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后来,那个小广场真的多了一尊雕塑。是真正的雕塑,真人一般大小,伫立在广场的中央。他似乎是多余的了。
那几天他的神情很是落寞。我陪他喝酒。两个人坐在石凳上,一包花生米,几罐啤酒。我说你还可以重新找个地方,比如公园,比如码头,比如别的广场……他认真地说,不行,那样不协调。我和背景不协调,文化内涵上不协调。我笑,有这么严重吗?我想他把自己看得过高过重了。事实上,不管他如何努力,他的行为也是接近于乞讨。
几天后他就重新开始了工作。仍然是那个小广场,他充分利用了那尊真正的雕塑。那雕塑真人一样大小,手持一把宝剑。有时他也会手持一把宝剑,扮成与雕塑对决的剑客;有时他会手捧一个剑鞘,扮作雕塑的徒弟或者仆人;甚至,有一天,他蜷曲双腿躺在地上,扮成被雕塑杀掉的敌手。他与雕塑浑然一体,真假难辨——他其实也是一尊雕塑。
他的收入似乎比以前多。我想这是对一尊敬业的雕塑最好的奖赏。
那天我再次请他喝酒。还是一包花生米和几罐啤酒。我说你近来收入不错。他说是这样,不过那些钱,我只能拿走一半。另外一半,想上交市容部门,他们是城市雕塑的拥有者。我们两尊雕塑赚下的钱,岂能由我一个人独吞?不管他们接不接受,把钱给了他们,我才心安。我说你也太认真了吧。他喝下一口酒说,你不懂。
我当然不懂,我搞不明白他为什么这样固执。我问他留下的那一半钱够不够花,他满意地说,够了……我还有一个读大学的儿子,我还得为他赚学费。我问他的学费全部靠你吗?他说是……我是离过婚的。我问他,你儿子同意你以这种方式赚钱吗?他苦笑,说,当然不同意。但我还是要做,因为我的儿子在读大学,而读大学是要花钱的。
接下来,我们很长时间没有说话。他脸上的油彩几乎全部被汗水冲掉。他一边往脸上抹着油彩补妆一边说,总有一天他会懂我的,就像你懂我一样。然后他站起来,说,中午我想加加班。他要开学了,需要很多钱……
我想我愧对他的夸奖,因为我其实并不懂他,我永远无法深入他的内心,或许也永远无法理解他的行为,现在我只知道他是一尊雕塑,而这尊雕塑,对我们来说,似乎可有可无——不管他把自己看得有多重要。
今天他扮成一位帝王,那尊真正的雕塑成为他的护卫。一位娇小美丽的姑娘缩在他的影子里,急急地往脸上扑着粉。他站在那里,面带高傲的表情,一动不动。他为姑娘遮挡了阳光,即使无人为他擦一把汗水……
伟大的精力是为了伟大的目的而产生的。
苏秦的无间道
谭伯牛
话说某甲做官远游,在家乡的妻子耐不住寂寞,与人有了私情。当某甲调动工作即将回乡的时候,奸夫眼见“好事”不再,乃郁郁不乐,奸妇却劝他“勿忧”,说:“吾已作药酒待之矣”(“药酒”即毒酒)。某甲归来,奸妇办了一桌酒菜,款待老公,并命甲之妾敬酒。其妾早已察觉主母的阴谋,她端起这杯毒酒,做了权衡:明说这是毒酒吧,良人必将驱逐主母;不说吧,则良人将丧了性命。面对两难之局,她用行动做了解答,“于是乎,佯僵而弃酒”(假装摔倒,顺便将酒泼掉)。某甲大怒,赏了她一顿鞭子。
这个故事是苏秦说给燕王听的。君臣之间不谈国家大事,竟谈风月,为何?原来,苏秦担心燕王怀疑他的忠信,借这个故事来陈明心迹。小妾“上存主父,下存主母,然而不免于笞”,苏秦就是这个地位尴尬的小妾。若依譬喻,故事里的“妾”是苏秦,“主父”指燕王,“主母”则是何人呢?这与战国形势有关,此处略作说明。
概乎大势而言,战国中后期是“两极世界”,一极在东,为齐国,一极在西,为秦国。另有楚、魏、赵、韩、燕五国,实力超乎其他诸侯,此即所谓“战国七雄”。凡以齐国为首联合五国抗击秦国的外交计划,称为“纵”;秦国率领他国去攻打齐国,其名为“横”。为前者而奔走的政治家,称“纵人”,为后者而计虑的,则是“横人”。苏秦正是“纵人”的代表。《史记》说他取得六位国君的信任(“六国大封相”),率众抵抗虎狼之秦,便是称赞他对“合纵”的贡献。然而,需要澄清的是,《史记》所说有误,其实,苏秦仅担任过齐、赵、燕三国的宰相。但是,在这三国中,苏秦为之殚精竭虑并最终献出生命的是燕国,齐与赵不过是苏秦的棋子。他与燕王商定,自己去齐国当“卧底”,以达到削弱齐国保存燕国的目的。正是在此期间,燕王流露了不信任苏秦的意思,怕他在齐国待久了,忘了燕国。苏秦一时激动,便讲了前面那个故事,并慨叹:谁说忠信之人无罪呢?看这忠信的小妾,就因忠信换来一顿鞭子。我因忠信而获罪,不正像这可怜的小妾吗!燕王听他一番话,感慨良久,自此坚定了对苏秦的信心。
燕国并非苏秦的祖国(他是洛阳人,在周天子王畿之内),也不是他最初想效力的国家。初出道时,他先后向周天子、赵王和秦王自荐,遗憾的是,周、赵、秦皆“不用其言”。最终,他放弃了为强力诸侯(秦与赵皆是强国)服务的志愿,转投实力最弱的燕国。这就好似一个有野心而又志气绝人的女子,若不能嫁与王子,那就选一个合适的男子,助他成为国王。西谚所谓Everything or nothing,或即苏秦的写照;换作中文,就含蓄多了,曰:士为知己者死。而且,燕王一贯信任苏秦(偶有狐疑,一语则消,如前述),委以大任。他遂立志,拼死也要保住燕国的名号不在地图上被人抹去。
然而,形势诡谲。历史上的苏秦被定位为“纵人”,本应指挥燕国跟随齐国去抗拒秦国,但是,他的初衷乃至遗愿,却是希望看到齐国被消灭,哪怕由秦国带头也在所不惜。一般来说,人与人,国与国,在斗争哲学上都遵循同样的道理:朋友的敌人是敌人,敌人的敌人是朋友。他在秦国自荐不获受,遭到羞辱,从人性来说,杀个回马枪,对秦国还以颜色才是正解,为何他不用此计,反去祸害秦国的大敌呢?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苏秦不以敌人(个人层面)为敌,反以敌人的敌人(国家层面)为敌,乃是公义战胜私情的抉择。
如此抉择,也有战略地理上的重要原因。当时,“七雄”中以燕国最弱。而燕国的切肤之害是齐国,时刻担心被齐国吞并。对燕国来说,秦国的威胁远不如齐国大。因为,就算因为削弱乃至灭亡齐国,为秦国扩张铺平了道路,但是,到时秦国发动东征,或将威胁甚至灭亡燕国,那也是多年以后的事。当务之急,须遏制齐国的吞并。这便是苏秦表面合纵抗秦、暗里连横灭齐之策的根本动机。
至于苏秦的具体操作,主要在于说服各国联合抗秦。举两个例子可见一斑。一是内政。苏秦甫任齐相,教导齐王的竟是“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齐王一度有称“帝”的企图——当时诸侯皆称王,无称帝者;帝的级别比王高,齐若称帝,显然会刺激其他诸侯。后来虽然放弃称帝,齐王自恃国力强大可以小视诸侯的态度却不曾改变。因此,苏秦提议大兴楼堂馆所(“高宫室大苑囿”),正是顺着齐王的意思给他上套(“以明得意”)。二是外交。本来,作为军事强国的赵,既与齐联合抗秦,两国应紧密合作才是,苏秦却在齐王前说赵的坏话,同时授燕王以联秦、赵而攻齐之策。恰又风云际会,不久,智勇双全的乐毅出任燕、赵二国的“共相”,并兼任联军的统帅,于是,三国进攻,将齐国打得一塌糊涂。对外,损害邦交;在内,削弱国力。这就是苏秦的“敝齐”之策,其策收效甚佳,齐国因此被削弱。同时,燕国的近邻威胁也被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