这都是笔者郅玉玲在《和谐社会语境下的老龄问题研究》写作过程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 发展是硬道理:邓小平发展观研究

    发展是硬道理:邓小平发展观研究

    本书主要讲述了邓小平的发展研究“发展是硬道理 邓小平发展观研究”。
热门推荐
  • 南宋天骄

    南宋天骄

    工科研究生朱恩泽,一不小心来到南宋,本来想金华门前唱名做一名救国救民的士大夫,可宋金战争却把朱恩泽变成地位低下的武将。武将就武将吧!只要能拯救华夏民族,朱恩泽并不在乎自己的职位,可当他为国立下盖世功勋的时候,等待他的却是功高盖主可杀之的命运。是做愚忠的岳飞还是奋起造反?如果造反成功,君临天下的朱恩泽能不带着华夏民族率先开始大航海?能不能在华夏的土地上率先开始工业革命?……一切尽在本书。
  • 琉璃城堡:天使在夜里哭

    琉璃城堡:天使在夜里哭

    “你费尽心思讨好我到底想得到什么?”“钱呐!”她笑得眉眼弯弯。从没有一个人,如此直白得让他讨厌过。他本以为那一夜不过是一场露水情缘,却殊不知自己付了钱的同时,也付了心……这一场交易的游戏,谁先认真谁就输了,曾以为是主宰那一个,最后才明白,早在初见那一刻,他就已经全盘皆输,输得那样彻底……如果此生注定你是我的劫,我愿以我心,以我命,只为换来红尘有你共渡……以爱之名。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嗜汝芳华似雪川

    嗜汝芳华似雪川

    初次见时,彼此不知,仅一次的擦肩而过,他的心却为她所掳,此刻他开始相信,书里所说的一见钟情。
  • 人生无需太苛求

    人生无需太苛求

    雨果有句名言:苛求等于断送、现实生活中,对人、对事、对自己都不宜过于苛求。人生会有缺憾,人生无法完美,人生要经历一些磨难,我们应该包容和接纳这些,否则我们只会生活在烦躁之中,过得闷闷不乐,葬送对人生的美好感觉。
  • 乌鸦飞过

    乌鸦飞过

    梦开始于一列旧时的有轨电车,时间是傍晚,电车里面很宽,我依着栏杆看着窗外幽黑的树林。即将沉没的太阳隐藏在呼啸飞过的树木中,这个时间的太阳比平常的大一些,但并不刺眼。我盯着透过树木之间射来的阳光发呆,推算要多久会彻底堕入黑暗。
  • 祁望星星

    祁望星星

    烟雨青春里,我们在彼此心里中下羁绊的种子,可是年少的我们并不懂珍惜在身边的美景。当我们更成熟、更惜缘时再遇见,会不会让彼此的心里的羁绊开出花来······
  • 狂傲天下逆天大小姐

    狂傲天下逆天大小姐

    在Z国,她是令人闻风丧胆的顶级杀手,一头妖艳的紫发成了她的象征,神神秘秘,捉摸不透。只是没想到被组织背叛,葬身在了火海。一朝穿越到了北凰,竟变成一个不会灵气的废物大小姐?!她笑,废物?还没有人能够这样说我。
  • 知慈往事泪纵横

    知慈往事泪纵横

    因为意外坠机,莫慈在阴间不断游荡,死活不肯喝下孟婆汤忘却一切。她害怕一无所有,忘记自己最爱的那个人。在森林最深处发现了一见伸冤屋,结识2名在里面工作的伙伴。为了能够回到人间,决定在伸冤屋工作……
  • 大智若愚的点滴(心灵感悟书坊)

    大智若愚的点滴(心灵感悟书坊)

    “大智若愚”这个成语可谓浓缩了中国儒家和道家为人处世的智慧。《大智若愚的点滴》从大量的故事中精选出了大智若愚、充满智慧的小故事,还有一些非常感人的故事,每一篇都有着非常深的寓意,相信能够给读者带来不寻常的感受和对情感新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