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气药的主要作用是疏理气机,可治气机不畅、气滞、气逆等病症,包括橘皮、枳实、香附、玫瑰花、佛手、檀香、荔枝核、薤白等。中医理论认为,气机不畅主要与肺、肝、脾、胃等脏腑有关,寒温失调、饮食不节、外伤淤血、情绪忧虑等都可导致肺失宣降、肝失疏泄、脾胃升降失常,导致气滞或气逆症的发作。肺气不畅主要表现为胸闷、喘咳、短气;肝气郁滞主要表现为胸胁胀痛、胸闷、疝气疼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脾胃气滞主要表现为腹胀、嗳气、吞酸、食欲不振、呕吐恶心、大便不调等。临床应用理气药时,多配伍宣肺药、疏肝药、健脾药、消食药、活血药、化痰药等,标本兼顾。另需注意,理气药多辛温,易耗气伤阴,故温燥伤阴、气虚或阴虚者应慎用。
又名:陈皮
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归脾、肺经。
理气燥湿之常用药
橘皮为常用的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中药。《本草纲目》记载“橘皮能泻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龠。故橘皮为三经气分之药,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现代分析显示橘皮中维生素C的含量比猕猴桃中的维生素C含量(100毫克/100克)还要高15%~90%。
“橘皮小档案”
橘皮主产于广东、福建、江苏、四川、浙江、湖南等地,尤以广东新会所产的新会柑、广东四会所产的茶枝柑的柑皮,最为地道。橘皮属芸香科植物,其药用部位是橘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果皮,一般每年11~12月份间采摘成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现代研究发现,橘皮中主要含有橙皮苷、新橙皮苷、川陈皮素、橙皮素、对羟福林、蛋白质、类胡萝卜素、肌醇、维生素C、维生素B1.钾、钙、钠、镁、锂、铁、锌、锰等。
“功效主治”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1.用于脾胃气滞引起的腹胀腹满、恶心呕吐。2.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3.用于痰湿内停引起的咳嗽痰多等。
“真伪鉴别”
《本草纲目》中收集了有关橘皮的资料,载:“青橘皮乃橘之未黄而青色者,薄而光,其气芳烈。今人多以小柑、小柚、小橙伪为之,不可不慎辨之。”橘、柚、柑三者相类却不尽相同。橘子果实比较小,味道泛酸,皮薄而红;柑比橘大,肉囊甘甜,皮厚发黄;柚大小与橙相仿,果肉微酸,皮厚且黄。李时珍曾根据果实的形态及味道辨别橘、柑、柚,以此来辨别青皮的真伪,他认为青橘皮是橘子尚未成熟时的果皮,柑皮、橙皮、柚皮等都不能取代青橘皮用。而当前市场上出售的橘皮,多掺有柑皮、柚皮等,购买时还应注意鉴别。
“注意事项”
1.气虚体燥、阴虚燥咳者忌用。2.吐血及内有实热者慎用。3.多服,久服陈皮易损伤元气。
“药膳养生”
1.行气健脾,化痰止咳
橘皮粥:橘皮10克,水煎,过滤留汁,加入粳米适量,煮粥;或将橘皮晒干,研细末,每次3~5克,调入已经煮沸的粥中,并加姜汁适量,稍煮。适用于呕吐痰涎或清水、胸闷、食欲不振、头晕、心慌等。
2.解郁,理气散结
橘皮海带丝:海带丝150克,加入酱油、白糖、麻油、鸡精适量,备用。橘皮25克(剁末),加醋拌匀,再与海带、香菜拌匀,随意食用。适用于情绪忧郁兼有乳腺小叶增生等亚健康状态者。
“古今验方”
1.治酒醉
香橙皮500克(盐炒),陈皮500克(盐炒),檀香120克,葛花250克,绿豆花250克,人参60克,白豆蔻仁20克,研细末,每日空腹时,取10~30克,用温水冲服。适用于酒醉不解、呃逆吞酸。
2.治疗淤积疼痛
橘皮6克,代代花6克,大枣10枚、甘草3克,沸水冲服,代茶饮。可活血化淤、消风止痛,适用于骨折中期、淤积疼痛、关节活动僵硬者食用。
3.缓解不良情绪
橘皮30克(切丝),橘络10克,加水浸泡片刻,再加入橘核50克(敲碎),水煎30分钟,过滤留汁,加入蜂蜜30克拌匀,上、下午分服。适用于情绪忧郁兼有胸胁胀痛等亚健康状态者。
4.治疗气郁型鼻窦炎
橘皮15克,黄芪15克,水煎,过滤留汁,加入荷叶1张热浸,取汤,代茶饮。适用于脾肺气虚型副鼻窦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