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发明像照相术有这么多的用途,它被广泛应用于教育、科学、信息等各个领域,可以使我们生动地回忆过去。它是所有纪念品中最常见的。关于照相术的发明,有一段曲折的经历呢。
路易斯·达盖尔在19世纪30年代成功地发明了一种有实用价值的照相术。
达盖尔1787年生于法国北部的康布雷城。青年时代他是个艺术家。在他30多岁时,他设计了“西洋镜”,这是用特殊的灯光效果展示的全景图画。当他从事这项工作时,他开始产生兴趣想发展一种不用刷子和油漆就能自动重现世界上的景象的机器。从此,他开始了研制照相机的尝试。
最初他设计一架有实用价值的照相机的努力没有取得成功。1827年时他遇见了尼埃普斯,有可能那时尼埃普斯也在努力想发明一架照相机(到那时多少已经取得了一点成功)。两年后他们变成了合作伙伴。1833年尼埃普斯去世,达盖尔独自继续坚持这一努力。到1837年时,他成功地发明出一种可以实用的照相系统,这被称为达盖尔照相术。
1839年,达盖尔将他的照相过程向公众公布但没有申请专利。作为回报,法国政府授予达盖尔和尼埃普斯的儿子终身年金。达盖尔发明的公布在公众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达盖尔成了当时的英雄人物并接受了众多的荣誉。与此同时,达盖尔照相术也迅速得到普遍的应用。达盖尔自己很快就退休了。他于1851年在距巴黎不远的乡村住宅中去世。
没有什么发明是完全归功于一个人的工作的。确实,在达盖尔之前许多其他的工作为达盖尔的成就做了准备。暗箱(一种类似于小孔成像相机的装置,但没有底片)至少比达盖尔早800年就发明出来了。16世纪时卡尔达诺对如何将透镜安装在暗箱的孔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拉开了现代照相机的令人兴奋的序幕。但是由于它产生的图像根本不能保存,几乎不能认为它就是照相机。另一项重要的准备性发现是1727年由舒尔茨完成的,他发现银盐对光敏感。尽管他用这项发现制造出一些暂时存在的图像,但舒尔茨没有真正对这一思想深入研究。
最接近于达盖尔成就的先行者是尼埃普斯,他后来成了达盖尔的合伙人。大约在1820年时,尼埃普斯发现产于朱迪亚(古巴勒斯坦南部地区)的沥青对光敏感。通过这种光敏材料与暗箱结合,尼埃普斯成功地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架照相机(他于1826年制造的一架照相机现仍被保存着)。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一些人认为尼埃普斯才应该被认作是照相机的发明者。但是尼埃普斯的照相方法完全不能实用,它要求有8个小时的曝光时间,即使是这样,得到的结果仍然是一幅相当模糊的图像。
用达盖尔的方法,图像被记录在一张涂有碘化银的平板上。15到18分钟的曝光时间就足够了。这样一来,这一方法尽管还很麻烦但却可供实用了。在达盖尔将他的方法公诸于众后的两年时间内,其他人对这一方法提出了一些小改进:在用作光敏材料的碘化银中加入溴化银。这一微小的变化对于大大减少必需的曝光时间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而使得用照相术产生图像变得实用。
1839年在达盖尔公布他的发明之后不久,英国科学家塔尔博特宣布他发展了一种不同的照相方法。像我们使用的方法一样,它使用负片。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记录表明,塔尔博特实际上在1835年就已经制作出了他的第一张照片。这比达盖尔照相术提前了两年。塔尔博特由于同时还在从事其他几项研究工作而没能迅速将他的照相实验进行到底。
达盖尔去世了,达盖尔非常大众化的发明对其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人们对照相机的研究工作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英国人塔尔波特在银板照相机发明的同时,创造了“塔尔波特摄影法”,使一张底片可以得到多张照片。又是几十年过去了,美国人也赶了上来。美国的乔治·伊斯曼发明了卷示软片,为照相降低成本、走进千家万户作了准备。1891年,照相机的价格让不少人能够承受,照相机成了家庭中简单而普及的娱乐工具。
人们并不只满足这种黑白的照片,他们对摄影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全面地展现生活的色彩。经过多年的研究,彩色摄影技术发明了。同时,照相技术并不只是用在娱乐方面,它被推广到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和工业、军事、医学、商业等方面,并且推动了这些行业的发展。比如说,在医学方面,医生可以通过特制的摄影机把人体的各个器官拍下来,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由此可见医疗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摄影分不开的。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18世纪中叶,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在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中,有一个为了唤起民众,不惜牺牲自己的贵族仕途从事著书立说、寻求革新法国社会之路的人。他的名字叫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原名叫夏尔·特·塞孔达,1689年1月18日出生于法国西南部波尔多市拉布雷特庄园一个贵族世家。在当时等级森严的法国社会里,贵族拥有特权。波尔多法院院长是其家族的世袭官职,祖父离任后,由夏尔的伯父继任。夏尔从小用功读书,成绩优异。1714年,25岁的夏尔便出任波尔多法院顾问。两年后,他又继承了伯父的法院院长职务,获得孟德斯鸠男爵的称号,正式启用孟德斯鸠这一名字。
孟德斯鸠生活的年代,正是法国封建专制统治由盛而衰的时期。在法院供职的12年中,孟德斯鸠看够了封建制度的残暴和腐朽,逐渐对法院院长的职务也产生了厌恶。1726年,孟德斯鸠终于下决心卸下了法院院长的职务,离开仕途,专门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以寻求法国社会的革新之路。
孟德斯鸠离开仕途后,先是迁居巴黎,并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728年,他开始周游欧洲,先后去了奥地利、匈牙利、意大利、荷兰、瑞士和英国,考察了各国的政治、法律、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状况。在伦敦,孟德斯鸠居住了两年,详细考察了英国的国家制度、立法、宪法和议会,听取了两党在议会中的辩论,探讨了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的哲学思想。4年的旅欧考察,使孟德斯鸠开阔了眼界,获得了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材料,对他一生的思想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作为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德斯鸠一生著述颇丰。1721年,他在法院院长任上,就使用化名出版了第一部讽刺性哲理小说《波斯人信札》。该书以两个波斯人通信的方式,通过他们的旅行见闻,对法国封建君主和上层社会的暴政弊端。平庸无能和荒淫腐朽的生活,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揭露。孟德斯鸠借用书中人物之口,指责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法国,是一个极不合理、极不平等的社会。书中写道:“如果君主不能给自己的臣民创造幸福的生活,反而压迫和毁灭他们,那么,服从的理由就没有了。”1734年,孟德斯鸠完成了历史巨著《罗马盛衰原因论》。该书以翔实的资料,论证了国家的兴衰是由它自身政治制度的优劣和风俗的善恶所决定的,从而驳斥了长期占统治地位的陈腐的宗教历史观。这本书在丹麦的阿姆斯特丹匿名出版后,受到欧洲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孟德斯鸠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学说。1748年,他发表了用23年心血写成的巨著《论法的精神》。该书一面世,立即引起了轰动。伏尔泰称它是“理性和自由的法典”而赞赏不已。巴黎大学和主教会议则一致要求把它列为禁书,耶稣会教士更是对它发起了围攻。但广大读者对此书却情有独钟。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运用资产阶级的革命观点论述了国家的本质和起源。他把国家的政体分为共和、君主和专制三种,并阐明了各种政体不同的原则。他指出:“共和国需要品德,君主国需要荣誉,而专制政体则需要恐怖。”孟德斯鸠还具体论证了各种政体的目的:共和政体是“德行”,但做不到;专制政体是“恐怖”,必须坚决反对;只有君主政体是一种最理想的政体,只要有法可循,君主依法行事就可以达到“政治自由”。他得出的结论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最理想的制度。
孟德斯鸠在书中还介绍了英国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的一些具体做法。如:英国国王个人无权决定王位的继承问题;国王必须是国教徒;国王没有中止法律的权力;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征税,和平时期亦无权招募和维持常备军;议会选举必须自由;臣民有权向国王请愿;议员在议会中的言论,在会外不受任何机关的弹劾和质问;必须经常召开议会等等。
孟德斯鸠认为:要实现君主立宪政体就必须要做到“三权分立”,才保证英国国王王位的继承问题。
布里尔改进盲文
19世纪初叶的一天,3岁的法国儿童路易斯·布里尔解开缠绕在眼睛上的绷带,瞪着一双眼睛吃力地向天空望去,可他什么也看不见。路易斯哭了,他用沙哑的声音向母亲喊道:“怎么是这样?妈妈,我怎么什么也看不见!”
路易斯的妈妈看着还没懂事的儿子,两行热泪从她的眼角滑落下来。她一把将儿子搂在怀里,她明白儿子的失明就意味着他要遭受巨大的痛苦。几个月前的一天,路易斯在自家门口玩,无意中在仓库里翻出了父亲的工具袋,里面一把小小的尖嘴锄吸引了他。路易斯举着尖嘴锄兴奋地向外跑去,他要试一试这把小锄头好不好。路易斯举起尖嘴锄朝一根树桩砍去。随着尖嘴锄的落下,路易斯发出了一声惨叫。他的父母听到声音,立即跑出来看。路易斯坐在地上,拼命揉着双眼。原来,那把小尖嘴锄的铁屑掉进了他的左眼。没有多久,他的右眼也受了感染,他成了一个真正的盲人。
在路易斯的情绪稳定后,他父亲就开始劝说他,让他忘记自己是一个盲人。他的父亲还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他学着自己料理生活。在路易斯7岁时,父亲又把他送进了村里的小学。路易斯是个懂事的孩子,他明白父母的想法。在学校里,他刻苦学习,再加上记忆过人,能很快地将老师讲的课复述出来。
他成了班级里学习成绩最好的孩子。
在路易斯10岁时,父亲将他送进了巴黎的青年盲人国民学校。由于在学校里一切都靠自己照顾,路易斯感到非常不适应。
他经常在深夜里用被子蒙住头,悄悄地哭,有时一哭就是一夜。
第二天早上,他又要带着红红的眼圈去上课。
盲文教师拍了拍巴掌,让大家打开书。在1810年,学习盲文可是一件非常难的事,这主要因为盲文还不科学,是书本上一个个凸出的大字母。学校里只有三套盲文书,每套盲文书分成20册,每册有20磅重。盲童们别说读,就是搬起来也很费力。路易斯打开书,用手指摸了半天,才找到老师叫翻开的那页。他的手指吃力地按在书上。突然,路易斯听到一声很沉闷的响声,大概是一册盲文书掉在了地上。紧接着,路易斯又听到一个孩子的哭声。
“我不学了,那么难。我只做一个瞎子,我不要这些东西!”
听声音,路易斯判断出是昨天才进校的那个孩子,他叹了口气。路易斯明白对于一个孩子,这的确太难。他心里萌发了一种愿望,他决心在今天的日子里创造出一种容易辨认的盲文,为每个盲人带来光明。
路易斯开始广泛接触人,他希望人们能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点燃他理想的火花。几年后,路易斯听到这样一件事:值夜班的士兵们因为在黑夜里看不见上司传达的文字命令,又不能点亮灯火,所以想了一个办法,他们请上司用铁笔在厚纸上刻下凸起的小圆点,再用手去摸那些小圆点。那各种各样的小圆点都代表了不同的意义,这样一来,就容易明白所传达的消息。路易斯对士兵们使用的小圆点很感兴趣,他花了很长时间对它进行研究。
到路易斯25岁时,他的研究尚未成,盲童学校的一位老师就创造出一种用小圆点组成单词的盲文,走在了路易斯的前面。学校开始推广此种盲文。大家都劝路易斯放弃:一来自己本身就是个盲人,活着已经够吃力的,何必再去费那种神;二来别人已经弄出新的盲文了,如果研究来研究去还不如别人的,那不就是无用功吗?
路易斯听完,只是不经意地笑笑。他相信自己搞出来的盲文一定非常简单。他开始设想用6个小圆点组成一组,这6个小圆点足够组成许多不同的字母和单词。
功夫不负有心人,路易斯终于发明了他的6点小盲文。这些圆点虽然很小,但盲人的手指头接触时却很适合,他们不必移动手指就可以识别一个个的字母,进而组成不同的单词和句子,十分巧妙。盲人们使用了路易斯发明的盲文后,无不竖起大拇指。这种盲文在学校里以极快的速度推广,并流传到社会上,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大家亲切地称这种盲文为“布里尔盲文”。
路易斯发明的盲文以易学、易印刷、成本较低的特点,终于成为法国通行的盲文。1853年,路易斯因患肺结核离开了人世。后来,“布里尔字母”成为世界上通行的一种盲文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