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每次去拜访王浑,坐下来谈一小会,就没话题了,只好告辞。但拜访王戎时,就会清谈好久好久。阮籍就挖苦王浑:“你儿子的水平很高,和你不是一个档次。跟你谈话,不如跟阿戎谈话。”王浑听了,只有干笑而已,夸儿子也等于夸自己嘛。
王戎成年后,身材短小,性格随便,不注重外表威仪。但是特别善于清谈,在名士聚会时,王戎常常能发起最有意思的话题,引起大家的热烈讨论。有一回,朝中名士到洛水修禊,畅谈一日,后来有人向参加集会的王济询问,那天有什么重要话题,王济激动地说:“张华评论《史记》《汉书》,裴顔评论前贤的言行,都很有意思。但王戎谈论张良和季札的往事,超然玄着,最吸引人了。”
名士们之间,也经常打趣斗嘴,这就需要敏捷的思维和口才。有一次,阮籍等人在竹林聚会,王戎迟到了,阮籍就挖苦道:“你这个俗物,又来败坏别人的兴致!”王戎毫不客气,回敬了一句:“你们这帮家伙的兴致,确实是很容易败坏的。”
斗嘴归斗嘴,有时候,也需要向朋友进一些高明的逆耳忠言。钟会要率军伐蜀,出发前找到王戎,询问有什么要嘱咐的,王戎真诚地说:“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他是根据钟会的性情特点,指出了钟会容易犯的错误。为而不恃,就是要有所作为,但不居功自傲。以钟会的才能,取得成功并不难,难就难在成功之后,居功自傲,不能保住成功的荣誉。后来,钟会伐蜀果然取得了成功,但因为和邓艾等人有矛盾,又想据蜀造反,兵败被杀了。人们想起王戎对钟会的嘱咐,都认为王戎“知言”。
当时人,曾经把裴楷和王戎放到一起来评价,称“裴楷清通,王戎简要”。
王戎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并开始做官。西晋时期是门阀政治,王戎进入仕途并不断升迁,不算什么困难的事情,先后做过相国掾、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
在荆州刺史任上,王戎犯了一个错误,派部下替自己修治园宅,可能还动用了公款,是典型的以权谋私。被弹劾后,依法应当免去官职。但皇帝司马炎是爱护名士、爱护世家大族的,下诏让王戎交钱赎罪,官职就不免了。
不久,皇帝把王戎调任豫州刺史,并加建威将军,带兵伐吴。西晋伐吴,是一次筹备、策划已久的成功战争,王戎躬逢其盛,便也尽心尽力。他派部下罗尚、刘乔为前锋,进攻武昌,吴国的将官们望风而降。王戎大摇大摆地进军到长江边,又有一支吴军投降。王戎未费吹灰之力,就立了两次功劳。战争结束后,受封为安丰侯,增邑六千户,赐絹六千匹。
灭吴之后,天下一统,王戎渡过长江,做了一些稳定民心、恢复秩序的工作。吴国有一位正直的官员石伟,因为不满吴国孙皓的黑暗统治,称病辞职,隐居在家。王戎很欣赏这个人,就向晋武帝推荐,给石伟争取了一个议郎的职位,并终身享受二千石俸禄。这件事,让原来吴国地区的百姓心悦诚服。
王戎升官了,入朝担任侍中。临行时,南郡太守刘肇行贿,把五十卷细布悄悄放入王戎的行李。这件事被人检举了,但朝廷审查后认为,细布是刘肇自行放入王戎行李的,王戎虽然可能知情,但并未明确表示收下,所以不算犯法。
这个审查结果,偏袒的意味太明显,朝臣们不服,议论纷纷。晋武帝司马炎,不得已亲自出来替王戎说话:“以王戎的高贵品德,怎么会贪这个小便宜呢?只是为了让对方安心,不好意思拒绝罢了。”皇帝发了话,朝臣们也就不敢议论了,但王戎的名声,也就这么坏了,大家从此看不起他。
王戎担任地方官期间,史称“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也就是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但普通的政务,都处理得井井有条。现在我们称他是“平庸而腐败的地方官”,也算说得过去。
王戎的办事能力不强,但他仍是一位有思想有见识的人。东安公司马繇执政时,过于专断,威震内外。王戎曾经劝诫他:“朝廷刚刚经历了大的变故,人心不安,您应当多从长远考虑,不要过于刚愎自用。”司马繇听不进意见,很快就失势了。
到后来,晋朝的局势越来越乱,王戎看看不妙,就改变了处世策略,苟媚取容,明哲保身,再也不肯直言进谏了。
八王之乱期间,河间王司马颗和成都王司马颖联合起来,要诛讨齐王司马冏。司马冏找王戎问计,王戎说:“您的功劳确实很大,但您也有不太公平的地方,让朝野失望。现在河间王和成都王大军上百万,锐不可当。您不如退让一步,离开朝廷,交出兵权,回到封地做您的王爷去。”司马冏的谋士厉声喝道:“汉魏以来,交出兵权的王爷,有几个能保住全家性命?说这话的就该斩首!”
在场的人都吓坏了。王戎趁着司马冏还没有发火,就假装上厕所,逃离现场。然后又假装药劲发作,掉进了厕所,弄得乱七八糟,司马冏也没顾上为难他。
王戎后来做了司徒,这是朝廷重臣了。但他也不负责,经常把公务交给部下去办,自己骑个小马,从便门溜出去游玩,百姓们都不知道他是当朝三公。在路上遇到老部下,他也悄悄地躲开,不与人家见面,就是这样混日子。
一一、乱世能臣赵俨
赵俨字伯然,颖川阳翟人氏。汉末大乱,他携全家避乱于荆州。听说曹操迁都许昌,中原安定,他便认为曹操集团有政治前途,扶老携幼,去许昌投奔曹操,被曹操任命为阳安郡朗陵县长。他当时只二十七岁,相当年轻。
朗陵是个不足万户的小县,但仍然有许多违法乱纪的豪强。赵俨上任后,首先整治这批人。他采取的手段十分明智,因为是乱世,执法太严厉了,容易激起变乱。他就只逮捕劣迹比较严重的几家豪强,认真审查,判为死罪,暂时囚禁起来,在全县形成震慑效果。然后,他又向阳安太守汇报情况,请求赦免这些人,得到允许后,再把这些人释放。
他使用这些恩威并用的政治手腕,成功地控制了本地豪强,使朗陵县出现了安定局面。
曹操和袁绍两股势力交锋,袁绍势大,派人策反曹操治下的豫州各郡,好几位郡守都悄悄接受了袁绍的任命,一旦时机成熟,就公开投降袁绍。只有赵俨所在的阳安郡,情形暂时比较稳定。
曹操要打仗,急需各种物资,命令各地加紧征收。阳安太守李通,便开始在郡内紧急征收绵絹。赵俨听说后,认为此举不妥当。他急忙赶到郡里,拜见李通,陈述道理,他说:“现在天下还没有安定,各郡都有叛乱的情况,只有我们阳安郡是真正忠于曹公的。在这个关键时刻,加紧征收绵絹,岂不是想把百姓们逼到袁绍那边去吗?您应该好好掂量一下。”
李通说:“你不知道我的难处。正是因为各郡都有叛乱的情况,我才需要向曹公表明忠心。这时候不加紧征收绵絹,输送到许昌,那曹公和他手下的亲信们,就会怀疑我的忠诚,认为我也有了贰心呢!”
赵俨说:“你的顾虑也有道理,但是我们要权衡事情的轻重缓急,要顾大局。您先暂缓征调,我想办法解决您的顾虑。”
李通答应了,赵俨便给曹操的谋士荀或写了一封信:“今阳安郡当送绵絹,道路艰阻,必致寇害。百姓困穷,邻城并叛,易用倾荡,乃一方安危之机也。且此郡人执守忠节,在险不贰。微善必赏,则为义者劝。善为国者,藏之於民。以为国家宜垂慰抚,所敛绵絹,皆俾还之。”
荀或见信后,立即向曹操汇报,得到了曹操的同意,便给赵俨回了信,并下了正式的公文,让阳安郡把绵絹退还给百姓。这样,“上下欢喜,郡内遂安。”。
赵俨的才能,很快就得到了曹操的重视,把他召回许都,任司空掾属主簿。
当时,曹操手下大将于禁、乐进、张辽等人,各领一军,互不团结。曹操便命赵俨“并参三军”,负责协调、调解工作。在赵俨的努力劝谕下,几位将军逐渐地合睦了。曹操征荆州时,命赵俨领章陵太守,不久,因为各军需要协调,又命赵俨为都督护军,管理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的七支部队,颇有成效。
赤壁战后,赵俨继续担任丞相主簿,在曹操身边工作。不久,又被曹操任命为扶风太守。曹操平定韩遂马超之乱后,收编了五千多名降兵,由平难将军殷署统领。升赵俨为关中护军,统领关中诸军,殷署带领的五千降兵,成了赵俨部下的主力。赵俨带着这些兵,打退过羌族人的进攻,平定过屯田客吕并的叛乱,为曹操立了不少战功。蜀将关羽率大军进攻樊城,将曹操部下大将曹仁围困起来,形势危急。
曹操派大将徐晃,先带一支部队去救援,并派赵俨为参军,做徐晃的谋士。徐晃到了樊城附近,关羽的部队把樊城围得正紧,单凭徐晃一支部队,根本无法解救曹仁。而曹仁是曹操的兄弟,地位重要,不能有危险,军中诸将都催徐晃快速出兵进攻。
这时,赵俨站出来说:“我军人数太少,根本无法战胜关羽,冒险进攻,没有一点好处。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城中的曹仁将军,根本不知道援军的到来,不能做拼死抵抗。所以我们应该尽快派人,把情报送进城去,让曹将军坚守几日。估计,过不了十天,其他的部队就能到来,那时候再内外夹攻,一定可以打败关羽。如果魏王要追究缓救曹仁的责任,我愿意挨这一刀,你们大家不要担心。”
众将一听,都放了心,不再要求进攻,并按赵俨的要求,派人把书信射进樊城,和曹仁互通了消息。曹仁的部队,果然打起了精神,拼死抵抗,绝不投降。过了几天,曹操派的其他部队到来,内外一起出击,关羽不敌,就撤了樊城之围,退守襄阳。
孙权见有机可乘,就写信给曹操,要求效力,夹击关羽。他派吕蒙在关羽后方偷袭,关羽知道后,就弃了襄阳,率兵回南,与吕蒙作战。
曹仁于是召集众将,商量用兵方略。众将都说,趁关羽与吕蒙作战,首尾难以兼顾,正好大举进攻,一定可以生擒关羽。
赵俨却指出:“孙权知道关羽难以首尾兼顾,所以袭击关羽后方,想乘乱图利,并不是真的想报效魏王。我们现在应该放过关羽,让他和孙权相争,而我们坐收渔利。如果我们大举进攻,威胁到孙权的利益,他便会与关羽联合了。我想,魏王一定会想到这一点。”
曹仁听后点头同意,就令部队休整,不再考虑进兵的事。曹操果然也注意到这个问题,派快马送信给曹仁,不许进兵,和赵俨说的完全一样。
一二、二疏辞官
汉代汉宣帝时期,有两个贤德之人,一个叫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一个叫疏受,字公子,是疏广的侄子。公元前67年,宣帝册立皇太子,选丙吉为太傅,疏广为少傅。几个月以后,丙吉当上了御史大夫,疏广任太子太傅,疏受任太子家令。疏受好礼恭谨,才思敏捷,善于辞令。一次,宣帝来到太子宫,疏受迎送应对,祝酒上寿,一切都彬彬有礼,皇帝满心欢喜。不久,疏受就被封为太子少傅。皇太子每次入朝,疏广和疏受都陪同前往。太傅疏广在前,少傅疏受在后,叔侄都是太子师傅,在朝廷上下传为美谈。
一次,疏广对疏受说:“我听说,‘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受辱,懂得适可而止的人就没有危险。’功成身退,那是天经地义的事啊!”我们官居高位,俸禄二千石,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了。如果不及时隐退,恐怕有后悔的那一天。我认为,不如叔侄二人相随出关,告老还乡,以终天年,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疏受叩头说:“谨听大人教诲。”当天,二人都上书称病。三个月后,皇帝垂问,疏广就说自己病重,上书请求告老还乡。皇帝也觉得他们的确年老了,就答应了赐给他们黄金二十斤,皇太子赠黄金五十斤。临行时,许多公卿大夫、朋友、同乡都为他们送行,在长安东廓门外摆下酒宴,送行者的车有几百辆,叔侄二人向众人告别而去。在道路两旁观看的人都说:“这是两位贤德的大夫啊!”有的人还感动得流下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