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女孩迷恋上网聊天,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上网,父母一敲门进去,她就把电脑关上,说要保护自己的“隐私权”。父母很气愤,但是他们知道跟女儿来硬的是不行的,只好想其他办法。
有一天,女孩的父亲在单位里听说一位同事的女儿被网友骗去了一笔钱,而且还差点骗了色,觉得这是教育女儿的素材。于是回家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女儿,女儿听完之后一下愣住了。父亲问女儿怎么回事,女儿说:“几天前我的一个网友说她家里比较贫困,她在远离父母的外省读书,说没钱吃饭,让我寄给他200元钱,说她马上大学毕业了,等赚了钱双倍奉还。”父亲急忙问道:“你把钱寄给她了?”女儿不说话,算是默认吧。
父亲安慰道:“算了,就当扶贫济困了,不要难过。”
女儿说:“那个网友说让我暑假去她的大学玩,并且把钱还给我,因为她要利用暑假打工赚钱。”
父亲说:“你相信吗?很多网友性别是假的,你这个网友说不定就是一个男的,把你钱骗去了不说,还把你人骗过去,到时候你就吃大亏了。”接着,父亲从网上找到了很多有关网友骗财骗色的新闻,让女儿深深体会到了网络的危险性。最后,提醒女儿不能轻易相信网友的话,因为在那个虚拟的世界里,很多人都是双面人。自此,女儿对网聊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不再那么热衷于网络聊天了。
很多孩子之所以迷恋上网,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知道网络的危险性,以及网瘾的危害,例如,不少孩子只知道网络游戏很刺激,却不知道沉迷于网络游戏,长时间上网会使智力下降,影响视力以及生理功能;很多孩子只知道网络聊天感觉很好,却不知道很多网友都是虚伪的家伙,甚至有些网友没安好心,利用网络坑蒙拐骗。如果家长引导孩子体会到这些危害,必然能使孩子对网络、“网瘾”产生新的更客观的认识,这有助于防止孩子陷入“网瘾”,有助于孩子戒除“网瘾”。
如今,在孩子对网络游戏成瘾时,很多父母习惯于根据自己对生活的体验给孩子讲道理:“你再这样玩下去,考不上重点高中,到时候考不上好大学,你就没有前途了。”“现在找工作这么难,你只顾玩游戏不好好学习,你将来怎么办?”“玩游戏能当饭吃吗?你怎么不为自己的将来想一想?”等等。
这些话虽然有道理,是在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但是对于还依赖父母、没有生活经验的孩子来说,他们根本体会不到将来考不上大学的滋味,体会不到将来找工作的难处。这种方法很难引起孩子内心的共鸣,这样指导下去,只能使孩子越来越感到压力,使孩子产生焦虑情绪,更加无法摆脱对网络的心理依赖。所以,父母的类似教育方法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正确的教育用语要符合孩子认知的范围,与孩子的谈话内容不能太空泛,讲道理要与孩子的经验相一致,越浅显易懂的道理,才越容易被孩子理解和接纳。比如,青春期是一个渴望被同伴接纳的时期,父母也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帮助孩子弄清网络交友的虚拟性,让孩子明白,网络上的友情代替不了现实中的友谊,如果在现实中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得不到同伴的接纳,即使网上的朋友再多,也会感到孤独。还可以告诉孩子,虽然玩游戏玩得好,但是学习被耽误了,在学校里缺乏竞争能力就会被老师和同学们瞧不起。
父母以孩子能感受到的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作比较,来启发孩子体会网络成瘾的危害,客观地告诉孩子网络上的一些危险,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引导孩子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利用孩子能真实感受得到的事情做例子,更容易被孩子理解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