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73800000021

第21章 中风病

一、历代医家的认识

正气亏虚在中风发病中的作用,在唐宋以前就一直受到各医家的重视。《内经》认为人体正气亏虚,风邪乘虚而入发为中风,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意。《诸病源候论》对气血亏虚与中风的关系论述更为详细,认为:“半身不遂者,脾胃气弱,血气偏虚,为风邪所乘故也,……脾胃既弱,水谷之精润养不周,至血气偏虚,而为风邪所侵,故半身不遂也”,说明气血亏虚是形成半身不遂的内在因素,是病之本,而邪所乘为病之标。金元时期,内因学说兴盛,气血因素在中风发病中的作用因而受到进一步重视。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中说:“所以中风瘫痪者,……或热气太甚,郁结壅滞,气血不能宣通,阴气暴绝,则阳气后竭而死”。由于热邪郁结壅滞,气血运行受阻,不能畅达于周身,痹塞于脑髓,则昏仆不知人,痹塞于经脉而为半身不遂。所以河间认为:“人卒中,则气血不通而偏枯也。”《丹溪心法》认为:“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从这段论述可以看出,丹溪在中风病因上除重视“湿痰生热”外,还非常重视气血因素,认为:“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属死血瘀血,在右属痰有热,并气虚,左以四物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右以二陈、四君子加竹沥、姜汁”。这些论述说明丹溪已经认识到瘀血、气虚在本病病机中的地位,故用四君子汤、四物汤加桃仁、红花,以补益气血,活血化瘀。他还指出:“气虚卒倒者,用参芪补之。”可见丹溪对气虚、死血、瘀血之重视。

李东垣在中风病因上主正气自虚,认为:“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愤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医学发明》:人年逾四旬,则阴气自半,正气虚衰。故在此之际,人多患中风,说明“气衰”是中风的根本原因。他还指出:“中风为百病之长,乃气血闭而不行”。由于人体正气虚衰,精血渐亏,精血衰少而不能营周于经脉,气虚则无力行血,故气血痹而不行,治疗当“和脏腑,通经脉”。李氏根据气虚无力行血,致气血痹而不行之病机创清阳汤(《脾胃论》)来治疗风中经络,口眼斜,筋脉拘急之症,方中黄芪、甘草补气药与当归、桂枝、红花、苏木养血活血通络之品同用,益气活血通络,并用酒煎温服,意在使气行血行,经脉通达。东垣论中风,从气虚立论,而风中经络,又当治其血瘀,所以创益气祛瘀之方,治疗风中经络,开益气化瘀治疗中风之先河,并对王清任创补阳还五汤产生了很大影响。楼英《医学纲目》亦认识到:“中风皆因脉道不利,血气闭塞也”。王纶《明医杂著》把气虚、气滞、血虚、死血、痰饮作为中风致病之根源,认为人身之血行于经脉,“若气滞则血滞”“衰耗则运行不周,渗透不遍”,导致气滞血瘀和气虚血瘀,“所以古人论中风偏枯,麻木疼痛,不举诸证,以血虚、死血、痰饮而言”。张景岳亦认为半身不遂,脉络不通,皆由血气为患,提出:“血滞者,宜活而通之”;“气血虚弱者,宜温补而通之”的观点。清代医家王清任综合历代医家的观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半身不遂者,元气亏损是其本源,在中风证治中推崇张仲景的内伤积损论,主张经络空虚,元气归并,而致半身不遂,认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医林改错》),因而提出气虚血瘀论,强调在补气的基础上配合活血化瘀药以促进气血运行,经脉通达。王氏根据气虚血瘀理论创补阳还五汤以益气活血化瘀,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如张锡纯认为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四两,以峻补气分,此即宗东垣主气之说,此方只适用于脑贫血,若误用于脑充血,则“必致凶危立见”。张锡纯认为脑贫血治法“固当滋补其血,尤当峻补其胸中宗气,以助其血上行”,创加味补血汤,认为如气血虚衰,其经络多滞,此与偏枯颇有关系,用通气活血之品以化其经络之瘀滞,则偏枯自愈。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从《内经》开始,历代医家对中风病因的论述,包括了现代医学的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内经》中“血之与气,并走于之,则为大厥”就相当于出血性中风。金元以后,各医家根据自己的临证经验,否定了外风学说,提出内因学说,使中风病理论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也正是从这一时期起,中风病的证治才得以从驱散外风为主,和伤寒中风、痹证混为一谈的局面中解脱出来,走上了以豁痰开窍、顺气化痰、健脾益气、养血活血等治疗措施为主的辨证论治的正确途径,并能有效地使用“三宝”和参附汤等救治中脏腑之闭、脱证。晚清时期,在中风病因上形成了“内风旋动”和“元气亏损”两种主要观点。

从此可以看出,从金元时期开始,人们认识到中风非外来风邪为患,而是人体内部某种因素致病。但是,由于各医家的临证体验不同,对这一因素的认识产生了不同意见,形成了心火暴甚,正气自虚,湿痰生热,内伤积损等多种观点。至清代,这些观点逐渐转变成“内风旋动”和“元气亏损”这一实一虚两大类别,可见当时医家在临证时已经有意无意地对这两类中风进行辨证治疗了。近代张山雷、张锡纯等发现西医的脑充血和脑贫血与历代医家的论述有不谋而合之处。

二、气虚血瘀与中风病的关系

中风先兆之名,最早见于《河间六书》。刘氏在中风篇中说:“故中风具有先兆之证,凡人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较全面地论述了中风先兆证的表现。对于中风先兆证,历代有很多的论述,归纳起来,其主要表现是:大凡年逾四旬,或形体肥胖之人,时常眩晕,头重脚轻,不寐健忘,手足或肢体麻木无力,舌强言謇,偏身汗出,六脉弦滑而虚弱无力,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瘀丝等。这些先兆症状的发生,大多因劳累过度,或肝郁气滞,或肾虚精伤,气血亏损,致使脉道不利,血行不畅而引起。

1.年龄因素中风绝大多数发生在年逾四旬之人。《内经》云:“年逾四旬则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老体衰,阴精阳气俱不足,气血亏虚,脉道不利,形成了中风发病的内在因素。故东垣认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多有此疾。现在大量的临床报道亦提示,中风,特别是缺血性中风,50岁以上患者占有很大比例,这些均说明,年逾四旬是中风的危险因素之一。

2.形体肥胖形体肥胖之人易患中风,早在《内经》已有所认识:“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肥胖之人之所以易患中风,东垣认为是肥胖之人“形盛气衰”之故。肥胖之人,形盛于外,而气歉:于内,气虚脉道因而不利,气血运行无力,形成气虚血瘀的内在条件,“及其感也,则发为中风”。

3.眩晕眩晕是最多见的先兆表现,丹溪云:“眩晕者,中风之渐也。”眩晕可因痰、因肝阳上亢、因气血亏虚等引起,但作为“非风眩晕,掉摇惑乱者,总由气虚于上而然”。《景岳全书·非风》即《内经》所谓的“上虚则眩”。人体气血亏虚,血不上达于头部,脑失其养,故而眩晕,即“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呜,头为之倾,目为之眩”。《灵枢·口问篇》指出:眩晕表明气血不能上达,脑失所养,易于形成中风。

4.肢体麻木人身肢体麻木是比较危险的先兆症状,历代医家对此都很重视。罗天益《卫生宝鉴》指出:“凡大指、次指麻木或不用者,三年内必有中风之患。”对于麻木不仁、不用的原因,《内经》认为“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由如故也”。说明气血不足是造成不仁、不用的原因。对于麻木,李东垣认为:“麻者,气之虚也,真气弱,不能流通,填塞经络,四肢俱虚,故生麻木不仁。”(《脾胃论》),由于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血不流通,瘀滞经络,肢体得不到气血之濡养,故生麻木。张景岳对此认识最为深刻,并对治疗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认为:“非风麻木不仁等症,因其血气不至,所以不知痛痒,盖气虚则麻,血虚则木,……遇此证,只宜培养血气,勿得误认为痰。”《景岳全书·非风》认为,麻木不仁,“乃气虚无力运化气血”,致肢体失去濡养而成,说明气虚血瘀是麻木不仁的原因。由于这一内在因素的存在,迟早要发生中风。

三、气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的病机关键

中医认为阳动阴静,“卧则血归于肝,阳入于阴”,故气血流行缓慢,易于停而为瘀,瘀血痹阻经脉,气血不能上达于脑髓,故多在夜间睡眠时或安静状态下,易于发生缺血性中风。说明气虚血瘀状态是促进本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于辨证分类的分析,缺血性中风一般多分为两类:即脉络空虚,风邪人中;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而在临床上,对本病的分类差异很大。任继学教授认为,应将中经络改为瘀塞经络证,这样才更符合本病的病理机制,并将其分为风痰热盛、阳虚气弱、肝阳上亢三类。亦有分为风痰瘀血、痹阻经络,风痰上扰、痰热腑实,气虚血瘀和阴虚风动四类,或风痰上扰,痰热腑实,气虚血瘀和阴虚风动四类,或风痰上扰、痰热腑实,脉络空虚、气虚血瘀,肝肾阴虚、肝风内动和气虚血瘀四类。对于哪些证候在临床上较为多见的看法分歧更大,王永炎院士对220例缺血性中风进行辨证,认为风痰瘀血、痹阻经脉和风痰上扰、痰热腑实两类最为多见,分别为91例和85例,占总病例的80%。张学文教授等对23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用通脉舒络液静滴结合辨证口服汤药治疗,认为本病主要在于“因虚致瘀”。曾氏对70例缺血性中风辨证治疗,认为65例是虚而生风,占总病例的93%。而黄氏认为气虚血瘀,痰热阻络最为多见,几乎占50%,认为缺血性中风病因主要是气虚、痰浊、瘀血,病机为气虚血滞,痰浊瘀血痹阻脑络,筋脉失养所致。

在临床辨证分类方面之所以有这么多分歧,我们认为主要是各自的临床实践经验不同。中国幅员辽阔,南方和北方,沿海和西部的地理环境、气候、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甚大,这些因素对本病的发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一般认为中风的病因病机不外乎虚(阴虚、阳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热痰)、气(气逆、气虚)、血(血瘀、血热)六端,而缺血性中风多认为与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或痰湿阻络,或气虚血瘀关系较为密切。但是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致使这些病机具体地落实到每一个病例上时,仍然产生了很大分歧。

我们认为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机在于气虚血瘀,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因气虚而致血瘀,因血瘀而使经脉瘀塞不通,血不达于脑部和肢体,而形成缺血性中风。

当然气虚血瘀可挟有其他病邪致病,或兼湿痰阻络,或兼痰热腑实,或兼肝阳上扰等,所以在临床上可以益气活血化瘀法为总的治疗法则,再根据其兼挟病邪,随症加减。兼湿痰阻络者,可佐以化痰通络;兼痰热腑实者,可佐以通腑化痰;兼肝阳上扰者,可佐以滋阴潜阳。

采用益气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我们于70年代研究成功,用通脉舒络液静滴加口服汤药辨证治疗,并与低分子右旋糖酐对照,治疗230例,结果通脉舒络液组取得了满意疗效,总有效率达99.1%。李氏亦报告100例,以益气化瘀之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显效率达70%,总有效率达94%。孙氏用益气化痰通络法治疗本病25例,总有效率达92%。徐氏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本病30例,12例痊愈,12例显效,5例好转,1例无效。这些报告均说明益气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至于益气化瘀法与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比较,则应从中医基本理论说起,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在气与血的关系中,气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由于气的虚衰,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可以导致血瘀;或由于气的停滞,导致气滞血瘀。因此,在治疗瘀血证时,必须气血同治,方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单纯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是在70年代盛行活血化瘀法研究的背景下产生的,它强调了活血化瘀法的功效,但不能全面地根据中医气血关系的理论,完整地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观点。益气活血化瘀法是根据气虚血瘀病机制定的原则,而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气虚血瘀,故对缺血性中风更适宜。

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兴盛于70年代。当时的研究认为,缺血性中风属于祖国医学的瘀血证范畴,因而各地竞相研究活血化瘀法的应用。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应用活血化瘀药丹参治疗缺血性中风,总有效率为83.72%,疗效优于西医对照组。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应用冠心Ⅱ号(丹参、川芎、赤芍、绛香)治疗本病52例,有效率达92.2%,取得了满意疗效。北京制药工业研究所用活血化瘀药川芎的提取物川芎嗪治疗本病218例,有效率达89.7%。山西省人民医院用红花注射液治疗本病95例,有效率达95.8%。说明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

近来,随着对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认识的深入,人们愈来愈重视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液的运行异常,往往是由气的功能异常所引起。气滞,可引起血瘀,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亦可引起血瘀。于是人们逐渐运用补气或行气药与活血化瘀药配伍来治疗本病。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等单位报告活血药与益气药同用,其效果优于单纯活血化瘀药,认为补气能增强祛瘀的效果。有人比较了益气化瘀的补阳还五汤与丹参注射液和低分子右旋糖酐组对脑血栓形成的疗效,结果补阳还五汤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张氏治疗152例缺血性中风,分补阳还五汤加静滴灯盏花治疗组和单纯静滴复方丹参(丹参、绛香)治疗组,结果前者显效率为91.1%,后者显效率为72.4%,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这些临床报道初步说明益气活血化瘀法疗效优于单纯活血化瘀法。

四、现代实验研究梗概

现代的实验研究初步表明,益气活血化瘀法优于单纯活血化瘀法。现代大量研究已经表明,缺血性中风属于祖国医学的中风“瘀血证”范畴,存在着严重的血液流变学、微循环、血小板功能等多方面的异常。在血液流变学方面,表现为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比粘度增高,血细胞间聚集性增强,血球压积增高,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这些均提示血液流动性下降,流变性异常,凝固性增高,从而导致血流缓慢,以致形成血栓,造成“脉不通,血不流”的局面。微循环呈现粒流、泥沙流或粒摆流,甚至停滞等改变;血小板功能亢进,表现为聚集性和粘附性增高。由于这些因素,使血液处于“稠、粘、凝、聚”状态,易于形成血栓。应用活血化瘀药,能够改善血液的“稠、粘、凝、聚”状态。如有人对丹参的研究表明,丹参能降低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使红细胞电泳时间加快,降低血脂,增加纤溶酶系统活性,能阻止血栓形成和增强血栓溶解作用,抑制血小板聚积性,而对血球压积无明显影响。北京、山西等地一些单位对冠心Ⅱ号、川芎嗪、红花的研究结果表明,均有和丹参类似的作用,表明活血化瘀药有降低血液粘稠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和溶解血栓等作用,从而达到防治血栓形成的目的。

近来的某些研究又初步表明,补气药能够增强活血化瘀药的活血化瘀作用。有人比较了单纯活血化瘀的冠心Ⅱ号与益气活血化瘀方药(黄芪、黄精、党参、赤芍、丹参、郁金)对鼠肠系膜微循环的作用,结果发现在对抗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微循环障碍方面,活血药组和益气活血药组有同样的作用。在治疗性滴注时,益气活血组的作用较冠心Ⅱ号为优。实验结果表明,益气药与活血化瘀药合用,可以进一步加强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益气活血化瘀组与单纯活血化瘀组比,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方面前者为优,而且证实,此作用是通过黄芪而实现的。同时研究结果又表明,益气化瘀组和活血化瘀组在改善微循环方面作用相似,无显著差异。某专家总结了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理,认为本方能改善血液理化特性,降低全血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升高红细胞表面电荷,从而改善血液流动性,实现其活血化瘀作用,并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溶解血栓和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张氏比较了补阳还五汤加静滴灯盏花组和单纯静滴复方丹参组的疗效,结果前者明显优于后者(P<;0.05);并进行了机理探讨,结果,补阳还五汤加静滴灯盏花组除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有显著改善外,且红细胞电泳、血沉及血沉方程K值也同样有显著改善。而单用复方丹参静滴组仅有全血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两项有明显改善。他认为,补气药的应用可增加血浆表面活性及红细胞表面电荷,所以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优于单纯活血化瘀法。

五、气虚血瘀与衰老

健康长寿是人类的美好愿望,从古到今,为了探索衰老的奥秘,寻求有效的延缓衰老的药物,历代医家都做了很多研究。关于衰老的起因,传统的观点认为主要与“虚”有关,因而在我国历代的抗衰老实践中,补虚成了根本性措施,诸如温补肾阳、填补精血、健脾益气等,都成了延缓衰老、防治老年病的基本法则。有人对我国历代有代表性的13部方书进行了统计,发现单以温补肾阳为主的抗衰老方剂竟占70.2%,另外一些也大都以滋养肾阴、健脾益气为主。这就说明补益药(特别是补肾药)在我国历代的抗衰老方药中占据绝对优势。及至现代的有关衰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仍多以针对虚损为主。诚然,人体在老年期确实存在着一些肾虚、精亏等虚损现象,但是我们认为这种现象并不能完全反映人体衰老和诸多老年病的本质。在临床上,更多的老年人和常见的老年病则往往表现为“气虚血瘀”的证候。那么,衰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究竟是起因于“虚”呢,还是与“瘀”有关?或者二者兼有之?气虚血瘀在衰老和老年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什么作用?益气活血法能否延缓衰老并防治某些老年病?本节将对此问题加以探讨。

1.气血调畅是健康长寿的基础(1)生命的本质在于气血。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各处一时一刻都离不开气血的濡养,所以,生命与气血的关系非常密切,离开气血就无所谓生命。正如《内经》所说的“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张景岳也指出:“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惟斯而已。”

气血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多方面生理意义,可以说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气血生理功能的具体体现。有关阳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内经》曾指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医方考》也指出:“人非此气,不足以生”,可以说气是一切生理活动之动力。首先,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血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有赖于气的激发和推动作用。若气虚、激活和推动作用减弱,就会影响到机体的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或使脏腑、经络功能减退,或使血和津液的生成不足和运行迟缓,从而引起血虚、血行不畅和水液停滞等病理变化。其次,气还有温煦人体,维持正常体温的作用。同时,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津血的运行等也要依靠气的温煦作用。如气失温煦,就会出现畏寒肢冷、津血凝滞等病变。再次,气还有卫护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若气虚卫外功能减退,机体抗病力下降,则易患各种疾病。此外,气尚有固摄血液循脉正常运行,控制汗、尿、唾以及胃肠津液和精液正常分泌和排泄的作用。若气虚不固,可导致出血、自汗、遗精、遗尿、流涎、脱肛等病变。具体地说,体内的精、气、津、血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都是靠气的运动来完成的。例如:饮食的消化和吸收,水谷精微化生气血津液,津液代谢化为汗、尿,食物残渣转化成糟粕等,都是靠气的功能来完成的。因此《难经》指出:“气者,人之根本也。”张景岳也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可以说,气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依据。

血液在人体生命活动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内经》指出:“以奉生身,莫贵于此。”《金匮钩元》也说:“是知血盛则形盛,血弱则形衰。”具体说来,血液主要有以下生理功能:①充养五脏六腑,滋润四肢百骸。各脏器组织只有在血液的滋润和濡养下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如:心脏只有在血液的濡养下才能发挥其主血脉和藏神的功能;肝主疏泄和藏血的功能也必须以血液为物质基础;肾中精气也必须靠血液的濡养和转化,才能不断成熟壮大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诸病源候论》指出:“若血气盛,则肾气强。”另外,形体组织器官也离不开血液的濡养,如目之视、足之步、掌之握、指之摄、筋膜之柔和强力、肌肉之丰满壮实以及皮肤之感觉、皮毛之润泽光华等,无不赖血之营养。②调节津液。《灵枢·痈疽》说:“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灵枢·营卫生会》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说明津液与血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血可以化生津液,津液又可化血。③维持阴阳平衡。血为阴,气为阳,血少则阴虚,阴虚不能制阳则易使阳亢,血旺则可资助阴精制阳。《血证论》说:“气为阳,气盛即为火盛;血为阴,血虚即为水虚。”故血为保持阴阳平衡的重要物质。④运载作用。血的运载作用主要体现在血能载气方面。气有能而无根,故必须依赖营血才能发挥作用,故又有“血为气之母”之说。另外,脾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液的功能,肺主气司呼吸和通调水道的功能,肾主水、泌别清浊的功能以及经络的联络作用等都要依靠血液的运载作用来完成。总之,血液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有极为重要的生理意义。张景岳对血液的功能和重要作用作了比较全面的概括,他在《景岳全书·血证》中说:“血者,灌溉一身,无所不及,故凡为七窍之灵,为四肢之用,为筋骨之和,为肌肉之丰盛,以至滋脏腑、安魂魄、润颜色、充营卫,津液得以通行,二阴得以调畅,凡形质所在,无非血之用也,是以人有此形,全赖此血,故血衰则形萎,血败则形坏。”可见气血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离开气血,就无所谓生命,生命的本质在于气血。

(2)气血调畅才能健康长寿。气血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而这种作用的发挥,必须以气血调畅为前提。《内经》中早有“气血未并,五脏安定”“气血平正,长有天命”以及“经络以通,血气从……其形乃彰,生气以长”等论述。《丹溪心法》也指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说明气血调畅是人体健康长寿的主要因素。因为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有气血调畅才能到达全身各处,发挥他们的各种生理作用,维持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脏腑机能旺盛,则阳气温煦,阴精滋养,阴阳协调,津液通利,人体生命力强盛,抗病力也强。形体组织器官得到气血的正常濡养则发育良好,功能健全,具体表现在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壮实,皮肤和毛发润泽有华,感觉和运动灵活自如。脑髓得到气血的正常濡养,则人的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思考敏捷,反应灵活。《灵枢·平人绝谷篇》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如是则内脏、形体和精神均健康。如果能够长期保持气血的调畅状态,则人体便可以长寿少病,耐老不衰。相反,如果一旦发生气血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甚至凝滞,就会影响全身的各种生理功能。由于气血失调,不仅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发生各种病变的病理基础,也是各种临床病变的病理基础,所以,气血失调一旦发生,就会导致脏腑组织器官因缺乏气血的正常濡养而发生功能减退或紊乱,进一步导致阴阳失调,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同时,人体生命力也减弱,抗病力下降,各种疾病就会随之产生。正如《内经》所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据现代医学研究,气血失调、运行不畅甚至瘀滞不通的病理实质,主要反映在血液流变性异常和微循环障碍等方面。大量资料表明,健康之人和长寿老人的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基本上都是正常的,而当血液流变性出现异常或微循环发生障碍时,就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甚至死亡。说明气血运行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康、病和寿、夭,从而也证明气血调畅是健康长寿的主要因素。

2.气虚血瘀是导致衰老的主要病理

(1)衰老和老年病之间的关系,人的一生可分为发育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现代医学认为,衰老就是机体在衰退期所出现的结构与机能退化并促使生命走向结束的一切过程的总和。而老年病则是在老年期所患的具有其特点的疾病,是一类与衰老有关的疾病。可见,衰老和老年病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衰老之后易患各种老年病,因为随着衰老的到来,脏器组织逐渐老化,气血运行逐渐涩滞,从而为各种老年病的发生提供内在条件。同时,由于机体衰老,生命力逐渐减弱,抗病力也差,对各种致病因素具有易感性,所以衰老之后易患各种老年病。另一方面,老年病的发生和发展又可加速衰老的进程,从而缩短人体寿命。总之,衰老和老年病是互有关系的,衰老能促使老年病之发生与发展,老年病则又可加速衰老过程。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衰老与老年病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必须将两者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在临床上,只有通过延缓衰老,才能有效地防治各种老年病,而老年病若既已发生,通过积极治疗,促使机体早日康复,则又有利于老年人的健康长寿,所以,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2)气虚血瘀导致人体衰老,进而引起多种老年病。气血在人体内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循行、运动,直到生命结束。人在一生的不同年龄阶段,气血的盛衰和运行状态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发生着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决定着人的生、长、壮、老、病、死的全过程。在人体的生长发育期,气血是不断地由弱到强,日趋旺盛起来的,其运行也是滑利通畅的。《内经》曾指出:“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人生十岁……血气已通,……二十岁,血气始盛……,三十岁……,血脉盛满,”“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气血的这种由弱到强的变化,促使人体不断地生长发育,直到完全成熟。而中年以后,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长期受到七情、六欲、劳倦、外伤以及各种疾病的影响,这些因素作用于机体,首先出现气血失调,这是因为血液循经流布全身,环周不休,而气则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所以各种病因作用于机体,首先会影响到气血,导致气血运行日趋涩滞,气血由强到弱不断衰减。所以《内经》指出:“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由于气血的虚衰和瘀滞(气虚血瘀),使脏腑得不到正常濡养,各种病理变化随之产生,随后出现脏腑虚衰,精、气、神亏耗,气的生化作用减退,脏腑生理功能无法正常发挥,从而加重气虚血瘀,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导致人体衰老以至发生多种老年病直至死亡。可见“虚”和“瘀”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人体衰老的本质在于气虚血瘀。

根据大量的临床观察,人体进入老年,都有明显的气虚血瘀征象,如疲倦、头晕、畏寒、肢冷、健忘、流泪、多涕、多尿、尿有余沥,以及皮肤色素沉着、粗糙、老年斑的出现,巩膜混浊等。

有人对2268例对象体质与年龄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瘀滞质的比例与年龄的递增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r=0.978,p<0.01),提示随着年龄的递增,瘀滞质或兼见瘀滞质者日见增多。施氏等研究表明,全血还原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电泳、纤维蛋白原和青紫舌程度与年龄增大有明显的相关性。广州军区第一总医院观察225名健康老人的微循环,结果发现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而患病老人微循环障碍较之更加严重。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毛细血管基底膜逐渐增厚,外膜厚纤维胶原化,孔径缩小,导致毛细血管代谢率下降,一些代谢废物和脂褐素等不能排泄而沉积于脏器内,脏器组织细胞间沉积瘀血,引起神经、内分泌、免疫、合成代谢功能以及主要脏器功能减退和紊乱,呈现一系列病理变化而出现衰老征象,证明人体衰老的本质在于气血失调、气虚血瘀。上海曾对107例老人的血液流变性和血液成分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在老年人中,红细胞数量减少和生理性贫血普遍存在,同时血清白蛋白减少,球蛋白、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增高,血液粘度增高,导致血流缓慢、血管硬化、管腔狭窄,出现“脉不通、血不流”的瘀血病理改变,也证实了衰老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虚实夹杂”。总之,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从临床所见、实验研究上,都说明机体衰老的本质在于气血失调,而失调的关键又在于气虚血瘀。

气虚血瘀不仅能导致人体衰老,还可进一步引起多种老年病。因为人体衰老之后,气虚血瘀仍不断加剧,气虚日增,血瘀日积,这种恶性循环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多种老年病,如瘀血阻于脑则眩晕、中风、痴呆;阻于心则胸痹、真心痛;阻于肝则积聚、膨胀;阻于肺则咳喘、肺胀;阻于肾和膀胱则癃闭、淋、浊;阻于经脉四肢则痿痹不仁,所以,气虚血瘀在老年病的发病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临床上,常见的老年病和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病、中风、老年性痴呆、前列腺肥大、颈椎病等都是瘀血深化的体现之一。据研究,这类病的发生常常与其高凝血症、高粘血症、高脂血症以及血管的病损等有密切关系。可见,老年人的多发病种与致死病种均与“瘀”密切相关。朱氏通过对老年病人青紫舌、血液流变性和舌尖微循环的观察发现,老年人青紫舌与高龄、心肺功能不全、动脉硬化、机体衰老、脏腑功能减退、气血不足等有密切关系,这几方面集中到一点就是气虚血瘀,说明气虚血瘀是许多老年病发病的共同病理基础。

(3)气虚血瘀是常见的老年病的基本病机。老年病的危险因素较广,但对中老年人危害最大的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其中心血管疾病居老年病的首位。在心血管疾病中,动脉硬化、冠心病及各种脑血管疾病是构成老年人病残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北京地区冠心病协作组和中医研究院、东直门医院共观察558例心肌梗塞病人,他们从中医整体辨证分析指出,本病多有自汗、疲倦、气短、心悸等气虚症状,同时又有心前区剧痛不移、舌质紫黯等血瘀症状。西苑医院、北大三附院等对本病常见症61例作了证型统计,属于血瘀者40例(占65.6%),属于气虚者38例(占62.3%)。首都医院通过7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观察,发现气虚血瘀是贯穿本病全过程的主要矛盾。广安门医院对急性心肌梗塞215例辨证分型,气虚血瘀者133例,占61.9%。廖家桢氏观察7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舌、脉、证的演变规律,气虚血瘀占70%以上。某教授诊治冠心病患者44例,其中血瘀阻络者29例,并伴气虚者24例。还有人共观察105例冠心病患者,其中属气虚夹瘀阻型者101例,占96%。总之,缺血性心脏病的基本病机是气虚血瘀,这已经取得了比较一致的认识。

据现代医学研究,人到中年以后,由于心脏的衰老,心输出量随年龄以每年1%的速度呈直线递减,65岁与25岁相比,其心输出量约减少40%。这样,老年人不仅全身的血流量减少,心脏本身的血流量也明显减少。有人估计,冠状血管血流量减少的程度比心输出量减少的程度还要大。同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老年人中也普遍存在,据报道,冠状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在60~70岁时为87.9%,70岁以上几乎为100%。其硬化的程度,轻者有脂纹、斑块,重者斑块明显增多并钙化,使血管狭窄,斑块破溃后脱落的粥样物质就会堵塞冠状动脉的小分枝,所以,中老年人患缺血性心脏病的比例较高。这类疾病如按中医辨证多属“气虚血瘀”之证。

脑血管病也是一类对老年人危害很大的老年病,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和冠心病、恶性肿瘤一起构成老年人三大死亡主要原因。有人统计,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病总数的70~80%,并且还有升高的趋势。近年来,我们主要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观察,经统计发现,本病辨证属气虚血瘀者占绝大多数。据临床报告,气虚血瘀在缺血性中风中最为多见,多认为缺血性中风病因主要是气虚、痰浊、瘀血,病机为气虚血滞,痰浊瘀血痹阻脑络、筋脉失养所致。薛氏观察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8例,其中表现为气虚血瘀证的13例。我们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主要与老年人气虚血瘀这一病理生理特点有关。据报道,老年人动脉硬化极为常见,动脉粥样斑常随增龄而扩展,同时,脑的血流量也随增龄呈进行性减少,脑血管阻力则随增龄而呈进行性增加。张氏通过分析中风先兆症状和对比缺血性中风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得出结论,认为气虚血瘀是本病的重要病机。

有人观察治疗老年病180例,病种涉及颈椎病、脑血栓形成、脑动脉硬化、脑萎缩、高血压病、神经血管性头痛、高脂血症、冠心病、老年手足麻痹、各类贫血、肺心病、病窦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萎缩性胃炎、脑出血、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等17种,发现气虚血瘀有其共性。某教授曾观察治疗前列腺肥大52例,指出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老年人的元气亏虚、血行不畅有关。元气亏虚,下元不充,则膀胱开阖失司,“不利为癃”;血行不畅,凝结于下,致使前列腺增生肥大,终使排尿困难,甚则小便不通。据报道,慢性肺心病的基本病机是气虚血瘀,肺气郁闭。肺气虚,不能助心行血,则血行不畅,郁滞于肺,致使肺失宣降,气机郁闭。同时,还通过病人全血粘度的异常和舌象的改变证实了这一论点。

(4)益气活血是延缓衰老和防治老年病的根本途径。由于气虚血瘀是导致人体衰老,进而引起多种老年病的主要原因,同时气虚血瘀也是常见老年病的基本病机,这就为把益气活血法作为抗衰老和防治老年病的主要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大量的临床报道和我们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也证明益气活血是延缓衰老和防治老年病的可靠途径。其实,从古代养生学的角度看,也包含着调畅气血可以长寿的意义。如华佗倡导的“五禽戏”,以及“运动导引,亦可长寿”“生命在于运动”等论述,都是很好的说明。有人对《证类本草》不老药进行了研究,其不老药分补虚和祛邪两大类。经统计发现,在补益类,益气的药出现率为最高;而在祛邪类,活血的药出现率也占较大的比例。这说明中医从很早就认识到益气活血法在延年益寿中的重要作用。上海对益气活血剂“衡法Ⅱ号”进行抗衰老研究表明:益气活血剂能保持老龄动物主要脏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提高动物的生存率,增强动物的应激能力。经临床观察,该药能改善老年人临床所表现的胸闷、心悸、失眠、胸痛、咳喘、气促、乏力、头晕、浮肿等症状,并能有效地调节血压和睡眠,振作精神,提高思维能力,改善食欲。还能改善血液的流变性,提高脏器的血液供应,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促进机体蛋白质的合成,提高血浆白蛋白,维持正常生殖能力,促进细胞内代谢废物的排泄,减少色素沉着等。说明益气活血药可以从多方面改善衰老期所出现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和各种症状、体征。

近年来,各地用益气活血法治疗老年病的报道也屡见不鲜,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陈氏等人用“益气通络丹”治疗中、老年内伤杂病30例,病种有颈椎病、脑血栓形成、脑动脉硬化、脑萎缩、高血压病、血管神经性头痛、高脂血症、冠心病及老年手足麻痹等,总有效率达76.6%,显效率为23.3%。某教授用益气活血法治疗老年病150例,病种有脑血栓形成、冠心病、高血压病、各类贫血、肺心病、病窦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萎缩性胃炎、脑出血、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等,结果:临床治愈57例,显效40例,有效42例,总有效率为93%。某教授用益气化瘀法治疗因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及颈椎病所致的眩晕132例,结果:治愈87例,显效28例,好转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6%。某教授用益气活血药保元通闭汤治疗前列腺肥大52例,结果,治愈38例,好转13例,无效1例。某教授用益气活血祛瘀法治疗高血压病88例,结果:显效35例,有效4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1%。我们把根据益气活血法制作的纯中药静脉滴注剂通脉舒络液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取得了可喜的疗效,在住院治疗的214例脑血栓形成中,痊愈115例,痊愈率为53.7%,总有效率达98.1%。同时,本药对存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也有改善作用,使T波升高;原血浆胆固醇偏高者治疗后均有所下降,其中75%降至5.2mmol/L以下。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把该药试用于其他老年病,如冠心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常见病和其他科属的因气虚血瘀的患者,结果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实验研究表明,该药能改变血液流变性,保护缺血脑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减轻脑水肿,抑制缺血脑组织LPO的形成,降低老龄小鼠血脂和血浆AHP的含量,提高动物耐疲劳、耐寒冷和耐缺氧能力,维持衰老期小鼠的存活率而呈现抗衰老作用。

(5)抗衰老的几点设想:①抗衰老应从中年开始。祖国医学从很早就认识到人体的衰老是从中年开始的,且衰老的进程是直线的,是进行性的。如《内经》指出:“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则形体皆极,齿发去。”又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也。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因此,要想有效地抗衰老,保持青春永驻,就必须从中年开始采取防老措施。因为人体进入老年期后,各种生理功能与中青年人相比都呈现明显的衰退状态,而且这种局面几乎无法逆转,所以,在人体尚未衰老或刚刚开始衰老时采取防老(或抗老)措施,肯定比到了极度衰老甚至濒于死亡时再抗衰老效果要好得多。因此,未老先防在抗衰老实践中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我们认为,防老宜从40岁开始,抗老宜从50岁开始,延龄宜从60岁开始,当否,有待进一步探索和验证。

②抗老延龄应采取综合措施。由于导致衰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衰老的症状也是复杂多样的,所以,抗老延龄不能单纯依赖某一方法,而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在祖国医学中,抗老延龄的方法非常丰富,具体说有体育锻炼、饮食调治、针灸按摩、气功导引、药物防治以及慎起居、调情志等。这些方法在抗衰老实践中各有其优点和特长,不能相互取代,所以,要想有效地延缓衰老,必须将以上方法综合运用。另外,由于衰老是普遍出现于机体全部脏器和组织的改变,衰老问题几乎是不可抗拒的一种自然规律,即使人类通过采取各种手段进行防范,也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推迟和延缓衰老的到来,决不能长生不老。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只有采取综合措施防老,才有可能延缓衰老的进程,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③抗老延龄应辨证施药。祖国医学历来重视辨证论治,同样,在用中药抗衰老的时候,也应遵照这个原则辨证施药。这是因为导致衰老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每位中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也不尽相同,所以,只有通过辨证施药,使药证相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然而目前中医药有关抗衰老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用于抗衰老的药物品种仍较单一。针对这种情况,中医药主管部门应进行统筹安排,各科研单位也应分工合作,研制出一系列适合临床实际情况的不同种类的抗衰老药物,以便于临床上有针对性地选择应用。

④抗老延龄应结合防治老年病。老年病是一类与衰老有关的疾病,它严重地影响着中老年人的健康长寿,所以,防治老年病也是抗衰老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衰老与老年病可以说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因为人体衰老之后极易患各种老年病,而老年病的发生和发展又可加速衰老的进程从而缩短人体寿命,所以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临床上,只有通过抗衰老,才能有效地防止各种老年病的发生,而通过积极治疗各种老年病,促进机体早日康复,则又有利于老年人的健康长寿,所以,抗老延龄应结合防治老年病。

虽然人体衰老和死亡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是人类并不是完全被动无奈的,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采取各种防老措施,完全有可能使寿命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较大幅度的延长。中医药在抗老延龄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经验和许多有效的方法。目前中医药学已与生药学、药理学、药化学、药物分析、细胞生物学和临床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基础研究,并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探讨中药抗衰老机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坚信,通过医药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同时向全社会积极倡导“未老先防,既老防病,防治结合,辨证施药,综合治理”的措施,不久的将来将会出现一种“古来70为古稀,而今百岁不稀奇”的局面。

六、通脉舒络液治疗中风病

张学文教授从1979年开展中风专题科研以来,运用自制中药静脉滴注剂——通脉舒络液,结合辨证治疗脑血栓214例,并随机抽样,与相应西药(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进行对照观察,体会报告如下。

本组中治疗组214例,男135例,女79例;50~69岁者166例,占77.6%。对照组116例,男80例,女36例;50~69岁者80例,占68.9%。两组治疗前肌力分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即两组在治疗前病情轻重程度基本一致。

治疗方法为治疗组静脉滴注通脉舒络液,250ml/日,10天为1疗程,休息4天后进行第2疗程,共观察28天(包括不足28天者)。中药汤剂由黄芪30g,红花10g,川芎10g,赤芍10g,地龙15g,桂枝10g,丹参30g等组成。意识、语言障碍明显,属气郁或痰湿内阻者加郁金、菖蒲等;属痰热内阻者加醒脑静;语言障碍并吞咽困难者去桂枝,加胆南星10g,郁金10g;头痛甚者去桂枝、红花,加僵蚕10g,菊花15g;眩晕明显,属体胖痰盛者去桂枝,黄芪减量,加白术10g,泽泻10g,茯苓15g;属肝阳偏亢者去桂枝、川芎、黄芪,加珍珠母30g,茺蔚子10g;纳呆脘痞,舌苔白腻、湿盛明显者去桂枝,加白术、茯苓各10g,或藿香、佩兰各10g;呕吐者加竹茹、姜半夏各10g;抽搐者去桂枝,加僵蚕10g,钩藤10g;便秘、口臭者加大黄10g(后下);病情顽固者,加强虫类药的应用。

临床主要根据肌力恢复和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并以肌力的恢复和改善为主来判定疗效。以治疗后上、下肢肌力均达4~5级,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能独立行动,生活自理或参加一般劳动为痊愈标准计算,治疗组214例中痊愈115例,痊愈率为53.7%,总有效率为99.1%;对照组116例中痊愈50例,痊愈率43.1%,总有效率98.4%。主要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以头痛、眩晕、肢麻为例,治疗组头痛消失率为100%,对照组是97.6%;眩晕消失率治疗组为95%,对照组是93%;肢体麻木的消失率治疗组为93.8%,对照组是87.8%。以两组的住院天数统计,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2.81±6.18天(均值±标准差,下同),痊愈患者的住院时间平均为20.87±6.24天;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30.28土10.25天,痊愈患者的住院时间平均为30.7±9.81天。两组住院天数或两组痊愈患者的住院天数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治疗结果表明,通脉舒络液辨证治疗脑血栓形成具有症状消失快,肌力恢复早,住院时间短,疗效较可靠和无毒副作用等优点,而且对于一些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无效的病例,重新使用本品仍可获得一定效果。我们认为脑血栓形成的中医病机主要是“因虚致瘀”。从统计资料可以看出,本文统计330例,其中50岁以上者246例,占总例数的74.5%,说明年老正亏,肝肾不足,气虚血瘀是导致发病的内在因素。本病的病理关键是“本虚标实”,而气虚血瘀又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因此我们确定将“益气化瘀”作为攻破这一难症的突破点。在此基础上,我们扩大了通脉舒络液的使用范围,对部分脑栓塞、脑溢血后遗症以及属于气虚血瘀的其他病证也使用本品加汤药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

通脉舒络液由黄芪、赤芍等按一定比例组成。其中黄芪益气扶正,现代药理研究提示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延长细胞体外寿命,具有降压、强心、利尿等作用,为方中主药。赤芍等具有活血化瘀,舒通脉络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了这一点。尤其是其改善心脑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扩张血管、疏通血流的作用,对防治脑血栓形成最为相宜。即使对于病程较长、血管已无再通之可能的病人,其促进侧支循环代偿,改善局部血流,促进组织再生(祛瘀生新)的作用也甚为可观。据我们观察,在治疗组痊愈患者中,病情恢复的过程大体为:急性期第l周自觉症状减轻,肌力开始改善;第2周肌力继续改善,可在床上活动;第3周即能扶行锻炼;第4周可以独立或扶拐步行,生活基本自理。通脉舒络液对后遗症的治疗相对疗效较差。

在使用本品时,多数患者在入院1周左右出现食欲减退,大便干燥,舌苔黄腻或白厚腻,说明患者除心情原因及不能活动外,益气活血药有不同程度的助湿生热之弊。但此时不宜中断,而应连续使用,只在中药中稍事加减即可。一般在第2周以后,随着肌力的恢复,此种情况即可减轻或消失。对部分患者的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胆固醇的检测表明:对存在冠状动脉供血不良的心电图经治疗后供血情况均有改善,T波升高;原血浆胆固醇偏高者治疗后均有所下降,其中75%降至200mg%以下。应用本品治疗,对肝功能和肾功能均无不良影响。另外,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对“气虚血瘀”的胸痹(冠心病)患者,我们采用通脉舒络液进行治疗也取得了一定效果。药理研究提示,通脉舒络液可显著延长小白鼠凝血时间,静注2.2g/1000g,4.4g/1000g和8.8g/1000g均有延长凝血时间作用。从实验结果观察,增大剂量并不能使抗凝效力增加,反有减小倾向。而且随着剂量增大,对肝功损害更趋明显。动物实验的肝脏病理切片发现,用药11g(生药)/1000g大剂量组有3/5动物肝细胞发生高度浊肿,提示临床用药不可随意加大剂量。毒性实验表明,通脉舒络液的小白鼠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为162.89土12.30g生药/1000g,兔静注最小致死量为152.7±35.83g生药/1000g。兔亚急性毒性实验发现,腹腔注射5.5g或11g生药/1000g,对兔子的饮食活动、体重、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及分类、非蛋白氮、黄疸指数、麝香草酚浊度、硫酸锌浊度,以及心、肺、肾病理切片检查均无显著改变。

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均可说明,通脉舒络液治疗脑血栓形成疗效好,安全系数大,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中药新制剂。

同类推荐
  • 实用伤科按摩学(中华传统医学丛书)

    实用伤科按摩学(中华传统医学丛书)

    本书介绍了按摩简史、特点和分类,按摩的治病机理,按摩的基本治则和治法,分别讲解了头颈、胸背部、关节脱位等70种病症的按摩治疗等。
  • 中医自学百日通

    中医自学百日通

    全书共七篇,系统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及推拿学等内容。本书详略得当、编排新颖,将内容按难易程度、知识多少分成100段,以便读者每日学习一段内容,利于自学者在短时间内掌握中医基础知识和临床诊治要决,顺利跨入中医之门。本书适合中医院校学生及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 地震灾区百姓卫生防病手册

    地震灾区百姓卫生防病手册

    为防止灾后传染病暴发流行和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发生,保障灾区群众和救援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尤其是让地震灾区广大受灾百姓掌握科学的防病知识,应重庆出版集团之约,我们紧急编写了这本《地震灾区百姓防病手册》。内容包括“地震应急救援措施”、饮水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化学中毒预防”、做好消毒”、防蚊、防蝇、防鼠”、传染病预防”、常见疾病防治”、重建心灵家园”等对地震灾区群众针对性较强的卫生防病知识;并附有“震灾卫生防病七字诀”。旨在让普通百姓和基层卫生防疫人员共同行动起来,掌握科学的卫生防病知识,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夺取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
  • 伤寒三字经

    伤寒三字经

    全书共分八章,阐述了《伤寒论》的源流和学术成就,六经辨证的诊治思想以及伤寒病瘥后的调理证治。其三字经部分以音韵顺口,三字一句的形式编写而成,并在每段后详加注释和验案实例。体现了作者对《伤寒论》的深刻理解和精要阐释。
  • 跌打损伤奇效良方

    跌打损伤奇效良方

    本书是“奇效良方”系列丛书中的跌打损伤分册,是一本较为系统地总结运用中医方法治疗跌打损伤常见病的临床参考书。全书共有良方近300首,包括中药内服方、中药外用方、针灸疗法、推拿疗法、综合疗法等。反映了近10年来中医临床治疗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内容翔实、易学易懂,适合中医临床、研究人员和中医院校学生学习参考,也可供广大患者及家属阅读。
热门推荐
  • 穿越1850

    穿越1850

    1850,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份。这一年,道光帝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刚刚登上皇位的皇四子爱新觉罗·奕詝正精神奕奕的准备大展身手,而远在金田的洪秀全也在集合拜上帝教的会众,准备反清。赵文煜,一个21世纪的大学生来到了1850的大清,他该何去何从?赵文煜:“我所做的一切只是想让中国从此以后不再受到屈辱,让我们所有的中国一起好好的活下去,让中国人站起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
  • 锦绣良缘之绣娘王妃

    锦绣良缘之绣娘王妃

    叶惊鸿是书画界一个传说,小小年纪就在一堆老人中间崭露头角。可她的名字更多的却是被年轻人津津乐道,因为年纪轻轻的她,却是服装界最善良的金牌设计师,她创立的品牌服装很多都是纯手工制作,是许多名人和明星的首选呀。可是她这身本领同时落在她爷爷的眼中,那就是不务正业。用老头子的话来说,做服装生意的都是小商小贩,没理想人才做的,上不得台面。书画的话,那更是闲的没事干的人附庸风雅做得事情。可惜这样前途无量的新星一朝穿越到了古代,谁说绣娘就没有用了。瞧,她不就是用这身本事拿下了平允国最难搞定的定王殿下吗?不过,她什么时候将定王的心给俘虏来的?嗯,这是个谜!当然,叶惊鸿也没有辜负叶老爷子的理想,愣是将叶家酒在古代也给顺便发扬光大了!
  • 都市科技系统

    都市科技系统

    陈林,刚刚大一暑假在家的屌丝一名。在家打游戏时,意外发生悲剧,却不曾想换来了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 大陆帝尊

    大陆帝尊

    简介:修行世界——帝王大陆,一切以实力说话,强者为王。原本天资平庸的龙云,却因为奇遇,修为从此一路飞升,一颗耀眼的星星升起,但这颗星星如同流星一样......修为再次丧失,得到生死之交的好兄弟的帮助,保住性命一条。也许是天要亡龙云....身躯被奇怪火焰包裹,也许是命不绝已,修为再次回归,从此踏上世界巅峰......
  • 早安,学姐殿下

    早安,学姐殿下

    前世,她是威震古老大陆,权势滔天的帝惜公主。绝世天赋,无双谋略,倾世容颜终究抵不过那高处不胜寒的皇位,落得个香消玉殒的下场???幽蓝渡过忘川河,走过黄泉路,回望三生石,阎王殿里,一席白衣清冷傲立“我只愿一生平淡,不见那一抹深宫谍影……”某夜大手一挥,生死簿上赫然出现“重生21世纪义妹幽蓝”。今生,面对未知的一切,陌生的时空,幽蓝又该何去何从?“娘子,我上的了厅堂,下的了厨房,斗的过小三,打的过流氓,最重要是奴家会暖床……”。某狐狸撒娇卖萌对某蓝各种献殷勤道。“滚一边去……”某蓝恼羞成怒中,“扑通”一声,某狐狸被踢下了床。幽墨:白天狐狸,晚上美男。冥夜:暖心哥哥,贴心棉袄。
  • 客过亭

    客过亭

    本书是叶辛的长篇新著,描写了一群与共和国同时代也是与作者同时代的伙伴们的生命历程。他们出身不同,心性各异,青春时期各有属于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曾经虔诚、曾经盲目,曾经狂热地顺应时代,回城后各有自己的人生遭遇与沉浮,如今都人到中年,渐入老年,回首往事,在对各自命运的唏嘘和心灵的拷问中,不免陷入对历史与人生的深深思考与诘问……
  • 曼诸殇凰:乱世妃

    曼诸殇凰:乱世妃

    她是二十一世纪的全能天才,她是九重天上的耀星女神,一朝穿越,虎落平阳被犬欺,人人喊打。前世,她不惜用记忆与性命与恶魔做交易,只为换他一命。转世,她堕落成魔,而他依旧不离不弃,摩擦出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神话。可谁知,在一张张阴谋交织的网后,一双名为“命运”的纤手早已掌握了一切。他的离去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后果。痛苦,悲伤,愤恨在一瞬间充斥着她的内心。“死,你们都得死!!”挑起神魔大战,攻上九重紫殿,只为问他一死。“为何?!!”
  • 竹霞道

    竹霞道

    一个现代都市的白领,无意间得到一枚戒指,来到异世,开始了修仙之旅。本文女主不会一步登天,各种酷霸拽,也没有后宫。只有一个平凡的人坚持本心下逐渐不平凡的过程。当然,金手指是有的,奇遇也是有的。(本作品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感谢腾讯文学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甜言恶语,花少的鲜妻

    甜言恶语,花少的鲜妻

    “老公,我肚子疼!”“哦!喝点水就好了”“老公,我胃疼!”“喝点水就好了”“老公,我头疼!”“喝点水就好了”“老公,我们离婚吧,”“喝点,,,,!你说啥?”“老婆我心疼”“滚!你特么喝点水就好了”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