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和母爱都是人间的第一情,但是父爱与母爱的方式和效果又有很多不同,正是这些不同才使孩子在家中得到的爱没有了空缺,所以,聪明的母亲,总会很恰当地处理好父爱与母爱的关系。
从小到大,女人身上似乎都有一种浓浓的母性:小女孩过家家,总想做个有孩子的妈妈,喜欢怀里抱着布娃娃,甚至是一个象征性的孩子;喜欢为自己的孩子穿衣打扮;喜欢百般呵护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女人成为母亲后,这种天性中的细心与温柔就会被更加完全地激发出来,她们对孩子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几乎是无人能比的,同时,她们也不相信任何人能像她们那样去照顾自己的孩子,甚至是孩子的父亲。
但是,这样的母亲完全忽略了一点,孩子在需要母亲百般呵护的同时,也需要父爱的另类的爱。有人曾总结出母爱与父爱的不同:“母亲教孩子怎么吃饭,父亲教孩子怎么走路;母亲要孩子衣服穿得体面,父亲要孩子人格保持尊严;母亲总想孩子守在身边,父亲总让孩子出去闯荡;母亲教孩子怎样关心别人,父亲教孩子怎样战胜敌人;母亲用泪水为孩子送行,父亲用目光为孩子送别;母亲给孩子生命,父亲给孩子灵魂……”因此,只有父爱母爱俱全的孩子才可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
丽君是市人民医院的护士,她的丈夫是交警大队的副队长,由于丈夫不经常在家,而她的工作时间又是黑白颠倒,所以,对儿子的教育未免就少了点,于是就把刚刚十岁的孩子寄宿到学校,为了弥补对孩子的爱,他们每月都给孩子很多的零花钱。因此,孩子就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对小朋友更是大方。但是,也正因此,孩子也学会了偷其他小朋友的钱。
为此,丽君夫妇被请到学校,听从学校老师对孩子的表现的描述,然后他们主动要求将孩子带回家,让孩子清醒清醒。到家后,丽君本来想给孩子讲讲道理拉倒,没想到丈夫回到家就把家里的键盘卸下来,放在地上,对孩子大声吆喝,让他跪在上面,然后就是一顿臭骂。丽君也自责过他们都忙,忽略了孩子的教育。
孩子每次回家,看到的都是她的温柔与体贴,丈夫要么一言不发,要么就是不在家,但是只要孩子犯错,丈夫就会严刑责罚,对此她也怪过丈夫,但出于对孩子的好,她也只能在一边心疼。
确实,母亲与父亲对孩子的不同的教育方式,是成就一个孩子全面发展的必要的前提,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二者的相互结合才能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丽君明白这一点,尽管丈夫责打孩子会很心疼,但她还是忍了。
当一个男人成为一个父亲时,他很清楚应该如何做,如何培养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教给自己的女儿如何要求与男人相同的地位与待遇。同理,女人在你成为母亲之后,也教给自己的女儿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教给自己的儿子如何争取与女人平等的地位与待遇。
有人曾将父爱比作火,将母爱比作水。因为,多数父亲都会给孩子一种天生的恐惧,他们立下的规矩不容侵犯,如同火一样,稍微触摸就会炽疼半天,所以总是和父亲保持一定的距离。而母亲则给孩子一种容易接近的感觉,母爱总像水一样温柔、细腻,因此就有了“严父慈母”之说。但是作为母亲,有时候也需要用火把水烧烫,让孩子感受一下母爱的严酷,让孩子认识到世界还有更加严酷的现实,这就是水火结合成功教育孩子的方法。
尽管父亲的爱有时表达得过于暴躁,太不近人情,但是他自有他那样做的理由,他的那些做法你也是模仿不出来的,这就是父爱与母爱的不同,是成就孩子的最有效的组合。
所以,一个真正称得上合格的母亲,是会清楚地认识到父爱有母爱不能替代的作用,只有父爱与母爱的完美组合才能使孩子的家庭教育没有空缺。
只有“蹲”下来,将自己的目光与孩子的目光放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才能真正读懂孩子的内心,才能真正和孩子达到心与心的沟通。
被广大少年儿童及父母称为“知心姐姐”,现任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副主编的卢勤教授曾说过:“只有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才能看懂孩子的心。”此话一点不假,只有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想法和做法,才能和孩子很好地沟通。
对于孩子的想法,孩子做的事情,用成人的眼光来看,不但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会觉得不合常理,应该及时改正,其实不然,他们有他们的思想,他们有他们的观点,所以,这就需要做大人、做父母的学会变换自己的角色,抛弃自己的偏见,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看孩子的世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孩子,看懂孩子。
曾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大人很是疑惑地看着一个聚精会神地蹲在地上观察蚂蚁的孩子,看他入神的样子,这个大人就问:“孩子,你在看什么呢?”然后孩子扬起稚气十足的脸,用他的童音,得意地说:“我在看蚂蚁,在听它们唱歌。
”听到这样的回答,大人就哈哈大笑,说:“蚂蚁怎么会唱歌啊?孩子别听了,别人会说你是傻孩子的。”听到大人的话,孩子不高兴地回答:“你不蹲下来,不靠蚂蚁近点,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啊?你们这些大人总是这样。”
正如孩子所说,“你们这些大人总是这样”,那么大人到底怎样呢?即,在人格上不能平等地对待孩子,在思想上常常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结果不但造成两代人之间产生隔阂,而且会对孩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其实,任何人做任何事,从他自己的角度来看,都是有理由的。在孩子看来,他们的言行总是有充分的理由的,尽管有些理由在成人看来是不对的,甚至是荒唐的,因此,若想真正地和孩子沟通就应该学会用孩子的眼光来看他们的所作所为,合理的,要加以表扬,不合理的,则应采取合适的方法加以纠正。尤其是幼儿,他们的身体和智力发育都还不成熟,他们的思维更趋向于无理的水平,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需要比其他年龄阶段更多的理解。
那么,怎样做才算是和孩子“齐”看问题呢?
1.理解孩子
事实证明理解孩子的家长,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以孩子的视角来看待孩子的思想与言行,或者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他们有时能为孩子的不合理的行为找到合理的理由,劝说自己相信孩子的做法不错;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在自己过分干涉孩子的时候,能给孩子生气与发火的权利,让他们真正地做回自己。
2.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家长也是从孩童时期过来的,孩子现在经历的事情,为人父母的大人们也几乎全经历过,所以,在你企图干涉孩子,不能理解孩子的行为时,就想想当初自己的父母是不是也有这种让自己非常苦恼的行为。或者想想当初的自己遇到这样的情况,希望自己的父母怎么做。当然,这时可以采取一个折中的方法。例如,孩子正玩得尽兴,但是你又想让他(她)去做别的事情,你们可以互相商量一下,“再玩十分钟,就去做什么可以吗?”此时,孩子也不是一点都不懂事,当他答应或者和你讨价还价的时候,就证明他也作出了让步,然后你们就可以很自然地达成共识。
3.以朋友的口吻和孩子进行交流
这些家长通常能用商量的口吻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努力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交流时,目光尽量和孩子的处于同一条水平线上,采用委婉的口气,让孩子觉得有被尊重的感觉,甚至是自己的观点也有合理的地方,然后他们才能去积极地思考,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也有利于孩子的发散思维。
现代教育专家指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同时美国也有一句名言说:“夸奖如阳光。”确实,只有在夸的鼓励下,孩子才会产生“乐”的兴趣来,才会有行动的动力。
在孩子的生活与学习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不愉快。这时,孩子可能会表现出自信心不足及学习情绪的低落。父母如果能够在此时适时地给予孩子夸奖,给予欣赏、鼓励和支持,对孩子来说不仅是一种力量,更多的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同时也会增加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及信赖。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如何评价孩子,如何给自己的孩子定义同样会影响他人对孩子的认识,更会影响一个孩子的自我认知。在这种不同定义的影响下,他们会相应的做出不同的举动,进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一位母亲第一次去开家长会,是在儿子上幼儿园时。老师很气愤地说:“你的孩子太调皮了!在凳子上五分钟都坐不稳!真是太难对付了!”这位母亲听了回家后,很亲切地对孩子说:“宝宝啊,今天老师表扬你了,说你以前在凳子上三分钟都坐不稳的,但现在可以坐上五分钟,有进步哦!”
第二次是小学的时候,老师很无奈地说:“你的孩子太笨了,考试全班倒数第一名!”这位母亲回家后,温和地对孩子说:“今天老师鼓励你了,说你不是个笨孩子,虽然这次考得不太理想,但是她说只要你认真,一定可以赶上你的同桌,这次你同桌排在第26名。”
最后一次家长会,是在初中,这位母亲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老师却没提到她的孩子,后来她便去问老师为什么,老师很理所当然地说:“你的孩子成绩不太理想,与重点高中还有点距离。”她最后回到家又对孩子说:“老师对你充满希望哦,她说,只要你努力学习,肯定可以考上重点高中的!”
最后的结果是,她的孩子考上了清华大学!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
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爱我……”
这位母亲的教育方法是明智的,因为从小到大她一直都在鼓励孩子,都在给孩子贴好的标签,夸奖自己的孩子,然后天真的孩子果真按照母亲说的那样去做了,并且最终成了母亲夸的那种人。
但是,现实生活中,总是有那么一些父母一味地否定自己的孩子。例如,有的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这孩子不知道是不是智商比别人低一些,上课不专心,成绩也不好,就喜欢乱涂乱画,胆子大到谁都不怕……”还有的父母,当孩子考试考不好了就否定孩子说:“我看你就特别笨,根本不是读书的料!”有的父母看到孩子上蹿下跳时,总是说:“你是不是有多动症啊,这么不安静。”
结果呢,在这种否定的作用下,孩子的表现是越来越不好了,曾被说成“智商低”的孩子,以后似乎变得越来越笨了;被认为“根本不是读书的料”的孩子,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被说有“多动症”的孩子,越来越没有安静的时候了。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不要一味地去否定自己的孩子,不要吝啬自己的夸奖,更不要有那种“刺激他,他才会上进”的想法,因为孩子毕竟还没有学会那种反面思考的能力。但是,夸也要慎重,也要在夸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技巧,否则会适得其反。
1.“夸”要控制在一定的度内
不论任何方面,你都会去夸孩子,一直让他生活在鲜花与掌声之中,他心中自然而然地就会有一种优越感,总以为自己是对的,结果听不进别人的建议,看不到自身的缺点,最终会害了自己的孩子。
2.“夸”一定要具体
夸孩子能够帮助孩子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这是个不容争议的事实,但是在夸的时候,一定要有具体的事实作为依据,如果你仅仅用一些比较宽泛的词语,比如“好孩子”、“乖孩子”、“聪明的孩子”等,这样的“夸”让孩子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好。但如果用“勇敢的”、“爱劳动的”等来夸,则比较有效。说孩子“勇敢的”,他就能够不怕打针,说孩子“爱劳动的”,他就积极帮忙做家务。
如果你能学会正确地夸奖自己的孩子的话,相信你也会成为一位成功人士的伟大的母亲的。
给孩子玩耍的时间,让他在玩耍中找到自己的乐趣,这样,不仅可以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来适应新环境,也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还可从玩耍中获得社会生存的技巧,为以后适应社会做好准备。
美国儿科学会近日发表的报告指出,孩子必须有充足的时间来自由玩耍。报告解释说,没有组织和计划的玩耍不仅可以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来适应新环境,也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孩子们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他们还可从玩耍中获得社会生存技巧,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情感、社交以及认知能力。
现实中,很多父母,尤其是心细、温柔、爱干净、万事追求安全的母亲则总是不敢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让他们做脏的、有点危险的事情,因此,母亲一般都喜欢安安稳稳、比较听话的孩子。确实,没有哪个父母喜欢调皮捣蛋、爱搞恶作剧的孩子,但是,大量的事实证明,那些会玩,不太喜欢受约束,甚至是经常做些傻事的孩子,在进入中学,大学,走向社会时,其适应性更强,创造力更丰富。
伟大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小的时候曾被人称为“呆子”,是老师头疼的差等生,成绩差到无可救药。尽管他在学校里不用功,但是小时候的牛顿非常善于观察,总是有一种探究自然奥秘的欲望,他还善于设计,在他的小屋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倾注了他心血和智慧的小东西。
讨厌了学校生活的牛顿,最开心的时候是他放学之后,因为在那个时候他可以尽情地玩耍,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必按照别人的规定去想去说去做。只有这个时候,他才是自由的,自在的。有时,他连书包都不放就径直去河边树丛里去玩,去观赏大自然,然后进行无限的遐想。有时,他一回到家,一进自己的小屋就扔下书包开始做他心爱的木工活。随着年龄的增大,他所做的东西也开始复杂了,由开始做小桌子、小凳子、小箱子等着些模仿性的东西,到逐渐做一些带有设计性的东西。
由于经常观察自然现象,喜欢沉思默想,于是,他的脑袋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幻想和新奇的事物。当他有了什么新的想法的时候,他就开始动手把它变成现实。
就这样,在学校学不到什么东西的牛顿,却在自己的“玩耍”中摸索出了很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老师与同学们的眼中是个“笨蛋”的牛顿,却让独自摸索成就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如果当初牛顿的家人,硬逼着他回学校读书,把他用来设计东西的工具全部藏起来或扔掉的话,恐怕世界历史上将会少了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尤其是牛顿的妈妈和他的姥姥在他的成才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她们为牛顿的“玩”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从牛顿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会玩的孩子,在思维方面往往比其他孩子要强。据了解,一些着名的科学家往往都是玩耍高手,或者在音乐、体育等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