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道路上,天赋、勤奋、努力、机遇等对人的成长和成功都非常重要,但还有一项不可或缺的是正确的思维方式。有人说思维方式决定人生成败,更有人列出以下公式以示思维方式的重要性:成功=激情×能力×思维方式。如果思维方式不正确(是负数),那么再大的能力和激情也没有用,还可能走向反面。
一、思维方式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何谓思维方式?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发现有这么一段话: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接下来还说:“思维方式表面上具有非物质性和物质性,这种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的交互影响,‘无生有,有生无’,就能构成思维方式演进发展的矛盾运动。”我认为,这是学者们对思维方式研究的一种表述,但对大多数老百姓而言,看后确实有些云里雾里的感觉。
说得简单一点,思维方式即是哲学,是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说得再直白一点,思维方式就是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每个人在遇到问题时,思考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有很大不同,这反映了他们思维方式的不同,也是不同人做同样事情最后有不同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记得小学课文中有《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小孩掉进水缸里,司马光用石头将水缸砸破,水从水缸破洞流出后落水人最终获救。在人落水后,一般人的思维方式是赶快让人脱离开水,但司马光由于年龄小和个子矮,无法达到这一目的,但他想到的是,尽快使水脱离开人,因此将水缸砸破,救出了落水人。
如果他按人脱离水的思路去救人,恐怕难以达到救人之目的。
在很多书上和报纸上都流传着下面这个故事:有两个鞋业公司各派一名经理去非洲调查鞋的潜在市场,两人到了同一个市镇调查时,发现所有的人都不穿鞋子。一名经理回来后向老板汇报说,那里没有市场,因为人人都不穿鞋子。而另一位经理回来向老板汇报说,那里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因为人人都没鞋穿。从这一个故事可以看出,对同一件事情、同一个事实、同一个问题,不同人的反应和回答的差别竟是如此之大,反映了他们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别。
二、建立正确思维方式、打破思维定势
既然思维方式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和科学研究中遇到问题时,我们都想用科学、合理正确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建立、培养和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何谓正确的思维方式?在我看来,即是能够根据事物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环境及各种影响因素,客观地分析、归纳、判断,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用适当的方法正确处理这些问题。
我在《治病需要正确的指导思想》一文中讲到,医生在处理疾病时应具有四种思维方式,即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整体思维和唯美思维。这四种思维方式不但适用于治疗疾病,也适用于处理日常生活中和科学研究中所遇到的多种问题。从对思维研究的角度而言,人类的思维方式还有形象思维法、演绎思维法、归纳思维法、逆向思维法、移植思维法、聚合思维法、目标思维法、发散思维法等20多种思维方式,正确使用这些思维方式将会为你的人生和事业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思维方式的形成与个人经历、经验、体会、利益、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思维方式的形成、改变、提升和完善可以通过学习实践和训练来实现。也正是思维方式与个人的诸多因素以及所从事的行业等有关,那么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即会出现思维方式固化或惯性,此即为思维定势。不同的群体、不同的行业和职业往往都会有自己的思维定势,说得直白一点,也就是不同行业的习惯和观念有很大不同。
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思维定势,即便是同一行业不同专业也有不同的思维定势。下面这个故事可以很好地说明各个专业的思维定势是不一样的。有一天内科医生、精神科医生和外科医生一起去打猎,飞来了一只野鸭子,内科医生端起枪要打这只野鸭子,这时他想到了一个问题:这是一只家养的鸭子还是一只野鸭子呢?这么一想,野鸭子飞走了。过了一会儿又飞来了一只野鸭子,精神科医生端起枪要打野鸭子,这时他也想起了一个问题:
这只野鸭子它知不知道自己是一只野鸭子?这么一想,这只野鸭子也飞走了。过了一会儿又飞来了一只野鸭子,外科医生一枪将它打了下来。内科医生和精神科医生问这位外科医生:你知道这只鸭子是家养的还是野生的?这只野鸭子知不知道自己是一只野鸭子?外科医生嘿嘿一笑说:管它呢,拿回去解剖一下再说。这个故事很好地反映了内科、精神科和外科三个专科医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上的巨大差别。
思维定势一旦形成,在日后生活和工作中即很难突破这一框架。要想打破这种思维定势,改变这一观念,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下面这个例子可以窥见一斑。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葡萄膜炎治疗中普遍使用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结膜下注射,这种治疗可使药物在眼内(前房内)形成足够高的浓度,对前房内炎症(前葡萄膜炎或伴发眼前段炎症的葡萄膜炎)有治疗作用,但问题是,这种治疗方法有以下问题:(1)结膜下注射常引起剧烈疼痛,特别是反复多次注射给病人带来的痛苦甚至是恐惧是不少病人难以接受的;(2)此种注射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易引起白内障、激素性青光眼等,特别是引发激素性青光眼时,如要立即中止激素升高眼压这一副作用,几乎是不可能的;(3)结膜下注射成本高。实际上,用糖皮质激素眼药水点眼基本上可以替代结膜下注射糖皮质激素,点眼后药物很容易穿透角膜,在房水中达到与结膜下注射后相同的房水药物浓度,可以发挥同样的抗炎效果。但是,由于人们以往总是认为将药物注射到组织中要比点眼效果好,所以对葡萄膜炎和白内障摘除手术后的前房炎症反应,几乎是千篇一律地使用结膜下注射这种方法进行治疗,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副作用。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即发现了这一问题,并着手纠正这一错误观念。我利用在全国各种眼科学术会议、专题会议、学习班、讲座等机会,通过撰写文章比较点眼和结膜下注射两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和利弊,指出糖皮质激素结膜下注射是治疗葡萄膜炎中的常见误区。开始时,不少医生对我的观点还横加指责,也有些医生感到我说的很在理,但在临床治疗中又自觉不自觉地使用了结膜下注射这种方法。20多年过去了,虽然有不少医生改变了使用结膜下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葡萄膜炎的习惯,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眼科医生仍在频繁地为病人进行结膜下注射糖皮质激素以治疗葡萄膜炎。可见改变一个错误观念,打破一个思维定势是多么困难的事情!
我在中大时,听一位老师讲到改变一些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时有以下描述:我费了好大力气把他从猪圈中拉了回来,没过多久,他又跑了回去。说得有点不雅,也有点骂人的味道,但也道出了一个事实:思维定势有强大的惯性,突破思维定势,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太难了!也难怪有人不无调侃地说:世界上有两种事情最难,一是改变观念,二是将别人的钱赚到自己的口袋里,第一件事做好了是老师,第二件事做好了是老板,两件事都做好了是老婆。
三、创新性思维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创新思维是在科学研究、管理等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思考事物的成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而言,创新思维即是说别人没说过的话,想别人没想过的事情,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也就是说,创新在推动社会发展及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根据自己工作经历及人生体会谈一下创新的几个特征。
创新的第一个特征是“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这种特征表现得最为明显。新方法、新发明、新理论之所以被称作新,即是前人没有提出来,如果已有人提出或发表,你的发现至多是验证别人的观点和发现,也就说不上是创新的东西。我把创新比喻为美国选总统,只有总统,没有副总统,在世界舞台上,你看到的是美国总统匆忙的身影,其副总统是谁,恐怕不少人不知道,其副总统是干什么的,更是没有多少人知道。
创新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但并不是所有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都叫创新。创新是基于以往人们的发现、基于科学原理、基于自然规律而进行的一项全新的活动。不基于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科学原理的活动不叫创新,只能是瞎折腾。如将角膜移植到大腿上,这个事情到现在还没有人做过,如果进行这样的实验,那纯粹是瞎胡闹,因为将角膜移植到大腿上,病人永远不会恢复视力。
创新的第二个特征是打破常规、突破原有思维定势。科学中的大多数发现都是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而取得的。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颁给了两位澳大利亚科学家,罗宾沃伦和巴厘马歇尔,他们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就,是与他们打破思维定势密不可分的。
1979年,澳洲珀斯医院的病理科医生罗宾沃伦发现胃溃疡的标本上有弯曲状的细菌,于是他提出了这种细菌可能是胃溃疡病原体的观点。当时很多人嘲笑他,认为胃液中不可能有细菌存在,因为正常空腹情况下胃液的pH值是0.9~1.5,在这种酸性环境下,细菌不可能生长和存活。但是,罗宾沃伦并没有被这一思维定势所束缚,而是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1981年消化科年轻医生巴厘马歇尔加入了这一研究队伍,并自愿进行人体试验,在服食了培养的细菌后,发现自己患了胃溃疡。他非常高兴,用自身的实验证实了这种曲状细菌是胃溃疡的病原体。这一发现使胃溃疡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进展,抗生素在治疗中的应用,结束了以往胃溃疡几乎无药可治、不能治愈的历史。如果当年他们不打破胃酸中不可能有细菌生长这一思维定势,即不可能发现胃溃疡的病原体。
值得提出的是,打破常规不一定都叫创新,举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你每天回家都帮着太太洗碗、做饭、打扫卫生,今天你回到家里,突发奇想要创新,决定不做饭、不洗碗、不打扫卫生了,那不行,那不叫创新。
创新的第三个特征是要独树一帜、与众不同。创新的本质是新奇和与众不同,如果看问题的方法与别人相同,研究的对象与别人相同,研究所得结果与别人的相同,那么这种活动只能说是一般的重复活动,或者说是学习和练习过程。像我们在临床上治疗疾病一样,我们每天重复地对同一类病人用一种或几种常规性的治疗,这种活动很重要,但无法将我们的治疗方法再往前推进一步。如果我们在治疗疾病过程中,能以独特的视角发现疾病病因或临床进展规律,提出新的干预措施,那将是创新,将会加深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与众不同不一定都叫创新,生活中一些奇思怪想,会被当作笑料,科学中的没有科学根据的奇思怪想会被斥为无稽之谈。前些年有人用茄子、绿豆治疗疾病,虽然博得眼球,但最终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下面这个笑话可以很好地说明与众不同并不一定是创新。有一天,一位老板对员工说,怕老婆的都站在右边,人们哗一下都站到了右边,只有一个人站在原地没动。老板很纳闷,就问他,难道你不怕老婆吗?那人怯生生地说,老婆说了,人多的地方不能去!此人虽然与众不同,有独树一帜的感觉,但根本与创新不搭界。
创新的第四个特征是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创新需要有一种敢于质疑和承受别人冷嘲热讽的精神和勇气,如果只是一味地人云亦云,对传统的观念不敢质疑,即不可能有创新性发现。
王永志先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2003年他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胡锦涛总书记把500万元大奖亲自颁发给他。
他为什么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这与他的创新思维密不可分。
1964年,在戈壁滩上发射火箭,当时遇到了一个难题,发现火箭的推力不够。不少专家都在设计如何增加燃料以增加火箭推力的方案。当时王永志先生大学毕业后才几年,经过计算,他认为不能增加燃料,而应往下卸燃料。他的方案一经提出,即引起一些人的反对,火箭推力不够,往下减燃料这不是开玩笑么?王永志先生把他的想法告诉了钱学森,得到了钱学森的赞同。最后卸去了600公斤的燃料,解决了火箭推力不够的问题。在遇到火箭推力不够这一问题时,一般人的思维方式是要增加燃料,但让燃料发挥最大作用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这一事例可以看出,王永志先生那种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和勇气以及逆向思维方式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学习榜样。
下面用一个有些调侃味道的故事,再次说明随波逐流和思维定势的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