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妥玛(Wade,TF1818-1895)——英国外交官。曾在剑桥大学读书,毕业加入陆军,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任英国驻上海副领事。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英、法、美三国取得上海海关控制权后,被派为上海江海关第一任外国税务司,次年辞职。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任英国驻华全权专使额尔金的翻译,参与胁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活动。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在英国公使阿礼国授意下,向总理衙门呈递《新议略论》。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任英国驻华公使,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借口“马嘉理案”,强迫清政府签订《烟台条约》,扩大英国在华的侵略特权。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退职回国,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任剑桥大学首任汉语教授,并将掠得的大量汉文、满文图书赠给剑桥大学。在华期间,曾编汉语课本《语言自迩集》,设计拉丁字母拼写汉字。这种拼法称“威妥玛式”为过去所沿用。
阿古柏(YakoobBeg,?-1877)——十九世纪中叶中亚细亚浩罕汗国封建主。乌兹别克族人(一说塔吉克族人)。在安集延任浩罕王的帕夏(总司令)。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率军侵入新疆,数年间,侵占南疆八城及北疆乌鲁木齐等城,建立“哲德莎尔”王国,自称“毕条勒特汗”,并与俄、英等国勾结。刘锦棠规疆,他自杀于库尔勒。
新疆历届巡抚任期一览表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十月——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正月:刘锦棠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正月——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二月:魏光焘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二月——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十月:陶模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十月——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九月:饶应祺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九月——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八月:潘效苏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八月——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闰四月:吴引荪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闰四月——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七月:联魁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七月——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十月:何彦昇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十月——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袁大化《清史稿地理志新疆》节选
新疆:古雍州域外西戎之地。
汉武帝设西域都护,天山以南,城郭三十六国皆属焉。天山以北,东匈奴右部,西乌孙,未尝服属。后汉,山北如故。山南分五十余国,于阗、龟兹最着。自建武迄延光,三绝三通,设都护及长史治之。三国及晋,北为乌孙及鲜卑西部,南为于阗、龟兹诸国。北魏,柔然、乌孙、悦般、高车尽有山北地;后周,突厥、铁勒据之。其南以鄯善为强。唐于西州置北庭大都护府,统沙陀、突厥、回鹘、西突厥,北部诸都督府。于龟兹置安西大都护府,统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池蒙、昆陵等都护。中叶后,为吐番所有。五代并于吐番、回鹘。宋时乌孙、回鹘居山北,于阗、龟兹诸国入于辽。元置三行尚书省,葱岭以东属巴什伯里行尚书省。寻增天山南、北宣慰司,北则巴什伯里,南则哈喇和卓,后为都哩特穆尔地。明,四卫拉特居北部,曰绰罗斯、曰杜尔伯特、曰和硕特、曰辉特。其南部则巴什伯里、叶尔羌、吐鲁番诸国,回部派噶木巴尔诸族居之。顺治四年,哈密内属,吐鲁番亦入贡,惟四卫拉特仍据其地。准噶尔数侵喀尔喀,圣祖三临朔漠征之,噶尔丹走死。其兄子策妄阿拉布坦遁伊犁,传子及孙,从孙达瓦齐夺其位。乾隆十九年,杜尔伯特、和硕特、辉特先后来归。二十年,执达瓦齐,准噶尔平。二十二年,以阿睦尔撒纳叛,霍集占附之,再出师。二十三年,克库车、沙雅尔、阿克苏、乌什诸城;明年,收和阗、喀什噶尔、叶尔羌诸城,二酋走死,回部亦平。二十七年,设伊犁总统将军及都统、参赞、办事、协办、领队诸大臣,分驻各城,并设阿奇木伯克理回务。同治三年,安集延酋阿古柏作乱,陕回白彦虎应之。光绪八年,全部荡平。九年,建行省,置巡抚及布政使司,以分巡镇迪道兼理按察使衔,改甘肃迪化州及镇西、哈密、吐鲁番三厅来隶。迪化寻升府,建省治。又改阿克苏为温宿直隶州,喀喇沙尔、库车、乌什、英吉沙尔并为厅,置分巡阿克苏道辖之;喀什噶尔为疏勒、叶尔羌为莎车直隶州,英吉沙尔、玛喇巴什为厅及和阗直隶州,置喀喇噶尔兵备道辖之;库尔喀喇乌苏为直隶厅,辖于镇迪道;又改伊犁为府,精河、塔尔巴哈台为厅,置分巡伊塔道辖之。二十四年,升喀喇噶尔为焉耆府。二十八年,改库车厅为直隶州,疏勒、莎车、温宿三直隶州并为府,又改玛喇巴什厅为巴楚州,隶莎车府。凡领府六,直隶厅八,直隶州二,厅一,州一,县二十一。宣统三年,编户四十五万三千四百七十七,口二百六万九千一百六十五。东界外蒙古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西界俄罗斯;南界西藏;北界阿尔泰山;东南界甘肃、青海;西南界帕米尔;东北界科布多;西北界俄罗斯。广七千四百里,袤三千七百里。东北距京师,由南路八千六百八十九里,由北路八千五百七十六里。北极高三十四度至四十九度有奇。京师偏西二十一度至四十三度。
清史小常识
学名
院试——也称童子试,由一省的学政主持,专为童生举行的考试。录取者入县学、府学,习惯称生员或秀才。
乡试——三年一科,在一省或几省举行,专为生员举行的考试。由皇上钦命主考官、副主考,录取者即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即集中举人会试之意,三年一科,在京城举行,共分三场。三场全部通过者还要进行殿试。殿试由皇上亲自主持。共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一甲第一名称状元。
两榜出身——乡试中举人为一榜(又称乙榜),中举人又中进士者为两榜(又称甲榜)。
官署
翰林院——官署名。掌编修国史、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等事。最高长官为掌院学士(从二品),属官有侍读学士(从四品)、侍讲学士(从四品)、侍读(从五品)、侍讲(从五品)、修撰(从六品)、编修(正七品)、检讨(从七品)等。
都察院——官署名。是监察、弹劾及建议机关。最高长官为左都御史(从一品),属官有左副都御史(正三品,例由在京部、院大臣兼)、六科掌印给事中(正四品),御史(从五品)等。右都御史(从一品)例由地方总督兼,右副都御史(正三品)例由地方巡抚兼。
大理寺——官署名。为最高法庭性质,最高长官为大理寺卿(正三品),属官有大理寺少卿(正四品)、大理寺左右寺丞(正六品)、大理寺左右评事(正七品)等。
太仆寺——官署名。掌马政。最高长官为太仆寺卿(从三品),属官有太仆寺少卿(正四品)、太仆寺员外郎(从五品)、太仆寺主事(正六品)、太仆寺主簿(正七品)等。
太常寺——官署名。掌宗庙祭祀事务。最高长官为太常寺卿(正三品),属官有太常寺少卿(正四品)、太常寺员外郎(从五品)、太常寺满汉寺丞(正六品)、太常寺协律郎(正八品)、太常寺汉赞礼部(正九品),太常寺司乐(从九品)等。
詹事府——官署名。是文学侍从、词臣迁转之阶。原归翰林院,后单设。最高长官为詹事府詹事(正三品),属官有詹事府少詹事(正四品)、詹事府左右春坊庶子(正五品)、詹事府左右春坊中允(正六品)、詹事府左右春坊赞善(从六品)、詹事府主簿(从七品)等。
吏部——官署名。掌全国文官品秩、铨叙、课考、黜陟和封授等事务。最高长官为尚书(从一品)、左右侍郎(正二品),属官有通政使司通政使(正三品)、通政使司副使(正四品)、郎中(正五品)、员外郎(从五品)、主事(正六品)等。
户部——官署名,掌财赋户籍等事。以下按各省名分成十四个清吏司,分别审核该省地丁钱粮及某些税课外,还兼管其它有关财政事务。最高长官与属官设置大体同上。
礼部——官署名。掌礼仪、祭祀、贡举、教育等事务。最高长官与属官设置大体同上。
工部——官署名。掌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最高长官与属官设置大体同上。
兵部——官署名。掌全国武官黜陟、兵籍、军械、关禁、驿站等事务。最高长官与属官设置大体同上。
刑部——官署名。掌全国刑狱。最高长官与属官设置同上。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官署名。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咸丰十年,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由恭亲王奕等人奏请,于1861年1月20日批准成立。官员分大臣、章京两级。规定由亲王一人总领,实际是首席大臣,其他大臣则从军机大臣、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中指派兼任,统称总署大臣。
军机处——官署名。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雍正七年以用兵西北,设军机房,越三年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于大学士、尚书、侍郎中选拔人员入直,称军机大臣,即大军机。任命时按各人资历分别称为军机处行走、大臣上行走、大臣上学习行走等。下设军机章京,习惯称小军机,掌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等。
公使馆——官署名。是国家的驻外机构,最高长官为公使,下设副公使、参赞、武官等。清朝于光绪元年对外始设。
官名
殿、阁大学士——官名。为正一品,相当于宋朝的丞相,由皇上指定分管的部、院。
协办大学士——官名。为从一品,地位低于殿阁大学士高于各部院尚书。
总督——官名。掌一省或几省军民要政,为正二品。兼殿阁大学士者为正一品,兼协办大学士或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尚书者为从一品。总督侧重于军政。
巡抚——官名,掌一省的军、民、吏、刑各项,为从二品,地位略低于总督。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或兵部侍郎者为正二品。巡抚侧重于民政。
通政使——官名。执掌京城通政使司衙门,为正三品。
布政使——官名。全称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人们习惯称藩台,位于巡抚之下,专管一省的财赋、地方官考绩等事,与按察使并称两司。布政使每省设一人(江苏除外),为从二品。见巡抚不称下官,称司里。
按察使——官名。人们习惯称臬台,位于巡抚之下,掌一省刑名,与布政使并称两司。按察使每省设一人,为正三品。见巡抚不称下官,称司里。
道——官名。道台、道员的简称,为正四品。清于各省设道员,类别有二:一类专司一事,如粮道、河道、盐法道等;一类为分守巡道,均辅助布政、按察二使,巡察辖区政事。道员拜见上司不称下官,称职道。
公使——官名。亦称星使、使者、使节、大使。是公使馆的主要负责人,有一二等之分,没有固定品级。大清国驻外首任公使为郭嵩焘。
参赞——官名。外交官员的一级,是公使的主要助理人。公使不在时,一般都由参赞以临时代办名义暂时代理使馆事务。参赞有一、二等之分,没有固定品级。
官员的称呼
大学士——中堂或相爷,有爵位的称为爵相。
总督——制军、大帅、制台、制宪或督宪。
巡抚——中丞、抚军、抚台、抚院或部院。
都统——都护。
将军——帅或军帅。
提督——军门或提台。
总兵——总镇或镇台。
副将——协镇或协台。
道员——观察或道台。
知府——太守、府台或太尊。
都察院御史——都老爷或侍御。
官员的服饰及轿饰(清朝的文官官员共分九品十九级)一品——红珊瑚顶戴(纯红),九蟒五爪蟒袍,仙鹤补服。准乘八人抬绿呢大轿。
二品——红起花珊瑚顶戴(杂红),九蟒五爪蟒袍,锦鸡补服。准乘八人抬绿呢大轿。
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顶戴(亮蓝),九蟒五爪蟒袍,孔雀补服。准乘八人抬绿呢大轿。
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顶戴(暗蓝),八蟒五爪蟒袍,雪雁补服。准乘四人抬蓝呢轿。
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顶戴(白),八蟒五爪蟒袍,白鹇补服。准乘四人抬蓝呢轿。
六品——砗磲及白色涅玻璃顶戴(白),八蟒五爪蟒袍,鹭鸶补服。准乘四人抬蓝呢轿。
七品——素金顶戴,(白),五蟒四爪蟒袍,鸂鵣补服。
八品——起花金顶戴(白),五蟒四爪蟒袍,鹌鹑补服。
九品——镂花金顶戴(白),五蟒四爪蟒袍,练雀补服。
未入流——镂花金顶戴(白),五蟒四爪蟒袍,黄鹂补服。
监察御史、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的顶戴、蟒袍均按正常品级,但补服的图形却一律绣獬豸,以示司法公正。
清朝的武官补服上所绣图饰(蟒袍、品级与文官同)一品——麒麟。
二品——狮。
三品——豹。
四品——虎。
五品——熊。
六品——彪(小老虎)。
七品、八品——犀牛。
九品——海马。
清朝文官乘轿,武官骑马。
名词解释
谥号——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所赐予的称号。
拜印——新官到任后接印时所举行的仪式。
爵位——大清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之分。
公——分一至三等公,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一等至三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一等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一等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一等至三等男,正二品。
庶吉士——通称“庶常”。明设,清沿其制。在翰林院中设庶常馆,选新进士入馆,为翰林院庶吉士,分习满、汉文书籍,称“馆选”。三年期满后举行考试,成绩优良者分别授以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授各部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光绪末停科举,庶吉士改从外国留学毕业及本国学堂毕业者,经廷试后选用。
捐输——亦称捐纳、捐例,是清朝为筹措军饷特给想做官、进学的人所提供的一种门路。只要拿出一定数额的银两,就可以买到相应的官职或监生资格。捐官不属正途,人们习惯称其为杂途或捐班。
候补——清制,没有补授实缺的官员在吏部候选后,吏部再汇列呈请分发的官员名单,根据职位、资格、班次,每月抽签一次,分发到某一部或某一省,听候委用,称为候补。但也可以出钱免予采取抽签方式,自由指定到某处候补,称为指省或指分。
八旗兵——清代由旗人组成的军队,兵额有定制,分由各地的将军、都统、城守尉统率,是清代重要的兵系之一。
绿营兵——清代由汉人组成的军队,因执绿旗,以营为单位,因而得名。归地方总督、巡抚统辖,设有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等官,是清代重要的兵系之一。
湘军——咸丰三年,曾国藩为对抗太平军,在练勇基础上扩充并重加编练而成,是清末重要的兵系之一。
淮军——在曾国藩的支持下,由李鸿章编练成的武装,是清末重要的兵系之一。
楚军——在曾国藩的支持下,由左宗棠编练成的武装,是清末重要的兵系之一。
戈什哈——清代高级官员的侍从武弁,简称戈什,满语护卫之意。
荫生——即是凭借上代余荫而取得的监生资格。一般来讲,凡按品级取得的称为官生,不按品级而由皇帝特给的称为恩生。荫生名义上入国子监读书,事实上只需一次考试即可给予一定官职。
监生——明、清在国子监肄业的,统称监生。初由学政考取,或由皇帝特许。监生有举监、贡监、生监、恩监、荫监、优监等名目。如未入府、州、县学而欲应乡试,或未得科名而欲入仕的,都必须先捐监生,作为出身,但不一定在监读书。
举监——以举人资格入国子监读书者称为举监。
贡监——以贡生资格入国子监读书者称为贡监。
贡生——生员(秀才)一般是隶属于本府、州、县学的,若考选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则不再是本府、州、县学的生员,统称贡生。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
生监——以生员资格入国子监读书者称为生监。
恩监——清代由皇帝特许给予国子监生资格的称为恩监。
荫监——官员之子不经考选取得监生资格的称为荫监。
优监——由附生选入国子监读书者称为优监。
附生——于府、县学外有取附学生员之制,生员亦称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