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法罕位于伊朗中西部,这个拥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曾是东西方贸易集散地、“丝绸之路”南路的重要驿站,自古就有“伊斯法罕半天下”的美称。城内遗留了许多著名的古迹,其中以市中心的皇家广场及清真寺尤为典型。
简介
伊斯法罕是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历史上的古都,位于扎格罗斯山和库赫鲁山的谷地之中,人口近100万。“伊斯法罕”源自波斯文“斯帕罕”,意思是“军队”,古时这里曾是军队的集结地,由此而得名。
伊斯法罕是伊朗传统的工业中心,有纺织、制鞋、医药、钢铁等工业。以生产金银工艺、陶器、地毯、棉染织品而闻名,周围地区出产烟草、棉花和香水用蔷薇。
早在公元前8~6前世纪,伊斯法罕就已经是一座颇具规模的都市了。11、12世纪塞尔柱王朝时,该市曾为首都。萨法维王朝时期(1501年~1736年),该市处于全盛时期,市内多数建筑物和清真寺都是那时建造的。
伊斯法罕不仅景色优美,拥有公元11~19世纪的各种伊斯兰风格建筑。而且它作为“丝绸之路”的南路要站,更是东西方商贸的集中地。南来北往的商人都汇集于此,各种商品也琳琅满目,伊斯法罕一时富甲天下。所以民间有“伊斯法罕半天下”的美称。
历史上,中国与伊斯法罕有着密切往来。1989年5月,该市与我国的西安结为友好城市。
美丽的皇家建筑
伊斯法罕最引人注目的要属皇家广场了。广场建于1616年,长约500米,宽约160米,是当年阿巴斯大帝检阅军队、观看马球比赛、举行其他仪式的地方。广场周围有雄伟精美的古代建筑群,同时这里还保留着300多年前风貌的传统市场——巴扎,从中能观赏到闻名遐迩的伊斯法罕手工艺品。
著名的四十柱宫也是皇家建筑的一个经典。四十柱宫座落在伊斯法罕的大花园内,建筑面积1113平方米。该宫始建于萨法维一世时期,于萨法维二世时建成。是当时接待贵宾和外国使节的地方。宫殿的基石高出地面约1米。宫殿前半部是一个三面开放的宽敞的平台,台上有二十根高大的柱子。平台正中的四根大柱子中间有一个大理石的水池子。水由这四根柱子下方的石雕狮子的嘴里喷出。宫殿前面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大水池,长110米,宽16米,水池四周有喷泉和石雕。站在池边朝宫殿望去,二十根柱子与辉映在水中清晰的倒影浑然一体,成为此地脍炙人口的佳景,“四十柱宫”由此得名。与平台相接的大殿有三个拱顶。入门处有一间玻璃镶嵌的镜厅,为1657年阿巴斯国王时代所建,萨法维二世时重新修饰。大殿内的墙上有数幅宏大的壁画和精致的雕刻,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劳动、生活和征战场面。目前大殿辟为展厅,陈列着当时的器皿、古币、书法等文物珍品。
清真寺博览
伊斯法罕城内布满清真寺,简直是一个伊斯兰寺庙建筑的博览会。比较著名的有伊玛目皇家清真寺、圣·罗图福拉清真寺和马斯吉德哈基姆清真寺等。
伊玛目清真寺位于伊斯法罕广场的南端。始建于1612年萨法维一世时期,竣工于1630年。里外均由精美的瓷砖镶嵌而成,大门是镀银的,墙壁上有艺术水准颇高的壁画和装璜。该寺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是伊斯法罕最大的双层拱顶清真寺,其建筑宏伟,设计精美。清真寺拱顶上的尖塔正对着麦加圣地。位于寺院南侧的大拱顶高54米,主要部分均为镀金或镀银,辉煌夺目,光彩照人。寺内还有一个三角形的日规,是当时的人们用来测算时间的。在17世纪建寺时,该寺西侧有讲授神学的讲堂和教室。另外,寺内仍保留多处作祈祷和礼拜的地方。
马斯吉德哈基姆清真寺是阿巴斯二世时建成的,时间约为公元1656年~1662年。马斯吉德哈基姆清真寺最初所选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灰泥。经过漫长的风雨侵蚀后,这些建筑很少能够被保留下来,而用同种材料制成的造型优雅别致的象牙塔却保存至今,是伊斯法罕皇家广场上最古老的建筑,它在被伊朗考古部门发掘出来以前一直被黄土覆盖。
伊斯法罕广场东侧是圣·罗图福拉清真寺,表面用天蓝色、浅柠檬黄色和深红色的瓷瓦装饰,十分精美华丽。该清真寺的圆顶在伊朗被公认为是最好的圆顶。寺内绘画以装饰性技法为主,也有写实的题材。另一个特殊之处是这个清真寺内没有院子和塔柱。
地毯
伊斯法罕,这座伊朗高原上的古老城市,在两千多年的漫漫岁月中为世界献上了无数的极品地毯,也使自己成为一条著名波斯谚语的起源——伊斯法罕是半个世界。伊斯法罕地毯现在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波斯地毯。
伊斯法罕手织地毯在数世纪以前就倍受东西方人士的推崇,在欧洲皇室、波斯王宫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教廷和贵族阶层更是对其推崇备至,不仅铺在地上,更将其像珍贵的油画一样挂在墙上。自十七世纪波斯国王阿巴斯迁都伊斯法罕城,波斯地毯也随即进入黄金时代,那个时期世界上最好的地毯均出自伊斯法罕。
正中一个“中心葵”,延绵四周的是杂而不乱的阿哈巴斯棕榈叶和各种奇异藤蔓——这是伊斯法罕地毯的基本图案,千百年来都未曾改变。不变的还有地毯的原料——堪称世界羊毛之最的科尔克羊毛,以及世代传承的精湛的编织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