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88700000011

第11章 中风病证治

中风一病,自古以来,就是中医学中的疑难大病之一,由于其发病急骤,病情危重,犹如风邪暴至,因而又称为卒中。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意外,包括脑梗塞及脑溢血,如不及时、准确救治,常常会给患者留下严重的后遗症,甚则直接危及生命。中医对本病的治疗,主张或从外风论治(以《内经》之论为代表),或从内风论治(以明代张介宾为代表),尤其是从内风论治,开创了中医治疗中风病的新天地。具体而论,治疗中风,有治肝者,有治肾者,有治心者,有治胃者,有治瘀者,有治痰者,方法丰富多彩,各具特色,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诊疗方案,可供临床工作人员在接治病人时予以遵循。孙朝宗中医世家在其百余年的临床实践中,善于调治中风之中脏腑者,主张病证合参、分型论治。具体而言,将其细分为闭证、脱证、闭证与脱证相互转化三种情况分别辨证立法,依法定方,以方遣药,灵活加减。

一、闭证

一般而言,闭证以邪实内闭为主,治以开闭祛邪,治标为主。孙氏中医世家经长期观察,认为此非尽然,闭证中仍有正虚之患,扶正祛邪,方为中的。现结合验案阐述如下。

1.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肾主水而藏精,肝主风而藏血,精血互为资生,因此祖国医学有“精血同源”之说。然而肝为风木之脏,内寄胆火,体阴而用阳,赖肾水以滋养。倘若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精血虚损,肝肾阴亏。肝风胆火鸱张,跷维失濡,则最易上冲头目,蒙闭清窍,发为中风偏瘫。此即《内经》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及“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之证。可见头目眩晕,口眼斜,面目红赤,肢体麻痹,甚则暴仆,神志昏迷,不省人事,半身偏废,脉弦有力等证。叶天士指出:“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这就进一步阐明了其病因病机在于精血衰耗,肝阳上亢。张山雷指出:“盖肾水之虚,耗于平时,为病之本,肝木之旺,肆于俄顷,为病之标。”张氏此论就为我们治疗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中风病时,先以平肝熄风,滋阴潜阳,后以滋补肝肾以壮筋骨提供了理论基础。

如治赵某,男,57岁,1966年6月10日初诊。患高血压眩晕三年余,经常手颤,说话时反应迟钝。近因忿怒,肝气郁结,致神志昏迷,不能言语,口眼斜,面目红润,左半身不遂,血压220/160mmHg,瞳孔等大,对光反射迟钝,被诊断为脑血栓形成。中医辨证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治以平肝熄风、滋阴潜阳,方以羚羊钩藤汤加减:双钩藤60g,桑叶30g,生地30g,白芍30g,牛膝30g,石决明30g,生龙牡各30g,珍珠母25g,龟板20g(打细),羚羊角粉6g(分冲)。上药以水3杯,煮取1杯,药滓再煮,取汁1杯,每日分2次温服,每服兑冲羚羊角粉3g。患者连续服药3剂,神志转清,言语尚可,继服上方3剂,上下肢活动力有所增强。上方加减继服,11剂后血压降至160/100mmHg,有人扶掖已能慢慢走步,唯感腿软,难以自支,续服滋补肝肾、强壮筋骨之剂以求其愈。药用:生熟地、怀牛膝、川续断、桑寄生、杜仲、鸡血藤、金毛狗脊、当归、丹参、龙骨、牡蛎,调治月余后基本康复。

2.肝阳化风,痰火上扰肝风鸱张,煎熬津液,化而为痰,风痰上行,冲激入脑。蒙闭清窍,发为中风偏瘫,是为风痰闭证。林佩琴指出:“风阳上升,痰火阻窍,神志不清。”缪希雍指出:“凡言中风者……往往多热多痰,真阴即亏,内热弥甚,煎熬津液,凝结为痰。壅塞气道,不得通利,热甚生风,亦致卒然僵仆。”以上二位医家之论,皆属于肝阳化风,痰火上扰之闭证。根据孙氏中医世家长期以来的临床所得,大凡五十岁以上者易患此证。

王某,男,61岁,工人,1970年8月25日初诊。一个月前,炎暑不迭,一日赴宴,饮酒失度,突然如醉,扶之室内,即神昏不语,牙关紧闭,面目红热,如妩媚之鲜艳,鼻鼾气粗,口泛涎沫,喉中痰鸣漉漉,状若曳锯,小便失禁,家人惶惶,特邀孙教授诊视。脉来弦滑有力,血压230/130mmHg,瞳孔等大,对光反射存在,左半身不遂,即针刺人中、承浆、风池、风府、太冲、十二井穴点刺出血。顷刻,神志稍清,牙关已松,遂冲服安宫牛黄丸1粒。疏方如下:双钩藤60g,石决明24g,胆南星9g,菖蒲9g,远志9g,全瓜蒌45g,僵蚕9g,夏枯草24g,川贝9g,葛根30g,鲜荷叶一角,紫雪散2g(分冲)。上药以水3杯,煮取1杯,药滓再煮,取汁1杯,每日分2次温服,每次冲服紫雪散1g。上药服1剂后,肠腑通畅。3日后,神志转清,经服上方加减,10日后病却大半,唯言语尚感謇涩,上肢举动较下肢活动略差,舌质红,舌苔黄腻,拟方如下:双钩藤60g,夏枯草24g,胆南星6g,菖蒲12g,远志12g,石决明30g,僵蚕9g,川贝母9g,嫩桑枝60g,鲜荷叶一角,竹沥汁60g(兑服)。上药以水3杯,煮取1杯,药滓再煮,取汁1杯,每日分2次温服,每次兑服竹沥汁30g。上方连服6剂,患者可以下床走动,上肢活动困难不若前甚,脉转冲和,舌苔淡薄而稍黄,血压150/95mmHg,再按上方加减,重佐丹参、鸡血藤、莶草、川续断、桑寄生、赤芍、红花等,并配合针刺疗法,先后调治一个半月,起居如常,恢复劳作。

3.风火相煽,中风抽搐风为肝之本气,火为心之本气,若阴血衰少,风火无所附依,必致风火相煽,最终发病中风抽搐。《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左传》所谓“风淫未疾”者,大约亦指此证之危症。盖心主血脉,肝主筋膜,阴血既虚,不能濡养筋脉,其证多从燥化,而患中风抽搐之危症。

曾治卞某,女,59岁,市民,1972年5月5日初诊。经常头痛,头晕,未加介意,近因家事萦劳,加之肝气郁怒,遂病中风,手足阵阵抽搐,每日发作一二次,行动不便,入某诊所求诊:血压210/120mmHg,左半身麻木抽动,初步诊为高血压、脑血管痉挛,给予降压药连服三天,效果不明显,特转至孙氏处求治,诊察辨证为风火相煽,中风抽搐之闭证。《内经》所云:“阳气者,烦劳则张。”即指此言,治以镇肝熄风,滋阴降火,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望其应手。其组成为:怀牛膝24g,赭石24g,生龙骨24g,生牡蛎24g,双钩藤60g,全蝎10g,生地30g,白芍24g,麦冬24g,元参18g,川楝子12g,羚羊角粉2g(分冲)。上药以水3杯,煮取1杯,药滓再煮,取汁1杯,每日分2次温服,每次冲服羚羊角粉1g。上方连服3剂后,抽搐渐平。继进先醒斋之集灵膏方(易为汤剂),养阴润燥,此资巩固。

4.肝风犯胃,呕吐食瘀胃之受纳,赖肝之疏泄而主乎通降,中风类病,肝阳暴动,横逆犯胃,胃气上迫,有升无降,轻则呕吐食渣痰涎,重则夹杂黑褐瘀血,其色如败酱者,证候最为危笃,《证治要诀》指出:“诸中,或已苏、或未苏、或初病、或久病,忽吐出紫红色者死。”孙氏中医世家根据临证实践经验,发现此类患者多数发病急骤,轻者极亟治疗,尚可挽回,重者确乎难疗,可见戴思恭所谓此证之险,确属经验之谈。

唐某,女,69岁,市民,1977年5月13日初诊。暴仆成中,神志昏迷,鼻鼾气粗,呃逆频仍,呕吐败腐食物二次,血压185/110mmHg,体温375℃,脑脊液带有血色,中西医会诊为脑出血。西药治疗从略,中医辨证为:肝风犯胃,呕吐食瘀,治宜凉肝血以熄内风,降逆气以养胃阴。疏方:紫雪丹15g(先冲服),生地24g,杭白芍24g,玳瑁9g,川牛膝21g,赭石24g,生龙骨24g,生牡蛎24g,竹茹12g,麦冬24g。上药先煮玳瑁40分钟,后入诸药,取汁1杯,药滓再煮,取汁1杯,每日分2次缓缓服之。服药3剂后,呃逆呕吐悉平,神志已转清醒,再以上方加减,调治月余,下肢始能下地走动,唯上肢拘急,屈伸困难,又过一年,终因复中而亡。

5.形盛气虚,痰湿化风体质肥胖之人,多主痰湿,形盛而气虚,气虚不能胜形,更欲饮酒,好食肥甘厚味之品以助之,朱丹溪指出:“肥人中者,以其气盛于外而亏于内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使人中满,致痰湿内蕴,郁而化热,热极生风,蒙闭清窍,终会发生形盛气虚、痰湿化风之中风闭证。《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孙氏中医世家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发现老年肥胖之人,确实以气虚多痰者为多。

黄某,男,64岁,市民,1966年农历8月19日初诊。中秋之夜,饮酒,饱食肥甘入睡,翌日偏废不起。急送医院治疗,检查后见:体温37℃,血压140/100 mmHg。初步诊为脑血栓形成,连续治疗3日,效果不理想。转至孙氏处采用中医诊疗。患者体质丰腴,左侧半身不遂,动转困难,精神痴呆,口角流涎,舌体胖大、苔厚腻,脉沉弦,中医辨证为形盛气虚,痰湿化风,以理气化痰、熄风通络之法调之。猴枣1粒约03g,用粗瓷碗底加水磨之,色黄褐,每日服3次,每次一汤匙。瓜蒌30g,川贝母12g,石菖蒲12g,胆南星9g,陈皮15g,半夏15g,茯苓15g,丝瓜络15g,竹茹12g,钩藤30g,桑寄生30g。上药以水3杯,煮取1杯,药滓再煮,取汁1杯,每日分2次温服。上药服2剂后,大腑通畅,精神已振,言语稍迟,口角已不流涎,继以上方加鸡血藤、杜仲、丹参、红花,左半身活动稍感灵活,舌苔由淡腻而转黄薄,此气虚转旺之象。脉由沉弦而转弦数,此阳气有流行之机,痰湿有克化之望矣。继以鸡血藤汤加味以益气通络,调治月余基本康复。

6.肝风内扰,外邪激发《医学正传》指出:“夫中风之证,盖因先伤于内,而后感于外之候也,但有标本轻重不同耳。”《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多先有中风基础伏藏于内,后因外感而激发,然非激发于外之风,实激发于外感之因,风生热,内外两热相并,遂致内风暴动。”由此看来该病与季节气候的关系甚为密切。

王某,男,53岁,工人,1970年3月11日初诊。经常头痛、头晕,血压时高时低,自恃体壮,未加介意,又冒风雨外出,返则感头痛身楚而入睡,第二天即感头胀,手麻,说话嘴笨,午后身热,口眼斜,说话更加不清,右侧半身活动困难,脉洪数,舌红,苔略黄腻,体温389℃,血压190/120mmHg,诊为中风,证属肝风内动,外感激发,治以清热熄风,表里双解。处方:生石膏45g,知母15g,桑叶30g,菊花15g,薄荷12g,杏仁12g,瓜蒌30g,双钩藤45g,连翘30g,蝉衣12g,夏枯草24g,赤芍12g,牛膝24g。上药以水3杯,煮取一杯半,药滓再煮,取汁一杯半,每日分3次温服。上方连服3剂,外感身热解除,大腑已通调,言语恢复正常,可下地走动。继服三剂,半身活动基本正常,为巩固疗效,书方于下,回家疗养。鸡血藤60g,双钩藤45g,丹参30g,牛膝30g,夏枯草30g,茺蔚子25g,生龙骨25g,生牡蛎25g,龟板30g,桑寄生30g,甘草10g。上药以水3杯,煮取1杯,药滓再煮,取汁1杯,每日分2次温服。

7.精气空虚,中风不语《素问·脉解篇》指出:“内夺而厥,则为痱”,此是对肾虚而言,盖肾虚,是指肾脉之精气,不能从肾上挟阴跷之脉,入肺循咽喉,抵舌本,故舌机不掉而言语不出。《仁斋直指方》指出:“肺为声言之门,肾为声音之根。”这就更进一步说明了中风不语一症与肺肾的关系相当密切。

范某,男,60岁,职工,1969年8月25日初诊。患脑血栓形成后在医院治疗7天,血压下降,发热除,嘱出院疗养。目前,右半身不遂,行走困难,上肢不能高举,言语不利,只会发出得得之声,舌本强硬、少津,咽干,脉象弦细。辨证为精气虚衰、中风不语之候,治以滋补肾阴,清肺活络。方以六味地黄汤加味,缓缓图治。生熟地各30g,萸肉30g,丹皮9g,生山药24g,泽泻15g,茯苓15g,薄荷梗9g,细辛3g,白芍15g,双钩藤60g,麦冬25g,元参15g,嫩桑枝60g,牛膝30g。上药以水3杯,煮取1杯,药滓再煮,取汁1杯,每日分2次温服。上药连服9剂,津液有来复之机,咽干好转,舌络得荣,言语较前进步,可以发出“不吃”“喝水”之声,仍以上方加减服药21剂,言语基本恢复正常,左半身不遂亦逐渐改善,可以自行百米。但仍感软弱不支,继与鸡血藤汤加牛膝、寄生、菟丝子、杜仲等,调治月余而康复。

8.气虚血瘀,脉络阻塞由手足渐觉麻木不仁而转化为口眼斜,半身不遂者,此为气虚血瘀、阻塞脉络之故也。张景岳指出:“夫血非气不行,气非血不化,凡血中无气则病为缓纵废弛”。临床屡见此类患者,须大剂益气养血,疏通经脉以通其瘀闭,方可渐次向愈,否则血瘀不化,气滞不行,往往出现患侧手足肿胀。此时处治,虽加风药鼓动,虫蚁搜剔,亦难恢复痊愈。

白某,女,77岁,市民,1972年6月3日初诊。周身痹痛,四肢酸楚,曾断续治疗四年,时好时坏未能痊愈。近半年来,左手足经常麻木不仁,血压不高,有时感到目花,昨日发右半身不遂,言语有时迟钝,神志清楚,血压140/80mmHg,大小便均正常,舌淡少苔,脉沉缓,证属气虚血瘀、脉络阻塞,治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药用:黄芪60g,当归24g,川芎15g,赤芍15g,桃仁9g,红花9g,地龙15g,丹参30g,鸡血藤30g,莶草30g,牛膝30g,桑寄生30g,杜仲24g,甘草6g。上药以水3碗,煮取一碗半,药滓再煮,取汁一碗半,每日分3次温服。上方连服6剂,右半身活动能力增强,上肢有攻胀之感,乃守上方加蜈蚣2条,僵蚕15g,姜黄6g,连翘24g,桑枝60g,羌活6g,连服3剂,攻胀消失,仍按原方加减继续调治一月后可持杖走动。

二、脱证

中风发生后,首先要辨清闭证与脱证,临床以闭证多见,脱证较为少见,但脱证以阳气欲脱为主要表现,其危重程度较之闭证更为严重。因此,孙氏中医世家对中风脱证的治疗,并不仅仅以“扶正固脱”概之,而是结合临床实际,从以下四法治之。

1.元阳上脱脱者,虚脱之谓,属元气告竭之危候,《景岳全书》指出:“凡病此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此致病之本也,或再内外劳伤,复有所触,以损一时之元气,或年迈力衰,气血将离,则积损为颓,此发病之因也,盖其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阴陷于下而阳泛于上,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所以忽然昏聩,卒然仆倒,此非阳气暴脱之候乎。”喻嘉言亦指出:“真阳上脱,汗多肢冷,气喘痰鸣……黑锡三建,引阳回宅,水土重封,虞渊浴曰……”二者均详细地阐明了元阳上脱的危险性以及治疗方法。临床见此证而有一蹶不振之势者,治者不可因循守旧,当用大方重剂以回阳恋阴,急煎频服。

王某,男,60岁,汽运厨师,1970年2月2日初诊。因为再次复中,呈半昏迷状,口开目合,气息迫粗,面色红润,额汗如珠,四肢逆冷,脉浮,按之无力,此乃元阳上脱之候,急以回阳救逆。药用:高丽参30g,附子15g,干姜9g,当归18g,熟地30g,甘草18g,葱白七寸引。上药急煮,取汁1杯,频服,药滓再煮,隔时再服。1剂尽,阳回汗收,四肢温,喘息平,精神振,后继予补阳还五汤,连续服药15剂,病已。

2.肾气下脱张景岳指出:“非风遗尿者,由肾气虚脱也,最为危候,宜参芪归术之类,补之是也,然必命门火衰所以不收摄,其有甚者,非加桂附终无济也。”林佩琴也指出:“遗尿属肾气虚极,用参芪术附、益智、五味以保元阳之脱。”盖肾气下脱,小便失禁者,临床尤多,治者重在补益肾气,然而如果使用桂附收摄肾气,阳回既止,又不可过多过久,以防变故。

李某,男,52岁,饭店职工,1967年7月26日初诊。血压素高,经常眩晕,近由房帷伤肾,突然昏仆。左半身不遂,小便失禁,汗出身冷,面色淡白,呼吸低微,言语不清,脉象沉缓,舌淡白,脉证合参,此属肾气下脱之候,急以暖肾回阳、益气固脱之法调之。药用:人参30g,附子24g,白术24g,五味子18g,当归18g,黄芪45g,鹿角胶18g(烊化),甘草24g,熟地30g,肉桂6g,益智仁15g。上药以水3碗,急煎1碗,频服,药滓再煎,取汁1碗,续服。后于当天傍晚,肾气下脱得固,精神稍振,可以低声对答,脉来不若前甚,翌日精神振作,继以补肾固精之法调之。人参15g,附子12g,白术15g,五味子9g,当归12g,黄芪30g,熟地24g,枸杞子30g,淫羊藿9g,怀牛膝24g,天冬24g,龟板30g,甘草12g。上药以水3碗,煮取1碗,药渣再煮,取汁1碗,每日分2次温服。依上方加减出入,调治一月余而得以康复。

3.阳虚外脱中风一病,误与发汗,卫气不固,腠理开启,汗液大泄,津液外散而脱,治疗当急以回阳固卫,诚如《类证治裁》指出“津脱者实卫”,实属有得之言。曾治王某,男,54岁,干部,1969年9月30日初诊。患中风病7日,他医予麻桂姜防等药,服3剂后导致汗漏不止,心悸不安,面色淡白,四肢不温,气息微弱,殆将不继,脉细微,舌淡苔薄。脉证互参,此属阳虚外脱之候,治以回阳固卫,方用芪附汤合收汗丹方之意。基本方组成:黄芪60g,大丽参24g,熟附子15g,甘草18g,五味子12g,生龙牡各24g。上药以水4杯,煮取一杯半,药滓再煮,取汁一杯半,每日分3次温服。连续服药2剂后,汗收大半,精神稍稳,继服2剂,汗止卫固,四肢渐温,脉来不若前甚。续服补阳还五汤,加鸡血藤、桑寄生、杜仲、牛膝、菟丝子、淫羊藿、莶草等,继治其右半身偏瘫。

4.阴阳两脱《辨证录》指出:“有人一时卒倒,痰诞壅塞,汗出如雨,手足懈弛不收,口不能言,囊缩,小便自遗,人以为中风急证,谁知乎是阴阳两脱乎。”《类证治裁》亦指出:“上下俱脱者,类中、眩仆、鼻鸣鼾、绝汗出,遗尿失禁,即阴阳俱脱也。”又说:“阴阳脱离,精气不足须参附大剂,峻补其阳,继以地黄丸加杞子、当归,或十补丸填补真阴。”此二者均详细地阐明了阴阳两脱的发病原因、病理及治疗方法。

如治张某,男,58岁,工人,1968年9月5日初诊。患中风半月,神志时清时昧,右半身不遂,方药杂投,致汗出不敛,四肢逆冷,面青不荣,口角流涎,呼息气弱,小便失遗,躁扰不安,脉来沉细欲绝。脉证互参,证属阴阳两脱之候,有生机将败、真元告匮之虞,治以固护元阳,摄纳真阴。处方:红参30g,黄芪60g,附子12g,甘草12g,干姜6g,萸肉30g,五味子12g,大熟地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上药以水4杯,煮取1杯,药滓再煮,取汁1杯,每日分2次温服。服药两剂,精神好转,他症尚无起色,复加黄芪至120g,它证有所好转,后将黄芪又加至240g,汗出则敛,四肢渐温,小便方知,始得机转向愈。又过两月,不幸由于复脱而亡。

三、闭证与脱证的转化

闭证失治或误治,阳气外越,则可能转化为脱证;脱证或补之太过,亦可能转化为闭证。孙氏中医世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比较重视对中风闭证和脱证之间相互转化关系的仔细观察,根据患者的具体表现而灵活、准确地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以求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现仅以典型病案为例,佐证此一问题。

1.闭证转脱证林某,63岁,电工,1973年3月19日初诊。患脑血栓形成已7日,神志昏糊,喉中痰鸣,手足躁扰,经医药杂投,连续服药6剂。有一日,突然汗出肢冷,言语混乱,口唇颤动,小便失禁,脉象虚浮,按之若无,舌胖大而少苔,延请孙氏诊之,给予黄芪45g,党参30g,附子12g,五味子9g,牡蛎24g,甘草12g。水煎2遍,每日分2次服之,调治3日,脱证得以解除。

2.脱证转闭证赵某,男,65岁,中药药工,1969年3月9日初诊。体质丰腴,眩晕有年,今因劳动不慎而跌仆在地,神志时清时昧,面色苍白,言语不利,口角流涎,汗出淋漓,小便失禁,左半身不遂。经我们会诊后认为此为中风脱证,议予益气回阳、滋阴固脱之法治之。药用白干参30g,炒附子18g,黄芪30g,当归18g,白术18g,熟地30g,甘草12g,服药6剂,神志转清,汗亦收,小便已知,然而血压突然升高而见头目眩晕,脉转弦急,颜面烘热,再次会诊后认为,此后由脱转闭之形,遂与镇肝熄风汤加减调之,半月后病告痊愈。

《素问·调经论》指出:“肌肉蠕动名曰微风。”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河间也曾指出:“凡人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明代中医名著《医学正传》中亦记载:“凡人手足渐觉不遂,或臂膊及髀股肢节麻木不仁,或口眼斜,言语謇涩……虽未至于倒仆,此亦为中风晕厥之候,司指日可定矣。”近代名医张锡纯先生有五条中风先兆的载述,可以相互参考。有些学者把这些先兆征称之为“微风”,此说很有见地。

对于中风病的预防很重要,首当节制饮食,勿食太饱,少食膏粱厚味之品,烟酒适度勿过;再则应调肝气,有云“善养肝者,切忌暴怒”,勿动肝火,使肝气条达;内藏精气,远离色欲,节制精气,以防耗散;控制血压,勿使太高;加强体育锻炼,尽可能地增强自身体质。

同类推荐
  • 中医治病的奥秘:辨证论治

    中医治病的奥秘:辨证论治

    中国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光辉灿烂的古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民群众解除了疾病和痛苦、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医的核心内容即是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与精华,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辨证论治是我国特有的,根据病理变化进行治疗的一种临床诊疗原则,它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漫长过程。《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医治病的奥秘:辨证论治》介绍了中医辨证论治的起源、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外科守护、心理疗法、针灸辨治等内容。
  • 现代产科急危重症诊疗学

    现代产科急危重症诊疗学

    产科急危重症发病急、病情变化快,严重危及母婴安危,需要医务工作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问诊、体检,迅速准确地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并给出治疗方案。如何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对患者进行正确救治,对预后至关重要。作为一名产科医生,除了掌握相关的高、精、尖医学仪器的使用及监测技术外,还要求掌握不同急危重症诊治要点,积累临床诊治经验,以进行规范化的处理,最终达到急救与治疗的双重目的,降低死亡率及病残率,提高救治效果。这就要求产科医生知识面广,具有扎实的临床基本功,同时要对疾病的诊治反应迅速,这对于在第一线工作的住院医师和低年资主治医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 药理学基础学习精要

    药理学基础学习精要

    本书主要介绍药理学的主要内容,以及其相关学科的知识,如人体解剖、诊断等,有助于对药理学知识的掌握。本书适合医生及医学生使用。
  • 现代护理管理进展集萃

    现代护理管理进展集萃

    编者以我国护理管理实践为基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力求反映护理管理学科新知识和新进展,全面介绍了当今护理管理的新理论、新观念及热点问题,内容涵盖护理管理基础知识、管理理论与原理;管理职能方面讲述了人力资源、领导、控制等内容;在管理质量方面涉及了护理质量管理、护理业务技术管理、护理安全与风险和质量持续改进的控制方法和评价策略。
  • 经方合方辨治疑难杂病

    经方合方辨治疑难杂病

    本书是作者结合多年临床运用经方合方辨治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的经验总结,重点阐述经方合用治病的思路与方法,引导学用经方的操作技能与运用技巧。本书特点既突出运用经方合方辨治西医疾病,又突出运用经方合方的辨治中医证的思路、方法与技巧,通过研究诸多疾病的案例旨在深化临床运用经方合方的基本点与切入点。本书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操作,内容丰富翔实,合方要点突出,旨在启迪灵感,拓展思路,力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中西医临床医师及在校学生最佳参考阅读用书。
热门推荐
  • 九门天劫

    九门天劫

    传说神被杀死后留下了一座天冢,但那也许不过是传说罢了————引言我,因为一次意外独自跑到郊外,却悲催被抓到一个名为“血十字”的超自然组织。四年后成年的我,在重重意外下,终于和朋友一起逃跑。命运的齿轮没有就此停息,天涯海角,还是和“血十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祈川,惜别,昊玄,我们一起逃跑,也终将再见面,那时谁将背叛,谁在坚持?无畏所谓的救赎,血色的十字终将泯灭!(九劫书群QQ:426602669欢迎你的加入)
  • 安卡之魂

    安卡之魂

    故事讲述着..一位还没出生,便已死去的少年!意外得到真理女神,玛阿特的帮助,得以得到神之躯体,,女神座下神兽,胡狼神兽化作少年的第二个灵魂,安卡之魂,得以封为神,意外的踏入冥界,被迫于强悍的敌人惨烈交战,此人正是阿努比斯!
  • 幽默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幽默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 神嵩

    神嵩

    作为新人也不知道写什么简介能吸引人本书讲述的就是一个封神以后的故事,新书不容易,希望支持下,谢谢。
  • 扶龙传

    扶龙传

    养望出仕,扶龙就鼎,治水封神,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道家长生。前世经验,今生积累,诸般算计,所有的这一切都将化为仙途资粮。人仙不长生,鬼仙不可求,地仙不逍遥,天仙不敢望,此生愿求神仙之位!
  • 首席前夫,求放过

    首席前夫,求放过

    ——推荐旧文《桃色情劫,大叔滚远点!》四年前,她毫无征兆的向他提出离婚。四年后,再相遇,他是高高在上的集团总裁,而她却是送外卖的小贩,他将她束缚在身边,在她面前和妻子大秀恩爱,甚至要求她做代理孕母……目的只有一个——羞辱。为了救自己的女儿,她不得已舍弃‘他们’的孩子……“苏然,你害死了我的孩子,我要让你的女儿偿命!”从此,她再也找不到她的女儿……一张死亡证明出现在她的面前,她隐忍着眼泪,勾唇一笑——“陆铭煜,你知道吗,郁郁不光是我的女儿,她也是你的女儿。”*他指着站在她身旁貌若潘安的男子,满目痛楚的看着她:“你一定非要嫁给他?”“是。”她回答的笃定肯定加坚定。“他可是个傻子!”他急切的提醒道。她笑的极具讽刺:“你作为他妹夫,就这样称呼你的大舅哥吗?”
  • 我的小青梅:床已暖好

    我的小青梅:床已暖好

    "小哥哥,冬天到了,我怕你冷""所以?""所以我帮你把被窝暖好啦"…………"小哥哥,你在干什么?""冬天到了,我怕你冷"
  • 风居住的街

    风居住的街

    故事缘于生活上的一些见闻和经历,整理加工便有了这个故事。两个名字相同的女孩和一个男孩开始的一段现实与回忆的情感经历。男孩在生活中常常会陷入到回忆中与过去的琪琪相逢,同时又与现实中的苏琪琪相遇到一起生活的种种经历。故事从回忆的校园纯真中对比出了现实的世俗与人的原则失真。一个相同的名字两种不同的人生,当一种偶然变成了缘分,看似平淡的生活却晕染出了丰富的色彩。关于《风居住的街道》是借用了日本钢琴家矶村由纪子的一首曲子。整首曲子围着淡淡的悲伤,琴胡交织如绅士与淑女间的倾诉爱慕。
  • 死亡的时间

    死亡的时间

    Long,longago,therewasagalaxyfarfaraway.Thedeathclockpresentintheworld.Civilizationisabouttobedestroyed.
  • 隋唐之罗士信

    隋唐之罗士信

    小英雄罗士信,在拥有了现代人的灵魂以后,他的结局会不会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