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译文”
良好的生活教育,要从小培养。不论是吃什么或喝什么东西,也不论是就坐和进出家门,一定要请长辈先品用、先就坐和走在前面,要按先长后幼的顺序,就是让年长的在前,年幼在最后。
“经典故事”
孔融让梨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他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家里有人送来一些梨。哥哥们都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有大有小。他伸手便拿了一只最小的梨,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父亲看见只有4岁的孔融就懂得把大一些的梨留给他的兄长和弟弟,心里十分高兴。于是,父亲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父亲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父亲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原文”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译文”
长辈有事呼唤别人时,自己听到后,应马上代为呼唤,如果所呼唤的人不在,自己就应该主动去询问长辈需要做什么事情?看是不是能由自己代做,如果不能代做,就应该在看到被呼唤的人时把事情转告给他(她)。
“经典故事”
兄弟争死
春秋时期的卫国有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弟,一个叫急子,一个叫公子寿。两人都是卫宣公的儿子。为了争夺太子之位,公子寿的母亲几次三番想害死急子。但她的儿子公子寿却和急子十分要好,时时帮哥哥躲过危险。有一次,卫宣公和公子寿的母亲密谋,让急子以去莘野送信为名,派人在半路上将急子杀掉。公子寿知道了这个毒计后,马上告诉了哥哥,并劝哥哥逃走。可哥哥不听他的劝阻,执意要去,公子寿没有办法,便假意给哥哥送行,又故意把哥哥灌醉。这样,他便假扮急子上了路。半路上,果然被一群蒙面人所杀。急子酒醒后,在后面追赶,等他赶到时,弟弟已经被杀,他痛哭了一场,并将实情告诉了蒙面人。然后,他也自杀而死。
“原文”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译文”
有事呼唤长辈时,要讲究辈份关系,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
“经典故事”
程门立雪
北宋时期,南剑州(今属福建)有一位很有名气的才子,名字叫杨时。杨时中了进士后,他没有去做官,而是继续求学。
当时,洛阳的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杨时非常想同这两个人认识,以便学到更多的学问。于是,他来到洛阳,先是到程颢门下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了,他又拜程颐为师。这时的杨时已经40岁了,但他仍像小孩一样尊敬老师,刻苦学习。冬季里的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了疑难问题,他便顶风冒雪,与同学游酢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们来到老师家后,发现老师靠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们没有打搅老师,怕影响他的休息,就静静地站在门外等待老师醒来,由于时间很长,他们的脚下已积了一尺厚的雪,身上也落满了雪花儿。老师推门呼喊,他们才随老师回到屋里,听老师为他们讲学。
“原文”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译文”
路上遇见长辈,应赶紧走上前行礼并问好,长辈没有事时,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如果自己正骑在马背或者坐在车上,遇见长辈时就应下马或下车问候,并等长辈离开约百步之后,自己才可以离开。
“经典故事”
张良纳履
秦朝末年,河南新郑有一个叫张良的人,他年轻时浪迹江湖,四处漂泊。有一天,张良在下邳的一座桥上散步,忽然,一个穿着十分破烂的老人挡住了他的去路。张良想绕道避开。谁知,这个老人却故意将鞋掉落桥下,并命令张良将他的鞋捡回来。张良到桥下捡回鞋,又按老人的吩咐跪在地上给老人穿上。老人这才心满意足地走了,临走前,还约张良5天后的早晨在这里见面。
第5天早上,张良准时来到桥上,可老人已经先到桥头。老人大怒,指责张良不按时赴约,提出再过5天后见面。第二次,张良又晚于老人。老人一怒之下又让张良等了5天。张良第三次终于在老人之前来到桥头。老人这下乐了,随手掏出一本《太公兵法》送给了张良。原来,这位老人就是有名的黄石公。
“原文”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译文”
与长辈同处,长辈站立时,晚辈应该陪着站立,不可以自行就坐,长辈坐定以后,吩咐坐下才可以坐。与尊长交谈,声音要柔和适中,回答的音量太小让人听不清楚,也是不妥当的。
“经典故事”
陈习礼
《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唐朝时期洛州人,原名叫陈祎。陈祎聪明好学,知书达理。有一次,他和几个哥哥听父亲讲授《孝经》的内容。父亲说:“古时候,人们都不坐椅子,大家都是席地而坐。孔子向他的弟子们授课,大家也都是坐在席子上。有一天,孔子讲着讲着,他忽然提了个问题,叫他的弟子曾子来回答。曾子见老师要他回答问题,赶紧站起来,往边上一站,垂下双手,毕恭毕敬的回答了孔子的提问……这就是曾子避席的故事。你们明白了吗?”几个哥哥都回答说明白了,只有陈祎站了起来,他整理好衣襟,站到边上,毕恭毕敬的说:“明白了。”父亲看到陈祎学完就能应用,心里格外高兴。后来陈祎出家当了和尚,法名玄奘,成了一代高僧。
“原文”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译文”
有事要找长辈时,应快步向前;退回去时,应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当长辈问话时,要站起来回答,眼睛不可以东张西望。对待叔叔、伯伯要如同对待自己的父亲一般恭顺,对待同族的兄长(堂兄、表兄),要如同对待自己的同胞兄一样友爱。
“经典故事”
士选分财
张士选生于五代十国时期,他从小就失去了父母。等他长大后,他的叔叔是这个家族里唯一的长辈,不过叔叔家里却有七个儿子。有一天,叔叔找来张士选说:“我老了,你也已经长大成人了,咱们这份家业里有我一半,也有你父母一半,他们都不在了,我就把你父亲的那份分给你吧!”可张士选说什么也不肯。他说:“你们家人口多,我不能让哥哥们只分您那一份,而让我自己独占一份,还是分成八份,我们兄弟各占一份吧!”叔叔认为这样做,张士选会吃很大亏,也摇头不答应。这件事就先搁了下来。后来,张士选在17岁那年考中了状元,他又向叔叔明确表示:要把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家产全都给他的堂兄弟们。
“原文”
谨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译文”
人在少年时期,每天应该早起,晚间要晚一点睡觉,因为人活在世上的时间很有限,少年一转眼就变老了,所以,要珍惜这一段宝贵时光。早晨起床后,务必洗脸、刷牙、漱口使精神清爽。大小便后,一定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确保有一个良好的身体。
“经典故事”
鲁迅刻“早”
鲁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自幼聪颖勤奋,12岁时到绍兴一所著名的私塾——三味书屋学习。
可是,鲁迅的父亲长期有病,家里的东西当的当,卖的卖,父亲的病不但没好,而且家里越来越穷。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再迟到就别来了。”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以后不管什么原因,鲁迅从没因家里和个人的事情迟到过。
“原文”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译文”
要注重服装仪容的整齐清洁,戴帽子要戴端正,衣服扣子要扣好,袜子穿平整,鞋带应系紧,一切穿着要以端庄为宜。回家后衣、帽、鞋袜都要放在固定位置,避免造成脏乱或穿时找不到它们。
“经典故事”
布衣范缜
南北朝时期,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有个叫范缜的人。他出身于平民之家,学习勤奋,爱清洁干净,性情耿直,不信神,反对迷信。当时南朝社会非常讲究世族门第,和他一起读书的人都是当官人家的子弟,穿着十分华丽,出来进去都乘坐马车。范缜每天上学都靠步行,身上穿的也是粗布衣裳。不过,范缜却十分注重仪表,虽说是粗布衣裳,但他经常清洗,穿着十分整洁,因此,从来没有人笑他寒酸。而且范缜一门心思读书,他同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走在一起时,心里也没有一点儿羞愧的感觉。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他很快考取了功名,当上了大官。但他平时还是喜欢穿普通百姓的衣服,而且依旧不改耿直的性格。他写出了很多文章来批驳当时盛行的有神论,很多僧人和朝中的大官都没有办法驳倒他。范缜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唯物思想家和无神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