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当政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网罗各种人才,编纂了一部集各家之长的《吕氏春秋》。
据说吕不韦有门客三千。那时各国诸侯都大力招揽人才,供养食客,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战国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而吕不韦是秦国历史上第一个认识到士的重要作用,从而大规模招揽宾客,打开国门大批养士的政治家,为开创霸业建立了人才库。
吕不韦任相国之初,就在相府内建造了数以千计的高堂广舍,聘请众多名厨,在城墙上挂起告示,欢迎各方士人来相府做客。因为吕不韦本人并非秦人,却官至秦相,这对希求功名的人士,极具诱惑力。其次,吕不韦权势大,养士之举不会遭人反对和嫉恨。另外,秦国在军事上节节胜利,统一六国是早晚的事情。因此吕不韦纳贤告示一经发出,有识之士便纷纷奔相府而来,很快,吕不韦门下的食客就达三千之众。后来在秦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司马空、李斯、嫪毐,都曾经是吕不韦的门客。
吕不韦是思想家、政治家,也是大商人,他不会在家里白养三千食客的,他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让这些人编书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才能,既可以为统治者提供执政借鉴,还可以帮吕不韦留名青史。
要让各有所长的三千门客编一部完整的作品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既要保持各派学者的观点和风格,又要相互融合,成为一部完整的作品,经过一番研究,终于得到圆满解决。这部书形式上统一,内容则多样,开创了杂家体例。为了提高作品质量,防止抄袭现成之作,同时也要宣传自己,吕不韦又想出一招。把《吕氏春秋》用竹简抄好挂在咸阳城门旁,那里过往的人多,还立了一个告示,上面写着:如有人能对《吕氏春秋》改动一字,赏赐千金。这就是成语“一字千金”的由来。吕不韦这一招实在是起到了广告宣传的作用,用现代的话说属于自我炒作。同时他也是想通过这个办法告诉秦王嬴政,他的《吕氏春秋》没有任何错误,让秦王按照他书上说的执政。
吕不韦之所以敢出千金赏赐改动《吕氏春秋》的人,一方面是他有这个自信,觉得自己的作品经得住推敲,另一方面是他的权势无人可敌,谁人敢改动一字,那不是藐视相国的权力吗?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好奇的观众越来越少,站在城门前阅读《吕氏春秋》的人也逐渐散去,终无一人将千金取走。其实,并非书中不可改动一字,而是吕不韦权倾朝野,人们不敢改动,害怕招来杀身之祸,告示只不过是吕不韦吹嘘的手段罢了。后来东汉有个叫高诱的学者,专门研究了这部《吕氏春秋》,指出书中有十余处错误。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全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总之,《吕氏春秋》形式上虽具系统,思想上不成一家。这部书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提倡在君主集权下实行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用这一思想治理国家,对于缓和社会矛盾,使百姓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发展非常有利。
据吕不韦说,此书对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从客观出发,对各家都抱公正的态度,并一视同仁。因为“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三者皆私设,精则智无由公。智不公,则福日衰,灾日隆”(《吕氏春秋·序意》)。《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共六十篇。《吕氏春秋》是在“法天地”的基础上编辑的,而十二纪是象征“大圜”的天,所以,这一部分便使用十二月令作为组合材料的线索。《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八览,现在六十三篇,显然脱去一篇。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六论,共三十六篇,杂论各家学说。
吕不韦编著的《吕氏春秋》既是他的治国纲领,又可作为即将亲政的嬴政执政的借鉴。可惜嬴政将《吕氏春秋》里的政治见解和治国方略视作粪土,在执政时横征暴敛,实行严酷的专制统治。《吕氏春秋》的价值逐渐为后人领悟,成为了解战国诸子思想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