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芝拒绝了法国一家知名服装公司的挽留,拒绝了一位法国男人的投资,同时也拒绝了他的求婚戒指。她终于回到了曾经与小志同呼吸过的城市与街道。
城市正在改造,鱼丸店在侥幸逃过了几次拆除后,这一次再也难逃劫数。拆除的那天早晨,宜芝去了,看到了鱼丸店变成一堆废墟。她想,如果没有当初这家鱼丸店,也许不会有她的今天。可是,那个成就她人生的男子,却默默地消失在她生命里。
她不知道,此刻,在这条街的转角处,一家新开的鱼丸店,正在挂牌,而名字就叫“宜芝鱼丸店”。据说,年轻的老板虽然腿略有残疾,却已经开了好几家连锁酒楼,资产过千万。可谁也不清楚,老板为什么要在这里开一家小小的鱼丸店,还取了这样一个奇怪的名字。
他们同在一座城市,都在寻觅对方,总会遇见。最重要的是,在这样一场缓慢而艰难的爱情里,谁都没有辜负对方,也未辜负自己。
世界在快速地更新换代,每个人在通往未来的路上策马而行,唯有你慢步徐行。这样下去,你不仅会被同龄人远远地甩到身后,还会被更多的后来者轻易超越。
你有任性的能耐,就有坚强的本事
阳光下,总会冒出一些热气腾腾的正能量。我的正能量源泉是叶菲。这妞在北京财大读金融学硕士,如今已经毕业,任职于北京某银行。读研期间,她忙着金融学的正差,还堵着会计学的枪眼。考过了CFA(特许金融分析师)的一级和二级也就罢了,偏偏还过了CPA(注册会计师)的五门科目,这样也就罢了,她考试的同时还从容地实习着,工作考证两不耽误。这样的勤奋真是让人恨得咬牙切齿。
毕业那年,就业形势严峻,优秀如叶菲也不能幸免。家人托熟人,在家乡帮她争取了一份较好的offer,劝她回来,别强留在北京。叶菲执意不肯,她的长相有江南女子特有的清丽柔弱,可是,在做出留下的决定时,她却坚定得像个侠女。
叶菲说:“我是非留在北京不可,这座城市带来的充盈感,让我舍不得离开。”
离开学校,我像个逃兵一样拖着行李东走西顾,最终入驻昌平区沙河小镇。工作的事依旧不见起色,我成了这座城市地图上不停转悠的蚂蚁。
未来看上去像一条幽深而曲折的长廊,而长廊尽头的那扇门是敞开还是紧闭,我不得而知。妈妈打电话来,言简意赅,目的也是劝我回家。她说:“没有安定,哪有未来?”工作难找,居大不易。我在无法养活自己的彷徨里,寝食难安。两周后,我决定回家,我不知道这样的决定算不算当机立断,日日渐瘪的钱包容不得我思考得更长久。叶菲一天赶了三场面试,我准备晚上跟她道别。我说:“我妈说了,没安定就没未来。”叶菲听了,抬头看着我,问:“可是,真正安定了,还有心去拼一个未来吗?”我无言以对。看着她离去的背影,我心里有种说不清的失落。在离开之前,我决定再逛一逛北京城。故宫人太多,颐和园太远,最后,我去了圆明园。我怔怔地看着不远处的庞大土堆,心想这个曾经最奢华的园林已然败落。
《恋爱地图》里,男主角说:“想当棒球选手就选择纽约,想当足球选手就该选择马德里,想做好电影就该选择好莱坞,想玩摇滚乐就该选择伦敦,要想成为漫画家就该选择东京。”
如果想独立,那该选择哪里呢?毋庸置疑,那就该选择北京。叶菲不能接受年纪轻轻就过上一眼看到老的生活,我则安慰自己:生活在别处。
回家,我听从父母的意见,参加了乡镇公务员的考试。然后,以笔试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面试的机会。坐在拥挤的中巴车上去面试,我收到了自己CPA考试通过的消息。命运显然习惯了这样的捉弄,如果通知能早那么一点点,如果我能再坚持得久一点……生活没有那么多如果,没有如果的我最终成了一名大学生村官。我开始习惯“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叶菲则去了一家不景气的金融机构做柜员。每天从事着底层的烦琐工作,让人咋舌的物价逼着她大步向前。叶菲常常加班到深夜,业绩终于有所长进。万家灯火,她走在夜色中的北京,筋疲力尽又觉得浑身热血。我听得两眼放光,羡慕中不免有一些遗憾。
时隔一年,安于现状的我随领导出差北京,约叶菲一聚。
她开着车,载着我去东来顺吃火锅。
岁末临近,工作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叶菲这个交易部主管好不容易腾出一天来休息。吃了饭,叶菲约我去shopping,我们并肩走在王府井大街上,她的电话一个接一个跟来。每一个电话,叶菲都从容不迫地回复:“嗯,好的,我知道了。”放下电话,继续试她的衣服,长发飞扬,姿态优雅。而我,早已经将头发绾起,看上去比实际上老了几岁。岁月真是无情,当年,我们从同样的大学毕业,在同一间教室里听相同的课,写相同的作业,考相同的试,答相同的题。然而,仅一年,我就被她远远地甩在后面。直至,尘土漫天,她的身影,我想追都追不上了。
这漫长距离的背后,不是知识的欠缺,而是自我挑战和迎难而上的勇气的欠缺。
如果,我当初留在北京,大概也能成为现在的另一个你吧。我自以为聪明地逃离,不过是惰性使然。分别的时候,我们在车里四目相对,我不敢肯定这样的懒惰会不会让我跌到,但,即使不会跌倒,也能预见提早落入生活的尘网。
年轻能承受冲动的代价,有任性的能耐,也有坚强的本事,却独独不能承受安于现状的麻木感。
世界在快速地更新换代,每个人在通往未来的路上策马而行,唯有你慢步徐行。这样下去,你不仅会被同龄人远远地甩到身后,还会被更多的后来者轻易超越。
那个时候,再明白,就太晚了。现在就行动起来,来点新的改变,如何?
知足的前提是能够停得下脚步,以平常心来对待一切。只有知足,才能常乐。
用力过度才会没有幸福
有心理学家曾对动物园里的猩猩做过这么一项实验:他在一只猩猩的面前不断用粉笔画圆圈,半小时后,他画了一个未完成的圆借故离去,而那只猩猩却捡起粉笔,迫不及待地在缺口上涂抹起来。这是一个相当有趣的实验,但其中的道理却令人深思——对于未完成的事儿,无论是谁,总会本能地心有不甘。
仔细地回忆一下,在你的记忆中最深刻的那一段,是不是往往都是没有结局的那一幕?印象里最美的饰物,是不是总是没买下的那一件?
那么,当现实与梦想发生冲突,你会怎么做呢?
人人都有梦想,然而,梦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无可避免的差距。梦想越是绚烂,实现的过程所受的阻力就会越大。生活中,我们总是在不断希冀得到更多,然而,现实却很难堪地摆在我们面前——你可以支配的精力很有限。过多物质上的梦想,只会令自己徒增压力。那你有没有试着问过自己:如果没有这些物质,我会不会真的就不能活得快乐?
相信不少人见过渔民捕捉黄鳝的过程,捕捉所用的工具很简单,就是一个竹笼,看上去甚至有些简陋。竹笼的开口比较小,肚子比较大,越往下越深。渔民把诱饵放在竹笼里,黄鳝就会被诱饵的气味所吸引,钻进竹笼,然后被紧紧地夹住躯体。因为黄鳝的尾部很敏感,被抓住后,身体便会向前挣扎,越困难越向前挣扎,最终钻进了竹笼里再也出不来。
黄鳝就是这样被捕捉到的。
在这个过程中,黄鳝如果能够摆脱诱饵的诱惑,及时退后,那么它就不会置身险境,但是它却因为经不起诱惑,最终付出了自己的性命。
其实在面对梦想时,有些人的做法和黄鳝的行为无异。只看到梦想成功时的喜悦,而没有仔细考虑是否有实现的本钱。因此,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越走越艰辛,到后来怎么也找不到梦想的出口。
低欲求,能让人更容易变得满足。所以,我们为什么不试着退一步,给梦想一个出路?退,是智慧和勇气的象征,后退比前进更需要勇气。
尽管梦想有时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正能量,但事物都有两面性,当原先建立的平衡被破坏后,正能量就会转化为负能量。这与哲学思想中矛盾转化以及老子的思想相符合。
梦想有时会变为一种负担,让人活得更累。很多人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过于渴望梦想实现的辉煌,或者害怕失去梦想,从而对梦想更加执着,而梦想和现实间的差距又让他喘不过气来,生活变得苦不堪言,就是因为没有后退的勇气。
安德鲁第一次学打高尔夫球的时候,教练只对他说了一句话:“永不发力。”
然而,对于初学高尔夫球的人来说,不发力是很难做到的。相反,安德鲁心里在想,不发力怎么会打远呢?因此,在打球过程中,他总是想着铆足劲儿去击球。然而,越是发力,球打得就越近。
安德鲁在这样的窘状里焦躁不安,甚至想负气放弃。
冷静下来,他想起教练的四字真言。
在重新练习的时候,试着“不发力”打球,结果竟比发力时还要远得多,渐渐地安德鲁摸索出一个道理,打高尔夫越想打得远,就越不能发力。
安德鲁打了几次沙坑球都没有成功。后来当球再次落入沙坑时,安德鲁发现了其中的规律,打球时也不再盲目击球,而是经过仔细观察,找到角度更好、距离更近的一条道路。于是,屏气凝神,只一次便成功地将球带出了沙坑,出了沙坑,球就沿着球道慢慢向前走。
正是打高尔夫球的经历让安德鲁明白了后退的重要性。在追逐事业和梦想遇到困难的时候,安德鲁就会想起打高尔夫时获得的感悟。
于丹说:“其实从物质上来说,我们是富有的,但是我们还幸福吗?香车宝马、豪宅大院、功名利禄……能够左右我们的东西太多了,现在我们的GDP上去了,但是焦虑感也随之升高。那是因为今天的人,总在奋斗的过程中说‘永无止尽’,殊不知,在个人生活里,有所‘止’的人才会获得幸福。知足的前提是能够停得下脚步,以平常心来对待一切。只有知足,才能常乐。”
人们总喜欢ON更胜于OFF。ON是开始,是欲望,是争取,而OFF却是ON的对立面。然而,生活不仅仅只是一次ON与OFF的切换,当得到被作为常态,我们总会忘记得到的可贵。没有OFF,就没有ON,适时“关掉”一些,你会更幸福。
一个人如果对人做事执着过度,他绝对不会太快乐。我们需要的是累了就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下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生活对自己才是最有意义的。
好的生活真没那么贵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发现:每一次当我们遇到棘手的事,如果我们用乐观的心态面对,事情往往会朝好的方面发展,而一旦我们感觉悲观失望,消极地面对未来,事情反而会越来越糟糕。
快乐作为积极的人体心理特质,是个体对本身有关的未来的总体期望,是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一个人保持着愉悦的状态,那么他身体内的各种器官都会以最佳状态运行。所以,在生活中多多发现积极美好的一面,你的心情自然就会好起来。
大学毕业,丽娜留在了北京。
初入职场,薪水微薄,丽娜和两个同龄的朋友住在一间七平方米的小屋内。狭小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放满了双层床铺,两条腿平行走路都会显得拥挤万分,同宿的两个女生抱怨不断,愁眉不展,丽娜却笑呵呵的。
她觉得年轻就该吃点苦,她很庆幸能在毕业时找到一间可以安顿自己的地方,即使很拥挤,她也很满足。时光荏苒,经过三年多的打拼,丽娜终于在郊区首付了一套小户型的商品房。
六层高的楼房,因为经济拮据,丽娜只能买下一楼。搬进去住才发现底层不安全,也不安静,外面尘土飞扬,每天窗台上都蒙着一层厚厚的灰尘。同事去串门,看着丽娜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好奇地问:“丽娜,住这样的房子你也高兴?”
“那当然了。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妙处呢!进门就是家,每天不需要爬那么高的楼梯;空地上还可以种菜养花,哎呀,这些福利好得没法说。”
住进新房半年,顶楼的邻居在周末的休息时间敲响了丽娜的房门。邻居同丽娜商量,请求她跟他们换一下房子。因为邻居年迈的母亲突发疾病造成身体偏瘫,住在六楼,上下都很不方便。丽娜为这样的孝心感动,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了对方的请求。搬到最顶层,丽娜每天都要上下楼梯,尤其是夏天,爬到六楼常常汗流浃背,但这丝毫不影响她快乐的心情。有朋友揶揄她:“丽娜,住在顶层有啥好处啊?”“好处多着呢,每天上楼下楼好几次,这是很好的锻炼身体的机会啊。还有,顶楼阳光充足,看书的时候不会伤眼,还能省下电费,多好。”
这样的故事并不那么惊天动地,不像微博里主流的新鲜事那样引人注目。但是,不要看轻这一点一滴的桥段,它能在琐碎的日常生活里让你保持一份良好的感觉,而这些,只有生性乐观的人才能做到。
生活中到处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生活太平淡,工作不理想,同事不友好……每一刻都会遇到诸如此类的烦恼。在这样浮躁的时代,很多人为自己的欲望所驱使,为了利益疲于奔命,因此而无暇顾及身边的风景。殊不知,有时候苦苦追逐的名利也不过就是衣服上华丽而漂亮的吊牌,看上去赏心悦目,其实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
《老男孩》里,人生已经行至大半的Vagn过着快乐的独身生活,身老心不老,年迈的他还一直保持着童年的爱好,定期去参加足球队的集训和比赛。
Vagn在球队去瑞典比赛的途中,很不幸地被遗弃在了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