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的童年,实在过得黯淡。照常理说,他父亲51岁时才结婚,他母亲比自己的丈夫小32岁,老父少母,一般说来应该对自己的孩子倍加爱怜;可是,这一对夫妻却并不那么关心孩子。
巴尔扎克出世还没满月,母亲就把他交给一个乳母去带,根本不加照料。等到小巴尔扎克4岁时,才允许每星期回家一次,但母亲和父亲也是冰冷着脸,像对待乞丐一样,只给他一点食物而已。
巴尔扎克8岁了,已经到了入学的年龄,再住在乳母家就说不过去了。于是这对狠心的父母,把他送进城内的旺多姆小学住读,除了支付必要的费用外,就什么也不管了。
旺多姆小学是一所教会学校,四周是石头砌成的高高的围墙,墙内是一棵挨着一棵的菩提树,葱葱茏茏,远远看去昏暗而又深邃。这个古老的学校,有着许多不合情理的规定:平时学生不许回家,家长没有特殊情况,不能前来看望孩子;学生稍有差错,老师可以进行体罚,甚至把学生送到黑屋子里禁闭。
这种囚徒似的生活,对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残酷的精神虐杀。而且学校的课程,又是那么乏味,除了学习法文、拉丁文、算术之外,就是进行教义的宣讲;此外,还要做那做不完的队列操练。
然而,即使如此,别的孩子还有父母的关心,他们的家人不时地前来问寒问暖,有的还给孩子送来营养食品,可是巴尔扎克犹如一个孤儿,谁也不来看他,甚至到了冬天连御寒的手套也没有,这使他感到无比痛苦。
有许多次,巴尔扎克坐在教室里,耳朵听着枯燥无味的讲课,头脑里不禁回想在乳母家的情景:在城市郊外自由自在的生活,天空那样晴朗、空气那样清新、鸟儿在枝头鸣叫、鱼儿在水中嬉游……对比着眼前的禁锢生活,他不由得思索起来:为什么同是生活在上帝创造的世界上,围墙内外竟会有这样大的差异?为什么同是父母所生的孩子,各家的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竟如此不同?
正当巴尔扎克遥望窗外、出神凝思而忘了课堂上的一切时,拉丁文教师突然站在他的身边,大声向他喝斥,他这才如梦初醒,回过神来。这一下,巴尔扎克逃不了严厉的惩罚了。按照这个教会学校的规矩,巴尔扎克走到教师的讲桌面前,双膝跪下,然后伸出双手,让教师举起皮鞭抽打。
然而,严厉的鞭打只能伤害巴尔扎克的肌肤,却阻止不了巴尔扎克对人生的思索。
待到巴尔扎克进入四年级,他的语文知识已达到能够独立看书时,他把所有的课外时间,全用在读书上。图书馆的一位管理员,看到巴尔扎克小小年纪,这样爱好读书,对他特别喜爱,只要是巴尔扎克想借书,就为他提供方便;遇到图书馆购进新的书籍,也都先给他阅读。历史、哲学、文学……各种知识,他都如饥似渴地拼命学习。知识越是丰富,他对人生的问题越是思索得深入。
有一次,学校照例进行每周一次的领圣餐的宗教仪式,学生们排着长队,默默地走向祭坛,从神父手中接过圣餐。当轮到巴尔扎克时,他领了圣餐并不走开,而是神色庄重地向神父问道:“都说世界上的万物是上帝创造的,那么请问神父,天下那么多的不公正与罪恶,又是谁制造的呢?”
巴尔扎克的问话,像一颗炸弹丢到了人群里,使得所有在场的人都大吃一惊,那位神父更是被激怒得满面通红,很久说不出话来。只见他扬起了右手指着巴尔扎克,颤抖着喊道:“快把这个魔鬼关进黑屋子里!快!快!”
其实,这并不是巴尔扎克第一次关禁闭。在旺多姆小学,因为巴尔扎克敢于独立思考,常常会提出一些有关人间不平现象的问题,这里的神父们早就把他看作是异己分子,因此只要抓住他一点所谓错误,就把他送到黑屋子里禁闭。对于这种惩罚,巴尔扎克并不恐惧,他反而可以带上几本要看的书,安安静静地在里面阅读,并且作冷静的思考。
苦难的生活,往往可以给人以磨练。面对着前人的智慧结晶,面对着各种文学名著,他终于立下志愿:长大之后,要用手中的笔,来写出这复杂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