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个典故一般指能够担负重任的人。朝鲜战争爆发后,党中央和毛主席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选谁挂帅出征时,毛主席点到了彭德怀,决定让彭德怀执掌帅印。彭德怀果然“负重致远”,指挥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经过五次战役,终于把以美国为首的侵朝“联合国”军赶过了“三八线”。
一〇、英雄无用武之地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之间激烈地进行争夺天下的斗争。开始时,刘备的力量比较弱小,被曹操追得东躲西藏,先后依附过多人。后来投靠刘表,原想暂居荆州,再图发展。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刘表病死,曹操率大军向荆州压来,刘表的第二个儿子刘琼慌忙出降,荆州落入了曹操之手,刘备不得不退守夏口,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的汉口。曹操想除掉刘备,进而扫平江南,点马、步、水军十三万,对外号称一百万,水陆并进,沿着长江,浩浩荡荡地进兵。
面对这一严峻态势,刘备的军师诸葛亮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联合孙权的力量才能抵御曹军,便向刘备请求出使东吴。此时,孙权正屯兵柴桑(今江西九江),面对曹操大军咄咄逼来,是战是和一时拿不定主意。而他手下的大臣,以老臣张昭为首,极力主张降曹,主和派的势力远远大于主战派。
诸葛亮看出,孙权虽犹豫不决,但性格好胜,内心有割据东南,废汉自立,建立帝王大业的志向,便决定用激将法来坚定他“联刘抗曹”的决心。诸葛亮面见孙权后,首先指明形势的严重性,说:“眼下曹操已经削平了北方的割据势力,消灭了袁绍、平定了乌桓,又乘胜攻下荆州,威震四海。天下的英雄豪杰被逼得连用武的地方都没有了。刘备兵败已经逃到夏口,将军您也该估计一下自己的力量,考虑下一步的打算了。”看见孙权沉默不语,诸葛亮故意激他说:“如果你能与曹操抗衡,就趁早与他一刀两断;如果你惧怕曹军,干脆放下武器投降算了。现在你表面上顺从曹操,内心里又不服气,情况如此紧急,又不做出决断,恐怕大祸就要临头了。”孙权反问:“照你的说法,为什么你的主公刘备不投降曹操呢?”诸葛亮回答:“我的主公是当世英雄,人人佩服,目前只是时运不济,但他是绝不会向曹操屈服的。”孙权一听这话,明明是指自己比不上刘备,脸上变了颜色。诸葛亮见目的已经达到,话锋一转说:“其实曹军也没有什么可怕的,远途奔袭,粮草容易不济;北方军队,不习水战,不服水土,实际可用之兵并不像曹操吹嘘的那么多;加上荆州和江南百姓恨透了曹操,东吴又据有长江天险,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只要与刘备联合,形成鼎足三分局面,还愁阻挡不住曹操吗?”一席话说得孙权转怒为喜。当即表示联合刘备,举兵抗曹。这以后,就有了著名的赤壁大战。
诸葛亮游说孙权,包括《三国演义》中记载的,在此前舌战群儒,驳斥以张昭为代表的主和派,此后计激主战派首领周瑜,都是历史上军事外交的经典范例。正是有了这一成功的外交活动,才使得一代豪杰有了施展自己军事才华的广阔舞台,无数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一一、投笔从戎的班固
班固在写《汉书》时,曾被人诬告下狱,班超勇敢地去面见明帝,为兄争辩。明帝十分赞赏班超的勇气和才学,不仅释放了班固,还对班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此,班家从扶风平陵迁到洛阳,班固以校书郎身份修史,班超在家替人抄书挣钱,孝侍寡母。
在班超的心目中,有两个人他一直很敬慕。一个叫傅介子,是前汉北地人,在元帝时奉命出使西域,刺杀楼兰王平定西域,被封为义阳侯;另一个人就是张骞,汉武帝时通西域成功,被封为博望侯。日复一日的抄书工作使得班超心有不甘。有一次,他把笔往笔架上一放,说:“大丈夫怎能总在笔砚之间徘徊,而无志略,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弃文就武,异域建功。”
不久,明帝偶见班固,想起其弟班超,便问:“卿弟现在哪里?”班固如实相告。明帝就召班超当了兰台令史,这是一个掌管文书、劾奏及官印的小官。没干多久,上司觉得班超爱讲西域立功一类的话题,认为他不安心工作,就把班超给辞退了。
永平十六年,也就是公元73年,奉车都尉窦固奉命出击匈奴,觉得班超是个人才,便任他为假司马。班超与匈奴首战伊吾,伊吾就是今天的巴里坤湖,大胜而还。窦固发现班超很有军事才能,便派他带领36人出使西域各国,直到永元十四年,即公元102年,班超才回到京师洛阳,被和帝拜为射声校尉。班超终年71岁。
班超立志投笔从戎,出使西域30多年,使50多国臣服,功勋卓著,确实令人肃然起敬。
一二、拓拔焘任用魏钊
魏钊知识渊博,长于辩驳,文武双全,才能出众,在梁、楚、淮、泅等州一带非常出名。
拓拔焘南伐的时候,召他一起讨论军国大计,谈过之后,拓拔焘深为他的才华折服,对魏钊说:“现在我这次南代,正是你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你要努力,不用担心享受不了荣华富贵”。任命他为内都直,经常陪侍左右。大军到淮南,一座城池也没攻下来。魏刽便说:“陛下率百万大军,席卷而过,攻城略地,所向披靡,敌人再有本领,也没有全身之计。但是我们屯驻淮水之南已经好多天,义阳等城守军还在死守,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怕城池被攻破,认为可以坚持下去,而是因为他们看到陛下的军队悍勇异常,又到处抢掠烧杀,心中极为恐惧。害怕城池一旦被攻破,就会全被杀死,所以现在仍在负隅顽抗。我建议陛下派人潜入城内,会见城中豪门,宣传陛下仁慈的胸怀,表示您的诚信,这样他们必然会纷纷出城投降,那时节陛下再从其中挑选比较杰出的加以任用,这样别的州郡可不动一兵一卒,自己来投降。”拓拔焘大喜,说:“我召见你,也就是为了听你的高见。你说的和我想的不谋而合。”魏则趁夜潜入城中,向豪门大户说明了形势,并指明了保全身家性命的办法。城中老老少少都很欣喜。第二天就大开城门投降了。从此以后,各城守军均望风投诚。拓拔焘对魏钊说:“先生一句话,胜过十万大军。使我的信义传布到天下的是先生您一个人的功劳!”使任命他为义阳太守、陵江将军。又命魏钊与诸将统兵打仗,战无不胜,将士们也都敬重他的勇气和胆略。拓技焘更为高兴,对大臣们说:“我曾任用了大量的中原士人,但论其文才武功、胆气谋略,没人能比过魏刽。”
一三、以人为鉴定的标准
魏征(公元580~643年),唐代曲城人,字玄成。少年时代曾出家为道士。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跟随李密投靠了李世民,官至谏议大夫、秘书监,敢于直谏,唐太宗李世民对他非常器重。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魏征得了重病,唐太宗派遣使者慰问并赏赐药品,往来不绝。又派中郎将李安俨住在魏家,随时向皇上报告魏征的病况,唐太宗又亲自前去探望。正月十七日那天,魏征去世了,唐太宗命令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去吊丧,赏给羽盖鼓吹,恩准陪葬昭陵。魏征的妻子裴氏说:“魏征一生节俭朴素,如今用一品官的仪仗为他举行葬礼,这不是死者的心愿。”她婉言谢绝了,而用布篷车载运棺柩去埋葬。唐太宗登上禁苑的西楼,望着灵车痛哭。他亲自起草碑文,并亲笔写在石碑上。
唐太宗经常思念魏征。一次,他临朝时,叹息地说:“人们用铜做镜子,可以用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用古史做镜子,可以从中看到盛衰的道理;用人当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曾经决心保存这三面镜子,严格要求自己,不要出现过失。如今魏征去世,我失去一面镜子了。听到魏征去世的消息后,我派人赶到他的家里,得到魏征写的一封书信,刚写了一半草底,能够辨认出来的话有:‘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则国家安定,任用恶人则国家衰落。君主对待公卿大臣,有的喜欢,有的嫌恶。恨谁就只看到他的过错,爱谁就只看到他的长处,这是非常危险的。爱谁、恨谁,爱什么,恨什么;怎样才算爱,怎样才算恨等问题,君主要慎重地正确处理。如果能在爱的同时知道他的短处,在恨的同时知道他的长处,铲除邪恶不动摇,任用贤才不猜疑,国家就可以兴旺发达了。’我仔细思考、回顾,觉得要做到这一点很难,恐怕会在这个方面出现失误。因此,我请众卿把魏征的临终嘱托写在自己参加朝会时所执的手板上,以防止遗忘了,看到我有什么过失,一定要不客气地进谏。”
一四、忽必烈赞铁连
至元初年,宗王海都反叛,朝廷中商议想要征讨海都,元世祖忽必烈说:“看在宗室的情份,我只能用思德来让海都归附,挑选一个做事严谨能够胜任大事的人去出使海都的领地。”左右的人认为铁连合适,于是忽必烈召见铁连,当谈到大事。铁连回答得全都符合忽必烈的意思。忽必烈称赞铁连聪明善辩,说:“这件事非你去做不可,但是你一定先要到拔都后王蒙哥铁木王处,和他们商量后再去海都处。”忽必烈让两个人作铁连的副手。
铁连接受命令后,想要直接到海都的领地,察看那里的情况,然后再到诸王处和诸王商议。两个副手不听从铁连的想法,他们说:“皇上命令我们先和诸王商议,现在匆忙去敌人的境内。不行。,铁连说:“我亲自接受了秘密旨意,你们敢违抗就该处死。”两个副手害怕了,就跟随铁连一起去了。到了海都的领地以后,海都每天召集宗族亲戚设宴喝酒,要等铁连说话出现错误时就把他杀害。铁连察觉到这个意图,于是就大声指斥他们说:“将要吃饭,不要说话!你们想等我说错了话,就把它捡抬起来作为罪名吗!”过了很长时间,海都说:一痛快!”当酒喝到一半的时候,铁连要衣服来助酒兴,海都赞赏铁连强有力的辩解,要解下身上穿的衣服给铁连,海都的妃子制止了海都的做法,把两套皮衣给了铁连。于是海都对他的部下说:“做使者就应该象铁连这样。”海都赠送给铁连丰厚的礼物,让铁连走了。
铁连来到拔都后王蒙哥铁木王处以后,把来的意图详细地告诉给拔都后王蒙哥铁木王,拔都后王蒙哥铁木王说:“祖宗有教诲,对反叛的人,人人都可以诛杀他。如果和他和好他不听从,动用军队攻打他。我立即就响应并率军进攻,消灭他就容易了。”铁连出使回来后,把出使的经过详细地做了汇报,于是就对忽必烈说:“海都的军队人数多而且战斗力强,我们不应该和海都连战。海都来进犯。我军就坚守营垒等待,海都离开后也不要去追,我们防守得很坚固后,就无忧无虑了。”忽必烈非常赞同铁连的说法。下令在海都送给铁连的皮衣上,全部装饰上金子,说凡是有朝会,就应该穿上以表示有功劳。又赏给了铁连无数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