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般的成才道路,确实比较容易获得大众意义上的成功的成功。然而,正是这种“众人皆走阳关道”的思想,才使得“千军万马过高考”的现象出现。可是,我们发现:即使走过了高考,甚至成为研究生、博士生,同样要面对工作、生活的磨砺。由此便出现了:郑渊洁、丁俊晖等令人惊讶的人物出现,可他们竟然成功了。
由此,人们便重拾“读书无用论”,更为严重的是:2008年各地都出现了大规模“弃考”现象,高考受到了一定的质疑。有些人便以某些异于常规道路而获得成功的人作为例子。然而,我们仔细一点就会发现:打破常规可以,但是不能胡乱打破。郑渊洁、丁俊晖等人是在兴趣基础上的放弃,而且这些兴趣显示出了极大的优于普通人的特点。
假设,你没有任何优点和兴趣,而只是看了皮毛就弃学,那么你拿什么来与人竟争呢?假设你虽有优点,但优点却与他人差不多,如此怎么能够竟争过他人呢?即使你有很大的优点,在追求兴趣的时候,你有条件保障生存吗?一日三餐都保证不了,兴趣没到可以使你成功的地步,如何才能保证肚子问题呢?
变化是绝对的
凡是学过哲学的人都知道,变化是绝对的,静止则是相对的。经济界有个非常著名的观点叫做“除了孩子老婆,一切都可以变”。我们经常谈,遇到困难、问题的时候需要变化,但是,变化是绝对的而且是普遍的规律。即使问题没有显现,即使是强者同样需要变通。
经常听到一句话“穷则变,变则通”,变化、变通似乎是弱者的专利,确实,这很令人容易理解。因为,只有到了“最危险的时刻”,那些常识、常规的方法,已然被证明失去了作用。这个时候,变通的阻碍最少、最小,形成共识的几率也就最大了。
但是,GE也就是通用电气公司的经历告诉我们,变化同样是强者应该做的。但是,强者在进行变通的时候,往往容易导致外部和内部的反对。因为,既然过去的做法证明是有效的,那为什么还要改变呢?正因为如此,五十年代开创的权力分散,历经三十多年证明是有效的。从而也受到了全世界的效仿。
但是,韦尔奇却看到了其间的巨大问题———官僚主义横行,对市场应对速度慢等。如此,韦尔奇进行了变革。开始放弃,凡是做不到行业内第一第二位的就全部淘汰。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证明GE再次获得了成功,新的管理模式再次受到了全世界的热捧。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少有的长青的公司。
变通能力的划分
既然,变化是永恒的,那么变通的时候,只要遵守变通的原则,那么变通能力的划分也就出来了。一般来说,好学生的变通能力比较差,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比较高,会对缺点进行无休止的攻坚。即使这个缺点或困难根本不是目前的能力能够解决的也会无怨无悔地去做。结果只有失败。
可是坏学生的变通能力很强,这是因为他们在传统教育下得不到认可,需要结交各类朋友。为了结交他们,就会采用各种方法去结交。失败了,就会换一种方法。换来换去,就懂得了变通。
由此,变通能力分为高、中、低三种情况。
变通能力高的人,会使你在生活、工作中游刃有余,无论出现什么困难、压力都不会放在心上,都不会使你焦躁不安。因为,他们认为世界上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很多的,只要去思考、观察就可以得到。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心理平衡,才有了好的心情,做起事情来就会龙腾虎跃,成为生命力很强的人。
变通能力中等的人,虽然不会因为环境的变化、事物的变化、困难的程度、别人的干扰等失魂落魄,但是,如果问题比较大、失败比较明显就会出现较长的心理波动期。
变通能力弱的人,会因为环境变化、别人的干扰,使得本来是正确的事情和做法都产生质疑。面对别人的反面意见,往往很容易改变自己经过深思熟虑得出的见解。
对于变通能力弱的人,应该仔细注意自己出现问题的原因,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忍耐力。不断地给自己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设定时间,每次解决问题时间少一些就应该是值得庆祝的事情。
找对方法,变通做事
苏轼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家。但他的政治生活却并不顺利,而且还非常倒霉。当王安石进行变法的时候,他批评王安石的变法。当王安石的对头司马光推翻王安石变法后,苏轼又批评司马光。由此,他两面不得好。被人贬来贬去,颠沛流离。在这时,发生了一件改变他命运的事情。
寻找好方法胜于蛮干
有一年,他被贬后为一个地方官。当地流行一种很严重的病,许多人都死了。请了许多知名的医生都不能医治这些病,忽然来了一位高人交给了苏轼一个方子。令人惊奇的是,这个方子很快治好了这种病。
其实,这还不算新奇的。更新奇的是:这个方子还可以治许多病,由此,苏轼只要是得了病不管什么病都用这个方子。别人生了病后,也是向其推荐。最终,苏轼得了重病,他仍然如法炮制。可惜,不久之后就病入膏肓了。医生们看到苏轼如此,纷纷摇头,怪他不能对症下药,盲目用药。
其实,苏轼的方法,就是在不懂某种事物的情况下,一味按照之前的经验蛮干。蛮干不是勇气。勇气是什么?勇气是在认真研究之后,找到其中的缺点、不利于现实环境的因素后,进行一种突破。
曾经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美国威克教授把一些蜜蜂和苍蝇,同时放进一只平放的玻璃瓶里,使瓶底对着光亮处,瓶口对着暗处。
结果,那些蜜蜂们拼命地朝着光亮处挣扎,最终气力衰竭而死,而乱窜的苍蝇竟都溜出细口瓶颈逃生。而那些瓶口,蜜蜂们其实也可以飞出去。但它们却没有,只是一味朝着光芒飞去。
从表面上看,蜜蜂要比苍蝇强大,但只是在形体上强大而已。人生活的环境,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只是朝着一个方向去闯,毫不顾忌变化。那么,只有死路一条。
不找方法,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蛮干并不代表勇气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规矩的改变。规矩可以改变,但如果不具备改变的实力,硬去改变的话,结果受伤的只能是自己。实力代表着地位,代表着分析问题的能力,代表着理解世间人际关系的能力。
小李是一个日用消费品企业的销售员,他有很多好的想法。特别是对于人人头痛的串户砸价行为,他认为只要能够采取稳准狠快的方式,其实可以把问题解决。
串户砸价就是企业为了快速打开市场,把某一个地区的经销产品的权利给予一个客户。但是,这里面就有了问题。客户有大客户小客户之分,也有老客户新客户之别。对于一些大客户来说,他的实力非常大,得到的回扣就多;对于老客户来说,因为和企业的合作时间长,即使实力不是很大,但因为和企业的上层关系很好,也可以得到较高的回扣。
由此,这些客户就与其他客户有了打价格战的基础,同样一件产品,企业给老客户、大客户的也许就是10元,给其他客户的也许是12元。大客户、老客户为了扩大销量,拿到更高的回扣,可能就会用11元甚至10元、9元进行竟争,之所以用9元,那是包括将回扣的钱也算在其中了。比如到了一个量,给3元回扣,那么它的保本底线就是7元了。只要高过7元,他就可以赚到钱。
为了扩大销量,他们可能就会进入不允许他们进入的市场。这时候,原市场的新客户、小客户就会被淘汰。因为你的产品是11元以上,而他的却是7元以上。同样一个产品,消费者当然会选择价格更低的。
面对这种情况,小李经过暗访、假扮消费者等方法,终于找到了一个串户砸价者。上报公司后,公司并没有认真对待。最终,他还锲而不舍地越级上告。结果,虽然获得了重视,但却得罪了不少顶头上司和老客户、大客户。
其实,小李的越级上告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激化了矛盾。公司表面上对小李说会严惩串户砸价者,其实根本没有任何反应。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小李犯了三个错误。
第一,小李作为一名销售者,地位很低,根本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依靠的只是上级解决这一问题的决心。第二,串户砸价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不是“杀鸡儆猴”这样简单。大客户代表着的是某个市场能否稳定的作用,老客户则和原企业风雨同舟许多年,有一种“帮着打天下”的味道。
处罚前者,可能会导致顷刻间失去某个市场;处罚后者,人们会说“卸磨杀驴,为你们如何打天下,如今公司规模大了就如此如此”。这样对企业的声誉很有影响,不利于日后的开拓。特别是我国,虽然市场经济深入人心,但是在潜意识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义”思想仍然影响着人们。
第三,串户砸价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使产品流入新市场,又可以扰乱市场。一个优点一个缺点,使得这种行为只要不妨害企业发展就可以了。因此,公司领导者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由此,许多事物、许多观念是随着地位、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地位低者往往照顾到自己周边的环境,地位到了一定程度后管的事情、看的事情多了,就会照顾到整体利益。有时,面对问题,不要忙于解决问题。先和其他人,特别是年长者、阅历较多者探讨问题发生的原因,之后再商量解决怎样才可以看得更深、更远的问题。万不可以为自己的方法是光明正大的,就可以“为所欲为”不顾一切,这样做最后受伤的只能是自己。
勇于承认不足才能变通
许多人都认为自己很有才华,并且慨叹世间的伯乐是多么地少。其实,殊不知凡是有这样的思想,就有了狂傲的心理。任何人都不应该自满,自满就会使自己不知道变通的做事。
怀才者在勇往直前时,既不顾虑可行性,也不考虑周边人的想法。在做事的时候,往往不知不觉地伤害到其他人,给自己带来麻烦。例如,上个例子中的小李,就非常喜欢诗词歌赋,当他在和其他人聊天的时候,别人说错了或理解错了诗词内涵,他或者给予纠正,或者轻蔑地一笑。这些都不是他有意识地做出来的,却在无意识中让所有人都看得清清楚楚。
怀才不遇者之所以常常受到排挤,就是因为在为人处事上不能检讨自己的行为。如果怀才不遇者能够转变一下想法,承认“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承认“三人行必有我师”,承认“山外青山楼外楼”,你就不会目空一切。
自认为怀才不遇的人往往认为自己有才能,做起事情来,不愿听从他人的意见,显得很不合群。如此就多了几分固执,少了几分灵活。由此,他们便懒得考虑为什么不能成功。既然不考虑也就更不会认识到变通的重要性。
可以说,不改变自己怀才不遇的心理,就不可能找到正确做事的方法,就永远不会变通地做事。
进退变通:此路不通,走彼路
人在学习、生活特别是日后的工作中,要懂得变通。否则,就会因为太过较真,而失去许多机会,更会让许多人敬而远之。更危险的是,如果不会变通,许多本来不是问题的事情就会成为问题;许多本来能够解决的问题,就无法解决。
不会变通,知识越多越是累赘
古时候,有位秀才想过河。这条河并不宽,但秀才却惆怅不已。因为,他既想过河,又想保持一个优雅的姿势。为此,对面的一位农人笑道喂,秀才!跳过来不就行了吗?”秀才一听,看了看左右没人,便跳了过去。可惜,跳的结果是并着的两脚同时落入水中。秀才为此恼怒不已,连声质问农人“为何害我?”
农人一看,只好给他做示范。只见农夫,一只脚朝前一只脚朝后,腾空跳过了这条河。秀才见状怒道:“你这不叫跳,并着腿叫做跳,你那个叫跨!”农人一听哈哈大笑,扛着锄头离开了他。
由此可见,秀才的知识不谓不广,但是因为他把知识孤立、凝固住了,因此,知识越多反而对自身的束缚越多。知识要会运用才能起到作用,运用之中关键的就是变通,碰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知识有哪些,从中找到适合的知识,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变通的前提在于有多种选择
变通其实说难不难,说它难就在于许多大人物例如屈原、李白等都是因为不能做某种变通,最终失去了某些重要的机会。说不难,变通其实就是一个改变思想的问题,从一个问题只有一个解决方法的误区中走出来,走上一个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法的坦途。
例如古时候的忠臣们都认为:对皇帝批评甚至直言面圣才是忠臣所为,对于换一种方式对皇帝进行劝说很有一种不屑。结果如何?赶上了圣明的皇帝会得到嘉奖。可是,历史却无情地告诉我们:明君并不多。
现在呢?其实还有许多思想的误区。例如好学生就是学习好,听老师和家长话的学生。甚至,听不听话也不重要,只要学习好老师、家长可以容忍。结果如何?好学生们不是乖乖生就是恃才傲物、唯吾独尊经受不起半点挫折。
老师和家长认为好学生好的地方就在于成绩好,之后可以考取好的大学拥有好的学历,最后便是好的工作。但是,好的工作并未代表能干好这个好工作。做好工作还要有好的人脉关系、经受失败挫折的能力、变通能力等多种因素。而这些,本来在学校期间应该学习到的,但是好学生没有学到,受到冷眼相待的坏学生却学习到了。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坏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可以获得成功的原因。
由此,老师和家长以及同学就应该思考什么才能成才,有大出息。我们不妨分析一下成才的道路都有几条。第一条道路:学习成绩到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