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津巴布韦遗址,位于津巴布韦的马斯温戈省,距首都哈拉雷250公里,是非洲著名的古代文化遗址,也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石头城建筑群体。它的发现证明了南部非洲曾经有过高度发达的黑人文明。
遗址简介
大津巴布韦遗址是非洲南部的古代黑人文化遗址,位于津巴布韦东南部,于1871年被发现,是一组大型的古代石构建筑。遗址庞大巍峨的建筑及出土文物所体现的高度非洲文明,曾使欧洲人不相信这是“低人一等”的黑人所建。大津巴布韦遗址上的墙和塔,由切割得非常精确的石板天衣无缝地垒砌而成,石板间找不到任何泥浆之类的黏合物。它曾是一个强大的非洲国家的中心。传说这就是《圣经》中的黄金和宝石城——俄斐。“津巴布韦”一词在当地语言中有巨石城之意,由于遗址代表着黑人文化的创造,这一地区独立后即以津巴布韦为国名。整座遗址包括山顶上的卫城和山下平原上的椭圆形庙城两部分,尤以庙城墙高石坚,规模宏伟。这两大石建工程是当地黑人国家同类石构工程中最大的,一般认为始建于9世纪。
遗址建筑
大津巴布韦遗迹是一个大面积的复合体,有排水系统、防御工程和塔状建筑,占地达一万多亩,共有三组建筑:第一组建筑是一连串如堡垒般的城墙,内有复杂的走廊、石级和通道,这组建筑现在一般被称做卫城。城墙与一个大孤丘结合在一起,随着岩石的起伏,以精湛的技术把花岗岩石堆砌起来,顺其自然之势与大孤丘混为一体。站在卫城之上,可把整座津巴布韦遗址的风光尽收眼底,可窥见当初设计者的别具匠心。第二组建筑是一处椭圆形花岗石围墙,称做神庙。围墙的南、北、东北三面分别有一个进出口,围墙高约6米,东面城高约9米,围墙底部宽约5米。神庙位于卫城下的平地上,至今仍然完整无损,充分显示出当初建造者的建筑水平和艺术才干。庙内还有一座气势庄严的高塔。第三组建筑介于围墙和神庙之间,包括许多小的房屋。
遗址文物
在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博物馆里,陈列着早年土著人的绘画和从“大津巴布韦遗址”上出土的文物,其中有阿拉伯的玻璃、中东的陶瓷等。在遗址旁还保留着古代的水井、水渠、梯田,在遗址的地基上还找到了古代铸造钱币的泥模。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从大津巴布韦遗址中找到的四块中国明代瓷器碎片,从其中两块大的瓷器碎片上可以辨认出是青瓷大花瓶的底座部分,底圈中央有用青釉绘制的“大明成化年制”字样。从已经发掘到的文物看,大津巴布韦遗址曾经是一座非常繁荣的城市,冶炼业、农业、对外贸易都相当发达,而且一度与中国、波斯、阿拉伯等许多国家有着文化和经济上的交往。大津巴布韦遗址中最珍贵的文物是“津巴布韦鸟”。
津巴布韦鸟
“津巴布韦鸟”是大津巴布韦遗址中最珍贵的文物。该鸟是用淡绿色的皂石雕刻而成,鸟身如鹰,头似鸽子,脖子高仰,翅膀紧贴身子,长约50厘米,雄踞在1米高的石柱顶端。这种石雕鸟是津巴布韦一个部族世世代代崇拜的图腾,一直信奉至今,其工艺的精细,造型的独特,堪称艺术极品。据说,在大津巴布韦遗址中,曾先后发现八只这样的“津巴布韦鸟”。现在它被作为津巴布韦的象征,印在国旗和硬币上。2003年5月14日,一只“津巴布韦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津巴布韦政府在其国家宫殿举行了“津巴布韦鸟”皂石柱底座移交仪式。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从德国驻津巴布韦大使彼得·施密特手中小心翼翼地接过一块皂石柱底座,自此丢失100余年的“津巴布韦鸟”石柱底座终于重返故乡。
原来,这块高约50厘米的石柱底座是津巴布韦丢失的八个“津巴布韦鸟”石柱底座中的一个,1890年被人从“大津巴布韦”掠走,1906年出现在南非,次年被德国柏林博物馆收藏。1944年至1945年原苏联军队占领德国之后,它被带到列宁格勒人类文化博物馆。德国统一后,这块石柱底座重新回到首都柏林。1998年,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办的非洲艺术品展览会上,这块石柱底座曾与其连体的“津巴布韦鸟”石雕短暂“相聚”。2000年2月,津巴布韦和德国签署协议,使它重返故乡,得以与其上半部的石雕“长相厮守”。
遗址上的墙
在大津巴布韦遗址上,高质量的砌石工艺最为引人注目,特别是椭圆形围场东北部的那堵墙。此墙高9.1米,底部厚度为4.9米。成“之”字型的顶部结构沿着长达244米的圆型围墙延伸近60英尺。熟练的石匠首先需要将花岗岩修凿成形,然后按很规则的组合堆砌起来,将墙中心部分的碎石堆围住。这堵外墙以及围场内庙宇的内墙都建成曲线的形状,并非笔直地延伸,这些内墙和通道究竟有何作用,至今不得而知,不过围场和其中的庙宇看来是没有屋顶的。
圆锥塔
在大津巴布韦遗址上,再没有比这座神庙里面的圆锥塔更令人费解的了。此塔高20余米,上面没有任何文字标记。多少年来,一批又一批考古学家和前来企图在塔内搜寻古物及黄金宝藏的人,曾千方百计地想钻进去探查,却无法找到一个入口。近年来,又有人前来对此塔“追根探源”,有的还在地下挖了一条壕沟穿过塔底,也有人为寻找塔内的通道而在塔附近搬开许多石块,但还是没能找到一个入口,最终不得不认定这是一座实心的塔。
第四章 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