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中午时分汽车来到故乡虎中。看到双亲身体健康,很是欣慰。心切欲见分门儿另过的弟弟、弟妹。问及父母,方知他们还在果园里忙碌。我匆匆用完餐,径直朝苹果园走去。
轻轻推开篱笆门儿,我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一眼望不尽的果园里,有苹果树,有梨树,有桃树,棵棵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红红的苹果,黄澄澄的梨,在太阳的辉映下,闪着诱人的光泽。置身在这样一片果园里,使人感到心悦神爽,无限陶醉。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荆棘横卧的荒野地。弟弟、弟妹承包后,经过几年的辛勤耕耘与劳作,才换来今日的果实满园。
我慢慢向园中走去,透过树丛的缝隙,看到不远处一棵树下有两个人的背影,正是弟弟和弟妹。他们一边劳作一边不停地说着什么。初秋的阳光格外妩媚柔情,透过茂密的树叶,碎片般地洒在他俩身上。我斜插过去,踩在松软的土地上,一点声响也没有。走近了,我依稀看到弟弟脑后竟有了根根白发,心中一阵酸楚,掠过许多感慨。弟弟能有今天不易啊!
聪明的弟弟高中毕业后,当时废除了高考制度,只好回乡了。他欲参军未成,便到城里干临时工。期间,倍受城市正式工的歧视。同宿舍一位工人丢了条裤子,硬说是弟弟偷的,几个城市小伙子将他的被褥翻了个底儿掉。他委屈极了,独自徘徊在大街上。在这灯红酒绿的城市里,那些趾高气扬的城里人有几个根不在乡下?他们为什么那样歧视乡下人?乡下人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把日头从东山背到西山。打下粮食,晒干簸净,捡最好的送到城里,让这些人吃。他们吃了,屁股一撅就屙就尿,又是乡下人来给他们拾掇,给他们打扫卫生。他们还这样欺负乡下人!弟弟实在受不了同宿舍几个城市小伙子的白眼,在得知那个正式工人找到裤子的当天下午,背起铺盖卷儿怏怏地回了家,当起了地地道道的农民。
弟弟一门心思扑在那片热土上,起早贪黑在责任田里辛勤劳作,还承包了一片荒野地。在许多农民弃田经商后,弟弟他们不动心,还计划开荒种果树。家乡那片土地上从未生长过苹果树。弟弟、弟妹不懂技术,买来书边学边干。挖坑、施肥、浇水、栽苗、培植、嫁接、打井、安装抽水机……一年到头忙碌在那片果树林里。正当小树苗在一天天长大,他们干得正起劲儿的时候,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降临了,他们聪明懂事的儿子突患重病,不能行走,不能言语。弟弟、弟妹疯了似的走邢台,跑石家庄,上北京。北京大夫一句脑干瘤的宣判,如晴天霹雳险些把他们击倒。在石家庄为孩子治病期间,他们舍不得吃医院的饭菜,从大街上买几个辣椒切碎拌上盐当菜吃。他们倾尽所有到处借款为孩子治病,不见好转。孩子终于在他们的怀抱中离去。
儿子是他们的希望,儿子是家庭中的小太阳。小太阳还未升起就坠落了,这对弟弟、弟妹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他们挣扎着站起来,又走进了果园。他们用不停顿的劳作去排解内心的痛苦。汗水伴着泪水洒在每一棵果树下,终于迎来了第一个结果年。我想着走着,脚下一绊,弄出了响动。弟弟、弟妹回头见是我,惊喜地问:“姐,啥时回来的?!”弟弟削了一个大雪花梨递给我,咬一口,肉细脆,汁甘甜。我连连说好吃。弟弟乐了,一屁股坐在苹果树下,孩子般冲我叫着:“姐,快看,坐在地上就可以吃到苹果。”他仰起头张大嘴巴,低垂的枝头上有几个苹果在他嘴边晃来晃去。
弟弟的举止,使我突然想起他小时候的一幕:那年,弟弟还未上小学,一日,天刚麻麻亮,我们就被父母叫醒去浇自留地。推水车浇地是儿时最吃力的活儿。父母在前面拉,我和弟弟在后面推,一圈又一圈机械而乏味地旋转着。浇罢地,父母急匆匆头前回家做饭去了。我和弟弟又累又饿,远远落在后面。路过一块茄子地,弟弟看见一个嫩绿嫩绿的茄子,走不动了,直咽口水。我看出他的心思,忙说:“可不敢偷吃别人家的东西,爹知道了要挨打的。”弟弟长出了一口气,随即蹲在地上,仰起头飞快地在茄子上咬了一口。然后用叶子遮盖住拉着我走了。我想责备他,终没说出口。弟弟撅着小屁股推了那么久的水车,一定饿极了。我把这件事讲给他们,弟弟、弟妹似也想起小时候挨饿的滋味。弟弟说:“当时手中有个苹果该多好,就不会偷吃别人的茄子了。”
我们在果园里聊了好一会儿。他们总给我挑个儿大的好果吃,自己却专捡有毛病的坏果吃。我盯着他们手中的孬果,再看看这满园硕果,陷入了深思。从他们这一举止上,我又一次看到了他们那同土地一样朴实无华的品质。
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在这一片热土地上艰难地耕耘着。他们善待土地,舍得投资。每年都开着拖拉机到养鸡场,购回一车又一车的鸡粪,上到果园里。年复一年,把荒地喂养成良田。
他们种出的粮食,挑头等好的上交国家。他们收获的果实,捡好的去卖,自己吃次的。听说由于当地种果树的太多,又销售不出去,时常要用自行车驮着走街串巷去卖,价钱便宜得惊人。除去投资,落不下几个钱。有人感慨地说:“如今挣大钱的不劳动,劳动的挣不了大钱。”规劝他们,别再继续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苦干了,干什么都比种地强。
是的,也许他们的付出与所得太不成比例。然而,他们依旧日复一日,在这块黄土地上辛勤地耕耘着。中国没有他们行吗?!
1996年10月5日《农民日报》