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宇最开始使用QQ聊天的时候,其QQ的个人形象和大部分刚上网的人一样,都是最原始的光着上身只穿一个小裤头的“傻男孩”。后来,他开始去商城里找免费赠送的衣服穿,但是一段时间后,又觉得免费赠送的衣服不好看。从同学那里听说可以花钱买Q币在网上买衣服,尚宇也开始这么做,从此后来看别人买漂亮的,尚宇就买比别人还漂亮的。
尚宇开始和同学攀比:
“我今天刚买了一套香奈儿的裙子,还有一辆奔驰的跑车,黑衣服配红车特酷!”
“那算什么啊!我昨天玩‘梭哈’一天就赢了100多万,他说要送我两套衣服,剩下的游戏币他都换钱,加上以前赢的钱,这次我们俩能出去吃顿大餐了!”
尚宇和同学们都变成了网络商城里的“款哥”“款姐”了。“商城”里的服装虽然都是虚拟的图画形式,但却都价格不菲。就拿尚宇来说,衣服要3个Q币,车子要3个Q币,就连她身后的埃菲尔铁塔的形象也要3个Q币。这样一来,她的这套行头就要9个Q币,折合成人民币为9元钱。想一想,如果有十几套这样的行头,就得近百元,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来说,这难道不是奢侈的挥霍吗?
网络消费既有真实的消费,也有虚拟的消费。而虚拟的“游戏”消费,是否会刺激青少年的消费欲望和攀比心理呢?
孩子们对于这种虚拟的网络形象的消费,也在互相攀比!你有汽车,我就要有豪宅;你有靓衫,我就要有首饰……长此以往,这种消费攀比确实有损孩子心理健康,这就要求家长加强对孩子上网的监管力度。
当然,仅仅在网络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孩子的攀比心理一旦形成,就会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想要解决问题,还要从心理引导上入手。
香港艺人张柏芝,经常为儿子添置名牌衣物,动辄上万。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父母愿意为孩子花大钱,无论是衣物,还是生活用品,全部要用名牌。这些父母也许还会慎重其事地告诉孩子:“这衣服很贵的,看看爸妈多爱你。”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无疑为孩子树立了攀比的反面典型。
那么,父母、师长如何引导孩子才是正确的呢?
不要过分疼爱独生子女,防止出现攀比惯性。作为父母不要给孩子一切他想要的东西,这样很容易养成幼儿过度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不能对孩子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姑息迁就很容易造成攀比惯性,以致变成贿赂幼儿,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育。
家长、老师要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把握程度,适时给予鼓励,保护其童心。例如:幼儿刚上幼儿园害怕陌生人、新环境,不愿上学,家长就可采取买与小朋友同样的书包来鼓励其上幼儿园,抓住幼儿攀比心理适可为止,鼓励向上。
可见,攀比同样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父母就要学会利用攀比的积极因素鼓励孩子,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和别人攀比学习成绩,攀比谁做的好人好事多,攀比技术掌握的高低,这样就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正确认识攀比的意义,并且利用攀比来激励自己,挖掘自己的潜力,从而形成一个正确的竞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例如学习、品行、技能等,千万要注意别让孩子往追求物质、不良行为等方向发展;其次,家长要鼓励孩子以正当方式,通过个人努力来赢过别人;同时要注意别令孩子压力过大,防止他钻牛角尖,必要时要安慰他,让他放松心情。
只要父母引导得当,攀比就不会转化成虚荣,而且能成为孩子进步的动力。例如某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大学以后,要求父母变卖家产或向别人借钱,来满足自己购买名牌用品的欲望,这样的行为就是典型的虚荣表现。但如果这位同学,通过努力考取奖学金或辛勤做兼职,来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这就是攀比心理推动他获得成功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