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师,作为您的学生,我一直只是把对您的感激之情藏在心里,未曾向您表达。临近毕业时,您因为事务繁忙,参加完我的毕业答辩就匆匆离去,我都还没来得及当面向您表达我对您的感激之情。“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如同父母的恩情一样,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恩情也是一辈子都铭记于心的恩情。转眼又快教师节了,再次想起了您往日的教诲!学生远在长沙,不能像其他留在您身边的同门师兄师姐那样为您分担工作,排解忧愁。每想及此,心中充满愧疚。长沙这边是对父母的牵挂,重庆那边则是对杨老师您的挂念!我人生的第一笔收入:1970.2元,虽然不多,但是对我而言有着重要的纪念意义。现在,我把这第一笔收入寄送给您,以表学生对您的感激与尊重之情,希望杨老师您能收下学生这份发自内心的真诚!
杨老师,我现在在新的工作岗位,压力不小。但是请您放心,从您门下走出来的学生,受了您这么多年的熏陶,肯定会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会让您失望的!
无论学生走到哪里,您永远都是我敬爱的导师,您永远是“小白兔”背后强大的后盾支持!杨老师,谢谢您!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们戏称“铁打的导师流水的学生”。杨老师,为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的成长,您一直以来都那么辛苦操劳,您辛苦了!真心希望教师节您能给自己放放假,好好休息休息!
学生遥祝杨老师教师节快乐!身体健康,诸事顺意!
学生杨艳敬上
我读着这封信,心中有一种久违的感动,最后竟然泪水模糊了视线。
杨艳是2008年我在广州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招收的最后一位硕士生,当时我已调往重庆医科大学,她上完基础课后即来到重庆做课题,后来因各方面优秀而转为博士研究生。她来自湖南湘西的一个小山村,父母是农民,家里比较穷,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努力学习的好习惯。
也可能与我出身相似的缘故,我深知她父母供她上学的艰难,因此对她期望值也就很高,她自然挨骂的机会也比较多。她有一个好习惯,不管再骂、再吵,也不管我骂的、训的对还是不对,她就是站在那里低着头,默默地接受我的训斥,有时还背过去偷偷抹眼泪。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辛勤的付出获得了良好的回报,她以第一作者在国际眼科界实验杂志排名第一的InvestigativeOphthalmology&Visual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2篇,在另外一个国际着名杂志上发表SCI论文1篇,参与发表的SCI论文有8篇,毕业后顺利进入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工作。
读完她的来信,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钱给她寄了回去,表示这份沉甸甸的心意我领了。
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同志在给他老师的信中写到: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李敖是一位颇具个性的大家,在2005年回到北京见到小学老师时,双膝下跪,以示对老师的尊敬。这一跪跪出了中华民族千年尊师的美德,跪出了人性的光辉,完全颠覆了人们以往对李敖先生的印象。
“**********”中打破师道尊严,已使我国传统的尊师美德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一些西方观念迅速涌入国内,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多元化和自我意识的膨胀,尊师的优良传统受到进一步的冲击,师生的关系已经发生严重异化。名目繁多的补习活动已成为部分老师赚取外快的重要手段;部分导师与硕士、博士研究生之间已变成为雇佣关系;一些人读硕士或博士并不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而是为了拿到学位和找到工作,因而出现了一些研究生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现象,不尊重老师,甚至欺骗、糊弄或贬低、中伤老师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古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优良传统,现在的局面则被人戏称为“没出山门,即打师傅”。
也可能不少人认为,在西方,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此话没错,平等是指在人格上的平等,在学术面前的平等,在真理面前的平等,并不是学生不要尊敬老师。我曾在美国一个实验室工作了一段时间,每当教授进到实验室时,所有的博士生、博士后和技术员,不管工作再忙,都站起身来,以示对老师的尊重。我们的学生又如何呢?当你进入实验室时,当你要给学生说话时,有多少学生知道“站起来”这么简单的礼貌呢?
确实在教师队伍中有一些不良现象和不正之风,需要认真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师德教育这确实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教师队伍中的一些个别现象而忘掉尊师的美德。根据我做学生和做老师多年的体会,我想就学生尊敬老师说几句心里话。
(1)尊敬老师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老师给你传授知识,教你学会做人,给你指出人生的努力方向,送你走向人生和事业的征程,正所谓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对于老师为你所做的一切,学生自然应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和尊重老师。
(2)尊敬老师将会使你受益更多。不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研究生,老师总是偏爱那些懂礼貌、知道感恩、听话、努力学习的学生,自然会给这些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技能和智慧,给他们更多的锻炼和提高的机会,给他们更多的批评和指导。很难想象一个老师会喜欢一个不知道尊重他人、夜郎自大、吊儿郎当的学生,很难有一位老师会把自己一生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经验,认真、耐心地传授给这样的学生。
(3)好的导师是学生一辈子的财富。导师几十年的拼搏和努力已积累了丰富的人生和工作经验,也可能有不少失败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将是学生的宝贵财富。当你遇到困难或困惑时,老师的指导会使你少走或不走弯路。另外,老师在专业领域的建树,建立的隐性学术影响力和一系列人脉关系,这都是可供学生受用终生的。在有些场合时常听到某某是某教授学生这样的话。
这句话确实值得细细玩味,能够品味出其中意义并能充分利用这一隐形影响力者必将对自己的人生产生重要的助推作用。一些场合老师的一句美言、一次提携,可能使你跨上骏马,飞驰向前,也可能因“无意”中一句话、一个信息使你错失机会,永远登不上那个台阶,永远达不到理想彼岸。说白了,道理就这么简单!
请记住,老师是你一辈子的财富,尊敬老师可让你受益终生。
最后以下面一个流行的小白兔的故事结尾。
有一天小白兔在山洞门口打字,来了一只老狐狸,要吃小白兔。小白兔说:“等我把我的硕士论文完成以后你再来吃我也不迟。”狐狸问它:“你的硕士论文题目是什么?”小白兔说:
“我的硕士论文题目是《小白兔比狐狸强大的原因分析》。”
狐狸一脸狐疑:“你怎么可能比我强大?”小白兔说:“如果你不相信的话,请跟我到山洞里走一遭。”狐狸跟着小白兔进了山洞,再也没有出来。
第二天小白兔仍在山洞门口打字,来了一只大灰狼,也要吃小白兔。小白兔说:“让我把博士论文完成后再吃我也不迟。”
大灰狼就问小白兔的毕业论文是什么,小白兔自信地对大灰狼说:“我的论文题目是《小白兔比大灰狼强大的原因分析》。”
大灰狼一脸不屑:“你怎么会比我强大?”小白兔自豪地说:
“你如果不相信,请跟我到山洞里走一遭。”大灰狼跟着小白兔进了山洞后再也没出来。
在一个风清月高的晚上,小白兔设宴庆祝它顺利获得博士学位。一只小松鼠也来参加这个庆祝会。小松鼠问小白兔:“你的博士论文题目是什么?”小白兔自豪地说:“我的论文题目是《小白兔比老狐狸和大灰狼强大的原因分析》。”小松鼠也有点不敢相信:“你怎么会比它们强大?”小白兔说:“跟我到山洞里走一遭你就会明白了。”小松鼠跟着小白兔进了山洞,看到山洞的中央坐着一头狮子,狮子两旁各有一堆白骨。小白兔指着这头狮子对小松鼠说:“这是我的导师!”小松鼠恍然大悟,不住地感叹:“喔!原来如此!”
故事后附一道习题:小松鼠悟出了什么?
答对者,我相信他(她)一定知道以后如何尊敬老师了,他(她)一定会有辉煌的事业和人生。
改文章的时候是伤感情的时候
老师给学生改文章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作为硕士、博士生导师已有近20年的历史,为学生修改论文成为我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个主要部分,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修改论文本来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你可以从中分享到学生们的科研成果,可以感受到学生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智慧,感受阅读给你带来的快乐。但常常事与愿违,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逐渐有了“改文章的时候是伤感情的时候”的感觉。
为了将学生们所做实验结果发表在国际有影响力的杂志上,对他们的论文进行修改和润色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保证。说起来改文章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论文题目的斟酌和确定,文章的框架、句子的语法结构、语言的前后表达逻辑关系、数字和图表的表达形式、论点讨论的层次以及标点符号、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等,都必须认真用心对待。修改一篇英文的论文,通常需修改5~8遍,更有甚者,我为一个学生的英语论文修改达18遍之多,改到最后,她自己都承认,在最后的版本中已看不到第一个版本的痕迹。
改文章是一个艰苦而又容易令人发脾气、拍桌子的过程。在每次改文章前,我都努力劝告自己要耐心,不要发脾气,怒会伤肝的。实际上在改文章的过程中很少会有不发脾气的时候。莫名其妙的表述、逻辑表达错误、标点符号错误、错别字、讨论中数段反复重复着一件事情之类的错误,常使你心中涌出一股无名之火,更为要命的是,你问他(她)想表达什么意思而得到的是莫名其妙的回答,或者连他(她)自己都不知道要表达什么的时候,往往使我这个没有耐心的老师火冒三丈。我从眼角的余光中可以看到学生站在一旁浑身发抖,好在学生们不跟我一般见识,改完文章之后一顿火锅即烟消云散,有时没有火锅也烟消云散。
有一次,我们请一位美籍华人专家讲SCI论文写作,讲到最后他说不想给学生改文章,众人问他为什么有此想法。他笑了笑,不好意思地说:“改文章后有一种想吐、不想吃饭的感觉。”我还曾遇到一位教授,他说给学生改文章有一种生不如死、痛不欲生的感觉!可见改文章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啊!我把改文章的感觉总结得相对温和而婉转:有一首歌唱道“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我加了一句话,叫作“改文章的时候是伤感情的时候”。说实话,没有这个伤感情的过程,文章发不到国际有影响力的杂志上,那会更伤感情!也可能是伤一辈子感情!
我有一位学生在第一篇SCI论文发表后给我写了如下感言,她把写文章比喻为分娩过程,有些惟妙惟肖,引人深思。她的感言如下:
(1)“分娩”是生孩子的最后过程,也往往是最痛和最歇斯底里的时刻,在首次分娩者身上往往表现尤为突出——写文章真的很难!
(2)刚出生的婴儿都不是那么好看,有的娃儿还真丑得不能不让人“感叹”——可能不是仅仅导师会看着学生文章的初稿冒火,学生自已可能也早有同感,只是不得不接受“自己”罢了。
(3)对于新生儿,最大的问题是她叽呱乱叫个没完没了,但又不知道她要表达什么,那简直是绝对的费解、凌乱、冗长和闹心——文章初稿也多存在这一明显特点,这可能是最令人头痛的地方。
(4)新生儿的发育潜力是巨大的,成长环境论“英”
“熊”——炼文章是不容易的,有党,就有希望。(平时我总是给学生灌输一种观点:只要党在,就有希望,有党就有希望。所以他们都知道了党的重要性。)
曾经有不少人问我,杨教授,为什么你们的文章都能发到国际性杂志上?你有什么秘诀?
我的答案是:那是因为我们认真用心去做了这个事情。如果你对你的文章马马虎虎,数据有误,有诸多逻辑错误、语法错误、标点符号错误或图表自相矛盾,审稿人会认真对待一个对自己文章非常马虎的人吗?结果非常简单:退稿。如果你对自己的文章非常认真、严谨,即使实验有些不完善的地方,审稿人往往会认真提出建议和修改意见,使你补充实验、完善论文,帮你把文章发表出来。
有时我在试着理解学生们写科技论文的写作方式,但无论如何都难以理解表达中的词不达意、逻辑的错误、条理的混乱。如果说这些发生在个别学生身上的话还有情可原,但当我发现它是一个普遍现象的时候,即难以理解了。如果说对英语表达方式的不理解或运用不好可能是它不是母语的缘故,但逻辑的错误,句子与句子之间、意群之间的不连贯甚至是莫名其妙,则应归于语言的基本功不扎实,没有到位。现在的应试教育可能忽视了基本功的训练,社会的浮躁和急功近利也难以使人静下心来做学问,因此在硕士、博士研究生论文中出现这些低级错误也是自然的事情了,导师还不得不用给小学生改作文的方式一遍一遍地修改句子、标点符号、语法错误以及常识性错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