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世打算率领自己统辖的军队径直攻取大雷,但是,别的部队尚未聚集,不能给张兴世抽出人马以加强力量。到薛索儿被消灭后,宋太宗以五千军队留守盱眙.余下的二万人都派到南面来征讨魏军。不久,山阳又平定,朝廷又征召阮佃夫率领的各路军队回头向南征伐。于是,各路军队都聚集起来了。分给张兴世七千兵士。张兴世就命令兵士们驾着轻舟逆流而上,一会儿又驾船返回,一两天里都是如此,使得敌军放松了警惕,不对此作防备。刘胡听说张兴世要率军到上游,嘲笑地说:“连我都还不敢越过晋军去夺取杨州,张兴世是什么样的人物,敢于轻率地占据我的上游。”张兴世对沈攸之等人说:“魏军上游只有钱谿这个地方可以占据,那里地势险要,江面又很狭窄,而且离我们大军不远,接应没有困难。那里的江上有旋涡,下行的船必然要到那里停泊,江岸有叫横浦的地方,可以藏匿船只,大概可容两三只船。”张兴世率军夜里从湖口乘船,到了鹊头后,又乘船而回,疑惑魏军。四更天时,刮起了风,张兴世率军张帆而进。魏军也派胡灵秀等的军队,在东岸上相随而进。张兴世在景江浦宿营后,魏军也驻军不前。张兴世悄悄派黄道标率七十只船占据了钱谿,立起了营寨。这二天早上,张兴世和军队都集中到了钱谿。张兴世在钱谿停军一宿后,刘胡率水兵步兵二十六队趁着天明就来攻击。张兴世手下将士想要出兵迎头打击,张兴世禁止说:“敌军这么远来攻击,气势正盛,箭矢迅急,但是敌军开弓激射,力量终会用尽,气势汹汹到达极盛,也容易衰竭,曹判就是根据这个道理打败了齐国军队。”他命令将士不得轻举妄动,而是仍然继续修筑营寨。不一会,刘胡率军乘船越来越近,驶人了旋涡,张兴世随即命令寿寂之、任农夫率领数百精兵壮士攻打,大军也在后相继攻打,刘胡败退。张兴世军击杀刘胡军数百人,有很多跳人江中逃生,刘胡收拾败兵退了下去。
八、陈康迎吴汉
汉初,更始政权派遣尚书令谢躬率领六位将军攻打工郎,未能攻下。适逢光武刘秀到,与谢躬共同平定邯郸,但谢躬纵其将领掠虏过甚,光武帝不能接受,顾忌颇深。虽然同在邯郸,只好分城而驻,但有事则相互通报问候。谢躬任事勤勉,光武曾称赞其说:“谢尚书是真正的官吏”,所以双方并不猜疑。未久,谢躬即带领其数万兵马还驻于邺。时光武南下攻打青犊,行前对谏躬说:“我追击敌人到谏犬,必能击败之,在山阳的尤来闻讯势必惊恐逃走。如果以你的威力,打击这些残兵,必能获胜。”谢躬说:“好。”及青犊被刘秀攻破,尤来果然北逃奔隆虑山,谢躬便让大将军刘庆、魏郡太守陈康留守邺郡,而自己统率诸将追歼尤来。尤来因穷途末路,拚死而战,兵锋锐不可当,于是谏躬大败,死亡数千人。
光武以谏躬在外,乃派吴汉与岑彭袭击邺郡。吴汉先令说客招降陈康说:“听说上智之人可以不遇到危险,或可幸免,中智之人能够化险为夷,下愚之人则安于危险的境地自取灭亡。现在危亡已经降临,在人如何选择去从,不可不去思考。现在京城残破混乱,天下扰攘,你是听到的。萧王(刘秀)兵强士和,河北已归其所有,你是看到的。谢躬内负萧王,外失人心,你是知道的。你现在独守孤危之城,等待灭亡之祸,不能立义,不能成节。不如开城投降,转祸为福,免遭下愚之败,可得中智之功,这是万全之计。”陈康赞同此言。于是陈康收执刘庆及谢躬妻子,开城门迎人吴汉大军。等i射躬自隆虑回邺,不知陈康已经反叛于他,与数百轻骑一同人城。吴汉伏兵抓到谢躬,亲手杀谢躬,其部将兵皆降。谢躬,字子张,南阳人。起初,谢躬妻知光武不喜谢躬,曾告戒谢躬说:“你与刘公长久不睦,不能共处,却信其夸夸之谈,不作戒备,最终必然要为其所制。”谢躬不听妻言,故遭此祸。
九、西晋忠臣张华
西晋元康九年,出现了变乱,先是裴顔向贾模、张华提出废黜贾后而立谢淑妃为后,而张华却认为惠帝没有废后的意思,我们这么贸然作主会授诸王以口实,到时很有可能又会是滔天祸乱。裴顔则认为贾后逞其凶虐,也很快会招致祸乱。张华提出了裴顔、贾模作为亲戚居中劝阻调停,可以暂时保持安定。可见,张华也没有什么良言妙策,这个执政班子陷入了一个两难困境:除掉贾后,会授诸王以口实,而贾后除掉太子,也会授诸王以口实,倘若贾后与太子可以和睦相处,那么则天下太平,但是这在当时来说仅仅是一种奢望。所以张华提出由裴顔等人劝谏,也仅仅是权宜而已。
不久,贾模病故。他多次进言贾后,贾后反而逐渐疏远他。贾模的死使得劝阻贾后的力量又减小了许多。这一年的冬天,一直以来劝诫贾后最得力的贾母病逝,此人虽然妒心很盛,其夫贾充也是惧怕三分,但是她至死还是劝阻贾后待太子要视如己出,可惜她一死,对于贾后来说最后的羁绊也消失了,张华希望由贾后亲族抑制贾后谋害太子的想法至此成为了泡影。
太子的亲党也意识到了太子的处境已经日益危险,被张华一手提拔的东宫左卫率刘卞就曾向张华询问贾后是否有废太子的谋划,张华表示没有听到,其实,张华心里是明白的,但是他的地位已不容许他随意表达,必须慎之又慎。而刘卞则意在用东宫之兵,倚张华之名,一举废掉贾后。张华的内心恐怕是矛盾的,这时的局势,已不再是裴顔提出废后时的局面了不久,贾后设计,灌醉太子后逼着他写下谋反的教令,这篇教令还是出自那位中国著名美男子潘岳之手。贾后拿着这篇谋反的文字交给了惠帝,太子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
诸王公卿站了满满一屋子,惠帝说要将这个不孝子赐死,而大家都看了太子的这份手书,却没有没人说句话,经历了自杨骏以来的几场政治变乱,这时已经没有人能够再莽撞的站出来随便说点什么,因为没有人知道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虽然大家都知道皇后要谋害太子,但恐怕仍然对这种方式感到错愕。
这时的张华恐怕想到了自己多年前曾力排众议,说服武帝一举伐吴,那时他站了出来,而且几乎是与在朝的绝大多数人相悖。这时的张华再次站了出来,这不同于处置杨太后,他感到了处置太子对于现在的朝廷可能意味着灭顶之灾,所以他不会再沉默下去,他已经站在了权力的风口浪尖,他仍然相信自己能够掌控局势,就像自己当年那样,想想现在,杨太傅已经作古,杜预也早早的撒手人寰,曾经与他一同并肩作战的两人,如今都已不在。张华面对的,也不是那个当时还想有所作为的武帝,而是一个几近痴人的惠帝,更何况他要面对的,不再是权倾朝野贾充,而是他的女儿,现在的皇后,权势更盛同时也更为恶毒的贾南风。不过他还是站出来了。
张华提出,自汉武帝以来,废黜正嫡必然会遭致国家丧乱,而且有晋之日尚浅,不宜行废立之事。张华算是说到了事情的痛处,早年间,袁绍、刘表哪个不是因为废长立幼而使得自己的势力二世而亡,曹操、司马昭哪个不是因为坚持立嫡而安定政权。况且,大家心里清楚,太子到底有没有罪。最后,张华提到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就是晋目前的执政根基尚不稳固,外有少数民族群狼环伺,内有藩镇诸王蠢蠢欲动,如果此时朝中发生这么大的变故,必然使朝局面临崩溃的危险。所以,张华站了出来,这个时候他如果不出面,西晋的大厦随时有倾圮之虞。
永康元年三月,天象有变,张华的少子劝张华逊位,张华却说“天道玄远,惟修德以应之耳。不如静以待之,以俟天命。”此时张华的表现,很多人认为是贪恋权位,但是我倒是觉得他在等待,等待那滔天的祸患,虽然他已经无法解决,但是他不想逃避,他要去面对,不论那是福是祸。这是作为一个大臣,一个三公应有的品德,也是他作为一个文人所仅存的那一点风骨。
此时,一场反贾后的政变正在酝酿,而这场政变的主角就是赵王司马伦,他早年在观中平定氐羌时,就师老无功,他的谋主孙秀更是个邪佞之辈,当梁王要去顶替赵王时,张华就交待说要杀了孙秀,如果不是赵王全力保全,恐怕孙秀早就人头落地,也就是因为此事,赵王和孙秀与张华结下了不小的仇恨,而后赵王征召入朝,他虽无经国之才,但却能谄事贾后,执掌禁军。他求官录尚书事,又求尚书令,都被张华拒绝,因此赵王与孙秀经历这几件事后可谓是深恨张华。
而此时的东宫旧臣司马雅等人看到太子性命危在旦夕,把拯救太子的希望寄托在了手握兵权的赵王伦身上,而赵王也满口答应,不过此时,孙秀出了一个如当年贾后杀楚王般“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式的奸计,他设计说,太子刚烈,天下皆知赵王是贾后一党,如果太子复位将来登上帝座,很有可能给赵王来一个清算,不如先借贾后之手杀了太子,再以为太子复仇之名杀了贾后,这样则能尽收海内人望,独揽大权赵王司马伦一向对孙秀言听计从,这次对这个毒计更是称赞有加,于是赵王先是放出风声,说殿中人要拥立太子复位而废后,贾后果然不自安,命人带毒药前去许昌要毒死太子,太子不吃,来使把太子拘禁起来要饿死太子,但是宫中有人私下给太子送膳食,结果太子还是没死,最终,太子在如厕之时被贾后的来使用药杵击杀,十分残忍,愍怀太子最终还是死于非命。
这时,赵王起兵的时机也就成熟了,东宫旧将也十分义愤,希望为太子报酬,就在这最后关头,孙秀还是愿意与张华捐弃前嫌,希望借重张华之名来除掉贾后,他派司马雅前去游说张华参与此事,但是这时的张华已经不愿意再参与废黜贾后的行动,他清楚地知道赵王、孙秀是何等人物,他也知道贾后是何等凶狠,但此时的张华已经不愿意再卷入政治斗争的洪流,他放弃了这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废后的机会,也等于放弃了活命的机会。所以,如果说他贪恋禄位,我不甚赞同。
永康夏四月辛卯朔,出现日食
两天后,赵王发难,矫诏调禁兵废后,声言为太子报仇,贾谧在这场边乱中丧命,贾后则被被废为庶人并被送到了杨太后、愍怀太子都待过的金墉城,六天后,贾后被强令服下金屑酒身亡,结束了她凶残的一生。
而就在赵王发难当晚,张华也被执入殿前,在殿前,张华就自己在整个太子废黜过程中的作为做了最后的辩解:
张华:你要害死忠臣么?
张林:你身为宰相,执掌天下大事,太子被废,你为什么不能死节?
张华:式乾殿上,我苦劝天子,奈何不听,非我不谏啊。
张林:既然你谏言天子不从,为何不引咎逊位?
张华:
张华说不出来了,张林说得没错,为何我不逊位呢?他想说他不是贪恋权位,他不是对太子的废黜无动于衷,而是他不知道该做什么,他觉得坚守比离开更重要,虽然不知道能做什么,但是如果此时逊位岂不是苟全自己?但是,现在说这些,谁能相信呢?昔日的鹪鹩成为了鸿鹄,但是鸿鹄最终还是不免于被杀的命运。
不久,使者传来消息,有诏斩公。这个诏必然是出自孙秀之手。张华此时并没有慌张,在他那天踏出式乾殿,望着夕阳时,恐怕就想到了这一天,他从容言道:“臣先帝老臣,忠心如丹。臣不爱死,惧王室之难,祸不可测也。”
一〇、晋朝公卿王戎
魏晋之际的“竹林七贤”,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著名的故事,至今脍炙人口。他们虽然是名士风流,不留心世务,但在那种特殊环境下,也不得不涉足官场,成为政治人物。七贤中年龄较小的王戎,后来成了西晋朝著名的公卿,而且,他还做过一任河东太守。
王戎十五岁时,就结交了当时的名士阮籍。阮籍比王戎大二十岁,是王戎父亲王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